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体西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体,徐悲鸿,文化,鸦片战争,洋务派,画派,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雷维[1](2019)在《中体西用与西风东渐——以近现代中国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体西用"是晚清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清王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历史时期,由一部分师宗汉代儒学,重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实学,以经世致用为本的知识分子提出的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的强国之道。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本文来源于《书画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巫新院[2](2019)在《从“中体西用”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近代,西方国家伴随着对外侵略扩张而迅速崛起,中国却因为固步自封而逐渐落伍。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国家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亡,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本文来源于《学苑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郭书愚,王亚飞[3](2019)在《“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以"实践中的主义"为视角,将张之洞戊戌变法以降的办学努力回置到他整个一生的办学履迹中,通过追溯"新教育"的"品行"课源流,梳理中小学堂经学教法方案的嬗替,关注张氏在"中体"、"西用"光环下低调而务实地"参酌中用"并探寻中西"通性"的办学努力,从细节入手,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应能增进对"中体西用"言说以及晚清"新教育"建制(尤其是西式学堂办法与"旧式书院"的实际关联)的全面理解,或也有助于我们稍更深入地认知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办学理念的前后沿承与嬗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郑海坤[4](2019)在《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教学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她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外有列强环伺,内逢社会转型,内外矛盾交织,引发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当中国遭遇西方,传统遭遇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文化碰撞之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思想解放运动尤其剧烈,最先觉醒的是地主阶级中的经世派和洋务派。在完成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一课教学的基础上,也有些浅薄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9年09期)
迟成勇[5](2019)在《“马魂中体西用”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来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当代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哲学家方克立先生提出的,是二张"叁流合一""综合的创造"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逻辑演进,集中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涵。在中、西、马叁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文化格局,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要做到: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彰显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叁是自觉地把"一元主导"与"多元论争""多元包容""多元会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王祯[6](2019)在《从“背反”到“折衷”:浅析张之洞的角色冲突对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建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器物和文化的传入,封建士大夫同时面临着角色与兼取西方文化态度之间的矛盾,"开新"儒臣张之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张之洞科举正道出身,深受传统纲常名教的浸润,然而,身处近代中西文化交通汇融大背景下的这位封疆重臣也难逃从儒臣走向洋务的角色窠臼。张之洞角色身份的嬗变和冲突直接影响其政治思想的建构,最终在《劝学篇》落文呈现为"中体西用"的思想。从"背反"到"折衷"的角色嬗变历程和矛盾冲突出发,可以更清楚地探寻其思想的建构缘由和终极诉求,厘清其中西文化观的发展脉络,进而为思索新时代文化建构方案提供借鉴与启迪。(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肖忠沁[7](2019)在《“马魂、中体、西用”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方克立先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持续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问题,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马魂、中体、西用"论具体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叁流合一、综合创新"。该理论提出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主要从叁个方面对"马魂、中体、西用"进行了讨论:一是对其由来的阐释,二是对其基本内涵的分析,叁是对其理论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桂花[8](2019)在《“中体西用”——洋务派思想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文化范式是一种中西文化比较、选择与融合的思维范式,其中的"体"和"用"都有着自己的源流和内涵,在不同时期,经不同学人阐释,"体""用"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总体来看,"体"和"用"地演进是依照器物、制度和理念的顺序递进的。由于"体""用"的适应性广,近代学人将其与中西文化相比附,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新文化思想——"中体西用",在近代中国,这一思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发展成一种共同的学术趋向,衍生为一种不可逾越的文化选择模式,为近代不同阶段的学人所共同遵循。(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1期)
杨婷婷,李永山[9](2019)在《“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重要学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位置和关系进行了科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借鉴的中华文化发展现实道路。(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冯玮[10](2019)在《“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本质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约表述,最初由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基本思想是以中国纲常伦理之学为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应用。之后,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魂洋才"是19世纪中叶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出的(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9年07期)
中体西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近代,西方国家伴随着对外侵略扩张而迅速崛起,中国却因为固步自封而逐渐落伍。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国家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亡,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体西用论文参考文献
[1].雷维.中体西用与西风东渐——以近现代中国画为例[J].书画世界.2019
[2].巫新院.从“中体西用”说开去[J].学苑教育.2019
[3].郭书愚,王亚飞.“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郑海坤.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教学感悟[J].新课程(中学).2019
[5].迟成勇.“马魂中体西用”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东方论坛.2019
[6].王祯.从“背反”到“折衷”:浅析张之洞的角色冲突对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建构作用[J].文化学刊.2019
[7].肖忠沁.“马魂、中体、西用”论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陈桂花.“中体西用”——洋务派思想的演进[J].科技风.2019
[9].杨婷婷,李永山.“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冯玮.“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本质差异[J].文史天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