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升温反应论文_莫文龙,马凤云,刘景梅,钟梅,艾沙·努拉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程序升温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程序,催化剂,表面,污染物,固体,石油化工,氧化碳。

程序升温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莫文龙,马凤云,刘景梅,钟梅,艾沙·努拉洪[1](2019)在《基于程序升温氢化表征的Ni-Al_2O_3催化剂上CO_2-CH_4重整反应积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沉积法制备Ni-Al_2O_3催化剂,用于CO2-CH4重整反应;基于程序升温氢化(TPH)表征,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原料气CO_2/CH_4比例和空速等因素对CO_2-CH_4重整反应过程中Ni-Al_2O_3催化剂上表面积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积炭是导致催化剂重整反应失活的重要原因。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催化剂表面积炭量增多,虽未成比例增加,但其TPH峰温有向高温方向移动的趋势,表明所积之炭的石墨化程度增加。反应温度和空速对催化剂表面积炭也有一定影响,且空速的影响更大。另外,由于CO_2消炭反应(CO_2+C=2CO)的存在,CO_2/CH_4比例对表面积炭的影响也很大。CO_2/CH_4比例太低,不能明显抑制积炭;随着CO_2/CH_4比例增加,积炭将得到有效抑制,但CO_2/CH_4比例过高,CO_2在产物中的分离和回收再利用将使成本增加。(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满毅,黄文氢,陈松[2](2017)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应用(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技术的基本原理、TPSR的装置及实验条件的选择,重点综述了近十年来TPSR技术在烯烃和烷烃的重整氧化、费托合成、NOx的催化还原、醇醛的氧化还原、CO的氧化、硫氮氯化合物的分解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TPSR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04期)

满毅,黄文氢,陈松[3](2017)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应用(上)》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技术的基本原理、TPSR的装置及实验条件的选择,重点综述了近十年来TPSR技术在烯烃和烷烃的重整氧化、费托合成、NO_x的催化还原、醇醛的氧化还原、CO的氧化、硫氮氯化合物的分解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TPSR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03期)

司瑞茹[4](2016)在《Au基催化剂低温催化氧化CO的作用本质探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量CO的消除在空气净化、气敏、燃料电池以及汽车尾气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利用负载型Au基催化剂催化氧化CO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探究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CO的反应本质,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到了众多共识。但由于反应物、中间物种以及产物在CO氧化反应中化学行为的复杂性,Au基催化剂低温催化氧化CO(特别是在氢气气氛下)的反应机理和作用本质仍然存在诸多疑问和争论。本论文通过改良的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Au/TiO2和Au-Ag/TiO2两种Au基催化剂,对其形貌、组成以及结构做了表征,采用结合质谱分析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mass)表征手段深入研究特定温度(T=30~80 ℃)下Au基催化剂催化氧化CO反应中CO、O2、H2的作用行为,并结合TPD、FTIR考察的CO、O2、H2在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行为结果,阐明了反应过程中各反应物种、中间物种以及产物的具体化学行为及其在真实反应条件下的贡献,初步探讨了 Au基催化剂催化氧化CO的作用本质。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催化剂Au/TiO2催化氧化CO的过程是一个多反应过程,在贫氧气氛(CO气体中含有痕量的H2O和O2)中时,该反应中有两种氧化剂(H2O和O2)共涉及四种反应:(1)H2O为氧化剂时,发生叁种反应:(ⅰ)H2O氧化吸附在载体TiO2上的CO形成Ti-COOH中间物种,Ti-COOH在80 ℃时热分解生成CO2和H2O;(ⅱ)H2O氧化吸附在Au粒子上的CO分子生成CO2;(ⅲ)H2O氧化吸附在Au粒子上的CO分子释放出CO2和H2,发生水煤气转换反应。(2)O2为氧化剂时,还发生下述反应:(ⅳ)物理吸附的分子O2氧化吸附在Au粒子上的CO生成CO2。其中,H2O以表面端羟基(Ti4+-OH)的形式氧化CO,该反应独立于O2氧化CO的反应而存在。(二)在氢气气氛中时,H2的存在对Au/TiO2和纯TiO2在催化氧化CO的反应中产生的影响不同。对于Au/TiO2催化剂,H原子从Au溢流到载体上,有利于活性物种端羟基Ti4+-OH的形成,从而促进CO在催化剂Au/TiO2上发生低温(<80 ℃)氧化;对于纯TiO2,H2消耗纯TiO2表面的活性物种端羟基Ti4+-OH形成惰性物种桥羟基Ti4+-OH-Ti4+,从而抑制CO在纯TiO2的上低温氧化。此结果也表明,并不是催化剂表面的所有羟基都能氧化CO。(叁)在富氧气氛中时,CO在Au基催化剂上的氧化仍然以O2氧化为主,这可以从Au-Ag/TiO2的氧化的过程中得到验证。比较Au/TiO2、Ag/TiO2和Au-Ag/TiO2叁种催化剂低温催化氧化CO的性能发现,双金属Au-Ag/TiO2催化剂活性最好。基于对催化剂的CO吸附DRIFTS和EPR测试结果,我们认为Ag的引入弱化了 Au与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SMSI),改变了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使得双金属Au-Ag/TiO2催化剂对CO和O2都有着很好的吸附活化能力,使得O2氧化CO的反应可以更容易进行。也就是说,含氧气氛中CO在Au-Ag/TiO2催化剂上的氧化仍然以O2氧化为主,这与Au/TiO2在富氧气氛中的TPSR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TPSR-mass表征手段、设计特定温度(T=30~80℃)范围考察了不同反应物在Au基催化剂催化氧化CO的行为与作用;(2)反应气体的分步引入、CO气体中H2O、O2的痕量控制可大大减缓CO氧化的反应速率,从而有利于在宏观时间体系中考察CO在催化剂表面的微观反应行为;(3)TPSR-mass表征手段为探究相关催化反应的反应本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裴彦鹏,丁云杰,臧娟,宋宪根,董文达[5](2013)在《Co_2C上CO的程序升温脱附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O与金属Co在473 K反应400 h以上合成了Co2C样品, 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CO程序升温还原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并采用CO程序升温脱附和CO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研究了Co2C对CO的吸附及其加氢活化行为. 结果表明, Co2C微观结构由体相和表面钝化层两部分组成. 表面钝化层可被CO于477 K左右去除. CO在Co2C上有2个脱附峰, 其中低温脱附峰可能源于Co2C上吸附的CO, 而高温脱附峰可能对应于残留于Co2C晶格内的CO. Co2C上吸附的CO可与H2反应生成醇.(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刘冰,徐恒泳,张泽会[6](2012)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研究氧化铈上H_2S的吸附和转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H2S在CeO2,TiO2和Al2O3叁种载体上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CeO2具有最强的脱硫能力.系统研究了预处理气氛对H2S在CeO2上吸附和反应行为.发现CeO2的脱硫能力在惰性气氛、还原性气氛、氧化性气氛中依次增强.H2S首先吸附在经预处理的CeO2表面,进一步在Ar氛围下升温脱附时,一部分H2S在673K以下脱附,部分则与CeO2表面氧反应,在473K下产生硫和水,而在473~673K温度范围内,生成SO2.在673K以上,所生成的SO2进一步与晶格氧反应,转化成硫酸盐.后者在873K再次分解为SO2.因此,CeO2表面脱硫过程应控制在673K以下,可避免复杂的再生过程.(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袁翠峪,魏迎旭,李金哲,徐舒涛,陈景润[7](2012)在《程序升温条件下甲醇转化反应及流化床催化剂SAPO-34的积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流化床反应条件下进行了SAPO-34催化的甲醇转化的程序升温反应,并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阶段的积碳产物.结合对反应流出物的检测结果和热分析及色质联用分析确定的积碳物种变化,解释了程序升温反应过程中甲醇转化特殊的变化趋势.在程序升温甲醇转化的积碳产物中,除芳烃外,还有一种饱和的多环烷烃积碳物种,它的生成影响了烃池活性中心的形成并引起甲醇转化在低温反应阶段的失活.甲基取代苯和甲基取代金刚烷是低温条件下SAPO-34催化的甲醇转化产生的主要积碳产物,它们在升温过程中会向甲基取代萘以及稠环芳烃转变.积碳物种的演变对应了甲醇转化在起始反应阶段(300~325oC)的反应活性升高和此后(325~350oC)的失活以及在更高温度阶段(350~400oC)活性的恢复.在反应性能评价和积碳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种与金刚烷类积碳物种生成相关的低温甲醇转化的失活机理.(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朋,于庆波[8](2008)在《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Ⅱ)——程序升温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德国耐驰公司生产的 STA409PC 综合热分析仪以程序升温法来研究煤焦-CO_2气化反应,并用 Ozawa 法和单一升温速率法来求算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煤焦气化反应有明显影响,升温速率越大,相同时间内煤焦碳转化率越高,随升温速率的增大,DTG 曲线向高温方向移动,峰顶温室和最大反应速率均随之增大。(本文来源于《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张忠贤[9](2007)在《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程序升温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燃料电池(Solid Fuel Cell,简称SFC)是一种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储能的特性研究已成为现今国内外新型能源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固体燃料电池电性能测试实验的温度控制过程中存在电池破裂、起翘、分层、龟裂、疏松等导致实验中断而无法得到测试数据的问题,本论文研制的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程序升温控制系统是基于一种适宜程序升温过程的控制算法,以满足实验工艺过程的要求,并通过降低算法难度,提高代码能效,降低硬件成本。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具有大惯性、纯滞后、结构参数易变及数学模型不精确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九点控制方法。为了降低参数整定的复杂度和提高系统稳态性能,应用九点控制器兼有逻辑控制和非线性控制、不直接依赖被控对象的模型以及控制规则简单等优点,融合了PID控制精度高的特点,将九个参数优选为五个参数的整定,并在误差零带引入积分作用以消除静差。在系统组成上,以英飞凌公司C166处理器为核心控制部件,将K型热电偶和SBWR温度变送器提供的温度测量信号经AD转换实现对温度信号的处理和控制量的计算;计算的控制量通过对GJ10-W过零型交流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控制来调节反应釜的加热功率,实现系统对被控对象的温度控制;设计了实时温度数据的液晶显示功能、4×4行列式键盘的人机交互接口功能;扩展了基于RS232标准和Modbus协议的系统网络通讯功能。通过实验证明,系统运行在1~800℃范围内具有控制过程平稳、动态跟踪及时、控制精度可达±2℃、以及对扰动的快速响应,满足实验工艺控制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06-10)

罗鸣,张建民,高梅杉,连辉[10](2006)在《程序升温热重法研究活性焦气化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管式炉上以较高炭化温度(1000℃以上)制备煤焦,并在较低温度(850℃)下用水蒸气活化而制得活性焦。采用程序升温热重法对高炭化温度下制得活性焦的CO2气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组合升温速率法对其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从对碳转化率曲线、气化速率曲线的分析和比较来看:随着制焦温度的升高和煤阶的增加,活性焦的活性逐渐下降;活化之后的煤焦比未活化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更好。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符合上述结论。(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06年01期)

程序升温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要介绍了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技术的基本原理、TPSR的装置及实验条件的选择,重点综述了近十年来TPSR技术在烯烃和烷烃的重整氧化、费托合成、NOx的催化还原、醇醛的氧化还原、CO的氧化、硫氮氯化合物的分解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TPSR技术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程序升温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莫文龙,马凤云,刘景梅,钟梅,艾沙·努拉洪.基于程序升温氢化表征的Ni-Al_2O_3催化剂上CO_2-CH_4重整反应积炭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满毅,黄文氢,陈松.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应用(下)[J].石油化工.2017

[3].满毅,黄文氢,陈松.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应用(上)[J].石油化工.2017

[4].司瑞茹.Au基催化剂低温催化氧化CO的作用本质探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6

[5].裴彦鹏,丁云杰,臧娟,宋宪根,董文达.Co_2C上CO的程序升温脱附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研究[J].催化学报.2013

[6].刘冰,徐恒泳,张泽会.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研究氧化铈上H_2S的吸附和转化(英文)[J].催化学报.2012

[7].袁翠峪,魏迎旭,李金哲,徐舒涛,陈景润.程序升温条件下甲醇转化反应及流化床催化剂SAPO-34的积碳[J].催化学报.2012

[8].李朋,于庆波.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Ⅱ)——程序升温法[C].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张忠贤.固体燃料电池反应釜程序升温控制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7

[10].罗鸣,张建民,高梅杉,连辉.程序升温热重法研究活性焦气化反应特性[J].洁净煤技术.2006

论文知识图

的11角激光曲线和示差折光曲线同时催化去除NOx和碳烟的程序升温给出了程序升温反应阶段P/Al2O3上...Na2催化剂同时去除NOx-碳颗粒的TPR曲...采用不同中间层的CKF/DPF进行程序La-Na-Co-Mn-O系催化剂程序升温反

标签:;  ;  ;  ;  ;  ;  ;  

程序升温反应论文_莫文龙,马凤云,刘景梅,钟梅,艾沙·努拉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