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膦萃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机磷,有机相,反萃取,分析方法
有机膦萃取剂论文文献综述
冯硕[1](2019)在《铀、钼有机萃取剂中无机磷的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和建立了铀、钼有机萃取剂中无机磷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100 g·L~(-1)的Na_2CO_3溶液为反萃取剂反萃取有机相,反萃取相比为1:1,反萃取时间为1 min,连续萃取3次,温度为25~30℃,无机磷的反萃取率优于98.0%。采用磷钼蓝比色法测定反萃取溶液中磷的含量,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6.3%~101.0%。该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准确度良好,加标回收率符合要求,适用于铀、钼萃取有机相中无机磷含量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地质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吕天然,王凌云,周海涛,郭庆杰[2](2019)在《酸性有机磷萃取剂对镓的萃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相初始pH值=2. 0时,0. 3 mol/L的酸性有机磷萃取剂基本可以实现对盐酸溶液中镓的完全萃取,且萃取能力遵循萃取剂的酸度顺序:D2EHPA(99. 2%)> PC88A(98. 3%)> Cyanex 272(76. 9%)。随着水相初始pH值升高,越来越多的镓被萃取到有机相,且由于氢离子的释放导致较高的平衡pH值。通过FT-IR分析了D2EHPA的P=O及P-O的吸收峰明显大于PC88A、Cyanex 272。另外,3mol/L的盐酸溶液作为反萃剂对D2EHPA、PC88A、Cyanex 272的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时,镓的反萃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1. 7%、85. 5%、93. 5%。最后,利用斜率分析法推导出叁种酸性含磷萃取剂的萃取机理方程式:Ga(OH)_(2,org)~++(HA)_(2,org)=Ga(OH)_2A·(HA)_(org)+H_(aq)~+。(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高振,黄焜,杜林,刘会洲[3](2019)在《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单分子膜的气-液界面行为:亚相pH和铺展溶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液两相萃取过程中,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界面行为决定了其以何种形式参与到界面萃取反应中.为了阐明萃取剂分子界面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Langmuir单分子膜技术研究了单分子膜中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和聚集行为随亚相pH、有机溶剂极性的变化.通过测定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并采用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分析表征气-液界面P507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以正己烷作铺展溶剂时,随亚相pH的降低,P507单分子膜质子化程度提高, P507分子极性端水化能力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单分子膜中形成含有分子间氢键的聚集体.但采用极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和氯仿)铺展P507单分子膜,膜内P507分子界面聚集状态发生变化.铺展溶剂极性增强,单分子膜内会含有更多极性端水化能力强的P507分子单体,并且亚相pH降低,单分子膜不会出现类似正己烷条件下的π-A曲线收缩和P-O-H基团峰位红移现象.这证实了有机铺展溶剂极性可以改变P507单分子膜中分子界面存在形式和聚集状态.本工作为深入理解溶剂萃取过程中水油两相界面处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聚集行为变化及其对界面反应活性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振[4](2019)在《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与稀土离子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因其优异的萃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萃取剂分子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分离选择性一般取决于其与目标离子的结合能力以及有机相中萃合物的性质差异。镨钕元素性质相近,体相中萃合物结构相同,常规方法萃取分离镨钕,分离系数一般在1.5左右。由于萃取是萃取剂分子与稀土离子的界面相互作用过程,从界面层次探究镨钕离子与萃取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可以为分离镨钕元素新方法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萃取剂分子在体相中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但在界面处其存在状态会发生改变。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萃取剂分子界面存在状态改变引起其与稀土离子间相互作用变化的微观机制,本论文根据气-液界面具有类似液-液界面的特点,借助Langmuir膜技术,通过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和布儒斯特角显微镜(BAM),研究萃取剂分子界面存在状态变化对其与镨、钕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将萃取剂P507铺展在纯水表面,研究P507分子的气-液界面行为。以极性溶剂二氯甲烷和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作铺展溶剂时,得到表面压-分子面积(π-A)等温线存在显着差异。通过IRRAS和BAM进一步表征,证实了铺展溶剂极性改变,会引起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存在状态的变化,铺展溶剂极性增强,界面P507分子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而正己烷溶剂铺展的单分子膜中含有更多的P507分子聚集体。在纯水pH降低,单分子膜完全质子化时,正己烷铺展的P507单分子膜中更容易形成聚集体。该研究从气-液界面的角度,分析萃取剂分子在相界面上存在状态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实际萃取过程中萃取剂分子的油-水界面行为。在NdCl_3水溶液表面铺展P507单分子膜,分析P507分子极性端离子化状态和界面形态变化对其与Nd~(3+)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P507分子结合Nd~(3+)离子后,π-A曲线出现“平台区”,而降低NdCl_3溶液pH,“平台区”会逐渐消失。BAM表征显示,“平台区”的P507单分子膜经历由二维结构向叁维结构转变的过程;“平台区”消失时,单分子膜内有萃合物聚集体形成。以二氯甲烷和正己烷溶剂改变P507分子界面存在状态,IRRAS表征显示,P507分子与Nd~(3+)离子结合的基团发生变化:界面P507主要以聚集体形态存在时,Nd~(3+)离子仅与P507分子的P-OH基团结合;P507分子主要以单体形态存在时,P-OH和P=O基团皆会与Nd~(3+)离子发生相互作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对比分别在体相和气-液界面时镨钕离子与P507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显示,体相中镨钕离子与P507分子的作用相同。IRRAS光谱显示,气-液界面P507分子与镨钕离子相互作用的差异受铺展溶剂和溶液pH影响,二氯甲烷做铺展溶剂时,钕离子结合P507分子后,vas PO2-的峰位处于更低的波数,表明钕离子结合P507分子的能力强于镨离子;溶液pH降低,会增强镨离子与P507分子的配位能力。以正己烷作铺展溶剂,P507分子结合错离子出现vas PO2-吸收峰,说明镨离子与P=O基团的配位能力略强于钕离子。该研究发现P507分子界面聚集状态显着影响镨钕离子与P507分子的相互作用。这对从界面层次增大镨钕离子萃取行为差异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苏文柔,陈继,邓岳锋,杨茂华,刘川楹[5](2018)在《阴离子交换树脂回收水相中有机磷酸萃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水相中有机磷酸萃取剂的吸附。通过比较不同的离子交换树脂对水相中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P507)的去除率,发现大孔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OH)从水溶液中去除P507的能力最强,去除率可达99.24%。而且当溶液在p H=1.0时,D201-OH对P507的吸附主要是分子吸附,其吸附等温线更适用于Langmuir模型;当溶液在p H=5.0时,阴离子交换反应占主导地位,其吸附等温线更适用于Freundlich模型。研究还表明,D201-OH对P507的吸附在20 min内即达到吸附平衡时99.8%的吸附量。通过动力学研究表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更适用于描述实验数据,并且吸附速率主要受膜扩散控制。此外,吸附-解吸附循环8次后,D201-OH的吸附能力仍然保持在93%以上。综上所述,D201-OH是有机磷酸类萃取剂的良好吸附剂,其吸附性能高效,循环过程稳定,因此可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回收有机磷酸萃取剂。(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况王强[6](2017)在《季膦型离子液体[P66614][Cl]与中性有机膦萃取剂DEHEHP对稀土的协同萃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液萃取是稀土分离领域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然而,传统的液-液萃取采用挥发性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通常具有易乳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传统酸性有机膦萃取剂的广泛使用,产生大量难处理的氨氮废水,后处理成本高。因此,开发新型的绿色萃取分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协同萃取是一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萃取剂共同萃取目标物质的萃取方法,通常具有提高目标物质萃取率和分离因素的优势。而离子液体(ILs)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在分离科学领域尤其在湿法冶金方面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提出了无稀释剂的离子液体协同萃取体系的构思。发现季铵盐离子液体[A336][NO3]与2-乙基己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EHP组成的协萃体系对硝酸稀土具有明显的协萃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十四烷基叁己基氯化膦[P66614][Cl]和DEHEHP对硝酸稀土的萃取行为。尽管季膦盐和季铵盐物理化学性质相似,但离子液体中不同的阴阳离子,势必会导致不同的协萃行为。具体地,以Pr(Ⅲ)为代表性稀土,研究了[P66614][Cl]-DEHEHP对硝酸稀土的协萃机理、分离选择性,并探讨了酸度、阴离子以及金属离子浓度对协萃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萃取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并与已经报道的季铵型离子液体协萃体系[A336][NO3]-DEHEHP在协萃系数、分离因素方面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采用核磁与红外手段探讨了协萃体系中[P66614][Cl]-DEHEHP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当Xp=0.4(V%)时,协萃系数达到最大,为2.15;2.[P66614][Cl]-DEHEHP协同萃取Pr(Ⅲ)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方程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升高温度会使Pr(Ⅲ)的萃取率减小而反应速率增大;3.[P66614][Cl]-DEHEHP对轻稀土(La-Sm)具有明显的协萃效应,而对重稀土(Gd-Lu和Y)有反协萃效应;4.[P66614][Cl]-DEHEHP协同萃取Pr(Ⅲ)属于典型的离子缔合反应;5.在293.15 K时,[P66614][Cl]-DEHEHP对Pr(Ⅲ)的最大萃容量为0.78mol/L,优于[A336][NO3]-DEHEHP协萃体系(0.46 mol/L 298.15 K),也高于传统的的酸性膦萃取剂P507-煤油体系(0.18-0.20 mol/L);6.水既可以实现负载金属的反萃,且离子液体协萃体系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7.相对于单一的离子液体[P66614][Cl]而言,协萃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稀土与非稀土之间的分离系数;8.[P66614][Cl]与DEHEHP存在相互作用,[P66614][Cl]与水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而水的存在能加强了[P66614][Cl]与DEHEHP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含水状态下,[P66614][Cl]与DEHEHP之间的相互作用在XP=0.4时发生改变,与[P66614][Cl]-DEHEHP协萃效果最佳时的比例一致,这可能是协同效应存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7](2017)在《一种稀土有机萃取剂及其反萃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有机萃取剂及其反萃工艺。该有机萃取剂中含环己烷的体积分数为20%~35%,液氨皂化萃取剂的体积分数为15%~45%,N235的体积分数为15%~35%,磺化煤油的体积分数为20%~40%;其中,液氨皂化萃取剂为P507、P204中的一种。反萃工艺包括萃取制备含不(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冶金》期刊2017年02期)
李晓佩,黄焜[8](2016)在《有机膦萃取剂和水溶液中共存离子的界面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外反射光谱与和频光谱,研究了叁辛基氧膦(TOPO)分子与水溶液中各种无机离子的界面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解释了水溶液中各种共存离子对有机膦萃取剂萃取目标金属离子行为的影响,有助于萃取过程机理的理解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S1期)
李芹[9](2016)在《高纯有机膦酸萃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萃取剂由于选择性高,水溶性小,容易反萃,成为萃取分离钴镍及稀土元素中应用最广泛的萃取剂。其中,二(2,4,4-叁甲基戊基)次膦酸(DTMPA)具有双C-P键及较大的空间位阻,其萃取分离性能尤为突出。然而,目前其生产工艺(磷化氢法)存在高压、原料剧毒、产品纯度不高等弊端,导致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主要研究了DTMPA的次磷酸法合成工艺,对产物的萃取性能进行了评价。本文以次磷酸、二异丁烯为原料,过氧化二叔丁基为自由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加成反应,一步合成DTMPA,考察了原料配比、温度、时间对产物产率及纯度的影响。采用叁相法对初始产物进行纯化。用NMR(1H,31P谱)、IR、MS及GC、电位滴定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合成工艺的初始产物中不存在难分离的叁烷基氧膦,产物提纯比较容易。最佳合成工艺参数为:二异丁烯和次磷酸摩尔比2.2:1、温度135℃、反应时间32h。纯化后产物纯度98.4%,产率86%。和磷化氢法相比,该法具有副反应少,产品的产率及纯度高,避免了剧毒磷化氢气体的使用,反应在较低压力(2~3atm)下进性等优点,易于规模化生产。用上述工艺合成的DTMPA作萃取剂研究了Co、Ni、Cu、Fe、Al、Zn等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在pH=5.5时,其Ni/Co分离系数(bNi/Co)为2985;饱和容量为8.1g/L;当相比为1:1时,采用0.16mol/L的H2SO4即可将其饱和负载有机相完全反萃;对各金属离子的萃取顺序为:Fe3+>Zn~(2+)>Al3+>Cu~(2+)>Co~(2+)>Cd~(2+)>Mn~(2+)>Mg~(2+)>Ca~(2+)>Ni~(2+)。其萃取行为与Cytec公司同类产品Cynex272相似,综合性能略优于Cynex272。此外,本文还测定了DTMPA的水溶性、p Ka值、表面张力和密度等与萃取过程相关的理化性能。DTMPA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30 x10-5mol/L,其表面张力、密度、pKa值分为26.175mN/m、0.920g/mL、4.10。这些参数表明其在萃取方面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本论文研究成果有望推动DTMPA的低成本、高安全性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属萃取分离领域的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4-01)
李亦婧,周通,卢建波,郑军福,陈自江[10](2015)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联用检测镍电解液中的有机磷萃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测定镍电解液中P204、P507和C272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萃取溶剂、SPE柱填料类型、SPE淋洗溶剂等前处理条件以及HPLC检测条件。采用C18填料的SPE柱进行固相萃取,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 mg/L;检出限为0.02 mg/L。加标样品回收率为68.6%~83.5%,RSD为5.5%~9.2%。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良好,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镍电解液中3种有机磷萃取剂的检测。(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5年12期)
有机膦萃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相初始pH值=2. 0时,0. 3 mol/L的酸性有机磷萃取剂基本可以实现对盐酸溶液中镓的完全萃取,且萃取能力遵循萃取剂的酸度顺序:D2EHPA(99. 2%)> PC88A(98. 3%)> Cyanex 272(76. 9%)。随着水相初始pH值升高,越来越多的镓被萃取到有机相,且由于氢离子的释放导致较高的平衡pH值。通过FT-IR分析了D2EHPA的P=O及P-O的吸收峰明显大于PC88A、Cyanex 272。另外,3mol/L的盐酸溶液作为反萃剂对D2EHPA、PC88A、Cyanex 272的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时,镓的反萃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1. 7%、85. 5%、93. 5%。最后,利用斜率分析法推导出叁种酸性含磷萃取剂的萃取机理方程式:Ga(OH)_(2,org)~++(HA)_(2,org)=Ga(OH)_2A·(HA)_(org)+H_(aq)~+。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膦萃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冯硕.铀、钼有机萃取剂中无机磷的分析方法研究[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9
[2].吕天然,王凌云,周海涛,郭庆杰.酸性有机磷萃取剂对镓的萃取研究[J].山东化工.2019
[3].高振,黄焜,杜林,刘会洲.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单分子膜的气-液界面行为:亚相pH和铺展溶剂的影响[J].化学学报.2019
[4].高振.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与稀土离子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5].苏文柔,陈继,邓岳锋,杨茂华,刘川楹.阴离子交换树脂回收水相中有机磷酸萃取剂[J].应用化学.2018
[6].况王强.季膦型离子液体[P66614][Cl]与中性有机膦萃取剂DEHEHP对稀土的协同萃取研究[D].辽宁大学.2017
[7]..一种稀土有机萃取剂及其反萃工艺[J].中国有色冶金.2017
[8].李晓佩,黄焜.有机膦萃取剂和水溶液中共存离子的界面相互作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9].李芹.高纯有机膦酸萃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10].李亦婧,周通,卢建波,郑军福,陈自江.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联用检测镍电解液中的有机磷萃取剂[J].现代化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