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种共发酵论文_刘红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菌种共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种,单细胞,蛋白,酵母,爪哇,秸秆,甘蔗渣。

多菌种共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梅[1](2015)在《多菌种混合共发酵甘蔗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制备燃料乙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渣是蔗糖工业最主要的副产物,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甘蔗渣被认为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作为纤维素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之一,但是目前,甘蔗渣生产乙醇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甘蔗渣半纤维素的利用率很低。为了提高甘蔗渣产燃料乙醇的转化率,尤其是其中半纤维素的利用率,本研究探究了氢氧化钠、硫酸、过氧化氢以及蒸汽爆破四种预处理方式后的甘蔗渣的成分的变化以及不同处理方式对纤维素水解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及酶解效果的影响;用不同的菌株进行单独或混合培养发酵碱预处理的甘蔗渣以及发酵过程的优化。结果比较发现,经氢氧化钠预处理的甘蔗渣,酶解效果最好,葡萄糖的产量为12.76 g/L,纤维素的转化率达到理论产量的100.4%;其次是蒸汽爆破,而过氧化氢处理的甘蔗渣的酶解后的葡萄糖的产量最低,纤维素的转化率只达到理论值的23.47%。通过纤维素酶分别与果胶酶和木聚糖酶的协同作用效果的研究,发现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协同度与底物的化学组成以及预处理的方式相关;在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甘蔗渣的果胶成分太少的原因。协同作用分析的结果显示水解效果最佳的酶组合为每克底物添加Celluclast1.5L 3.17 mg,Novozym 188 1.63 mg,木聚糖酶1.2 mg。经碱处理的甘蔗渣在最优酶组合量下,酶解60 h后,利用不同的发酵微生物菌株对水解液进行发酵实验,研究探究不同菌株的发酵性能。发现在葡萄糖利用菌中酿酒酵母1445的性能最好,在发酵12 h后葡萄糖的利用明显快于其他的酿酒酵母菌株,利用速率达到4.53 g/L·h,在发酵24 h后乙醇的产量达到了最高(22.10 g/L);而戊糖利用菌中休哈塔假丝酵母的发酵性能优于树干毕赤酵母,乙醇的产量最高为15.15 g/L。分别将休哈塔假丝酵母和树干毕赤酵母与酿酒酵母1445混合培养发酵甘蔗渣水解液,发现是休哈塔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1445混合发酵的乙醇产量比较高(乙醇的最高产量为22.82 g/L)。本研究最后采用单因素法从菌种接种量、两种菌种的不同比例、预酶解时间以及发酵方式等方面对休哈塔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1445混合发酵的体系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发酵体系为:接种量为两种菌的总干重为2.0 g/L、两种菌的比例为1:1、不经预糖化直接进行同步糖化发酵。此条件下,乙醇产量达到15.73 g/L,产率为0.2622 g/g干重碱处理甘蔗渣,达到乙醇理论产值(0.4825 g/g)的54.34%。综合以上,利用休哈塔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1445混合共培养共发酵甘蔗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产乙醇是可行的,甘蔗渣作为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也是切实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6-30)

王璀璨,王义强,陈介南,李辉,张伟涛[2](2010)在《蒸汽爆破杨木多菌种共发酵制备燃料乙醇不同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蒸汽爆破预处理杨树生产乙醇,比较分步糖化共发酵法和同步糖化共发酵两种不同的工艺。实验中酶用量为15 FPU/g(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比值为1.39),利用大肠杆菌KO11和酿酒酵母共发酵。当底物浓度为5%、10%和15%时,利用分步糖化共发酵产乙醇分别为9.21 g/L、14.286 g/L和15.196 g/L,利用同步糖化共发酵产乙醇分别为8.968g/L、13.978 g/L和16.862 g/L。这将为利用杨木制备燃料乙醇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王璀璨[3](2010)在《混合纤维素酶水解杨木及多菌种共发酵制备燃料乙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纤维素乙醇已经成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纤维素乙醇过程中,纤维素酶的成本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整个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且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生产的纤维素酶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低,纤维素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影响了产乙醇效率。本文基于寻找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和较低乙醇的生产成本为目的,进行了爪哇正青霉ZN-205生产β-葡萄糖苷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混合纤维素酶对杨木酶解的实验和蒸汽爆破杨木多菌种共发酵制备燃料乙醇不同工艺的实验。以爪哇正青霉(Eupenicillium javanicum)ZN-205为实验材料,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对其所产β-葡萄糖苷酶的产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酶培养基为:微晶纤维素2.5%,蛋白胨0.75%,吐温-80 0.05%,初始pH为6.0的条件下;液体发酵最佳培养条件为:250ml叁角瓶装100ml液体培养基,接种种龄为2.5d的种子培养液5ml,摇床转速为175r/min,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为5d。此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2.312U/ml。利用7.5L发酵罐进行放大实验,结果显示发酵5d的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为2.201U/m1。以风干的杨木为原料,通过蒸汽爆破处理后,用混合纤维素酶降解。采用响应面分析,对酶解温度、pH、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的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酶解杨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0.04℃、pH 4.99、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的比1.39。在最优的条件下,底物浓度为5%时,使用里氏木霉Rut C-30和爪哇正青霉ZN-205制备的混合纤维素酶(15 FPU/g底物,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比值为1.39),酶解48h,可产生25.54g/l的还原糖,酶解糖化率为78.18%。以蒸汽爆破预处理杨树生产乙醇,比较分步糖化共发酵法和同步糖化共发酵两种不同的工艺。实验中酶用量为15 FPU/g(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比值为1.39),利用大肠杆菌K011(Escherichia coli K011)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共发酵。当底物浓度为5%、10%和15%时,利用分步糖化共发酵产乙醇分别为9.21g/1、14.29g/1和15.20g/l,利用同步糖化共发酵产乙醇分别为8.97g/l、13.98g/l和16.86g/l。实验中混合纤维素酶提高了对纤维素的酶解效率,而且发酵过程中使用15FPU/g的纤维素酶,有效降低了生产乙醇的成本,为纤维素乙醇的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周再魁,易琳琳,王璀璨,王义强,陈介南[4](2010)在《杨木酶解及多菌种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风干的杨木为原料,通过蒸汽爆破处理后,用纤维素酶降解。酶解产物用ko11-大肠埃希氏菌、酿酒酵母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组合发酵。结果表明,ko11-大肠埃希氏菌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效果最好。通过条件的优化,100g木质纤维最高可产乙醇34.32g。(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杨艳红,郑一敏,王伯初,段传人[5](2004)在《多菌种固体共发酵生物软化稻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NaOH对稻壳预处理 ,解除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对纤维素的保护作用以及破坏纤维素的晶体结构 ,使其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据多种微生物共生及代谢特性 ,建立由瑞氏木霉AS3 371 1、黑曲霉AS3 31 6和啤酒酵母AS2 399组成的复合微生物体系。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一组具有实践前景的多菌种固体共发酵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 ,较好地实现了复合微生物软化稻壳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 ,在发酵温度 30℃ ,pH4 5左右条件下 ,发酵7d后的最高滤纸酶活力为 5 64U/g发酵物 ,1 0d后的纤维素的降解率为 :2 8 0 5 %。(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4年04期)

陈庆森,刘剑虹,李跃腾,阎亚丽,庞广昌[6](2000)在《多菌种共发酵体系的建立及生物转化玉米秸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氨处理酸中和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再通过几种微生物绿色木霉TB101、假丝酵母(321、1817)、啤酒酵母2.339构成混合菌共发酵体系,依据多种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特性,利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混合菌发酵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以实现玉米秸秆微生物的有效利用。在发酵温度为30℃,培养基的最初pH5.0,木霉接种72小时后接酵母,再发酵5天后测得蛋白质在绝干产物中的含量可达成21%,纤维素的利用率72%。这些为开发自然界这一重要秸秆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00年04期)

陈庆森,刘剑虹,蔡红远,阎亚丽,胡志和[7](2000)在《多菌种共发酵生物转化天然纤维素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氨法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 ,依据多种微生物共生及代谢的特性 ,建立了绿色木霉 ( TB970 1)、康宁木霉 ( TB970 4) ,米曲霉、黑曲霉和四种酵母 ( 3 2 3 ,3 2 1,1817,2 .2 1)所构成的多菌种共发酵的体系 ,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出几组有实践前景的多菌种共发酵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 ,较好地实现了利用微生物转化玉米秸秆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 ,按本法优化的多菌种共发酵工艺 ,在发酵温度为 3 0℃ ,p H控制在 5 .0左右的条件下 ,发酵 5 d后在绝干产物中测定粗蛋白质的含量为 18.13 % ,纤维素的利用率为 66.5 %。实验结果为纤维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商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陈庆森,刘剑虹,潘建阳,胡志和,阎亚丽[8](1999)在《利用多菌种共发酵技术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较详细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长柄木霉 TB970 2和康宁木霉 TB970 4的耐氨特性以及混合菌共发酵对天然纤维素材料终产物中菌体蛋白质和纤维素利用率的影响 ,并建立了混合菌发酵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 :高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TB970 2 ,TB970 4 )于 p H5.0 ,3 0℃的条件下恒温、恒速摇瓶培养 ,其对氨的耐受能力分别达到了 0 .4 8%、0 .3 3 % (以(NH4) 2 SO4计 ) ;而 CMC酶活分别为 1 60、2 1 0 ;TB970 4的发酵液中表现出较高的 FPA活性 ;蛋白质含量及纤维素利用率分别为 1 4.2 3 %和 64 .60 %。在以氨法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为底物的 TB970 4与饲料酵母的混合菌共发酵的正交实验中 ,优选出 2组最佳的共发酵的组合和工艺路线及条件。发酵终产物中粗蛋白 (SCP)的含量达到了 2 4 .1 4% ,总秸秆纤维的转化率达70 %。(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1999年05期)

多菌种共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蒸汽爆破预处理杨树生产乙醇,比较分步糖化共发酵法和同步糖化共发酵两种不同的工艺。实验中酶用量为15 FPU/g(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比值为1.39),利用大肠杆菌KO11和酿酒酵母共发酵。当底物浓度为5%、10%和15%时,利用分步糖化共发酵产乙醇分别为9.21 g/L、14.286 g/L和15.196 g/L,利用同步糖化共发酵产乙醇分别为8.968g/L、13.978 g/L和16.862 g/L。这将为利用杨木制备燃料乙醇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菌种共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梅.多菌种混合共发酵甘蔗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制备燃料乙醇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5

[2].王璀璨,王义强,陈介南,李辉,张伟涛.蒸汽爆破杨木多菌种共发酵制备燃料乙醇不同工艺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0

[3].王璀璨.混合纤维素酶水解杨木及多菌种共发酵制备燃料乙醇[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4].周再魁,易琳琳,王璀璨,王义强,陈介南.杨木酶解及多菌种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0

[5].杨艳红,郑一敏,王伯初,段传人.多菌种固体共发酵生物软化稻壳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

[6].陈庆森,刘剑虹,李跃腾,阎亚丽,庞广昌.多菌种共发酵体系的建立及生物转化玉米秸秆[J].广州化工.2000

[7].陈庆森,刘剑虹,蔡红远,阎亚丽,胡志和.多菌种共发酵生物转化天然纤维素材料的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

[8].陈庆森,刘剑虹,潘建阳,胡志和,阎亚丽.利用多菌种共发酵技术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

论文知识图

多菌固定化细胞重复发酵稳定性实验生物饲料添加剂对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生物饲料添加剂对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多菌固定化细胞重复发酵稳定性实验不同菌种发酵结果(NH4)2SO4的浓度对TB 9702纤维素酶活力...

标签:;  ;  ;  ;  ;  ;  ;  

多菌种共发酵论文_刘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