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错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换器,电流,永磁,双向,电压,模式,功率因数。
交错控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戴帅龙,孙宇轩,王家禹,魏业文,单知非[1](2019)在《基于多相交错变换器的锂电池组均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电池组的不一致性,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提出了一种多相交错变换器的锂电池组均衡拓扑电路。该拓扑电路利用电感作为临时储能单元,将过充电的电池能量转移给电池组中其余电池,各个均衡模块能够同步工作。将拓扑电路中的开关状态矩阵化,并对其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进行优化求解,该设计避免电池在均衡电路工作过程中被反复充放电,从而减少由均衡过程对电池造成的损害。在PSIM软件中进行四节电池串联均衡模型仿真,同步进行四节电池串联均衡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均衡电路可行性及其控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林安娜,谢运祥[2](2019)在《一种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工作在电流临界模式(Critical Conduction Mode,CRM)时,过零检测方法复杂和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新型开关管电压检测电路,通过检测MOS管漏源电压,并经由比较器得到过零信号,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或谷底开通,极大地降低了开关损耗。采用开关管导通时间补偿策略,提高电感电流平均值,改善了由电感和MOS管寄生电容谐振导致的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现象。最后,搭建了一台800 W的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林巨广,陈松波[3](2019)在《级联式叁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直流侧前置叁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级联系统。在忽略输出电容和输入电感内阻的前提下,通过状态变量重构,建立了级联式叁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数学模型,分析了负载电流波动对母线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负载电流和母线电压偏差前馈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有效抑制母线电压的波动。(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唐淳淳,余粟,黄运[4](2019)在《基于平均电流控制的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给工作在电流连续模式下(CCM)的两路独立电流放大器提供共享电流参考,同时确保在两路PWM输出上能匹配平均电流控制的双相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通过对双相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对比分析,该电路较传统单相Boost电路表现出更优越的功率因数校正(PFC)和电流纹波抑制效果。最后设计并研制了一台3.2kW大功率的交错并联Boost PFC实验样机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在提高电源品质和纹波抑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期刊2019年07期)
冯兴田,万满满,马文忠,邵康,陶媛媛[5](2019)在《基于负载匹配的叁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变模式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的负载工况,提出一种基于负载匹配的变模式控制策略。当工作在额定负载时,采用脉冲频率调制(PFM)控制方法使其发挥最大效率;当工作在轻载时,设计对称脉宽调制(PWM)控制策略,利用电压增益曲线中负载独立点的特性设计开关频率,既实现了软开关,也限制了开关频率的增大。深入研究对称PWM控制下的工作原理与增益特性,进一步对变换器的线性控制区和非线性控制区展开分析。当工作在极轻载与空载状态时,采用Burst控制方法实现对输出电压的有效控制。此外,对不同控制策略之间切换点的选择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优化设计,准确可靠地实现了变模式控制。最后,基于碳化硅器件研制变换器实验样机,验证对变换器进行性能分析和变模式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06期)
陈晔[6](2019)在《基于多相交错并联Buck电路的DVR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含有大功率脉冲性负载的直流储能供电系统中,其对于储能容量、放电功率和输出电压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往的储能系统不能适应于新的技术要求。本文开展了以蓄电池为储能元件的大容量直流储能系统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储能元件内阻和线路阻抗压降补偿的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DVR)的电路拓扑与控制策略等核心技术,研究的目的是提高DVR的动态性能,以实现大容量储能系统输出电压的高稳定性。本文首先建立了蓄电池储能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电池单体寄生参数在大电流输出情况下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DVR补偿系统的核心部分—多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工作特性进行深入探究。依据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了N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输出电流纹波大小与电路相数和占空比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对变换器的主电路参数进行了设计,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电路参数的合理性。其次,在建立叁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应用于变换器之中,实现了各并联电路之间的均流控制。接着,分析了变换器输入电压扰动对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抗输入电压扰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传统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基础上将输入电压信息引入到电流内环之中,在保证各并联电路之间均流性的同时,消除了输入电压扰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理论分析,采用对比仿真的方式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然后,在传统双闭环控制的基础上将负载电流前馈控制策略应用于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之中,提高了DVR装置的动态性能。并通过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全响应功率补偿的直接功率控制方法弥补了前馈控制所存在的不足,该控制策略通过对系统动态过程中各部分能量的补偿,提高了DVR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最后,搭建了以10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为核心的DVR硬件实验平台。依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对所提控制策略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璠[7](2019)在《高增益交错并联双向DC-DC拓扑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能源广泛开发利用、各类能源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直流微网、光伏系统、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得到巨大的需求和发展。作为电能转换装置的关键设备,双向DC-DC变换器在实际中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由于非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拥有较隔离型变换器更好的经济性,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非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具有较大的开关器件电流应力和电压应力,且受寄生参数的影响,传统双向DC-DC变换器的电压转换比受到了限制,尤其在重载情况下,无法达到较高的升压比。传统交错并联型双向DC-DC变换器虽能降低总电感电流纹波,但其电压转换比仍然有限,且当每相寄生参数不相等时,每相的电感电流会不均流。因此传统交错并联型双向DC-DC变换器一般需要采用一定的电感电流均流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叁相交错并联高增益双向DC-DC拓扑结构,该电路拓扑可以实现叁倍于传统叁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电压转换比。所提拓扑在传统叁相交错并联拓扑的基础上,仅仅通过多加两个电容,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所提拓扑不仅具有较低的开关器件电压和电流应力,同时具有自均流和自均压特性,因此所提变换器可以运行在开环控制方式下,自均流特性使得闭环设计仅需对总电感电流和输出电压进行采样,大大简化了闭环系统的设计。本文详细分析了所提拓扑的开关策略、工作模态、稳态分析和闭环设计,并搭建了以DSP控制器为核心的实验样机平台,给出了硬件各个部分的设计思路和软件控制流程框图。通过PSIM软件仿真,初步验证了变换器稳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闭环设计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样机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拓扑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29)
王瀚哲[8](2019)在《并联交错多电平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交错型多电平变换器(parallel interleaved multilevel converter,PIMC)是一种在多变换器并联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大功率变换拓扑。其通过多个桥臂并联输出提高变换器的电流定额来实现大功率电能变换,适用于电压等级不高的大功率应用场合。本文以并联交错型多电平变换器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基本工作原理、调制策略、桥臂电流均衡策略以及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深入分析了采用两电平桥臂并联的PIMC电路基本结构和电路开关状态,建立了采用两电平桥臂的PIMC电路数学模型。针对PIMC采用独立桥臂电感和耦合式桥臂电感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多电平基本调制策略并结合PIMC电路特点实现了一种单载波多电平调制算法,该算法拥有设计简单、可扩展性强、占用控制器资源较少等优点。根据PIMC数学模型,实现了一种基于载波移相调制的桥臂电流均衡输出控制算法,该算法拥有不增加额外开关频率的优点。针对模块化程度高的单载波多电平调制算法,提出一种基于采样桥臂输出电流排序的桥臂电流均衡算法。该算法拥有算法设计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但该电流排序均衡算法有开关频率较高的缺点,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控制算法时序图,提出一种开关频率优化的桥臂电流排序均衡算法。该算法通过限制一个开关周期内桥臂的开通次数,在保留良好电流均衡效果的前提下,大幅度的降低了桥臂电流排序均衡算法的开关频率,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针对叁相并联交错多电平并网逆变器,建立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在电流内环设计中使用了无差拍电流控制。该方法拥有控制精度良好,无需复杂的参数整定,拥有较好的输出谐波特性等优点。设计了逆变器的功率外环,通过仿真验证了PIMC并网逆变器功率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完成了PIMC的调制策略实验、桥臂电流排序均衡算法实验、开关频率优化的电流排序算法实验、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8)
綦慧,匡凯[9](2019)在《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PI-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能源工业中双向DC/DC变换器的作用举足轻重。基于两相交错并联BOOST拓扑,分别从目标电压跟随、电流纹波、响应速度等角度,采用传统PI控制器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BOOST模式下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超调量与稳态误差、系统调节时间等方面的性能展开研究。实验结果充分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自动化》期刊2019年02期)
冯兴田,万满满,陶媛媛,邵康[10](2019)在《一种叁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轻载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LLC谐振变换器轻载及空载时,开关频率在高频段变化范围大,造成变换器中部分元件的磁集成设计困难、易引起电压失控等问题,此处基于叁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设计对称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通过设计软开关的实现条件,将变换器的运行模式分为软开关和硬开关两种状态,并分别对其工作原理与运行模态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具有单调性和非单调性的增益曲线,从而找到变换器最佳运行区间,实现变换器在轻载时既能工作在软开关状态,又能有效控制输出电压。基于SiC器件研制LLC谐振变换器实验样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交错控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工作在电流临界模式(Critical Conduction Mode,CRM)时,过零检测方法复杂和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新型开关管电压检测电路,通过检测MOS管漏源电压,并经由比较器得到过零信号,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或谷底开通,极大地降低了开关损耗。采用开关管导通时间补偿策略,提高电感电流平均值,改善了由电感和MOS管寄生电容谐振导致的输入电流波形畸变现象。最后,搭建了一台800 W的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错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戴帅龙,孙宇轩,王家禹,魏业文,单知非.基于多相交错变换器的锂电池组均衡控制[J].电源技术.2019
[2].林安娜,谢运祥.一种交错并联BoostPF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19
[3].林巨广,陈松波.级联式叁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J].汽车技术.2019
[4].唐淳淳,余粟,黄运.基于平均电流控制的交错并联BoostPFC变换器设计[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9
[5].冯兴田,万满满,马文忠,邵康,陶媛媛.基于负载匹配的叁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变模式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6].陈晔.基于多相交错并联Buck电路的DVR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王璠.高增益交错并联双向DC-DC拓扑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王瀚哲.并联交错多电平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9].綦慧,匡凯.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PI-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研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9
[10].冯兴田,万满满,陶媛媛,邵康.一种叁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轻载控制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