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孢菌论文_郭瑞,饶斌,吴琴燕,陈宏州,杨红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禾谷镰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小麦,赤霉病,碳源,基因,玉米,微管。

禾谷镰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饶斌,吴琴燕,陈宏州,杨红福[1](2019)在《超声辅助皂化提取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及其HPLC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辅助皂化法提取禾谷镰孢菌中的麦角甾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对影响麦角甾醇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皂化碱含量、提取温度、液固比及超声时间进行优化,并建立其HPLC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超声提取最佳条件为碱含量0. 034 g/mL、温度36℃、液固比200 mL/g、超声时间8 min,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提取量为0. 88 mg/g,与模型预测基本一致。麦角甾醇的线性范围为3. 125~200μg/mL,相关系数0. 9997,平均回收率在82%以上。(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唐威华[2](2019)在《禾谷镰孢菌产生镰孢菌素A帮助菌丝在小麦中穿壁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它是引起许多作物严重病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冠腐病和幼苗枯萎病,以及玉米赤霉茎腐病和穗腐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禾谷镰孢菌侵染不仅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而且分泌单端孢霉烯类毒素,例如致呕毒素DON等,污染作物,严重危害人类(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荀萍,唐东玲,段海明,余利,余海兵[3](2019)在《22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钻打孔法接种禾谷镰孢菌,测定22个玉米新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新组合中,有6个表现为抗性1级,15个表现为抗性2级,1个表现为感病;玉米杂交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大部分组合的穗重、粒重下降,部分组合秃尖长度增大,行粒数减少,对出籽率、穗长、穗行数的影响较小;2个玉米组合的抗病补偿能力较强,其中2×372组合未接种的穗重和粒重分别为186.8g和165.5g,接种后穗重和粒重减少8.7 g和8 g,15H037×1090组合2次接种的穗重、粒重平均值分别达172.9 g和153.7g,比未接种的穗重和粒重增加12.3 g和9.3 g,2个玉米组合的产量超过对照郑单958,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黄俊锜,曹心雨,王晨芳,许金荣[4](2019)在《禾谷镰孢菌FgStuA与cAMP-PKA信号通路在无性孢子发育中的协同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cAMPPKA信号通路参与着多项发育调控,禾谷镰孢菌PKA激酶的两个催化亚基cpk1、cpk2双敲除突变体DKO在生长产孢致病力有性生殖等方面有着严重的缺陷。前期研究发现,CAMP-PKA下游转录因FgSFL1的C末端501位氨基酸后区段缺失即可以完全恢复DKO的菌丝生长但却不能恢复孢子产量。Fgsfl1对菌丝生长和无性孢子形成都不是必须的。有趣的是,在收集角变子的过程中,笔者收集到了2个菌落颜色发生变化但生长无恢复的角变菌株JQ112及JQ72,经全基因组测序,笔者检测到FgstuA出现移码突变。cpk1 cpk2双敲除突变体DKO和FgstuA突变体均表现为分生孢子萌发延迟,但JQ112完全失去了萌发能力,分生孢子中存在大量多核细胞。综合实验结果可知,PKA和FgSTUA在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并且存在功能冗余。此外,JQ112仍易发生角变,得到的二次角变子JQ112s5在Fgsfl1基因上出现了C端425位移码突变,并发现Fgsfl1的C端缺失并不能完全恢复FgstuA功能丧失造成的菌丝生长缺陷。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同时敲除FgstuA与Fgsfl1基因,FgstuA Fgsfl1双敲菌株与JQ112s5一致,表现出了比FgstuA和Fgsfl1单独缺失更严重的孢子产量下降。以上表明FgstuA不仅与PKA协同调控着分生孢子的萌发,还与cAMP-PKA的下游转录因子SFL1同源共同调控着分生孢子的产生。该研究从功能重迭角度阐述cAMP-PKA通路存在的协同调控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颜明,江航,黑若楠,金巧军,刘慧泉[5](2019)在《禾谷镰孢菌FSY1的功能及其对YNG2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的分子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组蛋白乙酰化是真核生物中分布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组蛋白修饰,介导组蛋白乙酰化的复合体有SAGA、NuA3、NuA4等,其中NuA4复合体作为进化中非常保守和必需的多亚基复合体,具有乙酰化组蛋白H4/H2A和激活转录的能力,广泛参与了基因转录激活、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等重要的细胞生理过程。Yng2是NuA4复合体主要组分,对NuA4复合体的功能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敲除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YNG2后,突变体生长极慢,培养在PDA上数日后易产生角突变。全基因组重测序发现其中两个角变子在丝状真菌特有基因FSY1 (Filamentous fungi-specific Suppressor of Fgyng2 mutant 1)上分别发生了移码突变和终止突变,推测FSY1很可能参与到FgYNG2介导的丝状真菌组蛋白乙酰化调控中。为了明确FSY1和FgYNG2之间的关系以及FSY1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在yng2突变体中敲除了FSY1,研究结果发现Fgyng2/fsy1双突变体与角变子生长一致,均部分回复了Fgyng2的营养生长缺陷。但是,Fgyng2突变体在侵染和有性发育阶段的缺陷则未得到回复。然后在野生型背景下敲除了FSY1,并对fsy1突变体进行表型的观察,发现fsy1突变体菌丝生长滞缓,几乎不产色素,无法形成子囊壳,致病力丧失,表明FSY1在生长发育和致病中均十分重要。目前笔者正在用H4的特异性乙酰化抗体分析Fsy1对Fgyng2突变体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回复情况,并通过对Fsy1互作蛋白的鉴定,进一步揭示该蛋白参与的调控网络。此外,研究还发现Fsy1是一个富含谷氨酰胺的蛋白,氨基酸组成中有18.18%为谷氨酰胺,而且在序列中有大量连续的谷氨酰胺,最长的有连续的8个氨基酸为谷氨酰胺,这种连续的谷氨酰胺与Fsy1功能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探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郝超峰,王欢,张菊,王晨芳,刘慧泉[6](2019)在《禾谷镰孢菌中TUB5负调控TUB2在无性生长时期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重要的小麦病害,病害流行年份不仅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侵染小麦过程中产生的DON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禾谷镰孢菌中有2个β-tubulin(Tubl,Tub2)和2个α-tubulin (Tub4,Tub5)构成微管骨架,在细胞分裂,物质运输,菌丝极性生长和延伸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实验室前期发现TUB1缺失引起菌落生长速率减慢,有性生殖时期产生较小子囊壳且无子囊孢子产生,TUB2缺失引起菌落生长和致病力严重降低,有性生殖与野生型无异,tub4缺失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严重降低,有性生殖产生较小子囊壳并且没有子囊孢子产生,而tub5缺失突变体在菌落生长,致病力有性生殖过程均与野生型无异。tub2自发恢复突变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菌株9-4s、11-1在TUB5上的移码突变会部分恢复tub2的菌落生长速率。tub2tub5双敲突变体与自发回复菌株9-4s,11-1在菌落生长速率上相近,说明TUB5缺失能部分恢复tub2缺失突变体在生长时期的缺陷,但小麦穗部接种实验发现,菌株9-4s、11-1和tub2tub5双敲突变体没有恢复tub2缺失突变体在致病力上的缺陷。TUB5缺失并不影响Tub1的定位。tub1tub5双敲突变体可以部分恢复tub1菌落生长速率,但不能恢复tub1在有性时期的缺陷。tub1tub4双敲突变体菌落生长速率和有性生殖与tub4突变体无异。实验结果暗示TUB5负调控β-tubulin在无性生长时期的功能但对致病力和有性生殖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柳健虎,张康,藏金萍,曹宏哲,张靖[7](2019)在《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的表达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物酶作为病原真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主要组分,能够清除来源于植物体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促使病原菌成功侵染宿主植物细胞,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搜索真菌过氧化物酶基因的数据库,获得了31个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均将其分为18个亚家族。对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FgPOX (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 Fusarium graminearum peroxidase)-13、FgPOX-17、FgPOX-16、FgPOX-19等基因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中均具有较高表达水平,FgPOX-24、FgPOX-29在菌丝中表达水平较高,FgPOX-11、FgPOX-10、FgPOX-4、FgPOX-23在分生孢子中表达水平较高。对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发现FgPOX-13在病菌侵染过程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FgPOX-17、FgPOX-28、FgPOX-30等基因在病菌侵染的早期表达水平较高,FgPOX-12、FgPOX-10、FgPOX-23等基因在病菌侵染的后期表达水平较高。进一步利用qRT-PCR技术对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在H2O2胁迫条件下表达规律进行分析,发现FgPOX-1、FgPOX-4、FgPOX-6、FgPOX-9、FgPOX-10、FgPOX-22、FgPOX-30的表达水平是正常条件下的20倍以上,FgPOX-9、FgPOX-13等随着H2O2胁迫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FgPOX-1、FgPOX-21等随着H2O2胁迫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本研究明确了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数量、系统进化关系、保守结构域,以及在病菌不同组织、侵染过程和响应H2O2胁迫中的表达规律,为阐明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陆宁海,张强,杨蕊,霍云凤,郎剑锋[8](2019)在《假禾谷镰孢菌产孢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摸索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光照、温度以及pH值等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的产孢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菌最适宜产孢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以麦芽糖作为碳源,产孢量最大;以硫酸铵作为氮源、麦芽糖为碳源、光暗交替有利于病原菌产孢;25℃时产孢量最大,为产孢最适温度;在微碱性条件产孢量较好。综上所述,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是:PSA培养基或麦芽糖培养基,以硫酸铵为氮源,以麦芽糖为碳源,微碱性, 25℃光暗交替培养。(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泽一[9](2019)在《叁个侵染时期特异上调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禾谷镰孢菌侵染过程中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它不仅会造成谷类作物的减产,还会分泌多种真菌毒素,残留在染病的籽粒及后续谷物产品中,威胁人畜健康。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产区之一,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防控小麦赤霉菌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禾谷镰刀菌每年在小麦扬花期开始侵染小麦,在这一过程中,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负责识别外界的环境条件与接受来自寄主植物信号的刺激,并对其生命过程做出调控。对于禾谷镰刀菌的GPCRs分子识别机制的深入解析,有助于揭示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机理,为设计防治小麦赤霉病靶向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室前期对禾谷镰刀菌的105个GPCRs进行了敲除以及致病力的鉴定,初步筛选出叁个致病力下降的GPCRs,将其命名为GIV1、GIV2、GIV3(GPCR important for virulence)。本研究进一步对叁个GPCRs进行研究,首先明确了叁个突变体在小麦穗及胚芽鞘上致病力的下降程度,并通过对接种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小麦穗以及胚芽鞘观察发现,giv1突变体不能在小麦稃片上形成正常的侵染垫。此外,giv2、giv3突变体在小麦穗轴中侵染菌丝数量明显下降,同时,接种了giv2突变体的小麦穗轴细胞内部未能观察到侵染菌丝,并且在接种胚芽鞘实验中,giv2突变体的菌丝基本丧失了在细胞间穿梭的能力。因此推测出GIV1在最初侵染阶段过程中,负责调控侵染垫形成。GIV2介导侵染菌丝在小麦穗轴中的扩展,以及在寄主内部细胞之间的穿梭。此外,还确定了侵染菌丝在小麦穗轴中的扩展和寄主体内的分化受到GIV3的部分调控。本文通过对禾谷镰刀菌的叁个致病力有缺陷的GPCRs在侵染各个阶段功能的解析,阐明了其对在不同侵染过程中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助于揭示小麦赤霉病菌侵染过程中,GPCRs分子识别机制以及信号通路网络的调控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昊,冯佳佳,孙丹丹,闫青地,赵亚林[10](2019)在《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菌侵染的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油菜素内酯(BR)增强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作用及机制,以玉米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分设喷施BR和未喷施BR的处理,在玉米喷施BR 10 d后,接种禾谷镰孢菌,调查比较喷施BR后玉米感染禾谷镰孢菌的发病情况,确定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确切作用,结果表明,在未喷施BR的自然生长条件下,在玉米上接种禾谷镰孢,发现茎秆表面有明显的病原菌沿接种针孔侵染扩散的痕迹,玉米茎剖面内髓组织黑褐色严重,几乎整个节间均已被病原菌侵染;但在喷施BR 10 d后再接种禾谷镰孢,玉米茎剖面内的髓组织被病原菌侵染面积明显减少,发病明显减轻,说明BR提高了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能力。用含BR的PDA培养基培养禾谷镰孢,与对照相比,禾谷镰孢发育未受到明显的影响。BR处理后,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Real-time PCR分析编码脯氨酸合成酶的基因Zm P5CS的表达量,发现其表达量确实受BR的诱导。同时BR处理后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极显着增加,保护酶SOD和PAL活性显着增加,POD活性极显着增加。说明BR提高玉米自身抗逆性来提高抵抗禾谷镰孢侵染。油菜素内酯对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原因可能不是抑制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而是通过提高玉米脯氨酸合成、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从而提高玉米自身免疫能力。(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禾谷镰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它是引起许多作物严重病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冠腐病和幼苗枯萎病,以及玉米赤霉茎腐病和穗腐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禾谷镰孢菌侵染不仅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而且分泌单端孢霉烯类毒素,例如致呕毒素DON等,污染作物,严重危害人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禾谷镰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瑞,饶斌,吴琴燕,陈宏州,杨红福.超声辅助皂化提取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及其HPLC分析[J].分析试验室.2019

[2].唐威华.禾谷镰孢菌产生镰孢菌素A帮助菌丝在小麦中穿壁生长[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荀萍,唐东玲,段海明,余利,余海兵.22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黄俊锜,曹心雨,王晨芳,许金荣.禾谷镰孢菌FgStuA与cAMP-PKA信号通路在无性孢子发育中的协同调控[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颜明,江航,黑若楠,金巧军,刘慧泉.禾谷镰孢菌FSY1的功能及其对YNG2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的分子调控[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郝超峰,王欢,张菊,王晨芳,刘慧泉.禾谷镰孢菌中TUB5负调控TUB2在无性生长时期功能[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柳健虎,张康,藏金萍,曹宏哲,张靖.禾谷镰孢菌过氧化物酶家族基因的表达规律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8].陆宁海,张强,杨蕊,霍云凤,郎剑锋.假禾谷镰孢菌产孢条件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

[9].王泽一.叁个侵染时期特异上调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禾谷镰孢菌侵染过程中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张昊,冯佳佳,孙丹丹,闫青地,赵亚林.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菌侵染的生理机制[J].华北农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产毒控制基因簇Fig1-2.Thepoison...部分菌株与禾谷镰孢菌拮抗效果...号菌株菌落形态及与禾谷镰禾谷镰孢菌各引物的RAPD扩增图谱尖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对大豆幼...生防菌对尖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

标签:;  ;  ;  ;  ;  ;  ;  

禾谷镰孢菌论文_郭瑞,饶斌,吴琴燕,陈宏州,杨红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