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不稳定性,流体,泰勒,粘接,作用,热力学。
界面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家全,周传波,吴文兵,倪林[1](2019)在《桩-岩界面胶结作用影响下软岩嵌岩桩承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嵌岩桩桩-岩界面水泥浆的胶结作用对其剪切特性及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质的影响规律,针对桩-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胶结弹性变形、滑动剪胀和剪切滑移叁个阶段特点,建立了考虑胶结作用影响下的各阶段桩-岩界面剪切本构模型.根据软岩嵌岩桩桩-岩界面粗糙体磨损特性,利用滑移线场法原理分析并得到了嵌岩桩极限剪胀位移.基于荷载传递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软岩嵌岩桩荷载传递解析模型.依据所建立的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胶结作用影响下桩侧岩石力学特性等因素对嵌岩桩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岩界面胶结作用使剪胀区域桩侧摩阻力明显增大;随着桩侧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大,胶结作用对剪胀区桩侧摩阻力的增强效应越明显,对剪切区域桩侧摩阻力弱化效应越大.当计算软岩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时,桩-岩界面胶结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周璐,马红和[2](2019)在《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中固-液界面处由于声子散射形成界面热阻,给纳米流体内热量传递带来阻力。为研究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以Cu-Ar纳米流体为基础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与界面热阻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增大,界面热阻显着降低,其机制在于流体分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了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振动强度,从而促进了纳米粒子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增大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可显着提高纳米流体导热率,且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程度随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苏小卒,张强[3](2019)在《法向力作用下钢-混界面黏结滑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BAQUS连接器单元模拟钢-混界面黏结滑移特性,并将预应力效应转化为界面法向力作用,建立了考虑法向力作用的钢板-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试验的有限元模型,比较了试验和有限元模型的黏结滑移形态和黏结滑移曲线,分析了钢-混界面黏结滑移受力性能,研究了混凝土强度和法向力大小对界面黏结滑移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ABAQUS连接器单元能比较合理地模拟钢板-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性能;法向力对界面峰值黏结力和残余阶段黏结力影响显着,但对峰值滑移量影响较小;混凝土强度显着影响峰值黏结力,但对峰值滑移量和残余黏结力影响较小;所得结论可为钢-混界面黏结滑移性能研究的有限元建模及黏结滑移关系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吉书,于水,许宁乾,李宁利[4](2019)在《考虑老化作用的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即沥青与集料界面的黏附性丧失,而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在光、氧等的作用下会有所降低。为探究老化作用对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的影响,以70~#基质沥青和纳米膨润土改性沥青为试验样品,采用躺滴法在不同老化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沥青与集料的接触角。基于微观表面能理论计算了沥青的黏聚功、沥青与集料体系的黏附功、剥落功及配伍率。然后分析了RTFOT老化、PAV老化和紫外老化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变化规律。最后从宏观水稳定性试验的角度对表面能理论作出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种老化条件,纳米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要优于基质沥青,纳米改性剂可以降低老化作用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对于同种沥青-集料体系,RTFOT老化对黏附性能影响最大,紫外老化影响最小。其中,对于基质沥青RTFOT后,剥落功提高了4%,PAV后提高2.2%,室内紫外光照射15 h后提高了1.4%。对于纳米改性沥青,RTFOT后剥落功提高了2.7%,PAV后提高1.4%,紫外老化后提高0.6%;此外,表面能理论分析的规律与冻融劈裂试验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即用剥落功表征的黏附性与TSR表征的水稳定性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李娜,王振良,路鹏程[5](2019)在《电热作用对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电热作用对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性能的影响机理,对不同强度电流处理后的碳纤维单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进行了表征。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实验手段分析了电流强度对界面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强度的提升,碳纤维单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温度随之升高。IFSS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6 mA直流电流加载一定时间后,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变化不明显,界面组分发生了后固化反应,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呈上升趋势;当电流强度继续增大到8 mA(200℃)时,碳纤维表面的上浆剂出现明显烧蚀的现象,界面组分的大分子链发生断裂并逐渐老化,T_g降低。综合分析认为,碳纤维导电产生的焦耳热引起了界面组分物化性能的改变,是导致碳纤维/环氧树脂IFSS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喻健,彭问安,杨宏业,黄翠[6](2019)在《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增强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牙本质粘接耐久性不足一直以来是口腔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主要与混合层中牙本质胶原的暴露降解有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应用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对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作用和影响,为白藜芦醇应用于口腔粘接修复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9)
李超,高瑾,李晓刚[7](2019)在《膜下腐蚀pH微环境对涂层/金属界面微区剥离与腐蚀电化学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涂层防护是金属设施安全服役的重要保障。长期服役中涂层结构劣化(微缺陷)导致介质渗透到金属表面,破坏界面结合而发生涂层去粘化,直至涂层剥离(微观);若膜下微环境具备了金属腐蚀电化学的发生条件,腐蚀萌生;腐蚀产物促进界面去粘化作用,界面微观腐蚀与去粘化(剥离)不断发展直至发生宏观剥离,因此涂层/金属界面结合完整是涂层长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了膜下腐蚀微环境中pH对界面剥离和腐蚀电化学的作用机理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机制。首先利用pH微电极探明环氧涂层失效鼓泡(浸泡在3.5%的氯化钠溶液中)后的膜下腐蚀微环境(pH),建立腐蚀微环境模拟液(pH梯度为2,4,6,8,10);然后采用EIS、激光共聚焦和拉曼光谱研究不同氧含量和p H的微环境模拟液中不同附着机制涂覆体系的界面腐蚀和剥离行为,采用扫描Kelvin探针技术研究不同p H微环境模拟液中缺陷涂层(1cm长,100-150μm宽的划痕)的界面剥离行为。研究发现3.5%NaCl溶液浸泡下局部区域出现直径为1-2mm的鼓泡,泡下微环境显酸性。不同pH微环境模拟液中缺陷涂层的微观形貌显示,p H为4和8中涂层破坏最严重,腐蚀产物在涂层/金属界面处不断堆积,进而涂层剥离不断扩展到较大范围;p H为6中则没有大量腐蚀产物堆积在界面处,腐蚀扩展也较缓慢,浸泡5天后的腐蚀情况与p H为4和8浸泡1天的结果相当;pH为2中显示没有明显腐蚀产物堆积,因此腐蚀产物对涂层剥离的体积效应并不显着,浸泡2天后腐蚀向完好涂层的扩展变得很缓慢;p H为10中则只在局部位置出现腐蚀产物的堆积,并且浸泡1天后腐蚀向完好涂层的扩展基本不变,而是向未发生腐蚀的裸露金属区域扩展,钝化膜不断被破坏。涂层/金属界面直接曝露在不同p H微环境模拟液中的形貌显示,碱性环境对界面破坏更严重和迅速,在结合力薄弱的区域优先发生界面失黏和侵蚀物质的扩散;酸性和中性环境则主要依靠金属阳极溶解和腐蚀产物的体积效应来破坏界面结合;不同p H微环境模拟液中Kelvin电位分布结果与形貌结果类似。分析认为不同pH条件下的腐蚀和涂层剥离行为主要与腐蚀产物的体积效应、H~+和H~-对界面结合的破坏、CL~-和OH~-的竞争机制以及腐蚀产物的酸性溶解作用有关;腐蚀在某一方向的蔓延与局部pH较高有关,而对于均匀腐蚀扩展则主要依赖金属腐蚀和腐蚀产物的还原,以及与腐蚀产物的体积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陈妍璐,谢玉仙,尚文强,张莹[8](2019)在《流体界面不稳定性耦合作用的格子Boltzmann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二维不混溶、不可压缩流体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以卷起高度H作为参考值,研究了密度比、表面张力、切应力对流体K-H不稳定性内产生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密度比对两种不稳定性耦合起决定性作用。密度比接近1时,K-H不稳定性中不会产生R-T不稳定性,随着密度比增大,K-H不稳定性中开始产生R-T不稳定性。表面张力系数的增大对流体产生K-H不稳定性及两种不稳定性的耦合的卷起高度变化没有影响,但会对流体向内运动起抑制作用,且卷起流体的厚度明显增加。切应力对两种流体不稳定性的耦合起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卢专,巨君兰,黄俊荣[9](2019)在《船/岸安全检查对船岸界面安全管理的反熵增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船/岸安全检查制度是船岸界面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船舶和码头双方对《船/岸安全检查表》的内容进行互相检查确认是保证危化船舶装卸作业安全和防污染的有效管理手段,是确保船岸界面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本文结合"熵增定律"分析了船/岸安全检查制度对船岸界面安全管理的反熵增作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海事管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9-10-11)
陆小华,董依慧,安蓉,吴楠桦,吉晓燕[10](2019)在《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热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复杂结构的纳微界面往往是界面复杂作用和宏观实验现象的主导因素。要准确描述界面处复杂流体的行为,需要引入能描述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本综述围绕分子热力学模型化方法拓展至纳微界面传递问题,提出"分子热力学建模+分子模拟+纳微实验"叁者有机配合新思路。并针对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着重综述了作者在热力学建模,分子模拟以及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创新性地提出将AFM定量化分析作为桥梁,用于构建分子模拟模型,描述复杂界面作用,揭示分子热力学机制,为构建纳微界面传递模型以及分子热力学模型由体相拓展至界面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界面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流体中固-液界面处由于声子散射形成界面热阻,给纳米流体内热量传递带来阻力。为研究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以Cu-Ar纳米流体为基础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与界面热阻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增大,界面热阻显着降低,其机制在于流体分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了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振动强度,从而促进了纳米粒子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增大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可显着提高纳米流体导热率,且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程度随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家全,周传波,吴文兵,倪林.桩-岩界面胶结作用影响下软岩嵌岩桩承载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周璐,马红和.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苏小卒,张强.法向力作用下钢-混界面黏结滑移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4].孙吉书,于水,许宁乾,李宁利.考虑老化作用的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9
[5].李娜,王振良,路鹏程.电热作用对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9
[6].喻健,彭问安,杨宏业,黄翠.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增强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作用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李超,高瑾,李晓刚.膜下腐蚀pH微环境对涂层/金属界面微区剥离与腐蚀电化学的作用[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8].陈妍璐,谢玉仙,尚文强,张莹.流体界面不稳定性耦合作用的格子Boltzmann模拟[J].内燃机工程.2019
[9].卢专,巨君兰,黄俊荣.船/岸安全检查对船岸界面安全管理的反熵增作用分析[C].2019年海事管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9
[10].陆小华,董依慧,安蓉,吴楠桦,吉晓燕.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热力学机制[J].化工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