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考察自然社会变迁之时,精辟地阐发了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重大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体大思深的生态文明观,推进“五位一体”的大系统建设,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化的发展创新,更是我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态文明观;重大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全新理念,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予以倡导:“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到当代生态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重大发展。
一
19世纪后期,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风起云涌的欧洲工运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观照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时,还同样科学阐发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类和大自然界的关系,实为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亦即为人类与自然之关系发展史。这是由于,“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1]12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一部世界人类史,也不过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如,学习“DNA复制”时,教师利用手画图,通过标出碱基,按碱基配对写出复制过程,正面讲解;同时,在反馈时,教师有意识地将亲代DNA的两条链画成红色,而复制后两个DNA的各自的两链画成一红一白,在学生无意识中总结出DNA的半保留复制的规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解决复制问题的方法,技巧以及不同角度问题的解决,利用展示其中的方案优劣来暗示学生。
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观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精辟阐释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马克思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之身体。而人则依赖于自然界生活。在这里,马克思以生动的譬喻来说明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无法割裂并依赖自然,如切断其相互之联系,则必然会割断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从而造成人类与自然界的极大对立。马克思因此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161既然自然是人的无机之身体,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那种恣意妄为、君临其上的自然观也就无法成立了。
然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们在考察19世纪中期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报复”现象时,不是像生态学家、植物学家们一样纯粹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着眼论事,而是从自然辩证法的高度上升到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激烈抨击!恰如恩格斯深刻揭示的:“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5]385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则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土地保持持久肥力的自然条件。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所采用的生产方式所经营的大农业直接掠夺和毁坏土壤的自然力。[6]916
那么,如何应对自然界向人类的“报复”、如何消除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和“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呢?恩格斯指出:这必须要实行社会调节。但仅此尚不足,其“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384
令人瞩目的是,早在德国科学家赫克尔正式确立“生态学”一词定义前一年,马克思就已注意到当时人类生产活动破坏自然界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1868年3月25日,马克思致信恩格斯,特别提醒恩格斯阅读卡·弗腊斯(C·Frass)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揭示自然界对人类开发自然活动的“报复”时,即利用了弗腊斯一书中的材料,并且深刻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的原住民,为扩大耕地而肆意砍伐森林,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地方今天竟因而变为没有人烟的荒凉地区。正所谓林之不存,则水将安贮焉!又如意大利山民,其将阿尔卑斯山麓过去蓊郁的松林砍伐殆尽,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如此一来,阿尔卑斯山畜牧业的基础则遭到了严重毁坏;这样做的后果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泉水在平时基本枯竭,而在雨季又因没有森林涵养水分,导致山洪暴发,并且严重为害田畴。“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158
19世纪中期以后,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首先在西欧悄然而起。1968年,生态学家瑞特(Reiter)首提“生态学”(Oekologie)一词,并考证其希腊语之词源。1869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赫克尔(Ernst Haekel)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正式肯定“Oekologie”一词,并确定其定义。至此,“生态学”一词逐渐为生态学家所接受,并译为英文“Ecology”。其后,其他生态学家又作了各种不同的阐述,如“科学的自然史”“自然界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等。[3]16
二十一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其纲领性文件中首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7]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到今天我党的生态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重大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之中,不但深入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宝贵经验,而且还同时关注并吸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上升到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理论。
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人口以及耕地作为两大标识。针对中国农业发展而言,农作物总产量的增加通常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此外,不断引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完善耕作模式等也是促进农业总产量增加的重要途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史时期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比例还未出现饱和,只有少部分地区存在人浮于地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大量的土地等待开垦,土地资源充沛,满足流入人口的农耕需要完全没有问题。
有效开展核酸检测系统使用前的确认活动是NAT的前提,是降低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的有效手段[2],葛红卫等[3]提出为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实验室除在血液检测方法使用之前还应在一定周期内,对已经过确认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进行性能验证,识别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偏倚,并及时加以纠正。卫计委在全面推进血站NAT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要求建立NAT实验室质量体系,为实现血液安全与之相关的过程均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和确认。另外本实验室每年定期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澳大利亚室间质评(CITIC)也是动态评价核酸检测系统性能的必须质量保证活动。
二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还阐发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恩格斯写道:由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人类开始学会了对自然进行干预。“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在高度评价当时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的同时,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中用事实批判了把由繁殖过剩所引起的生存斗争看作是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因素的错误观点,阐明了自然界物体之间冲突与和谐交织、斗争与合作并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在居民对公园免费开放感知评价中,其均值大于4的有3项,即对免费开放后来绿地游憩次数增加(4.30)、免费开放后来绿地游憩时间增加(4.19)、提高了对周边公园的熟悉程度(4.21)这3项都表示同意;均值不大于3.5的有2项,即对免费开放后来绿地游憩消费增加(3.50)以及愿意去离家更远的绿地表示不太赞同.
有基于此,恩格斯指出:应当建立一种高于现行生产方式的新型生产方式。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有计划地生产与分配,则为人类合理对待自然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人类有效调节自身与自然之关系成为现实!也正是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推翻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目标,旨在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他们由此充满信心地展望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20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未提上议事日程。中国1972年首次派员参加世界人类环境会议。自此,环境保护工作在中国起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生态恶化、环污严重、资源紧缺。这无疑引起党和政府的长期高度关注。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的报告中则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提出在全社会牢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辟专章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党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7]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强调“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选择容量及系统。从图6热力和电力的延时曲线看,图形欠饱满,因此发电机组的容量将受到很大的限制。由图6(a)电力负荷曲线可知,全年电力负荷最低在400 kW左右,如选取燃气轮机的发电容量为400 kW,基本可保证其全年满负荷运行,但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满负荷运行时间需考虑热负荷的需求,可考虑系统的设备按表2所示配置。
三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的宏观目标,具体可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融入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大格局。这“五位一体”的系统建设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二十一世纪初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要求。我们认为,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也应包括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建设。融政治生态暨文化生态建设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正是当今的一种高瞻远瞩的大生态文明建设观。三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四是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绿色”也好,“循环”也好,“低碳”也好,其实质都在于倡导一种“科学发展”。五是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六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七是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乃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推进环境保护。这七个方面,互相关联,互为补充,密切呼应,结为体系,由此构成了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共产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先观照第一个方面。由“尊重”到“顺应”,从“顺应”到“保护”,这正昭示出今天我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之演进。它无疑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精髓。它打破了以往唯GDP论英雄的单一政绩观和价值观,“青山”与“金山”并重,甚至“青山”即为“金山”,体现出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再看第二个方面,如此一种融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系统建设观,将有益于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8]18-19这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其他四大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一个生态文明有严重缺陷的国家,即便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其最终也难以长治久安。第三个方面,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则有利于举国上下而行之,形成强大的合力。第四个方面,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则有助于摈弃过去那种片面、单一、线性、狭隘的发展观念。第五个方面,推进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构想的在未来高级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物质变换”,并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第六个方面,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打造蓝天、绿地、清水的立体宏大工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第七个方面,推进资源节约型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际上都是旨在于开创一个崭新的“生态社会”。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看,人类已先后经历了自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以来的一系列文明形态;从社会发展形态来看,人类社会也已先后经历了自原始社会以来的一系列社会形态,目前则正向生态社会迈进。所谓“生态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但其蕴含又较后者远为丰富,它是现代工业社会之后呈现的崭新社会形态。
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体大思深的生态文明观,推进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系统建设,这暨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适应了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因而必将开创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鱼小辉.战后西德两大社会思潮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鱼小辉(1955-),女,陕西白水县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19)05-0006-03
【责任编辑 杨 强】
标签:恩格斯论文; 生态论文; 马克思论文; 自然界论文; 自然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运城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论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