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移抑制滑膜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裴冰[1](2021)在《IL-38通过SIRT1/HIF-1α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性反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居首位,目前,我国患病率为0.32%-0.36%,全世界患病率为0.5%-1.0%,且逐年上升。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研究发现Th17/Treg细胞失衡在类风湿关节炎起着关键作用,调整Th17细胞和Treg细胞亚群的失衡是治疗RA的核心靶点。Interleukin-38(IL-38)是IL-1家族新成员,对炎症性免疫过程有抑制作用,有研究发现,IL-38可以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CIA)模型,观察IL-38通过SIRT1/HIF-1α信号通路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性反应,从而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CIA模型组(CIA组)、CIA+IL-38(5ng/g)组(IL-38组),每组10只;在鼠尾根部皮下注射牛II型胶原乳剂建立CIA大鼠模型;连续观察大鼠后足情况,关节症状评分采用关节炎指数积分法进行评定,算出每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平均值;待给药结束后,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h 17细胞因子及分化相关因子和Treg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检测Th17/Treg细胞情况;q RT-PCR检测Th17/Treg相关基因及Th17/Treg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观察SIRT1/HIF-1α的表达变化。2.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CIA模型组(CIA组)、CIA+IL-38(5ng/g)组(IL-38组)、CIA+IL-38(5ng/g)+SIRT1抑制剂(EX527 1ug/kg)组(SIRT1i组),每组10只;在鼠尾根部皮下注射牛II型胶原乳剂建立CIA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Th17细胞因子及分化相关因子和Treg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检测Th17/Treg细胞;q RT-PCR检测Th17/Treg相关基因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SIRT1/HIF-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1.第一部分:1)关节炎指数评分:各造模组大鼠关节炎指数积分明显增高,在同一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CIA组相比,IL-38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降低(P<0.05);2)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踝关节结构完整,未见明显损伤。CIA组大鼠踝关节结构紊乱,滑膜细胞增生明显,间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部分甚至侵蚀到软骨表面破坏关节。与CIA模型组相比,IL-38组关节损伤明显减轻,滑膜组织细胞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3)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CIA组大鼠IL-17、IL-21、IL-22、IL-6、IL-23的表达均升高,TGF-β、IL-10的表达则降低(P<0.05);与CIA组相比,IL-38组大鼠IL-17、IL-21、IL-22、IL-6、IL-23的表达下降,TGF-β、IL-10的表达则升高(P<0.05)。4)流式细胞检测:与CIA组相比,IL-38组大鼠的脾MNCs CD4+IL-17A+细胞的细胞百分数回落,CD4+CD25+Foxp3+细胞的细胞百分数回升(P<0.05);IL-38组Treg/Th17细胞比值比CIA有所升高(P<0.05);5)Th17/Treg相关基因:与CIA组相比,IL-38组大鼠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RORγt的m RNA表达降低,Treg细胞的转录因子Foxp3的m RNA表达升高(P<0.05);Th17细胞因子IL-17、IL-21、IL-22的m RNA表达下降,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IL-6、IL-23 m RNA表达下降,Treg细胞因子TGF-β、IL-10的m RNA表达则升高(P<0.05)。6)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IA组大鼠的NF-κb、AP-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CIA组相比,IL-38组大鼠的NF-κb、AP-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7)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IA组大鼠的SIRT1的阳性表达减少,HIF-1α的阳性表达升高(P<0.05);与CIA组相比,IL-38组大鼠的SIRT1的阳性表达降低,HIF-1α的阳性表达降低(P<0.05)。2.第二部分:1)关节炎指数评分:IL-38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积分明显较CIA组降低,而SIRT1i的大鼠关节炎积分较IL-38组高(P<0.05);2)HE染色结果:IL-38组大鼠踝关节明显较CIA组有所改善,而SIRT1i组大鼠踝关节的结构明显增生,且结构紊乱,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软骨表面局灶性变性程度较重,甚至破坏关节;3)血清细胞因子:与CIA组相比,IL-38组Th17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和IL-22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而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和IL-10的表达水平则升高(P<0.05)。与IL-38组相比,SIRT1i组,Th17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和IL-22的表达均增加,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和IL-10的表达则减少(P<0.05)。与CIA组相比,IL-38组的促进Th17分化的细胞因子IL-6和IL-23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IL-38组相比,SIRT1i组IL-6、IL-23的表达升高(P<0.05)。4)流式细胞检测:SIRT1i组大鼠的脾MNCs CD4+IL-17A+细胞的细胞百分数较IL-38组升高(P<0.05),CD4+CD25+Foxp3+细胞的细胞百分数有所降低(P<0.05),而SIRT1i组与CIA组无明显差异(P>0.05),Treg/Th17细胞比值在SIRT1i组中明显较IL-38组降低(P<0.05);而SIRT1i组与CIA组相比,Treg/Th17细胞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5)Th17/Treg相关基因:与IL-38组相比,SIRT1i组大鼠的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RORγt的m RNA表达升高,Treg细胞的转录因子Foxp3的m RNA表达降低(P<0.05),Th17细胞因子IL-17、IL-21、IL-22的m RNA表达升高,Treg细胞因子TGF-β、IL-10的m RNA表达则降低(P<0.05),SIRT1i组大鼠的IL-6、IL-23的m RNA表达升高(vs.IL-38组,P<0.05);6)SIRT1/HIF-1α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IA组相比,IL-38组SIRT1阳性表达较高,HIF-1α、Myd88、NF-κb及AP-1阳性表达较低(P<0.05),与IL-38组相比,SIRT1i组大鼠滑膜组中HIF-1α、Myd88、NF-κb及AP-1阳性表达较为明显增加,SIRT1阳性表达较少(P<0.05)。结论:IL-38可以缓解CIA关节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改善CIA的Th17/Treg失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IRT1/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付宇蕾[2](2020)在《壮药龙钻通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Ras/Raf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大鼠类风湿关节炎,观察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大鼠血清中Ras、Raf1蛋白含量、大鼠滑膜组织Ras、Raf1的蛋白表达水平、大鼠滑膜组织中Hras、Raf1基因转录水平以及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的作用,探讨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择其中72只大鼠用风寒湿加生物因子复合造模方法复制RA模型,其余24只为正常组。72只大鼠免疫后第7d依据右后足趾肿胀度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壮药组,每组24只。壮药组予壮药龙钻通痹颗粒按设定剂量灌胃给药,甲氨蝶呤组按照规定剂量灌胃给药,同时模型组、正常组胃饲生理盐水。每只大鼠均按1ml/100g容量灌胃。每组分别在给药7d、14d、21d、停药后一周(首次给药后28d)四个时段测量大鼠右后足趾肿胀度,同时每组每时段取6只大鼠采集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Ras、Raf1、p-raf1蛋白含量;采用RT-q PCR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Hras、Raf1基因转录水平;以足趾肿胀度为疗效判定指标,选择疗效最佳时段所取材的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滑膜组织Ras、Raf1、p-raf1蛋白相对表达量;同时对此时段大鼠踝关节进行组织病理HE染色分析。结果:1.大鼠足趾肿胀度:72只造模大鼠免疫后第3d后足开始出现红肿症状。免疫后第7d只造模大鼠的关节红肿逐渐明显,出现关节变形,足趾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模型复制成功。给药第14d,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壮药组足趾肿胀度均有下降,在给药后第3周两组大鼠肿胀程度降至最低。2.血清ELISA检测结果:在四个不同时间段,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壮药组血清Ras、Raf1、p-raf1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3.RT-q PCR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四个时段模型组动物滑膜组织Hras、Raf1 m RNA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与模型组相比,在给药后14d、21d及28d壮药龙钻通痹颗粒组、西药组Hras、Raf1 m 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四个时段壮药组西药组两者Hras、Raf1 m RNA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给药第21d,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Ras、Raf1、p-raf1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壮药龙钻通痹方颗粒和西药组滑膜Ras、Raf1、p-raf1蛋白相对表达下调,经统计学分析,下调存在差异(P<0.05)。5.HE病理染色结果:通过对给药后第21d RA大鼠踝关节HE染色分析,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大鼠病理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壮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病理总评分下降(P<0.05),西药组和壮药组之间病理总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壮药龙钻通痹颗粒治疗RA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滑膜组织中Hras、Raf1 m RNA的转录水平,下调滑膜组织中Ras、Raf1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减少滑膜病变及骨保护的作用。
曾志刚[3](2019)在《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医学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剔除导致挫伤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机械生长因子(MGF)的下调和肌肉再生受损。据此我们假设,注射IGF-1或MGF可能至少部分地改善巨噬细胞剔除导致的肌肉修复受损。因此,我们探讨了注射IGF-1或MGF是否在改善受损肌肉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方法:在C57BL/6小鼠的腓肠肌中建立了IGF-1或MGF注射的肌肉挫伤和巨噬细胞剔除的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1)挫伤与安慰剂处理组(C组),(2)挫伤与巨噬细胞剔除处理组(CD组),(3)挫伤、巨噬细胞剔除与IGF-1处理组(CDI组),(4)挫伤、巨噬细胞剔除与MGF处理组(CDM组)。在C、CD、CDI和CDM组中,除第0天(非挫伤小鼠)外,每组小鼠均产生腓肠肌双侧挫伤,并分别在挫伤前(Con)和挫伤后第1、3、7、14天取样。在巨噬细胞剔除和IGF-1或MGF注射后对挫伤的肌肉进行综合的组织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在挫伤骨骼肌中检测骨骼肌再生(HE染色)、纤维化(masson染色)、巨噬细胞及其亚群表面标志物、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肌源性调节因子(MRFs)、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含氯膦酸盐的脂质体对受损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影响。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相比,巨噬细胞剔除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明显受到抑制(ρ<0.01)。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有效剔除了。2注射IGF-1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再生肌纤维减少和纤维化加重。巨噬细胞剔除后损伤14天的挫伤肌肉中再生肌纤维的总数目、总面积和总直径比单纯肌肉挫伤后的再生肌纤维显着减少(ρ<0.05),注射IGF-1后受损的肌肉再生没有改善(ρ>0.05)。再者,巨噬细胞剔除引起肌肉挫伤后纤维化明显增加(ρ<0.05),而增加的纤维化没有通过IGF-1注射得以改善(ρ>0.05)。3注射IGF-1未能促进巨噬细胞剔除后巨噬细胞之间的协调,从而未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和修复。通过注射IGF-1,挫伤后的细胞免疫反应得到了改善,巨噬细胞总数(F4/80)、促炎巨噬细胞(CD68)、抗炎巨噬细胞(CD163和CD206)有一定程度的显着增加(ρ<0.05)。在修复后期,注射IGF-1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高于单纯肌肉挫伤和巨噬细胞剔除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ρ<0.05),而注射IGF-1后的CD68和CD206巨噬细胞的水平仅高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水平(ρ<0.05),CD163巨噬细胞水平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水平(ρ<0.01)。4注射IGF-1未能改善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挫伤肌肉延迟修复(其表现为MRFs增加,特别是修复后期)。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水平相比,在巨噬细胞剔除后的不同时间点,MyoD,Myf5,myogenin和Myf6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ρ<0.05),在注射IGF-1后14d,MyoD和myogenin的表达也显着增加(ρ<0.001)。5注射IGF-1部分改善了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抑制,但未能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受损。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相比,在巨噬细胞剔除后修复的初始阶段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ρ<0.01),在巨噬细胞剔除后的所有修复阶段Angpt-1的表达均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ρ<0.01)。与巨噬细胞剔除后相比,注射IGF-1后各修复阶段HIF-1α的表达均显着降低(ρ<0.05),VEGF在修复后期和Angpt-1在所有修复阶段的表达显着增加(ρ<0.001)。然而,注射IGF-1后修复后期HIF-1α、VEGF和Angpt-1的表达均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ρ<0.001)。6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肌纤维再生无保护作用,但减轻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巨噬细胞剔除显着降低了损伤14天后再生肌纤维的总直径、总数量和总面积(ρ<0.01)。然而,注射MGF对再生肌纤维的直径、数量和面积没有影响(ρ>0.05)。再者,与损伤后14天的单纯肌肉挫伤组纤维化比较,巨噬细胞剔除组的骨骼肌纤维化显着增加(ρ<0.01)。然而,与损伤后14天的巨噬细胞剔除组纤维化面积比较,注射MGF后纤维化面积显着降低(ρ<0.05)。同时,在损伤后1天和3天,注射MGF后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巨噬细胞剔除后的水平(ρ<0.01)。7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卫星细胞的功能状态。巨噬细胞剔除不影响MyoD的表达(ρ>0.05),但在肌肉损伤后3天显着降低Myogenin的表达(p<0.01)。然而,注射MGF并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受损骨骼肌中MyoD和Myogenin的表达(ρ>0.05)。8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但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剔除相比,注射MGF后挫伤骨骼肌的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变化(ρ>0.05)。在骨骼肌损伤后3天,巨噬细胞剔除使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TGF-β)的水平显着高于单纯肌肉挫伤(ρ<0.05)。相反,与巨噬细胞剔除相比,注射MGF导致损伤后TNF-α,IFN-γ,IL-1β和TGF-β水平显着降低(ρ<0.05)。再者,巨噬细胞剔除显着增加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R4)的表达(ρ<0.05)。然而,注射MGF显着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受损肌肉组织三种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R4)的表达(ρ<0.05)。9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gp91phox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剔除比较,注射MGF显着降低了伤后3天gp91phox的表达(ρ<0.01)。10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巨噬细胞剔除导致损伤骨骼肌中MMP-1,MMP-2,MMP-9,MMP-10和MMP-14水平比单纯肌肉挫伤显着升高(ρ<0.05)。与巨噬细胞剔除比较,注射MGF在损伤后第3天显着抑制其增加(ρ<0.01)。结论: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巨噬细胞持续剔除的情况下,注射IGF-1可以促进巨噬细胞亚群(CD206)和VEGF、Angpt-1的表达的部分恢复。(2)IGF-1注射并不能完全弥补巨噬细胞在肌肉再生相关调节因子、肌源性调节因子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外源性补充IGF-1并不能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引起的小鼠挫伤骨骼肌的再生和修复受损。(3)注射MGF可部分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导致的小鼠骨骼肌再生受损和纤维化。(4)注射MGF降低了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gp91phox的表达,有利于减少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
田飞[4](2019)在《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IL-10基因联合干预对NOD鼠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是一种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损伤、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胰岛素注射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但是,注射胰岛素并不能阻止胰岛β细胞的凋亡过程,脆性糖尿病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即便是T1D患者,体内仍存在残存的胰岛β细胞,且这部分β细胞仍具有自我复制和再生的能力[1]。因此,保护这部分残存胰岛β细胞的功能,研究促进其再生机制,对减少T1D急、慢性并发症及脆性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和B淋巴细胞的过渡激活是导致1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免疫机制[2-4]。IL-10是Th2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本实验成功构建携有鼠IL-1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证实补充外源性IL-10基因使其在小鼠体内持续高表达,可以纠正失衡的Th细胞亚群比例[5]。CD20是B淋巴细胞表面重要的细胞分子,抗CD20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CD20结合,可以介导B淋巴细胞的凋亡[6]。本实验拟将IL-10基因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于自然发病早期NOD鼠体内,观察其是否能在阻断胰岛β细胞免疫凋亡的同时,介导胰岛β细胞的增殖过程,从而达到对T1D残存胰岛β细胞保护及促进其再生的作用。实验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IL-10基因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干预对发病早期非肥胖性糖尿病鼠(NOD)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实验方法:选择17-19周龄诊断T1D不超过3天的NOD鼠24只,随机分为抗CD20单克隆抗体单独治疗组、抗CD20单抗+IL-10联合治疗组、Ad-IL-10单独治疗组及NS组。分别尾静脉注射抗CD20单抗250ug,抗CD20单抗250ug+Ad-IL-10 100ul,Ad-IL-10 100ul,Ad-GFP 100ul,NS 100ul,每3天1次,首剂加倍,共注射4次。期间密切监测小鼠血糖水平。自最后1次给药后,连续观察9周,处死小鼠。摘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取血清,行ELISA检测。解剖分离胰腺,部分行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部分用4%多聚甲醛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等检测。实验结果:1.在HEK293细胞内,携有绿色荧光蛋白和鼠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富集并扩增腺病毒后,用快速检测腺病毒感染性滴度试剂盒,测定病毒滴度为1.0×1011pfu/ml。2.抗CD20单抗+IL-10联合治疗可降低小鼠血糖水平。3.联合组血清C肽表达升高,胰腺局部胰岛素表达升高。4.免疫组化示:Ngn3在联合组表达增高,p<0.05。5.免疫荧光示:Pdx-1、胰岛素共表达细胞在联合组明显增多。6.6.qPCR结果示:联合组小鼠胰腺Pdx-1、Pax4、Nkx6.1、Mafa基因表达显升高,与其余各组相比p<0.05。7.7.Western blot结果示:联合组Pdx-1、Pax4、Nkx6.1、Maf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Anti-CD20组、IL-10组和NS组,p<0.05。实验结论:1.成功富集与扩增了携有鼠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及空载体(Ad-GFP),为后续的动物实验奠定基础。2.腺病毒介导的IL-10基因在胰腺组织局部高表达。3.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腺病毒介导的IL-10基因联合干预,可以促进NOD鼠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高血糖。4.联合干预可以维持免疫稳态,同时,联合干预可以通过激活Pdx-1-Ngn3-Pax4-Nkx2.2-Nkx6.1通路,促进Mafa表达等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残存胰岛β细胞的功能的保护。
浦承波[5](2019)在《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增强软骨细胞抗炎性及其SIRT1介导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自体软骨细胞植入(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修复软骨缺损的方法。然而,关节炎症环境影响临床最终结局。干细胞诱导的脱细胞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已被用作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可改善细胞增殖和特异性的分化。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DECM作为关节软骨细胞的体外增殖体系,并评估了 DECM增殖的软骨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或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所诱导的炎症环境的反应情况。[研究方法]使用细胞外基质(DECM)和常规组织聚苯乙烯培养板(tissue culture polystyrene plates,TCPS)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并拍照。通过在软骨形成培养基中培养DECM和TCPS增殖的软骨细胞制作的高密度细胞团块,测定软骨基质的合成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在软骨形成培养基中全程加入IL-1β或TNF-α,培养DECM和TCPS增殖的软骨细胞制作的高密度细胞团块。对比二者在炎症环境中,保护软骨细胞形成特异性软骨基质能力的作用。我们用IL-1β或TNF-α处理软骨细胞团块7天,来评价炎性细胞因子引发的软骨基质降解。最后,通过使用 抑制剂 NAM(Nicotinamide,尼克酰胺),来体现 SIRT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type 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基因的作用。[结果]与常规组织聚苯乙烯培养基(TCPS)上培养的软骨细胞相比,DECM增殖的细胞增殖率显着增高。软骨细胞在高密度细胞团块中诱导软骨分化,两组的软骨分化潜力可以对比。在低浓度(1ng/mL)的两种炎性细胞因子IL-1β或TNF-α作用21天的情况下,DECM上生长的软骨细胞显示出比TCPS组更高的软骨基质合成水平,然而,高浓度(5ng/mL)的IL-1β则均抑制了两组的分化。我们用IL-1β或TNF-α处理软骨细胞团块7天,发现在DECM上生长软骨细胞中基质降解相关酶的基因表达显着低于在TCPS上培养的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我们还发现,在IL-1β或TNF-α存在下,NAM对SIRT1的抑制作用完全抵消了 DECM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展示了软骨细胞中SIRT1基因的作用。[结论]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表明干细胞诱导的DECM是体外软骨细胞增殖的优良培养基质,因为它提高了软骨细胞对IL-1β或TNF-α所形成的炎症环境的抵抗能力。将干细胞诱导的DECM使用在基于ACI的临床软骨细胞组织工程中具有巨大潜力。
李辉[6](2019)在《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R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符合试验标准的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对大鼠体征进行观察并且称量大鼠体重。2.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类风湿)组,GIT2基因敲除(GIT2-KO)和基因敲除加类风湿(GIT2-KO+)组;RT-PCR及Western-blot各组为30,总只数120。3.本研究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注射于左后足跖皮内0.1ml诱导关节炎(致炎)。4.在第26d后采集大鼠足趾关节,对正常组、佐剂组、基因敲除(GIT2-KO)组以及基因敲除加佐剂组,大鼠关节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5.通过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β(1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和性别决定基因盒9(Sox9)的表达。6.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的Ⅱ型胶原。7.分别对正常组、佐剂组、GIT2-KO组以及GIT2-KO+组大鼠于致炎前(0d),致炎后第10、13、17、21、24天,分别用皮尺(所用皮尺的宽度是5mm,最小刻度是0.5mm)和游标卡尺测量各组大鼠左右后足踝关节下0.5mm处的周长和直径值。肿胀度用左后足(造模侧)相对于右后足(非造模侧)的周长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表示其肿胀度。结果:1.CFA诱导建立RA模型,造模第0、10、13、17、21和24天分别称重,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结果如表1所示。在初始RA诱导当天,各组大鼠体重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在第10、13、17、21和24天,佐剂组大鼠体重均显着高于GIT2-K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大鼠体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IT2-KO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2.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的滑膜组织除了出现较厚的滑膜组织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更严重的RA表现,其中炎性细胞也有明显的浸润。GIT2-KO+组中的滑膜组织明显更厚,被更多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且在软骨损伤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严重性。3.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可知,II型胶原在正常组的大鼠的软骨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佐剂组中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GIT2-KO+组大鼠软骨组织中II型胶原的表达下降(P<0.05)。与GIT2-KO+组相比,佐剂组与GIT2-KO组中的大鼠软骨组织中II型胶原的表达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结果显示,在RA诱导初始,各组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无显着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在第10天以后,相比于正常组,GIT2-KO组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佐剂组,GIT2-KO+组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佐剂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表达均低于GIT2-KO+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佐剂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蛋白表达均低于GIT2-KO+组(P<0.05)。在第10天以后,与正常组相比,各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mRNA表达水平在第10天以后逐渐升高,且显着高于正常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结论:1.CFA诱导10天后,RA佐剂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而GIT2基因缺失对大鼠体重无显着影响。2.GIT2基因表达缺失进一步诱导佐剂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3.GIT2基因表达缺失引起大鼠软骨组织中II型胶原的表达下降。4.GIT2基因表达缺失加重大鼠关节软骨组织肿胀程度。5.GIT2基因表达缺失引起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6.GIT2基因表达缺失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分化功能减弱;本研究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朱俊宇[7](2019)在《芳香烃受体对炎性巨噬细胞IL-10表达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同时是感染、烧/创伤、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临床上无特异性预防和治疗脓毒症的手段。其发生机制普遍认为是,系统性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造成机体免疫平衡失调,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因此,如能精细调控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则能改善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进程。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特别是在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其功能紊乱在脓毒症的病理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入研究Mφ相关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病理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寻新的调节策略,则可为脓毒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既往研究表明AhR在对环境中毒物和化学物质代谢,调节生物节律、生殖、氧化应激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发现其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感染和炎症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免疫反应中,AhR不仅在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调节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还参与介导了炎症基因表达以及炎性Mφ的活性调节。研究证实,芳香烃受体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脓毒症的耐受诱导不可或缺,以AhR活化为特征的脓毒症小鼠可有效抵御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的致死性攻击。Mφ中由AhR活化驱动的促炎/抗炎平衡参与介导了宿主对脓毒症的易感/耐受状态。Mφ中活化的AhR参与介导了炎症基因表达及调控,AhR能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但对于抗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调控机制研究并不深入。在LPS刺激的AhR基因敲除(Knockout,KO)M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IL-6、IL-1β和 IL-18 的产生增多,但 IL-10 上升幅度减少。IL-10是一种多细胞源性的细胞因子,其中单核细胞、Mφ是其主要来源细胞。在控制病原体和微生物造成的炎症反应中,IL-10具有抗炎、免疫刺激/抑制、负反馈调节的生物学功能。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IL-10的表达可由不同的AhR信号通路介导,但在固有免疫的巨噬细胞中AhR调控IL-10的具体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拟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骨髓和脾脏来源巨噬细胞,在AhR基因敲除小鼠的巨噬细胞和AhR过表达的RAW264.7细胞珠中,构建LPS诱导的体内外脓毒症模型,明确炎性巨噬细胞中AhR的表达规律及机制,探究AhR对IL-10表达的影响,阐明AhR调控IL-10表达的分子机制,调控AhR及IL-10的表达从而改善脓毒症小鼠的腹膜炎进程。实验方法:一、AhR对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表达的影响。1.提取小鼠腹腔、脾脏巨噬细胞并制备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纯化和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建立LPS体外刺激模型,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AhR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2.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LPS体外刺激不同的时间,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AhR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3.利用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cription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预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再用LPS刺激,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hR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4.将成年AhR+/-小鼠雌雄合笼交配,繁殖出AhR-/-小鼠,提取小鼠DNA并进行基因分型鉴定,构建AhR高表达的RAW264.7细胞株并进行鉴定;5.取WT和AhR KO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和骨髓诱导的巨噬细胞,建立LPS体外刺激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hR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qRT-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IL-10 mRNA和细胞上清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6.取对照组的RAW/NC细胞和AhR高表达的RAW/AhR细胞,建立LPS体外刺激模型,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hR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qRT-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IL-10 mRNA和细胞上清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7.在RAW/NC和RAW/AhR的巨噬细胞中,建立LPS体外炎症模型,采用qRT-PCR检测巨噬细胞中M1/M2表型标志物的情况。二、AhR调控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表达的分子机制。1.利用不同的AhR配体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再用LPS刺激,采用qRT-PCR和 ELISA 检测细胞色素 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mRNA 和细胞上清中IL-10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2.预测IL-10基因启动子上的AhR结合位点并构建DNA探针,在RAW/NC和RAW/AhR的巨噬细胞中,建立LPS体外炎症模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核蛋白与 DNA 的结合活性;3.取对照组的293T/NC细胞和AhR高表达的293T/AhR细胞,将pGL3质粒和包含IL-10启动子区域质粒分别转染上述细胞,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IL-10启动子的报告基因活性;4.取对照组的RAW/NC细胞和AhR高表达的RAW/AhR细胞,建立LPS体外刺激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STAT3、Src、mTOR和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5.取对照组的RAW/NC细胞和AhR高表达的RAW/AhR细胞,采用IL-10中和抗体、STAT3和Src的小干扰RNA及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再用LPS刺激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TAT3、Src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qRT-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IL-10 mRNA和细胞上清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6.取WT和AhR KO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建立LPS体外刺激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STAT3、Src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情况。三、调控巨噬细胞中AhR及IL-10表达对小鼠腹膜炎的影响。1.分别取WT和AhR KO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AhR高表达腺病毒和对照腺病毒体外感染后,建立LPS刺激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感染后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同时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hR、p-Src和p-STAT3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2.取WT捐献者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AhR高表达腺病毒和对照腺病毒体外感染后腹腔注射给WT接受者小鼠,建立LPS刺激的小鼠腹膜炎致炎模型,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腹腔灌洗液中IL-10、IL-6和IL-1β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3.取WT捐献者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体外AhR高表达腺病毒和对照腺病毒感染后腹腔注射给WT接受者小鼠,建立LPS刺激的小鼠腹膜炎致死模型,观察并统计小鼠的生存情况。实验结果:一、AhR对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表达的影响。1.巨噬细胞的鉴定结果提示,小鼠腹腔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比例为95%左右,脾脏巨噬细胞比例为30%左右。LPS能提高腹腔、脾脏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中AhR蛋白的表达水平。2.LPS刺激腹腔巨噬细胞后,能够随时间依赖性地增强AhR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LPS刺激1 h后AhR的mRNA表达开始增加,在2 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至12 h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LPS刺激2 h后AhR的蛋白表达开始增加而后持续至12 h,在8 h达到峰值。LPS刺激对AhR伴侣蛋白ARNT和HSP90的表达影响不明显。细胞免疫荧光结果也显示,LPS刺激6h和8h后AhR的蛋白表达增加。3.PDTC可抑制P65和P50蛋白入核,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降低炎性巨噬细胞中AhR蛋白的表达水平。4.与WT小鼠相比,AhR KO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和BMDM中AhR不表达。在LPS刺激的腹腔巨噬细胞和BMDM中,AhR敲除后减少IL-10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5.RAW/AhR细胞相对于RAW/NC和正常RAW264.7细胞,AhR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在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AhR高表达后增加IL-10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6.在LPS诱导的AhR高表达巨噬细胞中,大部分M1型表面标志物的水平降低,M2型表面标志物IL-10的水平增高。二、AhR调控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表达的分子机制。1.AhR的激动剂和拮抗剂不影响炎性巨噬细胞中IL-10的表达。2.预测出IL-10启动子上AhR的结合位点,分别为-631至-607 bp的AhR1,-319至-343 bp的AhR2。在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AhR不影响炎性巨噬细胞中IL-10启动子的DNA结合活性。3.AhR不影响IL-10启动子的DNA转录活性。4.在炎性巨噬细胞中,AhR高表达后可提高STAT3 Tyr705位点磷酸化水平,不影响STAT3蛋白含量和STAT3 Ser727位点磷酸化水平。STAT3的激活不依赖于IL-10自分泌环路。5.在炎性巨噬细胞中,AhR敲除后降低Src Tyr416和STAT3 Tyr705位点磷酸化水平,不影响Src和STAT3蛋白含量。6.AhR促进炎性巨噬细胞中IL-10的表达不依赖于mTOR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7.在AhR过表达的RAW264.7细胞中,敲低Src和抑制Src Tyr416位点磷酸化后,不仅可降低STAT3 Tyr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还可阻止LPS刺激下IL-10的表达。敲低STAT3和抑制STAT3 Tyr705位点磷酸化,虽不影响Src及Src磷酸化水平,但仍可阻止LPS刺激下IL-10的表达。三、调控巨噬细胞中AhR及IL-10表达对小鼠腹膜炎的影响。1.腺病毒感染的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的FITC平均荧光强度增加。2.在AhR KO和WT的腹腔巨噬细胞中,通过腺病毒感染上调AhR的表达,不仅能提高LPS刺激下Src Tyr416位点和STAT3 Tyr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还可以增加IL-10的表达。3.在LPS诱导的腹膜炎小鼠中,过继性转移AhR高表达的腹腔巨噬细胞后,能改善小鼠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降低促炎因子IL-6和IL-1β的水平,提高腹膜炎小鼠的生存率。结论:一、LPS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促进AhR表达。二、敲除AhR可致炎性巨噬细胞IL-10表达降低,而高表达AhR则可致IL-10表达增加,说明AhR正向调控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的生成。三、在炎性巨噬细胞中,AhR可以通过上调Src激酶的活性,提高Src Tyr41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激活STAT3,正向介导STAT3 Tyr705位点的磷酸化,从而促进IL-10的生成。四、在AhR KO和WT的炎性巨噬细胞中,上调AhR表达后能激活Src-STAT3信号通路,进而促进IL-10的表达。过继性转移AhR高表达的巨噬细胞,能降低腹膜炎小鼠的腹腔促炎因子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并降低其死亡率。
魏志萍[8](2017)在《薯蓣皂苷经5-LO/LTB4信号通路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薯蓣皂苷经5-LO/LTB4途径对TNF-α诱导FL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和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滑膜异常增生与滑膜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失衡有关,其中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作为血管翳形成的主要细胞,由于凋亡不足积极参与RA的进程。RA患者FLS的特征是呈肿瘤样扩张,在血管翳形成、软骨和骨侵蚀中具有中心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产生于RA免疫反应的早期,能够诱导体内很多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等,促进滑膜增生,参与RA等炎症免疫反应。薯蓣皂苷(Dioscin,Dio)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表明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我们采取TNF-α体外诱导FLS作为RA的离体模型,探索Dio对TNF-α诱导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ollagen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FLS(RAFL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将0ng/ml、1.25ng/ml、2.5ng/ml、5ng/ml、10ng/ml、20ng/ml、40ng/ml、80ng/ml、160ng/ml TNF-α与RAFLS共同孵育24h、48h、72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TNF-α诱导RAFLS的最佳浓度和时间。2.将0.5μg/ml、1μg/ml、1.5μg/ml、2μg/ml、2.5μg/ml、3μg/ml、3.5μg/ml、4μg/ml、4.5μg/ml、5μg/ml Dio与TNF-α诱导的RAFLS共同孵育24h、48h、72h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Dio对TNF-α诱导RAFLS作用的合适浓度和时间。3.ELISA检测对照组、TNF-α模型组、Dio 1μg/ml组、Dio 2μg/ml组、Dio3μg/ml组、Dio 4μg/ml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含量的变化。4.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对照组、TNF-α模型组、Dio 1μg/ml组、Dio 2μg/ml组、Dio 3μg/ml组、Dio 4μg/ml组细胞中5-脂氧酶(5-lipoxygenase,5-LO)、白三烯A4水解酶(Leukotriene A4 hydrolase,LTA4H)、白三烯B4受体1(Leukotriene B4 receptor 1,BLT1)、白三烯B4受体2(Leukotriene B4 receptor 1,BLT2)m RNA的表达变化。5.蛋白印迹检测对照组、TNF-α模型组、Dio 1μg/ml组、Dio 2μg/ml组、Dio3μg/ml组、Dio 4μg/ml组细胞中5-LO、LTA4H蛋白的表达变化。6.免疫荧光检测对照组、TNF-α模型组、Dio 1μg/ml组、Dio 2μg/ml组、Dio3μg/ml组、Dio 4μg/ml组细胞中LTA4H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2.5ng/ml、5ng/ml、10ng/ml、20ng/ml剂量组TNF-α与RAFLS共同孵育24h、48h、72h均能显着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且10ng/ml剂量组TNF-α处理组RAFLS增殖促进作用最为明显(p<0.05)。综合考虑,以后的实验我们选用终浓度为10ng/ml TNF-α处理24h制作细胞模型。2.与TNF-α模型组相比,1μg/ml、1.5μg/ml、2μg/ml、2.5μg/ml、3μg/ml、3.5μg/ml、4μg/ml、4.5μg/ml、5μg/ml剂量组Dio能够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抑制TNF-α诱导的RAFLS的增殖(p<0.05)。3μg/ml剂量组Dio作用于RAFLS 24h后,细胞存活率达到49.46±1.33,接近50%。综合考虑,后续实验我们选用1μg/ml、2μg/ml、3μg/ml、4μg/ml剂量组Dio处理TNF-α诱导的RAFLS,作用24h。3.与对照组相比,RAFLS经TNF-α诱导后,培养上清中LTB4含量明显升高,Dio能剂量依赖的降低TNF-α引起的LTB4含量的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RAFLS经TNF-α诱导后,细胞中5-LO和LTA4H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TNF-α模型组相比,1μg/ml、2μg/ml、3μg/ml、4μg/ml Dio剂量组细胞5-LO和LTA4H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RAFLS经TNF-α诱导后,细胞中BLT1和BLT2 m RNA表达明显升高,1μg/ml、2μg/ml、3μg/ml剂量组Dio能显着降低TNF-α模型细胞中BLT1和BLT2 m RNA表达,4μg/ml剂量组Dio能显着降低FLS中BLT2 m RNA表达(p<0.05)。结论:1.10ng/ml TNF-α与RAFLS共同孵育24h,可以显着促进RAFLS的增殖,故选择此浓度作用24小时制作离体RA疾病模型。2.1μg/ml、2μg/ml、3μg/ml、4μg/ml的Dio与TNF-α诱导的RAFLS共同孵育24h,能显着抑制RAFLS细胞的增殖,提示其对TNF-α引起的RAFL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Dio可以降低TNF-α诱导的RAFLS培养上清中LTB4的含量,这可能与其对FLS损伤的保护作用有关。4.Dio可能通过下调TNF-α诱导的RAFLS中LTB4合成酶系5-LO和LTA4H表达,降低上清中LTB4的含量。5.Dio可以降低TNF-α诱导的RAFLS LTB4受体BLT1和BLT2的表达,阻碍LTB4下游通路,发挥对TNF-α诱导的RAFLS损伤的治疗作用。第二部分薯蓣皂苷经5-LO/LTB4途径治疗CIA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和目的: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临床患者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甚至功能丧失、残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CIA模型是与RA临床发病最为相似的动物模型,是RA实验研究的常用动物模型。中医学认为薯蓣皂苷具有“消食利水,舒筋活血,祛痰,截疟”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薯蓣皂苷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肿瘤、改善心血管功等多种药理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治疗RA的中药。本实验拟应用牛Ⅱ型胶原诱导的CIA小鼠模型,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薯蓣皂苷片(Dioscornin tablets,DT)对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1.雄性昆明系小鼠(6-8周龄),体重25±2g,随机分为对照组、CIA小鼠模型组和DT 5个剂量组:15.6 mg/(kg·d)、31.2 mg/(kg·d)、62.4 mg/(kg·d)、124.8mg/(kg·d)、249.6 mg/(kg·d),每组12只。于初次免疫d21,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给予不同剂量的DT灌胃,观察DT对CIA模型小鼠体重、关节指数、足爪肿胀程度、胸腺和脾脏指数、脾脏和滑膜病理损伤的影响。2.ELISA检测对照组,CIA模型组,低、中、高DT组小鼠血清中LTB4含量变化。3.反转录PCR(RT-PCR)检测对照组,CIA模型组,低、中、高DT组小鼠脾脏中5-LO、LTA4H、BLT1、BLT2 m RNA表达的变化。4.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对照组,CIA模型组,低、中、高DT组小鼠脾脏中5-LO、LTA4H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小鼠体重、关节指数、关节肿胀度以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CIA模型组相比,灌胃治疗12天后31.2 mg/(kg·d)、62.4 mg/(kg·d)、124.8mg/(kg·d)DT剂量组小鼠体重、关节指数和关节肿胀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灌胃治疗21天后小鼠的脾脏指数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灌胃治疗21天后62.4 mg/(kg·d)各DT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5),脾脏病理损伤和踝关节病理损伤明显改善。2.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小鼠血清中LTB4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不同剂量组DT均能显着的降低CIA小鼠血清中LTB4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小鼠脾脏中LTA4H和5-LO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DT低、中、高组剂量均能显着的降低CIA小鼠脾脏中5-LO和LTA4H蛋白的表达,DT低、中组剂量能显着的降低CIA小鼠脾脏中5-LO m RNA的表达(p<0.05)。4.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小鼠脾脏中BLT1和BLT2 m RNA表达明显升高,DT低、中组剂量能显着的降低CIA小鼠脾脏中BLT1 m RNA表达,低、中、高剂量DT均能显着降低CIA小鼠脾脏中BLT2 m RNA表达(p<0.05)。结论:1.31.2 mg/(kg·d)、62.4 mg/(kg·d)、124.8mg/(kg·d)剂量组DT可明显降低CIA小鼠体重、关节指数、关节肿胀度以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并且可明显改善小鼠胸腺和脾脏病理损伤,因此对CIA小鼠有治疗作用。2.CIA模型组小鼠血清中LTB4的含量明显升高,不同剂量组DT均可显着降低CIA小鼠血清中LTB4的含量,表明LTB4异常增加可能与RA发病有关,而DT对CIA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涉及其对LTB4含量的降低。3.DT通过降低CIA小鼠LTB4合成酶系5-LO和LTA4H的表达降低CIA小鼠血清中LTB4的含量。4.DT可以通过降低CIA小鼠脾脏中LTB4受体BLT1和BLT2的表达,阻碍LTB4发挥作用。
龚成林[9](2014)在《婴幼儿哮喘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通过测定婴幼儿哮喘发作期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研究它们在婴幼儿哮喘发病中的不同作用,为小儿哮喘的早防早治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0-3岁66例婴幼儿哮喘患儿列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入选婴幼儿哮喘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小儿哮喘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同期在我科住院的部分非哮喘患儿32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白介素的浓度,对样本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方差分析,偏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P50(P25, 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显着性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性别构成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检测结果以中位数P50(P25, P75)形式描述。根据年龄将观察组分为0-1岁组及1-3岁组,两组哮喘儿童性别构成和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样本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无显着性差异(P>0.05),故将两组合并为一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性别构成和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白介素-1β均小于5,无统计学比较意义,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属于偏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P50(P25, P75)比较有差异,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检测结果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1.观察组白介素-1β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白介素-1β在婴幼儿哮喘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这点与国内外研究白介素-1β作为哮喘炎性反应的激活因子不太相符。2.观察组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这三种细胞因子在婴幼儿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正相调节作用,与气道慢性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婴幼儿哮喘早期临床免疫干预的依据。3.观察组患儿血清白介素-10低于对照组,推测白介素-10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血清白介素-10的降低可能是婴幼儿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结果为我们临床防治婴幼儿哮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胡卡利,吴惠毅[10](2013)在《早晚期炎症因子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为发病基石,早、晚期炎症因子的释放对推动其病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参考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拟重点从炎症反应早、晚期细胞因子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方面阐述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二、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移抑制滑膜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移抑制滑膜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IL-38通过SIRT1/HIF-1α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性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IL-38 减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Th17/Treg失衡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2.2 CIA动物模型建立 |
2.2.3 大鼠关节炎评分 |
2.2.4 实验动物取材 |
2.2.5 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 |
2.2.6 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GF-β、IL-10与IL-17、IL-21和IL-22)以及促进IL-17 细胞分化的相关因子(IL-6、IL-23) |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 |
2.2.8 qRT-PCR检测滑膜 Th17 相关基因、滑膜 Treg相关基因 |
2.2.9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滑膜组织NF-κB、AP-1 的表达变化 |
2.2.10 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滑膜组织SIRT1、HIF-1α、NF-κB和 AP-1 的表达变化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CIA大鼠关节炎指数变化 |
3.2 HE染色结果 |
3.3 ELISA检测血清中Th17 细胞因子(IL-17、IL-21和IL-22)及Th 17 分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Treg细胞因子(TGF-β、IL-10)水平的变化 |
3.4 流式细胞检测大鼠脾Th17/Treg |
3.5 qRT-PCR检测Th17/Treg相关基因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
3.6 免疫组化观察大鼠关节滑膜NF-κb、AP-1 |
3.7 免疫荧光观察关节滑膜NF-κb、AP-1 的表达 |
3.8 免疫荧光观察关节滑膜SIRT1、HIF-1α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IL-38 通过SIRT1/HIF-1α信号通路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2.2 CIA动物模型建立 |
2.2.3 关节炎指数评分 |
2.2.4 HE染色 |
2.2.5 ELISA检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TGF-β、IL-10、IL-17、IL-21及IL-22)以及促进IL-17 细胞分化的相关因子(IL-6、IL-23) |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脾Th17/Treg细胞比列 |
2.2.7 qRT-PCR方法检测滑膜Th17 相关的基因及Treg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 |
2.2.8 免疫荧光检测SIRT1、HIF-1α、myd88、NF-κb及 AP-1 水平 |
2.2.9 WB检测SIRT1、HIF-1α、myd88、NF-κb及 AP-1 蛋白水平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关节炎指数评分 |
3.2 HE染色 |
3.3 ELISA检测血清中Th17 细胞因子(IL-17、IL-21和IL-22)及其分化相关细胞因子(IL-6、IL-23)和Treg细胞因子(TGF-β、IL-10)水平的变化 |
3.4 流式细胞检测大鼠脾Th17/Treg细胞 |
3.5 qRT-PCR检测Th17/Treg相关基因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
3.6 免疫荧光检测SIRT1、HIF-1α、myd88、NF-κb及 AP-1 |
3.7 WB检测SIRT1、HIF-1α、myd88、NF-κb、AP-1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细胞介素-1 家族新成员:IL-38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壮药龙钻通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Ras/Raf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RA的研究 |
1.1 RA的概念 |
1.2 RA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1.3 RA 的治疗 |
1.4 小结 |
2 壮医对RA的研究 |
2.1 壮医对RA的认识 |
2.2 壮医对RA的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来源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 |
2.3 实验取材 |
2.4 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形态指标观察结果 |
3.2 大鼠血清相关因子含量结果与分析 |
3.3 大鼠滑膜组织中Hras m RNA、Raf1 m RNA表达 |
3.4 大鼠滑膜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3.5 大鼠踝关节HE染色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Ras、Raf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在RA中的作用 |
1.1 Ras在RA的作用 |
1.2 Raf在RA的作用 |
1.3 Ras/Raf/MAPK信号通路在RA的作用 |
1.4 小结 |
2 壮药龙钻通痹方研究 |
2.1 壮药龙钻通痹方组成 |
2.2 壮药龙钻通痹方相关药物分析研究 |
2.3 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2.4 壮药龙钻通痹方对RA作用机制的探讨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复方及中药提取物对MAPK信号通路调控类风湿关节炎 炎症反应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3)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论文总体设计 |
第一部分 IGF-1或MGF和巨噬细胞介导的损伤骨骼肌再生的关系研究综述 |
1 前言 |
2 巨噬细胞及其亚群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
2.1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
2.2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肌再生调节因子 |
2.3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
2.4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趋化因子 |
2.5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
2.6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
2.7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氧化应激因子 |
3 IGF-1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
3.1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
3.2 在肌再生中IGF-1和巨噬细胞及其亚群 |
3.3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
3.4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趋化因子 |
3.5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
3.6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
4 MGF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
4.1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
4.2 在肌再生中MGF和巨噬细胞及其亚群 |
4.3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
4.4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
4.5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二部分 注射IGF-1未改善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实验设计 |
2.3 骨骼肌挫伤动物模型 |
2.4 脂质体注射 |
2.5 IGF-1注射 |
2.6 肌肉再生和纤维化的组织形态学评价 |
2.7 免疫荧光染色 |
2.8 RNA分离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2.9 实时定量PCR(Rt-qPCR)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再生的影响 |
3.2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 |
3.3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 |
3.4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的影响 |
3.5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注射IGF-1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再生肌纤维减少 |
4.2 注射 IGF-1 未能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引起的挫伤肌肉的延迟修复(其取决于MRFs 增加),特别是在修复的后期 |
4.3 注射 IGF-1 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肌肉纤维化加重 |
4.4 注射 IGF-1 未能促进巨噬细胞剔除后巨噬细胞亚群之间的协调,从而未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和修复 |
4.5 注射IGF-1部分改善了巨噬细胞剔除诱导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抑制,但不能改善挫伤肌肉受损的再生和修复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注射 MGF 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骨骼肌挫伤模型 |
2.3 巨噬细胞剔除 |
2.4 MGF处理 |
2.5 HE染色 |
2.6 Masson三色染色 |
2.7 免疫荧光染色 |
2.8 RNA提取,cDNA合成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再生的影响 |
3.2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 |
3.3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卫星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 |
3.4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影响 |
3.5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6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趋化因子的影响 |
3.7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
3.8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gp91phox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肌纤维再生无改善作用,但能减轻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 |
4.2 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功能状态 |
4.3 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
4.4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
4.5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趋化因子的表达 |
4.6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
4.7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gp91phox的表达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4)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IL-10基因联合干预对NOD鼠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3 方法 |
1.3.1 重组腺病毒包装的细胞准备 |
1.3.2 包装重组腺病毒 |
1.3.3 重组腺病毒的富集、扩增与滴度测定 |
1.3.4 重组实验动物分组、处理及标本采集 |
1.3.4.1 动物分组 |
1.3.4.2 动物处理及标本采集 |
1.3.5 NOD 鼠血糖、体重及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 |
1.3.6 HE 染色评价胰岛炎症情况 |
1.3.7 ELISA |
1.3.8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 |
1.3.9 RT-PCR |
1.3.10 Real-Time PCR |
1.3.11 Western blot |
1.3.12 SDS-PAGE 电泳 |
1.3.13 免疫印迹 |
1.3.1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扩增腺病毒获得高滴度病毒原液 |
2.2 |
2.2.1 各组NOD鼠体重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
2.2.2 NOD鼠血糖在联合治疗组较低 |
2.3 HE染色提示联合治疗组胰腺炎症较轻 |
2.4 血清IL-10 含量在IL-10 单独治疗组最高 |
2.5 免疫组化 |
2.6 免疫荧光示Pdx-1 和胰岛素在联合治疗组高表达 |
2.7 RT-PCR示胰岛β细胞分化关键基因在联合治疗组高表达 |
2.8 Western blot示 Pdx-1、Pax-4、Nkx6、Mafa蛋白在联合治疗组高表达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机制及再生相关研究进展 |
一、T1D发病机制研究展 |
1.B 细胞与T1D |
2.T 细胞与T1D |
3.NK细胞与T1D |
4.单核-巨噬细胞与T1D |
5.树突状细胞与T1D |
二、胰岛β细胞的转化与再生 |
综述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增强软骨细胞抗炎性及其SIRT1介导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骨性关节炎 |
1.2 自体软骨细胞植入 |
1.3 骨性关节炎中的炎性细胞因子 |
1.4 干细胞来源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 |
1.5 SIRT1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2 兔关节软骨细胞和滑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 |
2.3 干细胞来源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制备方法 |
2.4 软骨细胞在脱细胞细胞外基质中的培养 |
2.5 细胞增殖分析方法 |
2.6 体外诱导软骨细胞的分化方法 |
2.7 炎性细胞因子和SIRT1抑制剂的处理方法 |
2.8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2.9 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2.10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2.11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3.1 评估DECM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评估DECM对软骨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 |
3.3 炎症环境下,DECM对软骨细胞的基质合成功能的影响 |
3.4 炎症环境下,DECM对软骨细胞基质降解的影响 |
3.5 SIRT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软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6)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GIT2对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IT2对大鼠关节软骨组织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GIT2 对关节软骨细胞IL-1β,TNF-α,Aggrecan和 Sox9 表达的调控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芳香烃受体对炎性巨噬细胞IL-10表达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AhR对 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 表达的调控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AhR调控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10 表达的分子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调控巨噬细胞中AhR及 IL-10 表达对小鼠腹膜炎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AhR调控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薯蓣皂苷经5-LO/LTB4信号通路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薯蓣皂苷经 5-LO/LTB4途径对TNF-α诱导损伤CIA大鼠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前言 |
第一章 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损伤CIA大鼠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MTT法检测TNF-α对RAFLS活性的影响 |
2.3 MTT法检测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RAFLS活性的影响 |
2.4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对RAFLS增殖的影响 |
3.2 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RAFLS增殖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章 薯蓣皂苷经 5-LO/LTB4途径保护TNF-α诱导损伤的CIA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ELISA检测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的RAFLS胞胞培养上清LTB4含量的影响 |
2.2 q-PCR检测Dio对TNF-α诱导的RAFLS mRNA的影响 |
2.3 western blot检测Dio对TNF-α诱导的RAFLS蛋白的影响 |
2.4 免疫荧光检测Dio对TNF-α诱导的RAFLS蛋白的影响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的RAFLS培养上清LTB4含量的影响 |
3.2 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的RAFLS 5-LO表达的影响 |
3.3 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的RAFLS LTA4H表达的影响 |
3.4 薯蓣皂苷对TNF-α诱导的RAFLS LTB4受体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薯蓣皂苷片经 5-LO/LTB4途径治疗CIA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 |
前言 |
第一章 薯蓣皂苷片对CIA小鼠的治疗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体征变化 |
2.4 脏器指数 |
2.5 病理切片 |
3 实验结果 |
3.1 DT对CIA小鼠体征变化影响 |
3.2 薯蓣皂苷对CIA小鼠脏器指数影响 |
3.3 薯蓣皂苷对CIA小鼠病理损伤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章 薯蓣皂苷片经 5-LO/LTB4途径治疗CIA小鼠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ELISA检测血清LTB4含量 |
2.4 组织免疫组化 |
2.5 逆转录PCR |
2.6 蛋白印迹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DT对CIA小鼠LTB4含量的影响 |
3.2 DT对CIA小鼠 5-LO表达的影响 |
3.3 DT对CIA小鼠LTA4H表达的影响 |
3.4 DT对CIA小鼠LTB4受体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1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
参考文献 |
(9)婴幼儿哮喘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早晚期炎症因子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因子概述、分类 |
2 早期重要细胞因子 |
2.1 肿瘤坏死因子 (TNF) |
2.1.1 TNF启动炎症反应 |
2.1.2 TNF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 |
2.1.3 TNF本身作用 |
2.2 白细胞介素 (IL) |
2.2.1 白细胞介素-1 (IL-1) |
2.2.2 白细胞介素-6 (IL-6) |
2.2.3 白细胞介素-8 (IL-8) |
2.2.4 白细胞介素-10 |
2.3 其他早期细胞因子 |
3 晚期炎症因子 |
4 展望 |
四、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移抑制滑膜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 [1]IL-38通过SIRT1/HIF-1α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性反应[D]. 裴冰.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壮药龙钻通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Ras/Raf1表达的影响[D]. 付宇蕾.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3]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曾志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19
- [4]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IL-10基因联合干预对NOD鼠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田飞. 青岛大学, 2019(07)
- [5]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增强软骨细胞抗炎性及其SIRT1介导机制的研究[D]. 浦承波. 苏州大学, 2019(04)
- [6]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芳香烃受体对炎性巨噬细胞IL-10表达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 朱俊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薯蓣皂苷经5-LO/LTB4信号通路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D]. 魏志萍. 南昌大学, 2017(03)
- [9]婴幼儿哮喘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D]. 龚成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10]早晚期炎症因子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胡卡利,吴惠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