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论文

张爽: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论文

●理论政策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理论体系。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关键词,也是马克思主义回应现实的一个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前提批判关系将自身结合为一个严密的整体。所以,我们可以以批判为切入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整体性

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的教科书进行了再次修订。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修订而言,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理论直接回应现实,在对现实的把握与分析中呈现出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在根本上凸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上,批判是一个关键词。正如马克思说自己在对旧世界的批判过程中发现了新世界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批判使自身成为一个整体。

一、批判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关键词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将马克思主义归纳为三个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归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批判中探索新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的批判历程表明“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在《莱茵报》做编辑接触到物质利益问题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理性、法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他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并在社会历史领域确立了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胜利。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又把批判的对象从哲学领域转向了政治经济学领域。其目的是要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关系的分析,论证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家以“资本是积累的劳动”的命题掩盖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出发点,指出私有制导致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以名义上的人的身份通过劳动的方式参与到物质生产中,生产出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并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劳动者在实质上不过是生产资本和创造利润的工具,资本不是积累的劳动,而是对劳动的支配、剥削和占有,“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雇佣劳动,雇佣劳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体现着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剩余价值的揭示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理论基石。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必然产物。

从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来看,批判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一个重要线索,批判性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所以,以批判为线索来反观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看到马克思主义各理论之间是由批判贯穿起来的一个相辅相成、彼此密切关联的严整的整体。

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回应现实的一种方式

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并依托于社会现实,同时也要回应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回应现实的方式之一是批判。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就是通过对异化、剥削和无产阶级三个概念的批判回应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其一,马克思确立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内在运行规律和资本剥削的根本方式,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分离关系、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者与资本家共同受控于资本等不合理现象。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与违背人性的社会制度,所以,马克思才提出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共产主义,让人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前提批判的关系。前提批判是指“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也就是对思想前提的反思而非思想内容本身,由此前提批判旨在实现思想自身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间所具有的前提批判关系确保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严整性。

马克思通过异化、剥削和无产阶级三个批判性概念切入现实,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继承下来,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它剖析以剥削为本质的资本主义社会,指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提供革命方法和策略,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进行思想斗争;作为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关切,它揭露非人化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存在状态,批判资本对人的奴役和片面化,把实现人的独立、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既定目标。马克思主义不是超脱于现实生活的形而上的理论,它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把理论的激战变为对现实的变革,时刻以现实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为关注点。因此,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鲜活性。

其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前提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从无产阶级的产生来看,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资本家亲手为自己创造出的直接的对立面。在私有制下,无产阶级是作为一无所有者被创造出来的,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都要依靠资本家才可以得以存在。从无产阶级的存在状况看,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缺陷的体现者,是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及其外观的丧失的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违反人性顶点的表现。从无产阶级历史目标和历史任务看,无产阶级能够而且也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无产阶级是资本主社会最终的否定性存在和否定性力量。

三、前提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异化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状况的描述和评判,剥削则是马克思对资本家与劳动者关系的剖析和确定。剥削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对抗性的社会,这种对抗性表现在非劳动但拥有所有权和垄断权的资本家与劳动但丧失一切的劳动者之间,表现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与其剩余劳动之间,表现在资本家的无偿占有与劳动者的无偿劳动之间。所以,剥削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必须对资本主义伦理观进行彻底地批判和颠覆。

相关立法不完善。我国在转基因生物立法工作上逐步形成了基本框架,尤其是形成了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的相关配套法律体系。但是与北欧和南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还是相对比较滞后的[3]。目前,我国尚未颁布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其他配套的立法层次相对较低,部分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以及公开性也比较低,内容上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上相关执法人员知识的欠缺等因素,导致转基因生物法律尚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存在状态,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的出现造成资本与劳动分离,使异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总体特征。异化现象发生在劳动者这一方表现为劳动变成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和他人相疏离;异化现象发生在资本家这一方,表现为资本家由商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商品拜物教的膜拜者,资本家与资本之间相互控制,即资本家利用资本获得财富同时资本又支配资本家使自己实现全面控制。异化现象表现在劳动者与资本家双方之间就表现为两者互为手段,即劳动者以资本家的存在为谋生手段,资本家以劳动者的存在为获利工具。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深陷异化的社会,人(不仅是劳动者也包括资本家)的异化存在状态是一种普遍状态,物的世界增值恰是人的世界贬值。

其三,马克思对以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批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在自然领域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并在彼此对立的过程中走向了各自的极端,即“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以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致了,即唯心主义仍然坚持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陷入唯心主义而成为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其典型代表就是费尔巴哈。针对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错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精神”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进而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提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而不是自我意识。针对以往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错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类的生产劳动出发对历史发展做了唯物主义的阐释,指出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逐渐以“生产形式”“交往”“交往关系”等概念接近后来成熟的“生产关系”,最终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了经典的表述,并在此明确“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通过对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换言之,原理内容的唯物主义部分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得以成立的前提。

1.1.1 水泥池 试验在武汉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内的水泥池中进行。共用大小相等的18个2.0 m×3.0 m的水泥养殖池。每个池都设有进排水口,池内均养殖了虾藻,模拟虾苗生长的自然环境。

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一般为额定电流的十几倍,会给变压器、发电机、断路器、输电线路等电气设备造成很大的危害。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增大和发展,短路电流水平也不断攀升,此时,需要更换或加装短路电流限流器,但因其产生的大量损耗往往限制了限流电抗器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工程应用,因此,低损耗、高经济性和高可靠性的短路电流限制电抗器的设计尤为重要。

沿着马克思理论发展思路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每一个思想的确立都是以对该思想得以确立的前提进行彻底批判为基础的。所以,从批判的角度再来审视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前提批判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而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正是这种逻辑关系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虽然本试验筛选出了致病力较高的优良菌株,但其快速致死效应并不显著,这也是生物制剂应用经常被诟病的问题[19-20]。因此,在筛选高致病力菌株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白僵菌制剂与高效低毒农药的复配剂,提高杀虫速度同时增加白僵菌的侵染率,达到增效的目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同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19-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能够升华到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观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观察和把握时代与世界的重要方式就是批判。批判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批判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特征改变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HR)、可逆性气流受限及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1-2]。哮喘的病理机制不仅是Thl/Th2免疫失衡,可能是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异常和免疫缺陷。益气固本胶囊系根据国医大师王烈教授验方制成,用于哮喘病缓解期的治疗,具有益气养阴、补肺脾肾的功效,本方临床运用多年,可有效降低哮喘复发率[3]。因此,本研究从分子、细胞水平观察,益气固本胶囊对卵白蛋白致敏的哮喘小鼠IL-33、TNF-α水平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影响,从体外实验观察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免疫失衡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批判精神。以此来反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的历次修订,究其实质,就是不断变革教材,以使其保有理论的鲜活性。2018年新版教材修订的基本精神是“改变教材部分内容的叙事说理方式和沉闷笔调”“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体现‘教师好用,学生易学’的教材功能”。其目的在于实现教材与时代的同步、教材与教学的对接、教材与学生心脑的结合。结合新版教材的基本精神,教师需要对概论课程建设进行调整。在理论上,教师需要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从原来要求学生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的标准提升到要求学生实现对理论的“运用”“分析”“评价”乃至“创新”的高度,确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理论回应现实,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贯彻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向积极能力的转化。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整体性工作。教师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思维与能力。因此,原理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与辛劳。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4/c64094-29966126.html,2018-5-4.

[6]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作者简介:张爽(197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2016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整体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6C34)

编辑∕杨波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张爽: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