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流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速,临界,岩屑,斜井,气井,升力,积液。
临界流速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琳,王政彬,郑玉贵[1](2019)在《液/固双相流喷射条件下304不锈钢冲刷腐蚀临界流速与点蚀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刷腐蚀是常见的腐蚀形态之一,往往会导致泵、涡轮机、螺旋桨、阀门和管道等过流部件过早失效。研究表明冲刷腐蚀过程中普遍存在临界流速现象,且临界流速可作为评价钝性材料耐冲刷腐蚀(均匀腐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对于钝性材料来说,冲刷腐蚀过程中同样可能发生局部腐蚀,例如常见的点蚀。然而点蚀和临界流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304不锈钢在液/固双相流冲刷条件下发生的点蚀与临界流速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恒电位极化测试表明,点蚀会影响临界流速的测量,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点蚀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材料表面膜的保护性,由此产生的外加电流,致使实际临界流速降低。其次,恒电位极化法虽能高效快速地测定临界流速,但由于点蚀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孕育期,该方法可能会导致临界流速测量值存在偏差。据此,提出了采用恒电位极化方法测量临界流速的前提条件,即需保证在选取的极化电位内无点蚀发生。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表明,冲刷腐蚀临界流速恰好对应该过程中点蚀抗力最高点。采用SEM和XPS观察并分析304不锈钢经动电位极化后的腐蚀形貌及开路条件下冲刷后表面膜组成,结果表明,当冲刷流速低于临界流速时,由于氧传质加速,点蚀抗力增大。反之,当流速高于临界值时,由于表面膜的致密性下降,点蚀抗力迅速降低。但当流速高达20 m/s时,点蚀抗力并未进一步降低,这归因于固体颗粒撞击造成的增强的机械损伤作用。由此可知,在液/固双相流冲刷腐蚀过程中,无论钝性材料表面损伤形式为均匀腐蚀,亦或是点蚀,均可采用临界流速评价其耐冲刷腐蚀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王立强,唐军务,张琦彬,及春宁,许栋[2](2019)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冲刷临界流速和凸起障碍物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冲刷性能,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得出8种典型抗分散剂掺量条件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冲刷临界流速。基于OpenFOAM的有限高度圆柱绕流叁维数值模拟,分析凸起障碍物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局部冲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增加抗分散剂掺量和减少单位用水量可以提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冲刷性能,HF-III型抗分散剂的效果比UWB-II型抗分散剂的抗冲刷效果好;凸起障碍物周围以及下游易发生局部冲刷;与松散沙床上圆柱周围的冲刷坑相比,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冲刷坑范围较小,深度较浅,且主要位于圆柱的下游。(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孙晓峰,汤捷,袁玉金,张克博,陈烨[3](2019)在《水平钻井环空岩屑床表面颗粒临界启动流速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环空流速分布规律和边界层绕流理论,探讨水平井大斜度和水平井段钻进时钻井液冲蚀岩屑床的临界流速。水平井大斜度和水平井段钻进时,环空岩屑因停泵而自然沉降形成岩屑床,通过对岩屑床表面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和边界层绕流假设,结合数学推导得到床面岩屑颗粒所受钻井液表面切力解析式,建立床面颗粒临界启动解析模型。模型计算与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井斜角和颗粒直径条件下,循环介质为清水时模型预测的临界启动流速与实验数据的绝对平均误差不超过8.80%,循环介质为PAC溶液时绝对平均误差在2.51%~7.06%。边界层绕流和环空流速是岩屑临界启动流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亮,陈成,何健健[4](2019)在《考虑相对暴露度的无粘性土临界流速计算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建立了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的土颗粒起动模型,在考虑相对暴露度基础上,推导了土体渗流引起内部侵蚀的临界流速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测得临界流速值对比,发现试验值与计算值较为一致。讨论了临界流速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差异和相对暴露度与临界流速关系。渗流过程中颗粒堆积,会导致颗粒运移通道阻塞,使临界流速试验值大于计算值。临界流速与土颗粒相对暴露度正相关,不同渗流方向下相对暴露度对临界流速影响程度不同,水平渗流时相对暴露度影响较大,垂直渗流时,相对暴露度对临界流速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颜建国,朱凤岭,郭鹏程,罗兴锜[5](2019)在《高热流低流速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小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高热流、低流速条件下超临界CO_2的传热规律,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内径2 mm水平小圆管内对流传热试验研究,并重点探讨了变物性、浮升力和热加速等效应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试验参数范围:系统压力7.6~8.4 MPa,质量流速400~500 kg/(m~2?s),热通量0~200 kW/m~2,流体温度20~60℃,Reynolds数1.2×10~4~4.3×10~4。分别采用Gr/Re~2和Kv作为浮升力效应和热加速效应的判别因子。结果显示,在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浮升力效应显着(Gr/Re~2>10~(-3)),同一个截面处的上壁面传热系数始终小于下壁面传热系数。浮升力效应是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传热恶化的主要诱发因素。试验中热加速因子较小(Kv<8.5×10~(-7)),其效应可以忽略。将试验数据与典型的传热经验关联式作对比,结果表明Liao-Zhao关联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吻合。(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沈伟伟,邓道明,刘乔平,宫敬[6](2019)在《基于环雾流理论的气井临界流速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井筒积液是伴随气井生产的常见现象,积液会导致气井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使得气井停产。精确的积液预测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积液带来的危害,而临界气体流速是气井积液预测的关键。回顾了气井积液预测的相关研究,指出了最小压降模型、液滴模型的局限性,基于现有实验观察认为液膜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考虑到斜井中液膜周向不均匀分布及气相核心中液滴夹带,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环雾流模型用于不同管径、不同井斜角下的气井积液预测。基于以往室内实验数据和现场生产数据,将新模型与现有6种积液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评价。综合考虑模型预测结果正确率及预测误差,认为新的环雾流模型较其他模型预测结果更优,可准确方便地对气井积液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洪彬,倪福生[7](2018)在《临界流速实验在疏浚课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输送固体颗粒的临界流速是疏浚课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但课堂讲授反映平淡。本文结合教育部疏浚技术工程中心现有的透明输送实验台,对在疏浚课教学中开设临界流速实验课程进行了介绍,将理论性强的课堂知识点移植到实验中来讲授,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管内流动状态,主动查找相应的临界流速数学模型进行校核,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对类似的教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8年06期)
刘永辉,艾先婷,罗程程,刘丰伟,吴朋勃[8](2018)在《预测水平井携液临界气流速的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液是气井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气井积液会严重影响生产.携液临界气流速是预测积液的关键参数.目前工程常用的临界携液模型大多基于垂直井筒中液滴受力分析推导所得,水平井则采用角度修正方式进行计算,未考虑液量及油管内径对携液的影响.本研究研制一套水平井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捕捉的液膜反转点作为积液起始,开展不同角度、油管内径和液体表观流速下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敏感实验.基于实验所得数据,结合WALLIS液泛经验公式和角度修正关系,建立了一个便捷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模型.利用已公开发表文献中积液井数据对模型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COLEMAN发表的44口垂直井,模型准确率为95. 45%,对VEEKEN发表的67口水平井,准确率达80. 59%,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可为气井积液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斌,杨天鸿,徐曾和,杨鑫[9](2018)在《中国西部矿区厚松散层的溃沙临界流速与水沙流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榆横矿区为例,研制全程可视化水沙两相高速流动试验装置,开展颗粒起动试验、溃沙试验和水沙两相流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细颗粒的流失是溃沙的先决条件,为粗颗粒的运移创造膨胀空间. 0. 3~0. 6 mm风积沙颗粒之间主要以碰撞的形式传递能量,而0. 15~0. 3 mm的风积沙颗粒之间的相互摩擦和挤压作用占优,相比于碰撞作用能量损失较少,相同时间内出沙量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呈递减趋势.随着轴向应力的不断增大,风积沙所需要的溃沙临界流速也越来越大.当风积沙粒径d <0. 6 mm时,溃沙时渗流状态为线性层流,临界流速为0. 03~0. 4 cm/s.单位时间内溃沙量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表明含水层水压力是决定溃沙灾害程度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曾思睿,董长银,卫然,苏瑗,王钧[10](2018)在《水平井不同倾角井筒临界携砂流速对比实验及其拟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井筒中的携砂流速是石油工程领域携砂生产问题的主要设计参数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垂直井的携砂流速研究较多,但对水平井中不同倾角井段的携砂流速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关注较少。基于上述问题,针对井筒由水平至垂直的全倾角变化过程,使用携砂规律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井筒倾角0°~90°、流体黏度1~50 m Pa·s、石英砂和陶粒颗粒尺寸0. 08~0. 4 mm、井筒内径40~100 mm条件下的井筒携砂流速对比实验,得到了不同井筒倾角下携砂流速与流体黏度、颗粒尺寸、颗粒密度、井筒内径的敏感性关系和携砂流速变化规律。使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水平段、倾斜段、垂直段井筒携砂流速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井筒在0°,30°,45°,75°,90°时的携砂流速之比为1. 71∶3. 35∶2. 86∶2. 28∶1。基于实验现象与拟合结果,给出了修正现有特征流速的流程和方法,以完成合理的携砂流量设计。(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8年06期)
临界流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冲刷性能,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得出8种典型抗分散剂掺量条件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冲刷临界流速。基于OpenFOAM的有限高度圆柱绕流叁维数值模拟,分析凸起障碍物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局部冲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增加抗分散剂掺量和减少单位用水量可以提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冲刷性能,HF-III型抗分散剂的效果比UWB-II型抗分散剂的抗冲刷效果好;凸起障碍物周围以及下游易发生局部冲刷;与松散沙床上圆柱周围的冲刷坑相比,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冲刷坑范围较小,深度较浅,且主要位于圆柱的下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流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琳,王政彬,郑玉贵.液/固双相流喷射条件下304不锈钢冲刷腐蚀临界流速与点蚀的交互作用[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王立强,唐军务,张琦彬,及春宁,许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冲刷临界流速和凸起障碍物影响[J].水运工程.2019
[3].孙晓峰,汤捷,袁玉金,张克博,陈烨.水平钻井环空岩屑床表面颗粒临界启动流速的影响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亮,陈成,何健健.考虑相对暴露度的无粘性土临界流速计算方法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颜建国,朱凤岭,郭鹏程,罗兴锜.高热流低流速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小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19
[6].沈伟伟,邓道明,刘乔平,宫敬.基于环雾流理论的气井临界流速预测模型[J].化工学报.2019
[7].李洪彬,倪福生.临界流速实验在疏浚课教学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18
[8].刘永辉,艾先婷,罗程程,刘丰伟,吴朋勃.预测水平井携液临界气流速的新模型[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8
[9].杨斌,杨天鸿,徐曾和,杨鑫.中国西部矿区厚松散层的溃沙临界流速与水沙流动特征[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曾思睿,董长银,卫然,苏瑗,王钧.水平井不同倾角井筒临界携砂流速对比实验及其拟合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