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化配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位,气门,发动机,运动学,凸轮,动力学,机构。
优化配气论文文献综述
徐玉梁,陈家兑,刘洁,刘征宏[1](2019)在《液压可变配气系统凸轮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可变配气系统是一种新型可变气门技术及系统,调节后的气门升程曲线变化趋势与发动机不同转速时最优气门升程曲线变化趋势相同,对进一步提升发动机中低转速的有效转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系统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分段地针对性凸轮设计方法,使凸轮既能满足充气效率、接触应力、工作平稳等基本要求,又能满足气门调节匹配和油液压缩补偿的特殊设计要求。通过对配气凸轮进行优化,不同转速时的气门实际相位与最优相位接近,气门实际升程均大于最优升程,有利于提高换气效率,实验结果较好地满足了发动机最优配气参数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杨靖,陶文祝,何联格,薛清华,罗贤芳[2](2019)在《气动发动机配气机构设计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节能减排的需求,将某柴油机开发为120 k W活塞式大排量气动发动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运用高压气阀、换气阀及排气阀叁气阀配气型式的结构,以配合四冲程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为了平衡零件温度并尽量减少压缩负功,配气机构的设计成为气动发动机研发的核心。换气及排气采用了凸轮驱动形式,运用AVL Excite Timing Drive建立了配气机构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凸轮型线设计。高压气阀考虑到密封、气量调节及驱动力等因素后,采用了同心叁层旋转与摆动相结合、利用锥面密封的气阀结构方案。对叁气阀的合理匹配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找出了合适的配气相位。仿真及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传统柴油机设计改造,可快速成功地改型为气动发动机,所设计的叁气阀配气机构可靠性高。叁气阀气动发动机功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55%,从而验证了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虹琴[3](2019)在《煤层气发动机配气机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煤层气作为代用燃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煤层气是一种低环境污染能源,其包括甲烷、重烃气体、氮气以及二氧化碳等。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储存量大,可以就地开发利用,减少运输成本和直接排放,有优秀的市场环境与资源。在以柴油机为基型的火花塞点火式煤层气发动机改造研究过程中,由于胜动公司对原396柴油机配气机构的改造结果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气门冲击较大、磨损严重等问题,通过对原机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及其凸轮型线反求分析,实现煤层气发动机配气凸轮型线动力学优化。配气凸轮作为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关键部件,在驱动气门的打开与闭合的同时,完成有规律运动,因此配气机构凸轮型线优化设计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改善气门的落座冲击,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气门时面值,增大充量系数,以少量的燃料消耗获取较大功率。本文采用AVL-Excite Timing Drive软件,建立了配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其模型的刚度参数、阻尼参数、质量参数进行计算。结合配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评价指标,针对原机配气机构进行仿真分析,包括弹簧裕度、气门跃度、润滑特性和气门落座力等;总结了原机配气凸轮机构气门凸轮和气门磨损的原因,包括进排气门加速度曲线不光滑、进排气门的最大跃度值太大、进排气门凸轮型线在打开侧的丰满系数偏高、进排气最小润滑系数超过工程要求、进气凸轮与挺柱最大接触应力超过了材料许用应力。针对原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所出现的问题,根据凸轮型线的设计理论,对原机凸轮进行优化设计,包括优化后进排气凸轮的缓冲段都采用等加速—等速缓冲段,工作段都采用分段加速度,打开段和关闭段都采用非对称的形式。对优化后的凸轮型线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并与原机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气门座磨损量进行计算分析。由于时间的局限未用发动机台架试验来进行验证,因此采用AVL-Boost软件对优化后的进排气凸轮型线进行工作过程分析与仿真验证。通过仿真分析与验证得到,优化后配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性能均得到优化与改善;优化后配气机构比原机气门落座冲击力与气门座圈磨损量减小;优化后配气机构比原机在经济性与动力性都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6-06)
翁宝泉[4](2019)在《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优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如何通过优化摩托车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从而在保证燃油经济性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污染尾气的排放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了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应用优化方向,希望能够为我国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优化提供新的参考思路。(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8期)
孙旭,何仁[5](2019)在《响应曲面法在柴油机配气相位优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AVL-BOOST建立某186F柴油机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模型产生响应曲面设计试验点的数据.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将得到的响应数据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并对响应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及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确保所建立的叁元二次模型的可信度.由响应模型绘制等值线图、响应曲面图.使用Minitab响应优化器求解标定转速处最优的配气相位,并采用优化后的配气凸轮进行柴油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进气迟闭角对该柴油机标定点的比油耗影响最为明显,排气提前角次之,适当增大进气迟闭角、排气提前角和气门重迭角可以提高柴油机高转速区的充量系数和经济性;当转速超过2 800 r·min~(-1)时,充量系数和比油耗较原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与减小,其中标定点处的比油耗降低了2.12%,充量系数增大了4.88%.(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程功,钟海全,张驰,李志林,黄华飞[6](2019)在《多目标优化配气数学模型及其MATLAB编程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区块优化配气问题,更快速深入地掌握区块优化配气方法,将详尽的数学模型及其MATLAB代码同时给出.采用高次多项式拟合得到目标函数,根据产量、经济效益、混合目标叁种需求,结合现场主要考虑的四种约束条件,建立了全面而详尽的叁类数学模型.给出了求解模型最关键的四个MATLAB函数文件,并与其数学模型一一对应.求解得到了叁类模型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配气方案,并与现场常用的简易配气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给出了一种充分利用各类设备处理能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06期)
李金成[7](2018)在《超长行程低速机换气过程仿真及配气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船用柴油机技术已趋完善,但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提高船用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减少排放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长行程及超长行程低速机成为船用柴油机发展的一种趋势。超长行程低速机相对于四冲程柴油机在物理结构以及换气过程方面有较大不同,而超长行程低速机仿真建模的难点就在于换气过程,因此,超长行程低速机换气过程的仿真及配气性能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超长行程低速机换气过程的仿真,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在柴油机换气过程建模常用的完全混合理论、完全分层理论以及“混合-分层”理论。为了选择出最适用于二冲程柴油机换气过程建模的理论,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对叁种模型进行了建模,通过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完全混合模型以及完全分层模型的误差较大,而“混合-分层”模型中,若合理选择比例系数,可保证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在确定“混合-分层”为二冲程柴油机换气过程最适用的理论后,将该理论应用于7G80ME-C超长行程低速柴油机,并对叁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100%负荷下“混合-分层”模型中比例系数对扫气特性的影响,并得到了柴油机其他运行工况的比例系数及仿真结果。由于该机型采用液压配气机构,本文对100%负荷下排气阀关闭时刻进行了优化研究,对排气阀最大升程、扫气正时进行了单一因素的优化研究。最后,对排气正时、扫气正时以及排气阀最大升程进行了叁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研究。本文采用的“混合-分层”理论建立的换气过程模型,可以精确模拟船用超长行程直流扫气二冲程柴油机的换气过程,并结合实验数据预测二冲程柴油机扫气过程的特性参数,并且排气阀关闭时刻适当提前可提升换气效果。本文的工作为后续低速机整机建模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12-01)
朱烨,杨章林[8](2018)在《气动发动机配气相位参数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气动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根据热力学定律建立了2级气动发动机模型,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仿真平台并采用NLPQL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探究配气相位相关参数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发动机动力提升了14.5%,经济性提高了8.7%。(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旭[9](2018)在《天然气净化系统工艺过程与装置配气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然气净化系统服役年限的延长,原料天然气气质、装置处理能力和操作工艺条件等均较原始设计值有了显着变化,导致净化的产品气气质超过了国家二类天然气标准。针对这一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特别是要将CO2含量控制在3%(V/V)的范围内,本论文基于现有装置的运行条件,对净化工艺过程与各装置配气方案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模拟现场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装置上,优选出配方胺液类型为MDEA+DEA;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胺液配比和吸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CO2脱除率为响应值,结果表明:最优胺液质量浓度配比MDEA:DEA:H2O=42.17%:5.00%:52.83%,最佳吸收温度34.66℃,操作压力4.78MPa,吸收时间12.96min。配方胺液的解吸率在90%~93%范围内。(2)基于双膜理论建立了配方胺液吸收CO2的传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配方胺液吸收CO2的传质过程属于一级反应,反应速率方程为-dc_(CO_2)/dt=1.0010c_(CO_2)~1.0063吸收过程中的增强因子E为45.57,传质速率方程为NA=144.12c1;配方胺液吸收CO2的交互作用系数β为0.1635,说明配方胺液增强了对CO2的吸收效果。(3)采用Aspen HYSYS对天然气脱硫脱碳和脱水工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最优的配方胺液和最佳的吸收工艺条件可使外输产品气气质合格,且气量增加了6.4%。通过Aspen Energy Analyzer对流程的能量和换热网络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以总成本指数为目标值的最优夹点温差为5℃,冷、热流夹点温度分别为122.9℃和127.9℃;以换热器个数最少且经济效益最高为原则的冷、热公用工程分别为2.437×106k J/h和6.077×106 k J/h,总年度成本指数为7.431×10-3,相较于模拟值分别降低了30.59%、15.03%和4.47%,同时夹点下的热公用工程被消除,能量得到了合理分配与利用。(4)在不改变胺液配方的前提下建立了净化装置的配气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编写了优化配气方案的程序代码。结果表明:在保证产品气气质合格的前提下,产量可达1045.4587×104 m3/d,较优化前增加了4.87%,同时得到了不同产品气量的配气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侯清芳[10](2018)在《配气凸轮型线参数有约束优化方法及程序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用是按照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和发火次序的要求,使进、排气门定时开启和关闭,保证气缸中及时进入新鲜充量并保证废气及时排出。配气机构设计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内燃机工作的经济、动力和排放等性能。而凸轮型线作为内燃机配气机构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十分重要。本文依据内燃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设计的理论和原则,按照配气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运动学优化和动力学设计与校验的设计流程,应用Visual Studio C#进行了配气凸轮型线参数有约束的优化方法及程序开发。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进行软件整体模块搭建,包括: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模块搭建;凸轮型线运动学有约束优化模块搭建;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与校验模块搭建。接下来,针对软件各模块进行设计和程序编写,详细内容如下:(1)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模块搭建。主要内容包括:典型凸轮型线设计方法的程序编写与界面设计;凸轮型线的运动学曲线输出;凸轮型线设计评价参数和运动规律详细数据的输出。其中,凸轮型线的设计方法包括:项数不同的高次方多项式凸轮型线;高次方与直线段组合型凸轮型线。(2)凸轮型线运动学有约束优化模块搭建。主要内容包括:针对高次方多项式凸轮型线的复合形法优化方法的程序编写与界面设计;优化后凸轮型线的设计参数和运动学曲线查看;优化后凸轮型线的评价参数和运动规律详细数据输出。此部分以缩短凸轮型线的设计周期为目的,以凸轮型线丰满系数为目标函数,以凸轮型线函数的幂指数为设计变量,以曲率半径、凸轮型线加速度峰值等为约束条件,以复合形法为优化方法,编写程序,以获得要求范围内的最佳凸轮型线,达到优化目的。(3)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与校验模块搭建。主要内容包括:气门实际运动规律的计算程序编写与界面设计;气门开启与落座相关参数查看;气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飞脱现象的判定;气门实际运动规律曲线查看及详细数据输出。此部分针对配气机构工作过程中因弹性变形导致气门实际运动规律与理论设计规律存在偏差的问题,以配气机构单质量模型为基础,以四阶龙格—库塔数值方法为核心算法,以凸轮型线的动力学校验和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设计为目的,编写程序,以判断配气机构的设计是否存在飞脱和气门落座速度过大等不良情况,进而确定配气机构的设计是否合理。最后,对所开发的程序进行合理化验证。针对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模块,应用AVL/Excite Timing Drive中Cam Design部分,将其仿真得到的凸轮型线运动规律与本课题所开发软件计算得到的凸轮型线运动规律加以对比,验证程序此模块的合理性;针对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与校验模块,将某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试验结果与本课题所开发软件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此动力学设计及校验模块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优化配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节能减排的需求,将某柴油机开发为120 k W活塞式大排量气动发动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运用高压气阀、换气阀及排气阀叁气阀配气型式的结构,以配合四冲程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为了平衡零件温度并尽量减少压缩负功,配气机构的设计成为气动发动机研发的核心。换气及排气采用了凸轮驱动形式,运用AVL Excite Timing Drive建立了配气机构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凸轮型线设计。高压气阀考虑到密封、气量调节及驱动力等因素后,采用了同心叁层旋转与摆动相结合、利用锥面密封的气阀结构方案。对叁气阀的合理匹配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找出了合适的配气相位。仿真及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传统柴油机设计改造,可快速成功地改型为气动发动机,所设计的叁气阀配气机构可靠性高。叁气阀气动发动机功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55%,从而验证了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化配气论文参考文献
[1].徐玉梁,陈家兑,刘洁,刘征宏.液压可变配气系统凸轮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杨靖,陶文祝,何联格,薛清华,罗贤芳.气动发动机配气机构设计及优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王虹琴.煤层气发动机配气机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D].中北大学.2019
[4].翁宝泉.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优化探讨[J].时代汽车.2019
[5].孙旭,何仁.响应曲面法在柴油机配气相位优化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程功,钟海全,张驰,李志林,黄华飞.多目标优化配气数学模型及其MATLAB编程实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7].李金成.超长行程低速机换气过程仿真及配气性能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8].朱烨,杨章林.气动发动机配气相位参数优化分析[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8
[9].张旭.天然气净化系统工艺过程与装置配气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8
[10].侯清芳.配气凸轮型线参数有约束优化方法及程序开发[D].吉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