一、消费类电子设备中的实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涂曾兵[1](2021)在《面向智能车的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走向。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汽车方案有着简洁的传动机构和更高的可控自由度,其动力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整车动力系统方案、动力系统域控制器平台设计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电动汽车建立动力系统仿真计算模型,用于分析其动力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分析该汽车动力驱动系统对驱动力矩、电机转速、动力驱动总功率等需求,用分析的需求结果匹配整车驱动电机转矩、转速、功率等指标,验证指标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动力性能要求。(2)根据动力驱动系统需求分析结果,应用嵌入式系统对整车动力控制系统进行软硬件系统平台设计。硬件系统包括轮毂电机、轮毂电机控制器、制动器的参数匹配与选型;在设计动力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时,结合软件分层设计思想,将硬件、驱动、内核、任务依次分层达到松耦合设计目的,在硬件层将嵌入式内核ARM Cortex-M4的微控制器与实时操作系统u C/OS-III和CAN总线结合,设计出满足动力控制软件系统稳定与实时性要求的软件框架。(3)以离线和在线两种形式验证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离线验证为软件系统对CAN通信数据承压能力和参数在软件各层传递的正确性;在线验证是在依靠硬件选型后搭建完成的整车1/4底盘结构,联合软件系统验证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的稳定和实时性能。
王慕雪[2](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Ivan Sarafanov[3](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马殷元[6](2017)在《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物流要求物流装备能高速、可靠地自动传输和处理物质流和信息流,并能适应灵活变化的处理工艺。这要求物流装备具有多种功能和模式;多个单元装备联合构成装备机组并协同工作;实现与生产监控调度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时通信;装备系统具有能适应工艺变化的“柔性”。而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不愿公开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结合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领域的系统化开发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较少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物流装备的发展。在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开发中,若不能正确选择和创新相关关键技术,将导致系统开发时间增长、软硬件成本上升,甚至由于功能和性能达不到要求而导致系统开发失败。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可自底向上垂直分层为单元装备控制层、装备机组控制层和装备监控层。论文按上述顺序,论述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开发中的几项关键技术。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硬件通过网络化集成构成分层系统架构。系统网络化集成的关键点是选择合适的网络类型和协议,以满足不同层的通信需求。物流装备控制层通信的特点是通信实时性要求较高、数据量中等;监控层需集成多种信息设备终端,通信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较低、设备间随机性通信多于周期性通信。为此,采用有链接的自动周期性交换数据的现场总线和协议集成单元装备控制和物流机组控制层硬件;采用基于服务器--客户机应答式通信协议集成物流装备监控层设备。论文给出了在监控系统网络中集成多个信息设备时监控网络实时性的校核和一个典型的自动化仓库监控及管理系统网络集成实例。在单元装备控制软件开发层面,针对传统状态图分析建模方法存在系统分析不完全以及子模块间耦合强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任务的单元装备控制软件系统层次化分析与建模方法。提出以周期控制任务、全局实时任务、异步并发任务扩展状态图模型,解耦的多任务通过任务调度和任务间通信实现综合。同时,结合可编程序控制器国家标准给出了扩展模型中各种任务的封装、嵌套和调度方法,并通过实例系统展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应用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控制系统实时性。分布式物流装备机组由多个单元装备构成,其控制软件的复杂性源于单元装备数量和多单元装备间协调作业的需求,以及系统的“柔性”功能需求。为简化控制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在一个多工位处理、多路径可配置大型货物输送及处理机组控制系统开发中引进了对象技术和软件架构技术,建立了易于扩展的层次化控制软件模型。在输送机组控制软件底层,应用面向任务的单元装备控制软件分析与建模方法设计控制器模块;在机组控制软件中层,把单元装备控制模块封装为控制器对象;控制软件顶层采用了管道--过滤器模式软件架构实现系统综合。应用表明对象技术和软件架构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控制系统实时性并实现了输送机组的“柔性”。在物流装备监控层面,论文分析指出物流装备监控与一般过程控制的监控系统的不同处在于系统需要跟踪物流处理流程和货物信息,以及由于物流装备的移动性而导致监控计算机与装备控制系统间的通信有时会中断。为了降低系统对监控网络的实时性要求、降低监控与控制系统耦合度、提高系统可用性,设计了代理参与的物流装备监控系统架构。论文最后介绍了基于控制及信息协议的应用于多工位处理、多路径可配置货物输送及处理机组监控系统的通信软件的开发。论文研究结合物流装备领域特点,研究解决了几个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开发的关键点和难点,提出了单元装备、装备机组、系统监控三个层次上的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软件架构,并总结和提炼了相应的系统和子系统开发方法。研究提出的技术和方法已在航空货运处理中心货物处理系统、航空食品物流等系统的装备和监控系统中得到应用和验证。这些方法的应用提高了装备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并降低了系统硬件成本。
王昌盛[7](2013)在《基于μC/OS-Ⅱ的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摘要:卷接设备是卷烟生产中的主要设备,目前,普遍采用集中风力供给的方式。所提供的工艺风力,对于卷烟生产的速度、产品质量以及除尘处理都起作重要作用。风力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与多种不确定因素相关的时变系统,它与烟丝密度、设备状态等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可以为卷烟生产提供稳定的、可自动调节的、具有智能、易于控制的风力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重要课题。立足于这一应用背景,在研究工艺风力控制原理及嵌入式系统基本理论之后,利用嵌入式系统平台,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开发了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该系统建立在具有高实时性的多任务机制之上,适应风力控制系统非线性、时变等特点,引入模糊控制算法,力图提高风力控制系统的智能,提高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所采用的模糊控制算法,与传统的PID控制方式相比,更加适合风力控制系统的特点;使用嵌入式系统作为控制核心,与传统的PLC控制方式相比,功能更全性能更优。同时,还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以及基于网络的远程测控等功能。通过对系统进行多层次的测试与改进,使得所设计的系统能够满足卷接工艺的集中风力要求,具有实时、高效、可靠的特点,且具有一定的智能,有助于卷烟企业设备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图29副,表18个,参考文献60篇
桂盛霖[8](2011)在《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关键非功能属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系统正日益深入地被应用到对任务执行时间和失效影响有严格要求的若干安全关键领域,如航空航天、医疗设备、汽车电子和核电控制等。这类系统除对其功能性有正确性要求外,还对其非功能属性有严格要求。若其所规定的非功能属性不能满足,同样可能造成系统失效,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因此,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评估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系统的非功能属性是否被满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结果可以给系统设计者提供所需要的系统信息和设计指导。本学位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实时性和可靠性两个主要的非功能属性为研究对象,从软件工程开发技术和软件计算模型两个方面系统和全面地分析当前重要的非功能属性保证技术及理论分析方法,针对现有问题,从软件计算模型角度提出了两种实时性分析方法和一个可靠性模型,使得系统设计者在软件设计阶段可以尽早分析与评估系统的性能,并在一个航空电子系统原型实例中说明其实际具体分析过程。本学位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有:1.针对小规模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嵌入式实时软件(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ERTS),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机理论的实时性分析技术,建立了分布式系统上的任务形式化模型,提出了行为自动机和环境自动机来分别描述任务的执行语义及其外部到达关系,把任务的调度性分析转换为对自动机网络的位置的可达性进行分析,证明了在某些调度策略下的调度性的可判定性,并给出了满足调度的可判定性的调度策略的条件和范围,实现了一个支持分布式系统任务实时调度分析工具SCT,解决了传统基于最坏响应时间的分布式系统调度分析方法往往所包含的实际系统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的最坏情况。分析结果显示,SCT能够被方便地使用建模和分析系统实时性,同时提供最精确的分析结果;2.针对中大规模分布式实时系统的ERTS,从一类特殊系统:研究双向多阶段多阶段流水线系统上任务的实时性分析入手,考虑任务在相邻节点间执行重叠的情况,推导出任务实例的端到端最坏延迟公式,然后将系统模型扩展到一般性中大规模分布式实时系统上。实验显示,与其他几种重要分析技术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技术能够推导出更低的任务端到端的延迟上界,从而允许更多的任务进入系统;3.针对一般性ERTS,在其设计阶段第一次利用实时性和错误处理时间开销之间的敏感关系定义任务执行模型的可靠性。在该可靠性模型中,对实时任务定义错误发生率及相应的容错机制以建模硬件和任务本身设计缺陷所导致的非永久失效及错误处理开销,通过分析错误最坏出现情况下任务仍然可调度的概率,将实时性和容错性融合在同一分析模型框架下,并给出了在静态优先级调度策略下的可靠度定量计算算法及其一种改进算法。当任务模型无出错假设时,该可靠性模型退化为一般性调度分析模型;4.选取一类典型的安全关键实时系统:航空电子系统进行抽象,研究了该类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非功能属性:分区配置策略,同时分析并定义了最优分区配置策略,给出了ENATF为最优分区配置策略的证明过程,实现了一个分区配置仿真工具PCT,然后建立了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的原型实例,详细说明本学位论文所提出的实时性分析方法、可靠性分析方法及最优分区配置策略在该实际系统中的使用。目前,安全关键实时系统的非功能属性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挑战,本学位论文所提出的方法和技术对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增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张长江[9](2011)在《基于ARM-CAN总线的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性能和人们需求的提高,在汽车上应用的电子设备、线束越来越多,线束的增加不但占据了车内的有效空间、增加了装配和维修的难度、提高了整车成本,而且妨碍整车可靠性的提高。同时由于大量分布在车内不同位置的车载控制单元的增加,也加大了司机的操作难度。为了使不同的汽车电子系统能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下工作,增加人们的操作简易性,节约导线数量,进一步降低成本,需要寻求功能强大的控制模块和车载网络系统,以实现对这些离散的电控单元进行集中、方便、有效的控制。本文采用ARM和CAN总线技术,利用CAN总线通信网络传送数据、ARM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和高低速CAN总线通信网关,把中高档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车身电子系统和监测系统等各设备终端挂接在CAN总线上,变复杂繁余的导线线束为独立的数据接口节点,从而完成对中高档汽车各设备终端的集中、有效、方便的控制。同时在ARM微控制器上移植了μClinux操作系统,以更好的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另外研究了基于CAN总线通信网络的车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ARM微控制器结合实现汽车网络控制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在此平台上,结合具体的车载环境就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可以实现汽车驾驶智能化控制的开发。然后采用轻量级图形用户界面支持系统MiniGUI为车身电子系统编写了用户界面,以实现对车身电子系统各设备终端进行集中与可视化的控制。整篇论文主要分析了车载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软硬件组成、车载网络系统及其分类、车载嵌入式开发的基本方法与流程;研究了ARM微处理器及其体系结构和W90P710嵌入式系统;完成了CAN总线网络协议分析、CAN总线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及CAN总线驱动程序的开发和CAN驱动模块在μClinux系统下的编译与加载等;分析了Linux操作系统启动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原理与移植、μClinux的体系结构、原理和μClinux系统的交叉编译与移植;研究了图形界面系统MiniGUI的原理、体系结构及其安装与移植,分析了MiniGUI的编程原理,实现了基于MiniGUI皮肤窗口的车身电子系统控制界面的设计;同时探讨了车载监测系统的原理及其设计,以搭建汽车网络控制系统开发平台。最后本文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使系统更加完善,应用性更强。
杨星[10](2011)在《基于S3C2440平台的Linux系统移植》文中提出随着嵌入式系统设备的普及,嵌入式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现在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操作系统能够轻易地运行在任何嵌入式设备平台上。这就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尤其是可移植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在众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中,Linux系统独树一帜,该操作系统具有代码开源、可移植性高、实用性强等特点,因此被广泛使用在嵌入式系统应用方面。本文以S3C2440的硬件平台作为硬件环境,通过把Linux系统移植到该硬件平台上,展示了Linux系统可移植性的特点,能够为该平台其它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持,并且为公司的项目开发提供了支持。本文展示了Linux系统的移植工作。全部的移植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移植环境的搭建,Linux系统驱动的移植和测试,文件系统的构建。作者完成了以上的全部工作。移植环境的搭建包括以下工作: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和U-boot系统的移植。运行在S3C2440硬件平台上的Linux系统由主机上搭建的交叉编译环境所编译。U-boot系统是用来启动Linux系统的引导系统。通过对U-boot系统的移植,使该系统能够运行在S3C2440硬件平台上,作为Linux系统的引导系统。Linux系统驱动的移植和测试包括以下工作:Linux网卡驱动的移植和测试、Linux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驱动的移植和测试、Linux触摸屏驱动的移植和测试、Linux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驱动的移植和测试、Linux音频驱动的移植和测试以及一些其他驱动的移植。以上各部分驱动的移植工作包括了硬件原理分析、硬件连接分析、具体驱动移植和驱动测试四个部分。通过对Linux驱动的移植,使Linux系统能够正常控制S3C2440平台上的硬件,为应用程序提供Linux系统底层环境。文件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工作:配合文件系统的Nandflash驱动的移植、文件系统基本环境的构建、文件系统主要内容的添加三个部分。文件系统构建是用来衔接Linux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桥梁。Linux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的文件系统,提供了应用程序存储和运行的环境。本文所讲的Linux系统移植工作基于软硬件结合分析的方法,运用硬件相关知识和Linux系统驱动模型,结合ARM体系结构和Linux系统架构,完成了基于S3C2440硬件平台的Linux系统的移植工作,达到了该操作系统在S3C2440硬件平台上能够全部应用的目的,为相应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消费类电子设备中的实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类电子设备中的实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能车的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线控车辆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1 线控技术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外线控汽车发展概况 |
1.3 整车控制器研究现状 |
1.3.1 整车控制器发展概述 |
1.3.2 整车控制器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整车控制器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匹配 |
2.1 动力系统相关指标需求 |
2.2 动力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
2.2.1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驱动电机转矩计算 |
2.2.2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驱动电机转速计算 |
2.2.3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驱动电机功率计算 |
2.2.4 驱动电机的转矩、转速、功率参数匹配 |
2.2.5 动力电池的容量匹配 |
2.3 动力系统匹配仿真分析 |
2.3.1 高速巡航模式下动力系统分析 |
2.3.2 极限坡度下动力系统分析 |
2.3.3 特殊路面下动力系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WID动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动力系统结构 |
3.2 电机 |
3.2.1 电动汽车电机 |
3.2.2 选择电机 |
3.3 轮毂电机驱动控制器 |
3.3.1 电机动态模型 |
3.3.2 矢量控制系统 |
3.3.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4 制动器 |
3.5 电池组软件功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力系统域控制器平台设计 |
4.1 动力控制系统通信硬件层 |
4.1.1 汽车CAN总线简介 |
4.1.2 CAN总线应用连接拓扑结构 |
4.1.3 动力控制系统通信层硬件设计 |
4.2 车辆嵌入式实时系统平台 |
4.2.1 车辆嵌入式实时硬件系统平台 |
4.2.2 车辆嵌入式实时软件系统平台 |
4.3 自定义CAN总线报文协议 |
4.4 动力控制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4.1 整车底盘驱动与制动系统整合 |
4.4.2 动力控制器应用层软件系统分层框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力控制系统实验 |
5.1 动力控制系统测试方案 |
5.1.1 1/4 系统组成结构 |
5.1.2 系统测试方案 |
5.2 软件框架系统稳定性测试 |
5.2.1 模拟相近数据量测试 |
5.2.2 模拟多倍总线负载测试 |
5.2.3 长时运行系统稳定性测试 |
5.3 软件系统实时性验证 |
5.3.1 测试数据采集 |
5.3.2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
1.1 翻译任务介绍 |
1.2 翻译文本描述 |
1.3 翻译工具介绍 |
1.4 翻译过程设计 |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
3.1.1 缩略词术语 |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
3.2.1 直译法 |
3.2.2 拆译组合法 |
3.2.3 不译法 |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4.1 翻译总结 |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原文 |
附录3 译文 |
致谢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
5.1.1 模型设定 |
5.1.2 研究方法介绍 |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1 发展物流装备技术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
1.1.2 物流装备技术发展顺应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要求 |
1.2 本文研究的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
1.3 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的复杂性分析概述 |
1.4 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5 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概要分析 |
1.5.1 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硬件及网络集成技术 |
1.5.2 物流装备控制软件开发技术 |
1.5.3 物流装备监控方法和监控协议技术 |
1.6 物流装备控制软件技术和方法缺乏原因初步分析 |
1.7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及主要内容 |
2 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硬件平台及网络化集成技术 |
2.1 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的层次结构 |
2.2 物流装备控制硬件平台选择 |
2.2.1 单元物流装备控制的要求 |
2.2.2 物流装备控制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
2.3 物流装备监控系统平台 |
2.4 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网络分层和架构 |
2.4.1 物流装备系统各层的通信需求特点 |
2.4.2 物流装备系统各层集成通信网络和协议选择 |
2.5 物流装备控制系统与监控系统集成网络的实时性 |
2.5.1 监控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以太网通信实时性 |
2.5.2 监控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PROFIBUS通信实时性 |
2.6 基于以太网的自动化仓库监控管理与控制系统集成实例 |
2.7 本章小结 |
3 单元物流装备控制软件建模及实现方法 |
3.1 单元物流装备控制的复杂性分析 |
3.2 单元物流装备控制软件开发中的困难 |
3.3 现代软件工程思想对控制软件开发的启示 |
3.4 基于功能分析的装备控制软件系统分析方法 |
3.5 面向任务的装备控制软件系统分析与建模方法 |
3.5.1 系统控制功能类子任务的分析 |
3.5.2 系统控制中状态类子任务的分析 |
3.5.3 状态图与流程图的区别 |
3.5.4 系统状态图模型的扩展 |
3.5.5 应用扩展状态图模型的装备控制软件建模实例 |
3.5.6 综合的单元装备控制系统分析建模方法 |
3.6 基于可编程控制器标准编程语言的单元装备控制软件实现 |
3.6.1 可编程序控制器软件国家标准 |
3.6.2 状态嵌套模型的实现 |
3.6.3 任务的实时性 |
3.6.4 控制任务间的通信与任务调度 |
3.6.5 控制软件框架和任务调度实现方法 |
3.6.6 子程序中定时器问题的解决 |
3.6.7 系统实时性改善情况及系统实现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物流装备机组控制软件建模及实现 |
4.1 分布式控制软件建模和实现技术 |
4.1.1 自动化控制软件开发中的软件工程技术 |
4.1.2 软件架构和分布式系统技术 |
4.2 多工位处理、多路径输送物流装备机组系统分析 |
4.3 基于对象和软件架构技术的装备机组控制软件开发 |
4.3.1 物流装备机组控制软件详细设计 |
4.3.2 物流装备机组控制软件实现与应用 |
4.3.3 物流装备机组控制软件系统实例的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5 物流装备监控方法与监控协议技术 |
5.1 物流装备监控的需求和特点 |
5.2 相关监控理论及技术方法 |
5.2.1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监控理论与物流装备监控 |
5.2.2 过程控制监控平台——组态软件技术 |
5.3 代理参与的物流装备监控及系统架构 |
5.3.1 代理参与的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体系结构 |
5.3.2 代理参与的物流装备控制软件实例 |
5.4 基于以太网的自动化仓库设备监控协议设计及实现 |
5.4.1 立体仓库堆垛机监控的内容及特点 |
5.4.2 以太网用于自动化仓库设备监控的优点 |
5.4.3 监控通信协议的分层及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
5.4.4 应用层指令发送协议设计 |
5.4.5 为实现设备故障后再启动的对监控协议的补充 |
5.4.6 监控协议的实现及应用 |
5.5 基于控制及信息协议的计算机监控通信软件开发 |
5.5.1 通信软件开发背景 |
5.5.2 CIP协议分析与选择 |
5.5.3 监控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交互机制设计 |
5.5.4 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 |
5.5.5 测试和系统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从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到系统开发方法 |
6.2 研究过程总结 |
6.3 论文研究成果应用效果 |
6.3.1 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网络集成技术、控制软件方法的应用效果 |
6.3.2 物流装备控制软件调度方法和监控软件架构的应用 |
6.4 论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μC/OS-Ⅱ的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卷接设备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
1.2.2 嵌入式系统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嵌入式系统相关理论分析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2 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 |
2.2.1 嵌入式系统开发总流程 |
2.2.2 嵌入式软件开发与一般软件开发的比较 |
2.2.3 实时软件分析设计方法 |
2.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3 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原理分析 |
3.2.2 功能需求分析 |
3.2.3 性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3.4.2 任务划分 |
3.4.3 任务间接口定义 |
3.5 本章小结 |
4 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4.1 模糊控制技术 |
4.1.1 模糊控制技术分析 |
4.1.2 模糊控制的原理 |
4.1.3 模糊控制在智能风控系统中的应用 |
4.2 LwIP协议栈移植 |
4.2.1 LwIP简介 |
4.2.2 LwIP协议栈分析 |
4.2.3 LwIP移植过程 |
4.3 μC/GUI的分析与移植 |
4.3.1 μC/GUI简介 |
4.3.2 μC/GUI的结构分析 |
4.3.3 μC/GUI的移植 |
4.4 本章小结 |
5 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主要数据结构设计 |
5.1.1 状态信息数据结构 |
5.1.2 网络信息数据结构 |
5.1.3 其它数据结构 |
5.2 主要任务的实现 |
5.2.1 命令处理任务 |
5.2.2 风机控制任务 |
5.2.3 GUI任务 |
5.2.4 网络服务器任务 |
5.2.5 数据存储任务 |
5.2.6 其他任务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需求分析与计划 |
5.3.2 测试用例设计 |
5.3.3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关键非功能属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系统的重要战略地位 |
1.1.2 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软件关键属性及特征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 |
1.2.2 软件计算模型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ERTS 模型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实时性分析理论 |
2.1.1 任务参数的基本概念 |
2.1.2 实时系统建模 |
2.1.3 Holistic 实时性分析方法 |
2.1.4 RTC 实时性分析方法 |
2.1.5 延迟叠加的实时性分析方法 |
2.1.6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实时性分析方法 |
2.2 可靠性分析理论及概念 |
2.2.1 可靠性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
2.2.2 软件设计阶段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规模分布式ERTS 的精确实时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任务模型 |
3.4 环境自动机 |
3.5 行为自动机 |
3.6 实时性分析建模 |
3.6.1 任务语义建模 |
3.6.2 行为自动机的判定性证明 |
3.6.3 符号状态操作 |
3.7 实例研究及性能评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大规模分布式ERTS 的实时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系统模型 |
4.4 任务实例的端到端延迟上界分析 |
4.5 双向多阶段MP 系统的一般化 |
4.6 任务实时性分析 |
4.7 仿真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RTS 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3 任务模型 |
5.4 ERTS 任务模型的可靠性模型 |
5.5 可靠度计算 |
5.5.1 任务最坏执行情况 |
5.5.2 错误发生概率 |
5.5.3 错误条件的发生概率求和 |
5.6 实验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航空电子原型软件系统的非功能属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相关工作 |
6.3 系统模型 |
6.4 分区配置策略 |
6.4.1 最优分区配置策略 |
6.4.2 分区配置策略对实时性的影响 |
6.5 实例研究 |
6.6 全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的工作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ARM-CAN总线的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简述 |
1.1.1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
1.1.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
1.2 车载网络系统简述 |
1.2.1 车载网络的发展 |
1.2.2 车载网络主流协议及分类 |
1.3 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1 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车载网络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硬件平台及相关技术研究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ARM微控制器模块的研究 |
2.2.1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与特点 |
2.2.2 ARM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寄存器和指令结构 |
2.3 W90P710嵌入式实验系统的研究 |
2.3.1 系统特性 |
2.3.2 系统架构 |
2.3.3 W90P710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结构 |
2.4 基于W90P710的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 |
2.5 CAN通信模块的分析与实现 |
2.5.1 CAN总线技术分析 |
2.5.2 CAN分层结构与CAN高层应用协议的确定 |
2.5.3 CAN总线原理分析 |
2.5.4 CAN总线传输过程分析 |
2.5.5 CAN模块的硬件设计 |
第3章 系统软件平台及相关技术研究 |
3.1 BOOTLOADER分析与移植 |
3.1.1 BootLoader的启动过程分析 |
3.1.2 BootLoader系统移植分析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的研究 |
3.3 μCLINUX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分析 |
3.3.1 μClinux的小型化方法 |
3.3.2 μClinux的体系结构与内核源码简析 |
3.3.3 μlinux的内存管理 |
3.3.4 μClinux的进程管理 |
3.4 CAN总线驱动程序的分析与设计 |
3.4.1 Linux/μClinux驱动程序原理 |
3.4.2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的结构分析 |
3.4.3 CAN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3.4.4 CAN驱动程序的编译与加载 |
3.5 基于W90P710的μClINUX交叉编译与移植研究 |
3.5.1 μClinux的安装设置 |
3.5.2 μClinux的交叉编译分析 |
3.5.3 μClinux的系统移植实现 |
第4章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系统的研究 |
4.1 嵌入式GUI的发展和应用 |
4.1.1 嵌入式GUI简述 |
4.1.2 嵌入式GUI的应用选型 |
4.2 国产嵌入式图形界面系统:MINIGUI |
4.2.1 MiniGUI原理分析与主要功能特征 |
4.2.2 MiniGUI体系结构分析 |
4.2.3 MiniGUI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关系 |
4.3 MINIGUI的安装与运行 |
4.4 MINIGUI的交叉编译与移植 |
4.4.1 MiniGUI的IAL输入引擎的编写与移植 |
4.4.2 MiniGUI的GAL图形引擎 |
4.4.3 MiniGUI交叉编译及移植的实现 |
4.4.4 MiniGUI在汽车上的实用意义 |
第5章 汽车网络控制开发平台的实现 |
5.1 车载监控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 |
5.1.1 车载监测系统的组成分析 |
5.1.2 车载监测系统的原理分析 |
5.2 车载网络控制系统实时数据信息处理的研究 |
5.3 基于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的汽车智能控制分析 |
5.3.1 空调事件分析 |
5.3.2 疲劳驾驶事件分析 |
第6章 基于MiniGUI的车身电子系统界面设计 |
6.1 MINIGUI编程基础 |
6.2 MINIGUI的窗口与消息机制原理分析 |
6.2.1 MiniGUI的窗口简介 |
6.2.2 消息和消息循环机制 |
6.2.3 窗口过程和子窗口分析 |
6.3 MINIGUI皮肤界面编程分析 |
6.3.1 皮肤及皮肤元素属性定义 |
6.3.2 MiniGUIExt扩展库 |
6.3.3 皮肤窗口的应用 |
6.4 车身电子系统人机交互主界面的设计 |
6.5 车身电子系统各分支界面窗口的设计 |
6.5.1 车窗界面设计 |
6.5.2 车灯界面设计 |
6.5.3 电动座椅界面设计 |
6.5.4 空调界面设计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S3C2440平台的Linux系统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工作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Linux系统移植概述 |
2.1 Linux系统移植总体概述 |
2.1.1 Linux系统启动过程分析 |
2.1.2 Linux系统移植总体分析 |
2.2 相关概念和所用技术 |
2.2.1 Linux系统设备驱动 |
2.2.2 platform模型分析 |
2.2.3 虚拟地址 |
2.2.4 Linux系统编译基本命令 |
2.3 基本开发环境介绍 |
2.3.1 硬件环境基本介绍 |
2.3.2 软件环境基本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Linux系统移植的分析与实现 |
3.1 Linux系统移植环境搭建 |
3.1.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
3.1.2 U-boot系统分析与移植概述 |
3.1.3 修改Linux系统支持交叉编译 |
3.1.4 时钟模块分析与修改 |
3.1.5 机器码设置 |
3.2 网卡驱动移植 |
3.2.1 网卡原理分析 |
3.2.2 本文采用的网络芯片与开发板连接及原理 |
3.2.3 网卡驱动代码修改 |
3.2.4 配置内核中的选项 |
3.2.5 网卡驱动测试程序分析 |
3.3 LCD驱动移植 |
3.3.1 LCD简介与原理 |
3.3.2 LCD控制器原理分析 |
3.3.3 本文采用的LCD与开发板连接 |
3.3.4 LCD驱动软件设计及算法改进 |
3.3.5 LCD驱动代码修改及内核配置文件修改 |
3.3.6 增加LCD背光控制驱动程序 |
3.3.7 配置内核中的选项 |
3.3.8 LCD驱动测试程序分析 |
3.4 触摸屏驱动移植 |
3.4.1 触摸屏原理说明 |
3.4.2 S3C2440中的触摸屏控制器原理分析 |
3.4.3 本文采用的触摸屏芯片原理及与开发板连接 |
3.4.4 触摸屏驱动软件设计及代码分析 |
3.4.5 内核配置文件修改及内核配置 |
3.4.6 触摸屏驱动测试 |
3.5 USB驱动移植 |
3.5.1 USB驱动原理分析 |
3.5.2 本文采用的USB芯片原理及与开发板连接 |
3.5.3 USB驱动代码移植 |
3.5.4 内核配置文件修改及内核配置 |
3.5.5 USB驱动测试 |
3.6 音频驱动移植 |
3.6.1 音频芯片原理分析 |
3.6.2 本文采用的音频芯片与开发板连接 |
3.6.3 音频芯片驱动代码移植 |
3.6.4 内核配置 |
3.6.5 音频驱动测试 |
3.7 其他驱动移植 |
3.7.1 串口驱动移植 |
3.7.2 LED驱动移植 |
3.7.3 按键驱动移植 |
3.8 本章小结 |
4 文件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
4.1 文件系统理论分析 |
4.2 NandFlash驱动支持 |
4.2.1 本系统的NandFlash概述 |
4.2.2 NandFlash驱动移植 |
4.2.3 NandFlash驱动中ECC控制 |
4.3 文件系统基本环境构建 |
4.3.1 添加Yaffs支持 |
4.3.2 构建Busybox环境并提供基本文件系统 |
4.4 文件系统主要内容添加 |
4.4.1 创建设备节点 |
4.4.2 构建文件系统主要配置文件 |
4.4.3 文件系统中的网卡配置文件添加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消费类电子设备中的实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能车的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D]. 涂曾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马殷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17(12)
- [7]基于μC/OS-Ⅱ的卷烟工艺智能风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昌盛. 中南大学, 2013(03)
- [8]安全关键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关键非功能属性分析研究[D]. 桂盛霖.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9]基于ARM-CAN总线的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长江. 东北大学, 2011(05)
- [10]基于S3C2440平台的Linux系统移植[D]. 杨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