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琳: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时尚及流行根源论文

祝嘉琳: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时尚及流行根源论文

摘 要: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指那些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平缓温柔,整体气氛安静而不张扬的文化现象;小清新的“小”则用于强调这种风格所具有的节制而不张扬的小哀小伤、小情小调。小清新文艺中的主人公多是现实的精神逃兵,大多带有怀旧色彩。“小清新”时尚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中国大陆的文艺史上几乎没有与之比较接近的风格。当下青年人在多重压力下的逃避心态、世俗心态和平淡心态是它得以流行的根源。它的流行在现实层面缓解了青年人的精神压力;在审美层面,它自然、清新、唯美、温暖的品格对当下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冲击下的色情、暴力等重口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一充满着个性化色彩的新事物值得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尊重。

关键词:小清新;怀旧;情愫;根源

“小清新”时尚总的来说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在我国新世纪大众审美文化领域集中出现。中国大陆的文艺史上几乎没有与之比较接近的风格。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始终是官方的正统思想,直到今天,它的某些部分依然化作民族文化的根脉深埋于国人的心底。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积极入世,小清新这类带上逃避、悲观、忧郁等色彩的文化现象自然与之有所出入——小清新的亚文化色彩正在于此。流行时尚是社会心态的风向标,探讨它的内涵、分类、特点及流行根源对于一窥当下的文化景观和青年心态有重要意义。

第三,要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能力和素质。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国学大师钱钟书,人们都说他满腹经纶,其实他的博大精深,更多来源于后天手不释卷。钱钟书说:“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只不过是厚积薄发。我们要坚持面向新时代、面向高科技、面向全世界,努力成为新时代能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有用之才。

一、何为“小清新”?

“小清新”最早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种音乐类型——Indiepop,当时英国的主流音乐是金属乐,Indiepop属于主流之外的地下状态,被译作独立流行音乐,以旋律优美清爽为主要特点,多由一人或一支乐队独立完成词曲创作与编曲制作,因此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2006年12月,豆瓣网出现小清新小组正是为了分享这类音乐,但网友很快发现这个命名可以概括一串具有相同风格的华语独立音乐,如陈绮贞、苏打绿、张悬、林一峰等那些清爽自然、低调小众的音乐都被冠以“小清新”的称号,后来这个概念从音乐被推广至影视、文学、服饰等领域,凡是那些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平缓温柔,整体气氛安静而不张扬的文化现象,皆可被称为“小清新”。小清新的“小”则用于强调这种风格所具有的节制而不张扬的小哀小伤、小情小调;而爱好这种风格的人便被叫做“小清新”或“清新粉”[注]关于何为“小清新”一节参考了张柠、霍艳的论文《小清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姿态》(参见《文化研究》(第14辑·2013年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行超:《“逃兵”主义的现实困境——小清新文化分析》(参见《南方文坛》2013年第3期,第17页)。 这就是说,“小清新”作为一个概念,既可以指具有上述风格的文化现象,又可以指追捧这类现象的青年群体,为了加以区别,本文将后者统一称为“清新粉”。“清新粉”主要聚集在一些网络虚拟社区当中,如豆瓣网上的“小清新”小组、百度“小清新”吧;当然,特别要说明的是,游离于网络虚拟社区之外的“清新粉”也是很多的,确切的数据虽然很难统计,但是,从以下涉及到的具有小清新风格的文艺作品的流行度便可见一斑。

二、“小清新”的分类

通过对豆瓣网上的“小清新”小组、百度“小清新”吧等主要“清新粉”聚集地上的各种留言、贴子的分析,可以大致知道,具有小清新风格的文化现象主要有如下几个板块:

1.服饰类:棉布长裙、帆布球鞋、纯棉T恤。这些服饰也被统称为“森女系”,特点是非名牌、质地舒适、风格自然、材料天然,颜色多以黑白灰、米黄色、大地色等单纯的素色为主,给人以清纯的感觉;款式偏长,常采用蕾丝、刺绣、娃娃领作为装饰,给人以不做作、自然的印象。

2.文学作品类:安妮宝贝的散文集《清醒纪》、小说《告别薇安》《彼岸花》《莲花》《月》《春宴》等,安东尼的随笔集《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等。

如果去感受一下被清新粉们热捧的小清新音乐,这一特点更为明显,正如陈绮贞的《内心》(作词:陈绮贞,作曲:陈绮贞)中所吟唱的:

3.流行音乐类:台湾歌手陈绮贞的《内心》《旅行的意义》《我的骄傲无可救药》《我喜欢木村拓哉》,台湾乐队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的《小情歌》《无与伦比的美丽》,台湾歌手张悬的《南国的孩子》,香港歌手林一峰的《遇见》,台湾歌手王若琳的《一生守候》等。

4.电影类: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情书》《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台湾文艺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最遥远的距离》《蓝色大门》等。

三、“小清新”的特点

(一)主人公:现实的精神逃兵

安东尼作品中这种拒绝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尽量避免使用长句,用短句无尽渲染远在异国他乡的独生子女的孤独的句子比比皆是;

典型的如被“清新粉”们奉为教母的安妮宝贝的作品。

安妮宝贝笔下的男女主角外在形象上都是很“清新”的:女的大多是留着一头海藻式的长发、穿白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瘦瘦的手腕上套一大串暗色的银镯,不化妆以贴近自然而非取悦异性,经常的动作是从斜跨的大背包中扯出一副耳机,塞住耳朵听音乐,听音乐的时候,她们的表情显得和周围的人事更加疏离和冷漠;而男主角则喜欢穿白色纯棉衬衣、粗布裤子,用蓝色格子手绢,手指修长干净,神情沉默。安妮宝贝的小说不管是早年的《告别薇安》《彼岸花》《七年》,还是近年来的《莲花》《月》《春宴》等,内容无一不是青年男女的情爱故事,之中夹杂着流浪、逃亡、追逐、自杀、性等大众文化元素;然而,真正吸引清新粉或具有小清新特质的并不是这些元素,而是主人公的精神逃遁,比如代表作《告别薇安》中,男主人公林迷恋于与虚拟世界的网友薇安的精神交流,而将现实生活中爱慕他的乔仅仅视为满足身体欲望的对象;另一代表作《七年》中,女主人公蓝性格孤独、忧郁,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丑陋的尘世,渴望着精神的逃离,渴望给自己的灵魂找一条出路……郭敬明评价说:“安妮的旅行是漂泊,是放逐。她总是将自己扔在火车上,然后不说一句话地望着一个个靠拢而又消失的站台,窗外沉寂的绿色山脉,擦肩而过的列车上一张张飞掠而过的面容。安妮喜欢这种流动的前行中的生命状态,尽管她知道且固执地相信生命只是一个空虚的轮回……”[1]安妮宝贝笔下的主人公都将实体生命看得很空,就像《七年》中的蓝,愿意拿自己的身体来给医学做实验,她还会喃喃地说:“我是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梦想。我对它没有任何留恋。”[2]这些人物对现实了无牵挂的决绝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想要逃离现实的清新粉的精神追求——“程式化的语言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在安妮宝贝的笔下不断地变装上演,而这样机械复制式的作品却能够一次次打动清新粉们脆弱的内心,她们崇拜这样的女子,迷恋这样的男子,在这样的故事中一次次沉沦”[3]。

第二,小清新文艺中的主人公还有不少是热衷于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去反复感受、咀嚼内心细微的情绪变化——他们对现实的态度虽然不像第一种那样决绝和冷漠,但对于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等宏大事物也毫无兴趣,沉浸于自我的小情小调、小哀小伤当中。“小清新”的“小”因此而得名。

安妮宝贝和安东尼的文学、岩井俊二的电影、台湾地区小清新文艺片等莫不如此:

安妮宝贝的文学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中,去反复感受、咀嚼内心细小而敏锐的疼痛;

安东尼的散文集《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拒绝与社会进行任何深度对话,只是躲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自怨自艾,比如在《亲爱的不二》里,主人公对社会毫不关注,只是自顾自地对着兔子玩具不二讲话:

亲爱的不二 那么多人都不再相信爱情了 很多人说 爱情是假的 或者 世界上没有长久的爱情 你觉得呢……[4]

第一,小清新文艺中的主人公有不少是整天沉溺于自己哪怕虚幻的精神世界当中以逃避现实生活,实现自我精神的逃遁或治愈的。

岩井俊二的电影、台湾地区小清新文艺片中的主人公要么沉浸在个人的感伤情绪之中,如《情书》中的渡边博子,要么沉浸在个人的暗恋情绪之中,如《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要么沉浸在失恋的精神困扰之中,如《最遥远的距离》中的三位主人公,由于作品中的主人公沉迷于个人精神世界之中,这使得整部作品都自觉地被蒙上了一层朦胧、诗意、唯美、感伤的色彩;

8月6日蔡振华出现在第18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动员大会上。8月中旬的雅加达亚运会,则已难觅他的身影。

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但不能喜欢太多/在地铁站或美术馆/孤独像睡眠一样喂养我/以永无止境的堕落/需要音乐取暖/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但不能喜欢太多……

综上可见,小清新文艺偏爱叙写个人精神世界——这类作品重在传达某种情绪或渲染某种气氛。相应地,其在叙事上也有独到之处。

(二)色彩:怀旧

小清新作品大多带有一种怀旧色彩或情绪。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 你看过了许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 你踏过下雪的北京 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 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 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动心 说不出离开的原因……

安东尼的散文集《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就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对单纯美好的儿时生活的回忆,如其中的一段:

上小学的时候有天我和邻居家的毛毛哥哥放学回家时候捡到 10 元钱/好像那时候小学周二下午都是半天吧/他带着我坐公共汽车去动物园的游乐场/玩了很多游乐项目/最后剩下两块钱只够一个人玩/那个旋转飞椅操作机器的叔叔说你们一起吧/我现在还能记得毛毛哥哥很认真地和我研究那个旋转飞椅叔叔/真是一个好人的表情。[4]

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是清新粉们的又一教父,他的代表作电影《情书》被清新粉们推举为小清新文艺的代表之作,剧中通过画外音来展示女藤井树的书信内容,与之相应的画面是她与男藤井树共度的早已过往的中学时光:漫天飞舞着片片樱花的校园之中,荡漾着少男少女之间青涩而朦胧的情愫,一幕幕唯美而温馨的画面配上温柔和缓的曲调,让人的心沉浸在旧日的时光之中,既起伏又宁静……相似的画面也出现在岩井俊二的另一部电影《四月物语》中,虽然该作品是以现在时来呈现,但那缀满樱花的校园、纯洁稚嫩的脸庞、温暖和煦的阳光、翠绿开阔的草坪,又怎能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呢?

类似的还有2011年由九把刀执导的文艺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讲述了一群少年共同暗恋一个女孩的故事,影片处处弥漫着荷尔蒙躁动不安的青春气息,剧中由柯震东饰演的柯景腾的那些经典内心独白——“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没有一个男孩招架得住”,“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还有柯景腾和沈佳宜的对话——“谢谢你喜欢我——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你的我,你永远是我眼中的苹果——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还有,柯景腾和沈佳宜分手前的赌气话——“你幼稚,我就是说你幼稚!——是,我幼稚,就是因为我幼稚才会追你这么久!”……这些独白、对话在网上广为流传,被青春正在远去的80后们尤其是好怀旧的清新粉们一遍一遍地大量引用甚至背诵——不成熟、青涩却纯真的爱恋,年少时的幼稚、懵懂无知似乎是青春阶段必经的,大屏幕上的少男少女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

(1)引进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对公司落后的成本控制方案积极进行改进,只有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案才能使公司稳定地发展,使公司不断地进步。成本控制要根据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案,使得成本控制更加符合项目工程的需要,通过不断变更成本控制的方案使利益最大化。

(三)情愫:淡而朦胧

小清新作品大多透出一种淡淡的、朦胧的情愫而非浓郁的情感。

学者行超曾这样精辟地描述“清新粉”们的喜好:“她们不喜欢沉重的鲁迅、粗暴的海明威或冷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她们喜欢的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安妮宝贝和郭敬明;她们不喜欢强悍愤怒的涅槃、大众流行的五月天或高调夸张的 LadyGaga,她们喜欢的是低吟浅唱的陈绮贞、苏打绿;她们也不喜欢黑色幽默的北野武、专制霸道的黑泽明或血腥暴力的昆汀·塔伦蒂诺,她们喜欢的是娓娓道来的岩井俊二和永远阳光明媚的台湾文艺片。”[3]这样的喜好决定了作品在整体风格上必须是淡的。

陈绮贞、苏打绿、张悬、王若琳、林一峰、曾轶可、谭杰希的歌,歌词都是任性、自然、随意,伴奏乐器大多都仅有木质吉他,整个乐曲听起来非常舒缓轻柔、优美清爽。即便叙述孤独,也如陈绮贞的《太多》(作词:陈绮贞,作曲:陈绮贞)中所吟唱的:

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但不能喜欢太多……

第三,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实现BIM模型内部漫游,直观地观察内部管线的排布与走向,优化管道的布置,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减少返工。

即便是爱,更多的也是心中的一种淡淡的情愫,而非你侬我侬的炽热情感,就像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作词:陈绮贞,作曲:陈绮贞)中唱到的:

岩鹰从他方才的位置一掠而过,强力的鹰爪抓在岩壁上,发出一声令人耳酸的尖响,在岩石上留下了几道深深的抓痕。

还有她的《我喜欢木村拓哉》(作词:陈绮贞,作曲:陈绮贞):

……我喜欢他不会因为他娶了一个不受日本女孩欢迎的女明星而更改 反正他永远也不会是我的 而且我一直在物色下一个可能取代他的日本偶像。

再往海边的话,就该到Cantolio了。这家酒庄成立于70年代,其中一片葡萄藤直接种在海滩上,海滩遍布钙质岩石裂缝。这片葡萄田需要人工种植和采摘,每年的数量非常有限。Cantolio凭借其高分酒质及高性价比,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实际上这个酒庄的实力早已彰显,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在“柏林葡萄酒大奖赛”、“亚洲葡萄酒大奖赛”和“布鲁塞尔世界葡萄酒大赛”中拿下金银奖,意大利最权威的葡萄酒指南“Luca Maroni”为其评出了90分的高分。如此喝了一圈,最后不如到亚得里亚海边去大快朵颐,这里的鱼虾非常鲜美!

对偶像的崇拜,到了陈绮贞这里完全没有一般粉丝歇斯底里的吼叫,而是淡淡的、浅浅的喜欢。

这部小说把那一段历史作为表现内容,把路线的形成过程作为描写主线,就深入到抗日战争的骨子里去了。小说的题目是《共赴国难》,关键在“共赴”二字上。写了策略上的交流、商讨、演变,就使原来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分散状态扭成一股绳,真正变成了一种合力,使“共赴”二字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第二,结构布局松散化。这类作品往往充斥着大量的与推动情节发展无关的事件,这使得作品在整体上情节更为淡化,结构上则很松散。比如在《最遥远的距离》中,小汤在街上漫无边际地游走,阿才在桥边无聊地摆着蛙泳姿势健身,小云经常戴着一副大耳机一路走一路听着小汤寄来的录音带;在《四月物语》中,影片大量的镜头是在叙述榆野卯月的大学生活,如与同学钓鱼,骑着自行车悠转在洒满阳光的校园里,一次又一次地在心上人兼职的书店里闲逛……这些事件对推动故事情节起不到什么作用,漏看一两个也不会影响到对全剧的理解,但是若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它们浸透着人物的某种心绪,即可以看作是对个人心绪的细致描绘。这些饱含着人们心绪、情愫的事件使作品在整体上具有美感和诗意,因此,小清新文艺就如一篇漫不经心的散文或者一首散文诗,大量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件堆砌在一起使得作品的结构十分松散。

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唱着人们心肠的曲折……

总之,小清新音乐没有流行音乐中普遍存在的繁复曲调以及爱得死去活来的歌词,它们听起来清新质朴、温暖感动,宛如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沁人心脾。

小清新文学和电影亦是如此,即便涉及到怀旧、爱恋、孤独、忧伤、死亡等相对严肃或沉重的话题,也尽量做到含蓄的伤感与节制的抒情,像安妮宝贝的《七年》,本来是一个相对阴冷的故事,可是作者也尽量抛弃浓烈的爱与恨,压抑自己的抒情;再比如说怀旧本来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主题,可小清新的怀旧却经常在小蓝天、小白云、绿草地、明媚的阳光等的衬托之下,在这样背景之下的怀旧即便是伤感,也是淡淡的。正如学者安祖昕概括的:“小清新的共同点就是‘淡’。一切都是淡淡的,平平的,简简单单的,温暖人心而又不愠不火。弥漫着淡淡的哀伤,书写着平和的兴高采烈、冷静的愤世嫉俗,读来很具美感。”[5]

在解这道题时,学生就要先分析电阻与滑动变阻器的串并联关系,找到电表测量的用电器,仔细的分析电路图,当滑片b端滑到a端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情况。在结合题目所给已知条件求解问题。

(四)叙事:情节简单与结构松散

类似的还有《小情歌》《无与伦比的美丽》《南国的孩子》《遇见》《一生守候》等,这些音乐无一不是着力表现现代都市中被人群冷落的个体及其内心的忧伤与孤独……

第一,情节设置简单化。小清新文艺从来不讲究冗长、跌宕起伏的情节,因为它的着力点在于传达某种情绪或渲染某种氛围,复杂的情节无疑会破坏这一点。安妮宝贝的小说,无外乎都是关于都市男女情爱的,每则故事的人物大致都是2至3个,人物间的对话简短;岩井俊二的电影以及台湾地区的小清新文艺片情节都很简单,甚至俗不可耐、毫无新意,像《四月物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类青春校园或怀旧题材早已不新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都属于这一类。不同的是,前者在时空跨度上更小、人物关系上更简化,比如《四月物语》,作品中女主人公榆野卯月是唯一的主角,而她的暗恋对象也是到剧末才姗姗出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角仅仅是男女主人公,且他们的情感一直处于暧昧不清的阶段,在他们的情感线索(也是作品唯一的线索)上没有横生其他枝节,其他的几位同学只是起到陪衬作用。总之,这些作品情节简单到没有任何理解障碍,青年观众只需跟着镜头静静地感受影片中弥漫着的饱满情绪。

到了吴青峰那里,“情歌”也只是“小情歌”(《小情歌》,作词:吴青峰,作曲:吴青峰):

四、“小清新”成为青春时尚的根源

小清新文化为什么被不少青年所追捧?学界大多把原因归为80后、90后一代生活压力太大,又多为独生子女,抗压能力很差,所以他们会选择逃避生活、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所以他们会喜欢一些温暖的作品。这些观点当然有道理,但若细细品味了大量小清新文本之后就会觉得太笼统也太流于浅表,即没有紧扣住小清新文本的特点和新世纪的特色,比如说,80后、90后一代数量庞大,追捧小清新的主要是其中的哪些人,这个群体又有哪些特点?压力大是没错,但是压力大可以选择很多方式减压,为什么他们偏偏会选择小清新这种风格的文艺形态来减压,尤其是他们为什么会特别偏爱这种小哀小伤、小情小调?还有,小清新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淡,为什么年纪轻轻的他们会喜欢这些淡淡的东西?目前的观点似乎都无法解释。因此,深入分析小清新文化流行的根源,既有很大的空间也是很有价值的。

(一)多重压力下娇宠一代的逃避

小清新文化受到80后、90后中一部分人的追捧,和这个群体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它之所以会受欢迎,是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多重压力之下逃避心态的反映。

(3)产学合作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革新,涌现了大量新的网络技术和应用,促进社会了新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这些新的网络技术,高校师资因培养或者引进不足,只能停留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和教学上,对新的网络技术和应用的推动不足。

要确切地调查统计出清新粉的年龄、性别、职业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他们都是不均地分布在一些网络社区里而不是集中于某些现实空间;但是,通过对清新粉相对集中的豆瓣网“小清新”小组、百度“小清新”吧等网络社区中大量留言、跟贴的分析、推测,可以大致知道,清新粉的组成人员多是85后青年,也有一部分是90初,多为独生子女,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多为在校大学生和离开学校不久的青年。清新粉男女皆有,以女性居多,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性格大多温柔细腻,比较容易接受小清新;同时,清新粉中的男女以未婚者居多,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拖家带口的已婚妈妈会有闲心耐着性子去看没有多少情节性可言的《四月物语》,会去听陈绮贞纯纯的音乐,也很难想象背负着事业和家庭双重压力的已婚男人会醉心于《情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淡淡纯纯的电影……

梯度气象观测站是一个低层大气综合探测系统,集多层、多参量观测系统于一体,实现一定高度内的风温梯度信号参量的综合自动观测。气象数据为研究大气污染、大气边界层物理提供高质量的观测资料,同时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这一时期,科技开始被运用于食品企业,但我国仍面临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食品生产高能耗、高物耗等问题,与国际先进加工技术水平仍有差距。食品工业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推进现代化进程、提高行业竞争力。

总之,清新粉年龄不大,但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两批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

首先,由于恰逢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故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就已经走入社会的青年人而言,有初入职场面临的工作压力、物化时代的恋爱压力、高房价的压力等。这里只谈谈在校的较年轻的清新粉面临的巨大压力。在校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家庭经济、同学间相处等压力,但是他们面临的共同的、也是最大的无疑是就业压力。中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的持续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且远超过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就业期望值偏高。很多大学生依然将“体制内”工作视为首选的求稳心态与体制内岗位需求少形成严重错位。最近几年出现的上千人竞争一个基层公务员岗位就是典型。严酷的事实前,不少人“求稳”的希望化作泡影。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倍感压力。正像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云雷教授曾谈到的:“目前整个大学校园空间也是越来越紧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大学的时候,起码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让你跟同学有相对平等的交往,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着急考虑就业这么紧迫的问题,可是现在这样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了。”[6]

这个群体的另一个特殊性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心理上一般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从小就习惯了孤独,因为他们一出生就孤单,一出生就只能将玩具当成兄弟[注]这个群体的孤独感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需要提及,即2000年前后互联网在青年中的普及。2000年前后,85后和90初的大约年龄为15~10岁,这个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疑使他们本来就孤独的性格更为孤独,故85后和90初又被称为“网络一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群体比之他们的父辈,又是不擅长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代。二是在心理上具有明显的“娇宠”特点。中国的父母出于对独生子女的极度呵护,大多承担着生活保姆和精神保姆的双重角色,并且还习惯于叮嘱并要求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也充当双重保姆的角色,与孩子保持类似于亲子的关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情绪上的种种需求。这样的培育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独生子女的“娇宠”心理非常普遍,即对父母、老师的心理依赖感极强,不敢独立面对和承担责任。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一方面面临着父母、老师双重角色的淡化,另一方面其需要承担的压力比中学时代巨大而复杂得多。早就习惯了依赖而没有勇气去承担,早就习惯了孤独而不善于与人交际的他们选择“小清新”或许是必然的——按照日本精神分析学家土居健郎的研究,“如果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没有能真正完成一个‘离母’的过程,从而具备情绪独立的能力,那么他在情绪上的依存欲求,就可能不断地从母亲那儿扩展到其他的对象那儿”[7]。这就是说,小清新是心理上尚未完全独立成熟的青年人满足情绪上的依存欲求的一个对象,通过这个对象,他们的情绪可以获得共鸣、宣泄和抚慰。学者行超曾说:“与其说(喜欢小清新的青年人)是物质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胜利者,不如说他们是在现实压力面前无所适从的‘精神逃兵’。”[3]把清新粉们视为精神逃兵未尝不可,思想基本成熟、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青年人即便面对多重压力一般也是不会去追捧小清新的。安妮宝贝的小说和岩井俊二的电影中那些逃避现实生活的精神逃遁者正是清新粉的化身;《四月物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充满怀旧色彩的纯真情愫让他们仿佛回到了简单的童年时光,好轻松好美;陈绮贞、苏打绿、张悬、王若琳的歌声平缓温柔,宛如母亲温暖的手抚摸在他们的额头上,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中遭遇的创伤可以在歌声中被抚平、被治愈(在日本,小清新风格的文艺作品也被称为“治愈系”,就在于它们可以安慰心灵、抚平创伤)。总之,小清新对于还在大学校园之中或者刚出校门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言,就如他们最喜欢的玩偶机器猫叮当,可以陪你哭陪你笑,也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的巢,累了倦了可以在这个巢里躺一躺、靠一靠。

(二)世俗心态与平淡心态的媾和

如上所述,对清新粉这一群体在成长环境和发展环境上的特殊性进行剖析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追捧小清新。但是,小清新文艺传达的不是一般文艺作品的精神和情绪,而是侧重于个人细微的情绪变化,且整体风格上很淡,仅有上述论述还无法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特别偏爱这些。故以下再做剖析。

清新粉会迷恋于细腻的情绪、淡淡的风格首先是新世纪时代心态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人慢慢从狂飙突进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了出来而越来越沉迷于安稳、平静、波澜不惊的世俗化生活;政治意识形态的淡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规避宏大叙事、主流说教而热衷于钻进自己的小世界和小幸福之中。这种势头在迈入新世纪之后愈发明显,这不仅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化进程就是世俗化进程),也与消费时代的全面到来有很大关系。消费社会的突出特点是物的极大膨胀,这使得中国人更加沉迷于物的狂热之中,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的追求越来越精致和细腻。充斥屏幕的教你怎么吃健康,怎么自己做出一道道精致的菜肴,怎么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烦恼的养生类、生活家居类节目,既是大众对私人化经验迷恋的表征,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众沉溺于个人化的小生活、对宏大叙事持淡漠态度的细与淡心态的发展。

对于此类屡禁不止的疫苗违法犯罪行为,微信朋友圈、各大社群、微博评论等都出现了各种针对要不要打疫苗、打了问题该怎么办、如何选择进口疫苗等问题的咨询。随着长春长生等国内排位靠前的疫苗生产企业被曝出诸多问题,动摇的不仅是人们对国产疫苗的信任,也动摇了人们对整个监管部门甚至国家的信心。与长生生物一起登上质量“黑榜”的武汉生物和长生生物一样,疫苗销售屡涉行贿案,其不合格疫苗甚至多于长春长生。无独有偶,近年来,诸如三鹿奶粉和郴州血铅事件等侵害儿童健康权的事件也屡有发生。这些事件不仅触动了家长们的神经,也挑战了社会的底线。

步骤1 基于DMS/RS调度模型的特点,初始化草莓植株种群和相关参数,包括草莓植株的数量NP、最大迭代次数gmax、每株草莓最多传播者数nmax和各草莓植株的位置Xi(i=1,2,,NP),其中Xi={xi,j,j=1,,n},n为搜索空间维度,即穿梭车的数量。对于每个Xi,用Ni表示归一化后的目标函数值。

经过这样的时代心态熏陶的青年一代喜欢上风格浅淡、好玩弄小情绪的小清新不足为奇了:小清新的整体风格都是淡淡的,只有情愫而谈不上情感,激昂而浓烈的情感,像《喀秋莎》《国际歌》《三套车》等是清新粉的父辈们爱听的音乐。张柠教授曾这样阐述小清新的“细”:“只有细节,没有情节;只有情愫,没有情感;只有性情,没有性格;只有碎片,没有全景。也就是细节很迷人,情节走向不明朗,情愫很浓郁,情感状态不明确。对于世界的认知,小清新只有碎片化的表达,无法形成全景意识,全景化是一种呈现世界的野心,碎片化是一种‘指小表爱’的表达方式。所谓‘指小表爱’就是把世界微缩化,变成一个小到可以掌握的东西,而不是变成历史的、宏大壮美的东西。”[8]这一评价能否囊括所有的小清新文本姑且不论,但“碎片化”“微缩化”让笔者联想到微博[注]“碎片化”“微缩化”是微博的主要特征;同时,不少学者也认为微博、微信等大量微产品的流行也让青年人的思维变得更为碎片化,所以“碎片化”一词常与微博联系在一起。。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截至2013年,仅新浪微博的个人用户就已达3亿,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人。一种文化能大面积流行一定是因为其契合了时代的某种心态——140字限制、将所有事件都以碎片化方式传播的微博能受到青年的热捧无疑是迷恋小与细的时代心态的折射;小清新比微博流行早,但追捧人数不及它,若从今天的微博去反观之前大受青年人欢迎的小清新,就更容易理解它与时代心态的关系,顺着这条线索,也可以依稀看到崇尚细而淡的时代心态是怎样从局部到大面积的对青年人心态进行渗透和影响的。

当下不少青年人喜欢淡淡风格的小清新除了与时代心态有关之外,还与个人心态有关,即人在多重压力之下渴望回归平淡的心态。2008年3月左右,在网络上疯传的一组真实报道《我们无力思考未来——80后访谈录》可管中窥豹[注]2008年3月,《记者观察·民声》杂志第四期以《80后,市场经济下的蛋》为总题,刊登了七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80后”“京漂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状况的真实报道。 随后,网络上以《我们无力思考未来——80后访谈录》为题予以转载,这组报道在网上被疯传,引起了强烈共鸣。。它以80后、京漂族为访谈对象,前六篇通过从衣、食、住、行、工作、情感等多个角度大致勾勒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使我们对这一代人的压力和焦灼心态有了更多的感性体会,最后一篇题为《平平淡淡才是真》,似乎可以看作是对前六篇中所述压力的大反思,说的是一个叫刘元的北漂女大学生最后乖乖地进了北京的一家小医院做收费员,怡然自得地过着压力很小的平淡生活。报道中评价道:“她并不向往那种所谓鲜衣怒马的生活。愤世嫉俗不属于她,激情澎湃好像也不属于她。”可能压根儿就不愿意去接受社会高压的考验,也可能是受挫之后的逃避,总之,该报道能够引起强烈反响说明刘元的选择和心态在当下青年中很有代表性,比之琼瑶式轰轰烈烈的重口味,小清新显然更能迎合这种心态。

五、小 结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追捧小清新的根源是呈综合性的,即是这个群体的特点与时代心态、个人心态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正是因为它的流行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心态的反映,所以也会随着它赖以存在的土壤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清新粉终究会长大、会结婚成家、会成熟独立,心态变了,对小清新也就丧失热情了;而清新粉的弟弟妹妹们即95后们,他们出生和成长于城镇化生活最幸福的时代,心态自然比80后90初们乐观、坦然,所以,对带上悲观和忧郁色彩的小清新未必有兴趣。因此,今天的清新粉可能会后继无人。即便如此,小清新的流行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现实的角度,它缓解了青年人的精神压力,“当被生活折腾得昏头涨脑时、当你感觉极端孤独寂寞时、当没有向谁倾诉的欲望时……读一本能带领自己逃离的书、看一部能让自己忘掉一切的电影,所以,(像清新粉那样)活得有情怀不是一件坏事”[5];从审美的角度,它自然清新唯美温暖的品格对当下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冲击下的色情、暴力等重口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毕竟,如果这个社会只有物欲和功利,而没有人单纯地去传递一些唯美、清新的美好情怀,这个世界将更加了无生趣。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把清新粉的爱好批判为多么自命清高或者矫情做作,或者一味地指责他们不问世事、抑郁消沉,其实,他们的心态没有那么糟,就是想小憩一下而已。不是每个青年人都喜欢小清新,但这一充满着个性化色彩的新事物值得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郭敬明.守岁白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20-221.

[2] 安妮宝贝.安妮宝贝精品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138.

[3] 行超.“逃兵”主义的现实困境——小清新文化分析[J].南方文坛,2013(3):18.

[4] 安东尼.橙: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37.

[5] 安祖昕.文艺青年中的“小清新”形象[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97.

[6] 李修建,刘悦笛,孟登迎.青年亚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4):16.

[7] 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68.

[8] 张柠,霍艳.小清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姿态[G]//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14辑·2013年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1.

FromthePerspectiveofMassAestheticCulture,SmallFreshFashionandPopularRoots

ZHU Jialin

(XianDaCollegeofEconomicsandHumanities,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small fresh” refers to those cultural phenomena with fresh, natural, gentle style, and quiet, silent overall atmosphere. “Small” is used to emphasize the modest and unconstrained little sorrow and minor sentiment. The protagonists in the small and fresh literature and art are mostly the real spiritual deserters, most of them with nostalgia. “Little fresh” fashion is the produ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and there is almost no similar styl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mainland China. At present, young people’s escapist, secular and plain mentality under multiple pressures is the root of its popularity. Its popularity relieves the mental stress of young people on the practical level. On the aesthetic level, its natural, fresh, aesthetic and warm character is a heavy blow to the serious taste of pornography and violence under the impact of materialism and consumerism. This new thing full of personalized color deserves the respect of this diverse society.

Keywords:small and pure and fresh; nostalgia; feelings; root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3-0118-08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9.03.014

引用格式:祝嘉琳.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时尚及流行根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8-125.

*收稿日期:2018-05-31

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科研项目:新世纪流行文艺中的热点现象研究

作者简介:祝嘉琳(1982-),女,广西桂林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当代青年文化等研究。

(编辑:李春英)

标签:;  ;  ;  ;  ;  ;  ;  ;  

祝嘉琳: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时尚及流行根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