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群体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样性,小叶杨,西江,鬼针草,菌核,籼稻,粳稻。

群体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胡泽瑞,刘媛,彭长连,李淑彬[1](2019)在《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群体多样性及重金属耐受和吲哚乙酸产生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定殖于植物的多样内生细菌与宿主生长和抗逆能力密切相关。叁叶鬼针草(Bidenspilosa L.)极具入侵性且抗逆性强,但目前该植物内生细菌相关研究报道极少。【目的】探究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群体多样性,筛选获得兼具重金属耐受性及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产生潜力的内生细菌菌株。【方法】采用MiSeq高通量方法分析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群体多样性,可培养方法测定内生细菌菌株对重金属Pb、Cd、Ni、Hg的耐受能力及产生IAA的潜力。【结果】从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群体中共测得4 03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可归属于25个门51个纲76个目182个科及536个属。属级水平上,叁叶鬼针草根、茎、叶和种子中分别以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丰度最高,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泛菌属(Pantoea)次之;从叁叶鬼针草分离得到34株内生细菌,所有菌株均至少对1种测试的重金属具有耐受性。其中,GF-1、GF-8、YF-1、YF-2、JF-1、GF-2和JF-8这7个菌株能够产生IAA,其产率为57.48-312.22μg/mL;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GF-1、GF-8、YF-1、YF-2、JF-1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菌株GF-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菌株JF-8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结论】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群体具有丰富的种群多样性。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菌株GF-1、GF-8、YF-1、YF-2、JF-1、GF-2和JF-8兼具多重金属耐受性及高产IAA潜力,是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优良候选菌株。(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淑玲[2](2018)在《定西地区腐烂茎线虫群体多样性及室内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一种危害程度极大的的植物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澳洲、亚洲及非洲,很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甘薯主产区造成毁灭性危害,严重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在甘肃,腐烂茎线虫是引起的麻口病是当归最重要的病害。近年来,又陆续有学者在马铃薯上发现腐烂茎线虫。腐烂茎线虫种群在寄生和致病性以及核糖体RNA的ITS区和28S D2-D3区都有差异,在形态特征值上不同种群间也有差异。在我国,针对腐烂茎线虫的研究多为甘薯上的群体,对当归群体的寄生和致病性及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甘肃定西地区当归腐烂茎线虫病进行调查,采样分离线虫后,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形态学研究,结合rDNA-ITS测序分析对在当归、党参和马铃薯等3种寄主植物上为害的9个茎线虫种群进行了形态鉴定和种内分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7年10月至11月,当归采收期内通过五点取样法对漳县、岷县和渭源县的11个村镇的30块归田的当归麻口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发现这11个村镇中以漳县金钟镇的寺身底村的病情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92.4%,病情指数87.25。而这11个乡镇的的平均发病率也高达62.52%,病情指数40.81。2.通过显微观察,对分离自当归、党参和马铃薯9个线虫种群进行形态鉴定和描述,将其主要特征值同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群体进行对较。发现这9个群体同属于腐烂茎线虫,但来自不同寄主、不同地理的线虫群体间的多项形态测计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腐烂茎线虫种内不同群体在形态特征上无间断性,形态上不存在稳定分化,不能根据形态特征对腐烂茎线虫进行种下生理型划分。3.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收集的9个群体进行rDNA-ITS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以2个起绒草茎线虫的序列(DQ5209321.1、AY703063.1)作为外群,将供试的9个腐烂茎线虫群体的ITS序列在Blast中比较得到与其同源性较高的16个ITS序列,应用MEGA6软件通过UPGMA方法构建腐烂茎线虫ITS区的系统发育树图。通过发育树可见,来自漳县的党参群体ZXC和当归群体ZXA碱基序列一致,同源性为100%,并与已报道的中国甘薯上的A型群体(EF210366、EF088935、EF210372)的同源性较高,聚为一支。而来自岷县的当归群体MXA-2与党参群体MXC与来与在黄芪的F型(DQ471335)和甘薯上的F型群体(HQ235677)亲缘性较高聚为一支。黑龙江马铃薯上的群体HLS与中国发现的D型群体(EF208213)聚为一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来自渭源县会川的当归上的群体HCA和来自岷县当归上的群体MXA-1与美国马铃薯上C型群体具有较高的亲缘性,聚为一支。而陇西党参上的群体LXC与宕昌党参上的群体TCC亲缘性低且较已报道的各群体亲缘关系最远。4.选用了9个低毒药剂,应用直接触杀法开展室内药剂筛选,在不同浓度梯度下测定药剂对腐烂茎线虫的毒杀作用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以42%威百亩对腐烂茎线虫的毒杀效果最好,在作用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可达97.05%。其次为5%噻唑膦和41.2%路富达毒杀效果较好,分别在作用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可达77.05%、61.93%,而其它药剂的校正死亡率均在30%以下,无明显毒杀效果。根据初步筛选的毒杀效果好的3种药剂做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及95%置信区间,发现在同一浓度下,3种药剂的毒力效果以5%噻唑膦毒力作用最好,其次为42%威百亩,41.2%路富达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亭亭[3](2017)在《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缺乏创新是我国教育系统所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根本问题。教师在对创新和创造的关系以及创新的条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努力探索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在群体层面,应允许和鼓励多样性的存在,为创新行为的出现提供土壤;在个体层面,应努力提高个体对于创造行为的知觉收益/成本比。(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7年28期)

周欢欢,严雳,杨文钰,常小丽[4](2017)在《四川省大豆不同部位病害致病镰孢菌的群体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镰孢菌(Fusarium)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其中,以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F.solani)报道最多、危害最重。近年来,镰孢菌引起的大豆病害在生产中有加重趋势。为明确四川省大豆不同部位病害致病镰孢菌的群体多样性,于2015—2016年先后在四川省内不同大豆栽种区随机采集大豆茎腐病、根腐病和荚腐病的病害样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初步了解引起大豆不同部位病害致病镰孢菌的状况,并采用大豆黄化苗刺伤接种法来评价确定不同镰孢菌的致病力情况。结果表明:从170株分离物中获得127株镰孢菌分为9个种,包括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腐皮镰孢菌(F.solani),层生镰孢菌(F.proliferat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F.commune,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藤仓镰孢菌(F.fujikuroi)。分离频率依次为32.28%、23.62%、17.32%、7.87%、7.09%、5.51%、3.15%、2.36%和0.79%。大豆不同部位病害的镰孢菌种类和分离频率也存在差异:禾谷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在茎部、根部和豆荚部分离频率都高,木贼镰孢菌、燕麦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主要分离自根部和豆荚部位,藤仓镰孢菌和F.commune只在大豆荚腐病中分离得到。致病性测定表明,以上9个种的镰孢菌均能引起幼苗发病,其中尖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致病性最强;同时,各镰孢菌的致病力与大豆生长指标具有相关性,与株高及鲜重成负相关。综上所述,四川省大豆不同部位病害优势致病镰孢菌为腐皮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分离频率较低但致病性最强,对于四川地区大豆病害发生具有潜在威胁。本研究为四川地区大豆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余仲东,唐光辉,曹支敏[5](2016)在《陕西小叶杨叶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和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陕西小叶杨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差异显着的陕北和秦岭北麓地区。研究小叶杨叶内生真菌群体特征,明确影响小叶杨生态分布的生态因素。【方法】通过对2种生境下小叶杨林分代表植株叶片定点、定时采集,在严格的表面消毒下,进行PDA和纸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技术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别,并用SASS软件对内生真菌群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宝鸡和榆林的小叶杨内生真菌相似系数较高(0.444 5),优势种群相似。交链孢属、单隔孢属、茎点霉属真菌相对分离率分别为23.1%,22.5%,28.44%,皆为优势菌群,呈现明显的暗色有隔菌群特点,这可能与小叶杨树种旱生发育型相关。地区内的内生真菌群体相似系数大于地区间的相似系数,尤以陕北榆林地区3个采集点内生真菌相似系数大(0.666 7~0.689 7)。地区间树龄接近、林下植被类似,则相似系数大。榆林地区内生真菌群体的菌株数量、相对分离率和定植率高于宝鸡地区,多样性指数却呈现相反的趋势。在6个不同的采集地点中,小叶杨叶片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指数为1.53~2.62,多样性指数按凤南>桃川>鹦鸽>青云>红山>无定河依次递减,但相互间无显着差异。小叶杨叶片内生真菌的组成在春季和秋季存在差异。内生真菌的菌株数量、相对分离率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定植率和多样性指数呈相反的趋势。【结论】小叶杨叶片内生真菌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寄主选择性。林下植被类型、树龄影响内生真菌的群体结构,但气候特征对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差异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付岗,叶云峰,杜婵娟,潘连富[6](2016)在《香蕉枯萎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严重威胁世界香蕉产业,而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开发快速诊断技术以加强检疫,控制其传播速度,同时加快选育抗病品种是有效控制该病的根本策略。然而,无论是研发快速诊断的分子技术还是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都需要深入了解病原菌的群体结构及其基因多样性背景。香蕉枯萎病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异与进化,已分化出4个生理小种,23个营养亲合群和多个基因多样性类群。本文从香蕉枯萎病的起源及其病原菌培养性状、生理小种、致病性、营养亲合群及基因多样性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6年02期)

翟婉婉,李雪萍,徐返,王扬,刘胜[7](2016)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群体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月亮谷是云南元阳梯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水稻地方品种之一,当地少数民族具有引种或换种的稻作习惯。为揭示这种稻作习惯对月亮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该品种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和分析,目的是为更好地了解月亮谷的群体遗传结构,为持久利用地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策略从元阳梯田不同海拔获得24个原位栽培群体,采用形态指数分类法和抗病性测定对24个群体共720个单株样品的月亮谷进行形态学分类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这些单株材料在48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形态上月亮谷属于栽培稻的籼稻类型,其群体对稻瘟病具中抗水平,但无论是在群体内还是群体间,均普遍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不同来源的月亮谷存在抗病功能表型上的变异;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48对SSR引物共检测出91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7.08%,Nei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64,变幅为0~0.4302。2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753~0.9866之间,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6~1.00之间;AMOVA分析显示,以地理村寨作为自然居群单位,居群间的变异为3.36%,居群内群体间的变异为33.15%,居群内的变异为63.49%;聚类分析显示,村寨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与村寨间的地理空间距离有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丹,杨龙,张静,吴明德,李国庆[8](2015)在《湖北省小核盘菌群体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 Jagger)是核盘菌(S.sclerotiorum)的近缘种。能感染莴苣和花生等重要经济作物,造成重要的产量损失。我们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小核盘菌可以感染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及油菜田田埂上的杂草。人工接种试验表明:小核盘菌可以侵染油菜(日.napus)。这些信息暗示小核盘菌有侵染油菜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小核盘菌群体多样性进行全面研究。2011~2012年在湖北省咸宁市、当阳县和利川市等地莴苣、豌豆、大白菜及油菜田田埂杂草上共分离得到95个小核盘菌菌株。对这95个小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菌丝亲和群、交配型等位基因和遗传多样性(基于SSR分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5个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为0.7~2.0 cm/d,多数菌株(52%)生长速度为1.1~1.5 cm/d;菌核产量为646~2170粒/皿(PDA,20℃,平板直径9 cm),多数菌株(48%)菌核产量为1500~2500颗/皿。在离体莴苣叶片上,接种48h(20℃)的病斑直径为0.6~4.8 cm,多数菌株(74%)的病斑直径为3~4.8 cm。95个菌株属于8个菌丝亲和群(Mycelial compatibility groups,MCGs),分别命名为MCGl至。MCG8,各占29、28、10、10、6、6、5和1个菌株。MCG1在叁个采样地区均有出现。90个菌株的交配型基因出现了倒置(Inv+MAT alleles),占95%,异核体菌株(Inv-,Inv+MAT alleles同时存在)的比例为37%。用5对SSR引物共扩增到39个多态性DNA条带(200~500 bp)。绝大多数(98.7%)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部的菌株间,仅少数(1.3%)遗传变异源于群体间。用Structur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95个菌株的遗传结构有着极高的相似性。上述结果说明:湖北省小核盘菌群体遗传差异较小,可能与这种真菌常常进行菌核菌丝式萌发感染植物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陈方灿[9](2015)在《西江赤眼鳟群体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又名红眼鱼、红眼鳟,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赤眼鳟属(Squaliobarbus)。赤眼鳟喜栖息在水体中上层,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越南,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诸多水域均有分布。因其适应性强、食性广泛等特点,在珠江水系种群数量较大,产量较高,是目前珠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本实验利用实验生态学、形态度量学以及线粒体DNA序列分析为手段,对西江赤眼鳟的早期形态生长及其发育模式、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的形成机理,以期为赤眼鳟种质资源养护及管理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赤眼鳟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尾长和头高为正异速生长,腹长在开口后至20日龄为负异速生长,20日龄后为正异速生长;体高也存在正异速生长,但生长拐点(18日龄)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均存在异速生长拐点,吻长、眼径和眼后头长的生长拐点分别是开口后23、19和16日龄。运动器官中,背鳍、腹鳍、臀鳍及尾鳍均存在异速生长,且分别在开口后18、19、17和14日龄达到生长拐点。表明西江赤眼鳟早期阶段优先发育游泳、感觉及摄食相关的器官。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法,对西江5个地理群体赤眼鳟进行了测量分析。聚类分析(CA)结果显示:5个群体聚类成3类群,第一类群为来宾、桂平和武宣群体,第二个和第叁个类群分别是梧州群体和肇庆群体。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共提取了六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8.71%。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主要发生在头部性状和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的长度差异。判别分析(DA)结果显示:77.4–96.6%的个体被正确地划分为五个群体,形态判别可作为西江赤眼鳟不同种群的划分依据。利用mt DNA的Cytb和D-loop区基因作序列分析,对西江赤眼鳟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西江赤眼鳟群体的Cytb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133bp,共检测到60个变异位点,其中27个单突变位点,33个简约信息位点,定义了49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882±0.01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76±0.00025。D-loop序列片段长度为932p,共84个变异位点,其中25个单突变位点,59个简约信息位点,共定义8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0.978±0.005,核苷酸多样性(π):0.00791±0.00038,D-loop控制区和Cytb基因序列均显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介于-0.002~0.003(Cyt b)和0.007~0.009(D-loop)之间,遗传差异均小于1%,群体间未表现出分化现象,说明目前情况下珠江流域的赤眼鳟仍属于一个群体,而形态学的变异是西江赤眼鳟对复杂的栖息地环境的快速适应。(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0)

田薆楠[10](2015)在《粳籼稻区及多寄主品种混植区稻瘟菌群体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菌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40%以上的水稻减产,抗瘟水稻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品种抗性受稻瘟菌的易变异性影响而产生短效性。通过分析粳籼稻瘟菌群体毒力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多寄主品种混植区域的稻瘟菌遗传多样,以期为稻瘟菌变异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利用中国、日本和LTH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别对9 8个粳稻菌株和113个籼稻菌株进行了致病型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叁套鉴别品种中,籼稻群体分别被划分为6、34和16个致病型(小种、反应型),其群体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979、0.8212、0.8178;粳稻群体分别被划分为7、24和15个致病型(小种、反应型),其群体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12、0.8595、0.8502。通过rep-PCR分子指纹分析法对籼稻来源的115个稻瘟病菌株和粳稻来源的106个稻瘟病菌株构成的试验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75%的相似度下,221个稻瘟病菌株被划分为40个遗传谱系;其中籼稻菌株含系谱17个,粳稻菌株含系谱23个,L31、L39为优势系谱,分别占21.27%、28.31%,且分别由粳稻菌株与籼稻菌株构成。其中值得提到的是,两者之间不存在共占系谱。综合分析表面,籼粳稻瘟菌是两个在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群体。本文通过Pot2-rep-PCR技术对2010(群体2)、2012(群体4)、2013(群体1)年采集自赣榆多寄主品种混植区域以及2013(群体3)采集自金坛多寄主品种混植区域的稻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群体1中1341株稻瘟菌分离出51种单型,在75%相似度下可分为45个遗传谱系,L3为优势系谱,所含菌株占群体的36%,在400%相似度下可分为17个遗传谱系。群体2中147株稻瘟菌可分离出11种单型,在75%相似度下可分为8个遗传谱系,L1为优势系谱,所含菌株占群体的48.03%,在400%相似度下可分为6个遗传谱系。群体3中66株稻瘟菌可分离出7种单型,在75%相似度下可分为7个遗传谱系,L1为优势系谱,所含菌株占群体的83.33%,在40%相似度下可分为2个遗传谱系。群体4中237株稻瘟菌可被分离出47种单型,在75%相似度下可分为34个遗传谱系,L1为优势系谱,所含菌株占群体的42.19%,在40%相似度下可分为29个遗传谱系。对比75%与40%相似度下遗传谱系的构成,可发现四个群体虽遗传多样性丰富但菌株间遗传差异不大。通过对菌株单型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发现群体间及群体内单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四个群体与籼稻来源稻瘟菌的rep-PCR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表明四个群体中不含有籼型菌株。综合分析发现,在样本量差距6倍的群体间分离到的菌株单型差异很小,推测稻瘟菌变异方向是有限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群体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一种危害程度极大的的植物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澳洲、亚洲及非洲,很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甘薯主产区造成毁灭性危害,严重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在甘肃,腐烂茎线虫是引起的麻口病是当归最重要的病害。近年来,又陆续有学者在马铃薯上发现腐烂茎线虫。腐烂茎线虫种群在寄生和致病性以及核糖体RNA的ITS区和28S D2-D3区都有差异,在形态特征值上不同种群间也有差异。在我国,针对腐烂茎线虫的研究多为甘薯上的群体,对当归群体的寄生和致病性及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甘肃定西地区当归腐烂茎线虫病进行调查,采样分离线虫后,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形态学研究,结合rDNA-ITS测序分析对在当归、党参和马铃薯等3种寄主植物上为害的9个茎线虫种群进行了形态鉴定和种内分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7年10月至11月,当归采收期内通过五点取样法对漳县、岷县和渭源县的11个村镇的30块归田的当归麻口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发现这11个村镇中以漳县金钟镇的寺身底村的病情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92.4%,病情指数87.25。而这11个乡镇的的平均发病率也高达62.52%,病情指数40.81。2.通过显微观察,对分离自当归、党参和马铃薯9个线虫种群进行形态鉴定和描述,将其主要特征值同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群体进行对较。发现这9个群体同属于腐烂茎线虫,但来自不同寄主、不同地理的线虫群体间的多项形态测计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腐烂茎线虫种内不同群体在形态特征上无间断性,形态上不存在稳定分化,不能根据形态特征对腐烂茎线虫进行种下生理型划分。3.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收集的9个群体进行rDNA-ITS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以2个起绒草茎线虫的序列(DQ5209321.1、AY703063.1)作为外群,将供试的9个腐烂茎线虫群体的ITS序列在Blast中比较得到与其同源性较高的16个ITS序列,应用MEGA6软件通过UPGMA方法构建腐烂茎线虫ITS区的系统发育树图。通过发育树可见,来自漳县的党参群体ZXC和当归群体ZXA碱基序列一致,同源性为100%,并与已报道的中国甘薯上的A型群体(EF210366、EF088935、EF210372)的同源性较高,聚为一支。而来自岷县的当归群体MXA-2与党参群体MXC与来与在黄芪的F型(DQ471335)和甘薯上的F型群体(HQ235677)亲缘性较高聚为一支。黑龙江马铃薯上的群体HLS与中国发现的D型群体(EF208213)聚为一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来自渭源县会川的当归上的群体HCA和来自岷县当归上的群体MXA-1与美国马铃薯上C型群体具有较高的亲缘性,聚为一支。而陇西党参上的群体LXC与宕昌党参上的群体TCC亲缘性低且较已报道的各群体亲缘关系最远。4.选用了9个低毒药剂,应用直接触杀法开展室内药剂筛选,在不同浓度梯度下测定药剂对腐烂茎线虫的毒杀作用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以42%威百亩对腐烂茎线虫的毒杀效果最好,在作用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可达97.05%。其次为5%噻唑膦和41.2%路富达毒杀效果较好,分别在作用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可达77.05%、61.93%,而其它药剂的校正死亡率均在30%以下,无明显毒杀效果。根据初步筛选的毒杀效果好的3种药剂做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及95%置信区间,发现在同一浓度下,3种药剂的毒力效果以5%噻唑膦毒力作用最好,其次为42%威百亩,41.2%路富达效果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胡泽瑞,刘媛,彭长连,李淑彬.叁叶鬼针草内生细菌群体多样性及重金属耐受和吲哚乙酸产生潜力[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张淑玲.定西地区腐烂茎线虫群体多样性及室内毒力测定[D].甘肃农业大学.2018

[3].张亭亭.基于群体多样性和个体知觉成本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J].学周刊.2017

[4].周欢欢,严雳,杨文钰,常小丽.四川省大豆不同部位病害致病镰孢菌的群体多样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5].余仲东,唐光辉,曹支敏.陕西小叶杨叶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和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6

[6].付岗,叶云峰,杜婵娟,潘连富.香蕉枯萎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16

[7].翟婉婉,李雪萍,徐返,王扬,刘胜.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群体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

[8].杨丹,杨龙,张静,吴明德,李国庆.湖北省小核盘菌群体多样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9].陈方灿.西江赤眼鳟群体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

[10].田薆楠.粳籼稻区及多寄主品种混植区稻瘟菌群体多样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5

标签:;  ;  ;  ;  ;  ;  ;  

群体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