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萍:“一带一路”与“双一流”建设下我国中西部实现高层次人才战略升级的思路与对策论文

田萍:“一带一路”与“双一流”建设下我国中西部实现高层次人才战略升级的思路与对策论文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放眼当前、展望未来,中西部内陆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阵地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深入剖析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及“双一流”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机遇与挑战,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问题入手,为中西部人才战略升级、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可行思路与对策。

[关 键 词]高层次人才;中西部人才战略升级;思路;对策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获得了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1]。“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与29%[2]。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将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全方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对内来说,它将推动沿线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推动区域经济的增效提质升级。如何乘势而上,借助国家政策红利的东风,将挑战与机遇转化成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3]。作为国民经济中实现质与量的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才因素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核心要素。拥有掌握核心先进发展动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上风。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显现出积极的效果。截至2017年,“国家千人计划”已累计引进600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具体而言,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可将平顺县民居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承重形式来看,可分为土石木结构、石木结构和拱券窑洞3类(图5)。土石木结构是以柱梁承重体系为主,石材、土坯配合承重,沿河地区的大院多采用该种结构形式;石木结构的民居则是将屋顶梁架直接搁在石墙上,由墙体承重,石板房、土平房多采用该种结构形式;当地窑洞大部分为靠崖窑,也有少量石砌锢窑,多建于民国时期。

在我国,受制于历史客观原因、体制因素与经济发展要素的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地处西部的陕西省为例,陕西省是中国高等教育大省,是国家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核心区。然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却并没有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红利。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被严重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受阻。同样,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或多或少面临着相同的发展窘境。因而,中西部高等教育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这一战略中谋得自身的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中西部地区面前的一个棘手难题。

Android系统中含有很多涉及获取用户隐私的API(Sources点)以及隐秘的数据发送途径(Sinks点),通过归类整理并使用基于过程间数据流分析技术[5]的污点传播算法,寻找从Sources点到Sinks点的传播路径,从而发现这些隐私泄露问题。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统称“双一流”)是继“985”“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工程,为解决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东部高校纷纷高薪向中西部高校“挖人”,被挖高校“出血本”反挖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4]。在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恶性人才竞争,使中西部高校可以留住人才,避免高校人才流动趋同带来的马太效应,防止人才向东部地区集聚而引起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的未来发展战略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低的深层次原因

在“双一流”建设开启之后,评估体系将重心放在了对所谓高层次“人才”的考量上。因而,解决目前人才困局的重要环节就是改变目前人才争夺只关注“学术头衔”与“学术帽子”这种“数帽子,分果果”的简单评价模式。开展深层次的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应该由国务院、教育部牵头,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切实推进高校自律约束机制,同时建立高校间的协商沟通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加强风清气正的校风、学风建设,努力培育各高校积蓄深厚的文化涵养与人文气质。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推动力和环境吸引力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一大批创新型研究人才,还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数以百万计的专业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是中西部地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核心议题。因此,在 “双一流”目标下要重点建设中西部标兵高校,再带动其他高校一起壮大。同时,需要着重加强中西部高校之间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积极探索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与平台互补。在大学选址上,优秀高等院校毗邻而建,既可以汇聚资源,又可以共享资源。伴随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调整,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应以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建筑、能源、信息服务等行业为优先目标,重点引进上游工程技术类、国际贸易类、项目设计类、管理类和语言类人才。完善省部市共建模式,开拓大型国有优质企业、全国行业协会与地方共建模式,探索跨部门、行业、企业、协会与高校共建学科专业与研发中心,突出地方性和应用性,因地制宜培养当地的适用型人才。

二、如何解决中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低的问题

(一)目前的教育部高校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依靠力量,地区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和教育投资能力的差别决定了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要加速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进步就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引进并留住优质青年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动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东部地区是首选跨区就业目的地,其中“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吸引力最明显[5]。参照相关数据资料,人才最关心的就是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收入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长久以来,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劣势,中西部省份教育经费投资先天不足,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直接导致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物质待遇差距加大。再者,由于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开展较晚,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相关人才服务政策欠缺、不完善。最为让人痛心的是行政权力相对于学术权力更加强势,由此所带来的中西部高校软环境方面的不足与滞后是中西部人才引进成为老大难问题的又一大关键因素。

(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项因素制约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长远规划、人才引进具有盲目性,而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真正的落实。高校作为理性的经济实体,理应追求最优效益,人才引进工作应当重视投入产出比例。同时,公办高校主要办学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其公共性属性决定了高校应重视公共利益与社会福利。常见的误区有:(1)高校定位模糊,缺乏具有高度的人才战略规划,人才引进工作随机、盲目,并未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规划。人才的不匹配性导致没有建立科研梯队,学科平台基础和公共资源都难以维系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2)忽视了配套制度、平台与后续服务的跟进。(3)一味关注“引智”,忽视了创新激励制度的完善与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的培养。关注被引或热点论文数量、引用率等量化指标,对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却考察不足。论文的发表档次、数量与引用率的高低又和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密切相关。因此,目前中西部高校学风、校风普遍比较浮躁、短视、功利性强,缺乏文化底蕴与涵养的积淀。

亚硝基血红蛋白色素是以鲜血为原料制成,用于肌红蛋白含量低的肉制品的着色,如鸡肉、猪肉等。马美湖等[5]将制得的亚硝基血红蛋白加入到香肠中,实验表明产品的发色效果良好、风味独特、稳定持久,亚硝酸根(NO2-)的残留量仅为1.75 mg/kg。郑立红等[6]将亚硝基血红蛋白添加到香肠、鸡肉火腿中,研究发现该色素的发色效果优于红曲红色素,产品中亚硝酸根(NO2-)的残留量均为痕量水平。

(三)最重要的是配套相关政策、福利,重点吸引国内外高精尖人才

引进国外、校外名师支援中西部教育发展。省市级教育部门要实施“一站式”管理、简化人才服务流程、下放审批权限,做好人才意见的反馈与对接服务。高校要建立柔性编制和聘任政策,允许名校带头学术人才在不同高校间挂职,允许跨省市、跨行业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引导各级学院及下属科研院所关注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兴前沿学科群的建设培育。同时,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细化引进人才的住房、生活补贴、医疗、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建议中西部高校着重加强对引进人才的信息核准与动态跟踪,每学年就引进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动态跟踪与调整,并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会议,倾听他们的所求所需,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学术自由,给高层次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

(四)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培育模式

着重打造一批国家双语类对外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特别是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教学建设,如开办俄语与阿拉伯语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积极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实验探索,着重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才交流研讨、学术互访活动,开展先进技术、高端行业合作,促进相关领域专家面向中西部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和咨询活动。对中西部高校而言,应该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强海外人才引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自有人才的建设。在高校内部建立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储备池”,积极建立区域性联盟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国内外协同人才培养体制,与外国知名院校建立“订单制”“学徒制”“定向实习就业制”等新型培养模式。同时,培养青年教师的契约精神,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签订完备的人才合同,降低人才培养的风险和损失。

总之,伴随“一带一路”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切实加强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净化学术环境,对实施高等教育驱动战略,加快我国中西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都十分重要。通过中央及各省市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引导,推进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合理流动,开创高层次人才的良性竞争格局,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Z].2015.

[2]莫蕾钰,洪成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高等教育使命需及时调整[N].光明日报,2015-05-12(13).

[3]范冬清.聚焦于隔离:科学精英流动的动力学分析:兼论对我国“双一流”引才战略的启示[J].外国研究教育,2016,43(7):94-103.

[4]辛斐斐,范跃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反思及矫治[J].高教探索,2017(10):25-29.

[5]李忠红.我国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的测度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6(9):44-49.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3-0212-02

作者简介:田萍(197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就职于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高校教育、行政管理。

◎编辑 赵瑞峰

标签:;  ;  ;  ;  ;  ;  ;  ;  ;  ;  

田萍:“一带一路”与“双一流”建设下我国中西部实现高层次人才战略升级的思路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