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开始

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开始

一、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展开(论文文献综述)

苏梦颖[1](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潘青松[2](2016)在《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占据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进口大国。然而庞大的进口需求并未为中国带来相应的市场势力,反而处处被动,主要体现为铁矿石定价机制演化进程及价格决定中话语权缺失、自身铁矿石价格指数影响力低下、国内钢铁厂商利润不断受到挤压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对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进行科学、客观的测度,深入探索阻碍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提升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全文除导论外共五部分。第二部分为国际铁矿石国际贸易市场格局分析,基于国际铁矿石主要出口方和进口方解析全球铁矿石的供需状况,并对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对国际市场势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解析其主要来源及测度方法。文章将国际市场势力界定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对某一特定行业或者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控制能力。这一控制能力的来源主要包括进出口量的调节能力、国际市场占有能力、产品价格控制力、产品增值控制力、信息掌控能力等。其后文章主要介绍了市场势力测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测度国际铁矿石市场势力的局部均衡模型。第四部分通过建立铁矿石贸易局部均衡模型,对中—澳、中—巴的铁矿石贸易中中国的买方市场势力进行了测度,得出中国虽然有一定的市场势力,但是相对卖方而言依然较弱的结论。第五部分从国际市场势力来源角度对阻碍中国铁矿石市场势力提升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六部分提出提升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的具体对策建议。根据对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的深入研究,文章认为阻碍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1)中国国内资源禀赋不足,海外铁矿石开采参与程度较低,导致中国矿企在铁矿石国际市场中份额低下;(2)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不合理,国内的矿产企业进入成本太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高额利润,钢铁企业进入成本虽高,但是行业内整合依然呈现一定问题,国外的矿产投资则面临着进入成本高企和退出壁垒不确定等因素;(3)成本控制不足,一方面是国内铁矿石生产成本较高且税收不合理,另一方面是铁矿石贸易成本较高;(4)信息掌控能力不足,一方面表现在信息的保密和获取能力弱,另一方面是中国的铁矿石指数影响力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最后提出提升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1)优化国内铁矿石企业税收结构,推动国内铁矿石企业重组兼并,做大做强国内铁矿石开采企业;(2)协调国内利益组织关系,包括优化钢铁企业内部经理人利益与钢铁企业利益的关系、钢铁企业与铁矿石生产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国内钢铁行业与远洋运输行业的利益关系;(3)提升我国政府和协会对行业信息获取能力,包括补贴国际铁矿石资源勘探,加大对铁矿石资源国的国情调查投入,对企业铁矿石投资项目调查与评估提供相关帮助,增强中国本土铁矿石指数影响力。

杨佩桦[3](2014)在《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与矿产资源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飞速跃进,城市化进程日趋深化,经济增长日益加速,人口数量持续膨胀,使得资源供需缺口不断拉大。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品进口国,资源约束瓶颈愈益凸显,近20种能矿产品严重短缺,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如此严峻的资源状况意味着保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是我国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澳大利亚以其丰沛且高品位的能矿资源而享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美誉,其资源储量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其较少的人口使得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素来也是全球排名领先的、可靠的资源出口大国。此外,澳大利亚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较为健全的法律体制。中澳两国同属亚太地区,自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总体良好。所有上述因素使得双方彼此需要,并为双方的资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建交以来,中澳能矿资源贸易的数量与金额双双大幅攀升;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合作涉及的能矿资源品种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从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和能源技术合作。中澳资源合作进程总体较为平稳,但也经受过波折、面临着挑战。双方能矿资源贸易与投资协作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的迥异,对中国企业投资澳能矿业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上述差异,中国企业正常的利益诉求有时会被一些澳大利亚人曲解为意在控制澳资源的战略行为。如何让我国的利益诉求为澳方理解,消除其担忧或反感,令其意识到中国企业投资澳矿是互利双赢的经济活动,是值得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一项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方在资源领域各项协作的梳理和研析,探究两国资源合作对彼此的益处与意义,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未来的协作提供些许启迪。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一,整理和计算相关数据,并适当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以直观地反映中澳资源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与金额变化等。其二,采用案例分析法,研析典型合作项目的来龙去脉与问题,探寻相应对策。其三,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对中澳资源合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加以剖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研究的缘起,进行文献综述,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作为背景交代,介绍中澳两国能矿产业的政策变迁。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横向地划分为中澳能源产品贸易、中澳矿产品贸易与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中澳能源产品贸易,这些能源产品包含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铀矿。第四章论述中澳矿产品贸易,包括铁矿、铜矿及铝矿产品。第五章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剖析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中国投资澳矿历程,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对澳矿投资项目下的双方能源技术合作。上述三章内部又纵向地阐述了各能矿产品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中澳资源合作的总体特征,阐释两国合作对双方的益处和意义,就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展望中澳资源合作的前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数十年来的中澳能矿资源合作,澳大利亚对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饥渴作出了难以替代的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而中国成就了澳大利亚在新世纪的矿业繁荣,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长期保持着3-4%这个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中澳资源合作给两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也令双方对彼此日益依赖。中澳资源合作关系己成为两国整体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动力,甚至能在双边关系遭遇险情时起到稳定两国关系的关键作用,中澳资源合作已与两国整体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两国能矿资源合作的未来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双方持续关注,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予以妥善应对和解决。

王素娟[4](2014)在《中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近年来,中国的钢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的步伐,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780百万吨,位居世界粗钢产量的首位。国内生产的钢材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其余则主要出口到其他亚洲国家。铁矿石是钢材生产的原材料,因此中国也是世界铁矿石消费的主要的国家之一。在铁矿石消费需求的刺激下,国内铁矿公司在不断提高铁矿石开采的水平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国内铁矿石的产量逐年提高。尽管如此,国内铁矿石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钢铁公司生产的需求,仍然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铁矿石以补足国内铁矿石的需求缺口。中国的钢铁生产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铁矿石的生产相对比较集中,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的铁矿石主要来自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矿业公司。在铁矿石品位、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钢铁企业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铁矿石。通过考察中国与澳大利亚铁矿石贸易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我国钢铁企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数量自2000年出现了大幅增长,转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无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影响国际铁矿石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然而,中国钢铁企业却没有在国际铁矿石贸易定价问题中发挥与其贸易量相符合的影响,即使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已经占到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51%,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的最大目的国。中国钢铁企业在历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国际铁矿石价格一路暴涨,中国钢铁企业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究其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在高度垄断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缺少至关重要的话语权。铁矿石贸易在中澳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澳大利亚是中国钢铁公司铁矿石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之一,从原材料上制约着我国的钢铁生产;另一方面,中国和澳大利亚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额是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铁矿石贸易关系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澳铁矿石贸易中的定价权问题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摩擦,阻碍着两国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中国面临的客观现实问题是,中国的钢铁消费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持续增长,而国内铁矿石生产在铁矿石生产消费总量中不占据主导地位,铁矿石的进口量仍会持续增长。中国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损失。中国为争取中澳铁矿石的定价权,在抵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垄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国内存在的问题,包括国内钢铁企业资质良莠不齐,钢铁行业集中程度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设施落后等等。积极争取铁矿石定价问题的主动权,降低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合作,共同努力、发挥作用。

丁建华[5](2014)在《铁矿石贸易的价格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钢铁是国家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钢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钢铁需求日益膨胀,自产铁矿石已无法满足钢铁行业生产的需要,铁矿石进口量连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也因此被称为“全球吸铁石”。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却在国际铁矿石的贸易谈判中没有取得与需求相对应的贸易定价权和话语权,经常被迫接受矿石不断上涨的价格现实。虽然铁矿石国际贸易谈判早已启动,但中国和国际铁矿石巨头还没有在长期供货协议的价格上达成一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几次探底,欧债危机日益突出,人民币升值,运用金融杠杆操纵国际铁矿石价格话语权不失为一个积极的创举。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铁矿石价格机制,研究我国缺乏铁矿石定价权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就我国如何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增加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铁矿石贸易谈判形成机制入手,对全球铁矿石国际贸易状况,尤其是中国钢铁铁矿石贸易状况做了分析研究;结合经济学理论对国际铁矿石贸易中供给商和需求商的市场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利用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基本原理对铁矿石国际贸易价格决定及其长期变化做出解释;通过博弈论的运用,对铁矿石短期价格、贸易均衡利益的分配和贸易谈判双方的议价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结合我国钢铁行业铁矿石国际贸易的情况,提出了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贸易谈判中的提高定价权力的策略。

张赟[6](2014)在《基于投资权益的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对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然而,中国资源性产品进出口频频遭遇“买涨卖跌”的尴尬现实,显示其游离于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之外,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内外学者对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贸易视角,研究集中在影响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各种因素、期货市场定价和贸易谈判定价等方面,总体上缺乏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路径和演变规律的系统研究。本文补充投资权益这一重要研究视角,试图对中国参与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的动力和规律进行研究拓展,构建融投资、贸易于一体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对于初级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以价格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市场势力理论以及博弈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数理模型推导、实证模型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投资权益、贸易中介一体的视角全面论证了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的机理。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对资源性产品和投资权益的相关内涵与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着重分析了能源类与矿产类两大类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的阶段与特点,研究探讨了中国参与资源性产品国际定价机制的现状及定价权缺失的原因。界定了投资权益的内涵以及资源性产业投资的主要方式,分国别讨论了资源性产业中的投资投资主体、行为及主要方式,重点分析了增加投资权益对中国参与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正向作用。再次,梳理了贸易中介为主的定价机制,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得出增加投资权益能够推动贸易谈判向有利于买方的稳定均衡演化的结论,随后基于Hotelling模型,分析了投资股权在合理区域内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证明了投资权益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的重要补充机制。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增加投资权益等受控因素可推动形成可控制、可介入的价格主导制定机制。以美国原油海外投资为例,实证发现海外投资因素和原油进口价格在滞后二期具有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投资权益和定价权存在倒U型关系。最后,以日本三井集团铁矿石海外投资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炼出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拓展,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和观点:第一,本文基于投资权益视角较为全面地阐释了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提出并构建投资和贸易共同决定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路径机理,认为投资权益是资源性产品国际贸易定价机制的重要补充。第二,引入投资等因素作为重要参数,修正演化博弈模型,得出了投资权益增加演化系统达到理想稳定均衡点概率也就随之增加的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Hotelling模型,得出投资股权在一个合理区间里,国内资源密集型上游企业所获得的经济租最大,增加投资权益,扭转过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后向一体化模式是资源性产品贸易定价有益补充的结论。第三,补充投资权益这一重要变量,采用计量方法分析资源性产品投资与价格形成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以美国原油为例,通过考察投资这一自变量对价格和定价权的影响,改进了仅从贸易角度分析资源性产品价格影响因素的不足。第四,借助案例分析提出通过投资和贸易相互促进,上下游产业全球布局,不仅能够获得资源的定价权,也能确保产业主导权,从而增强国家竞争力。

钱成[7](2013)在《铁矿石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铁矿石作为钢铁生产的原料对于一国的工业及至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并且高度依赖于海外铁矿石资源的国家来说,稳定可靠的铁矿石供应,合理的交易价格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决定这两者的,不仅仅是市场的供需关系,铁矿石的定价机制也会影响到供需的格局、价格和铁矿石的供应数量。因此,对铁矿石市场以及对铁矿石价格形成和决定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近几年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机制经历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无论对铁矿石行业还是钢铁行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分析铁矿石定价机制如何作用于市场及市场的参与者,研究不同的定价机制可能对市场造成的不同结果,这是本文一个基本目标。在不同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下,其价格、数量是如何安排和决定的,市场是如何被分割的,基于交易成本节约的“准租”是如何在两个行业间分配的。基于维护中国钢铁行业利益的立场,只有深入剖析上述内容,中国钢铁行业及其管理机构才有可能真正地对铁矿石定价机制进行有效地管理、改进或是选择。本文正是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观点,运用经济学中关于寡头垄断、卡特尔组织的基本理论,构建不同定价机制下的市场模型,论证了由于定价机制的变化对铁矿石上下游行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为铁矿石定价机制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回顾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理论和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上述理论和研究对于本文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不足之处。第三章系统介绍了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指数定价机制、现货交易、掉期交易等定价机制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运行机理和所包含的内容等问题。并根据长协定价机制和指数定价机制基本定价机理,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学模型,指出两种定价机制最重要运行的特征。第三章还详细介绍了铁矿石定价机制从长协定价机制的产生、发展、成熟、崩溃,以及被指数定价机制所取代的整个历史过程,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第四章通过对铁矿石资源和市场数据的收集整理,较为清晰地表明铁矿石在国际海运贸易市场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这一市场结构极为有利于矿山寡头们运用其“市场势力”通过铁矿石的定价机制谋取更多的利益。基于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第四章重点研究了矿山寡头们如果通过共谋并借助于长协定价机制发挥其垄断力量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这一章以中国这一区域性市场为例,建立了在铁矿石需求不断增长情况下的卖方寡头垄断模型,并详细测算了模型的各项参数。通过把模型测算的结果和实际市场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市场的结果和模型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证明了垄断的矿山企业较为有效地利用了其市场势力,获取垄断利润。第五章在阐述了源自于中国的需求冲击,以及需求冲击对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影响之后,分别论证了长协定价机制和指数定价机制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钢铁企业的影响。本章所建立铁矿石市场分割模型表明:长协定价机制在中国铁矿石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对中国钢铁行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指出了中国独立价格的恰当时机。针对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不成功的改革构想,即建立中国独立的长协定价机制,本章的分析结论认为:在中国铁矿石需求快速增长期,独立定价会把中国钢铁行业推到更为不利的境地,使矿山寡头们的歧视性定价成为可能。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指数定价机制下的铁矿石市场。本章也详细论述了指数定价机制对铁矿石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对钢铁企业内部的管理运营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本章的最后一节,进一步通过不同定价机制下不同商品价格波动的比较分析,说明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具有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而指数定价机制则放大了市场波动。第六章进一步从行业间的角度对长协定价机制和指数定价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定价机制在上下游行业间利益分配中所起的作用。基于第四章对铁矿石市场特征分析,本章针对两种定价机制分别建立了卖方垄断市场下的定价模型。研究表明:在指数定价模式中,垄断的铁矿石企业以更少的产量下降,就能大幅提高市场的价格,并可以在一定时期实现超越于垄断企业的利润。因此,在寡头垄断的铁矿石市场结构下,指数定价机制进一步削弱了矿山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便利于矿山寡头合谋对市场进行操纵。而在长协定价机制的谈判定价过程中,结合历史的定价数据表明,虽然矿山寡头在数量控制上做到垄断企业所造成的产量结果,但在价格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长协价格长期低于现货价格证明了长协定价机制所给予钢铁企业的博弈空间。两者相较,说明了对于钢铁企业来说,长协定价是优于指数定价的选择。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和论证结果,第七章对国内过往的各类调控政策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和铁矿石定价机制的设计方案。并基于当前铁矿石市场格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为中国钢铁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或是借鉴的集中采购方案,作为个体钢铁企业应对原料市场垄断力量的内部组织方案。

孟倩[8](2013)在《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己经成为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最大购买方,却不得不面对的是国际铁矿石价格持续高涨的态势。从2003年中国宝山钢铁集团代表我国钢铁行业第一次参加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然而每次的谈判结果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我国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中几乎没有定价权,最终都不得不接受国际铁矿石巨头提出的涨价要求。多年来我国在争夺铁矿石定价权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对我国钢铁产业及其相关下游行业造成剧烈的冲击,导致行业利润急速下降,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三大矿业巨头控制着超过70%的国际铁矿石供给市场,这种情况造成了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卖方寡头垄断格局,而我国目前钢铁行业集中度水平较低,行业凝聚力不强,无法将我国庞大的铁矿石进口量优势变成谈判桌上的有用筹码,国内钢铁行业间严重的无序竞争致使现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对铁矿石的刚性需求以及对国际三大铁矿巨头的过度依赖,也造成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中的弱势地位,致使进口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度提升。再加上我国钢铁行业普遍存在竞争力不强,自有铁矿石资源极少,而且受到期货市场不完善无法对铁矿石价格上涨风险进行有效分散。这些问题削弱了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中对议价能力的争夺。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在国际铁矿石价格中话语权缺失问题,并借鉴日本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成功经验,我国钢铁行业应积极参股上游铁矿石产业,提高进口铁矿石中自有铁矿石资源的比重,这样可以保证我国钢铁行业在不得不接受铁矿石价格上涨结果的同时,通过铁矿石贸易中的权益性收益来弥补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我国还应当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铁矿石期货市场和掉期交易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来分散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必须加快铁矿石开采和冶炼技术创新,尤其是针对国内低品位铁矿石的技术改革创新,努力扩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采力度,提高国内铁矿石在我国钢铁行业铁矿石需求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对国外铁矿石的过低依赖。而且,我国必须推动钢铁行业整合,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并规范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打击价格炒作和过度囤积等违法行为,控制国内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这些对于解决我国铁矿石定价的话语权研究将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在各种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中的表现,研究分析了我国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定价权缺失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日本在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缺失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掌握了当前国内外关于铁矿石定价权问题的研究动态和不足,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了全文的构架和写作流程,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首先指出了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国际铁矿石议价机制,以及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寡头垄断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第三章分析了国际和国内铁矿石贸易现状和定价权缺失问题,并介绍了在不同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下,我国钢铁行业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的表现。第四章主要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影响我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争夺铁矿石定价权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五章通过分析日本在争取铁矿石定价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在改变铁矿石定价权缺失地位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针对我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相应的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方向、金融市场建设以及技术创新和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缺失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彭颖[9](2012)在《国际矿产品定价机制对中国矿业下游产业盈利能力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社会起源开来,有关资源的争夺和纷争就从未停止。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分布不均的特性几乎是每次近代战争发动的根源,战争的结果无非就是资源的重新划定和利益格局的重新界定。矿产资源作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轮子”,其对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哪方掌握了矿产资源或矿产资源的定价权,哪方就掌握了把握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权杖”,因此,研究当前主要矿产品的国际定价机制及影响这些定价机制形成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铁矿石、石油、铜、铝和煤炭为研究矿种,从一般价格形成理论、影响价格波动理论及影响定价机制形成的理论写起,通过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应用于影响矿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的分析,了解传统和当代影响矿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矿产品的市场结构等问题;在传统和新兴因素相互作用及影响下,作者介绍了目前国际主要两种定价机制,即以期货合约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和以长期合同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并通过披露掌握矿产资源的跨国公司的股东结构,解释西方发达国家是新一轮矿产资源价格上涨过程中的最终受益者,而以中国为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矿产资源的实际购买主体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近十年矿产资源(铁矿石、铜和铝)价格上涨对我国矿产品产业链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揭示当前矿产资源价格波动对我国微观经济体的影响。对策方面,作者结合上述矿产资源价格波动对我国微观经济体的影响、矿产品下游行业发展对矿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和发达国家海外矿产资源获取战略,在当前我国缺失矿产品国际定价权的环境下,提出了若干规避矿产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以期在实际操作层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余吉安,高薇,杨斌,李学伟[10](2011)在《资源获取中的非市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成功引进高速铁路技术为背景,本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行业、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在资源获取中得与失,并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比较中国高速铁路行业、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在获取相关资源时的议价能力,就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展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2)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市场势力的概念界定
        1.2.2 有关市场势力的经济影响
        1.2.3 有关市场势力的测度研究
        1.2.4 有关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铁矿石国际市场格局概述
    2.1 铁矿石全球储量和国际贸易概况
    2.2 铁矿石国际市场的主要供给方
        2.2.1 巴西
        2.2.2 澳大利亚
        2.2.3 中国
        2.2.4 印度
        2.2.5 其他
    2.3 铁矿石国际市场主要需求方
        2.3.1 中国
        2.3.2 日本
        2.3.3 韩国
        2.3.4 其他
    2.4 铁矿石国际定价方式的演化
3 国际市场势力的来源及其测度方法
    3.1 国际市场势力的界定及其内涵
    3.2 国际市场势力的来源分析
        3.2.1 市场规模和市场调节能力
        3.2.2 差异化产品和产品成本控制
        3.2.3 技术垄断和质量标准设定
        3.2.4 市场信息保密和获取
    3.3 国际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3.3.1 衡量市场势力的理论方法
        3.3.2 测度市场势力的实证方法
4 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测度
    4.1 铁矿石局部均衡模型的推导
    4.2 中—澳贸易双方国际市场势力的测度
        4.2.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4.2.2 模型估计结果与解释
    4.3 中—巴贸易双方国际市场势力的测度
        4.3.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4.3.2 模型估计结果与解释
    4.4 小结
5 阻碍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5.1 铁矿石资源"内贫外弱"
    5.2 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不合理
    5.3 铁矿石生产和贸易成本高企
    5.4 市场信息掌控能力不足
6 提升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的政策建议
    6.1 优化税收结构,提升企业活力
    6.2 推动企业整合,提升产业影响力
    6.3 加强利益协调,提升产业协同力
    6.4 加强信息掌控,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文献
        1.2.2 中国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架构
2 中澳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1 中国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2 澳大利亚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3 中澳能源产品贸易
    3.1 煤炭
        3.1.1 中澳煤炭贸易基础
        3.1.2 煤炭:中澳能源贸易重头戏
        3.1.3 影响因素与合作建议
    3.2 石油
        3.2.1 中澳石油资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概况
        3.2.2 中澳石油贸易实践
        3.2.2.1 原油
        3.2.2.2 液化石油气
    3.3 液化天然气
        3.3.1 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条件
        3.3.2 液化天然气:中澳能源贸易新领域
        3.3.2.1 大鹏项目:中澳天然气合作先锋和典范
        3.3.2.2 高庚谈判:中澳天然气合作失败案例
        3.3.2.3 中澳天然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3.3.3 影响因素
        3.3.3.1 市场供需与燃气价格的波动
        3.3.3.2 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博弈
        3.3.3.3 澳大利亚国内的挑战
        3.3.3.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
    3.4 铀矿
        3.4.1 中澳铀矿贸易背景
        3.4.1.1 国际铀矿与核电产业
        3.4.1.2 中国铀矿资源与核电业发展
        3.4.1.3 澳大利亚铀矿业与弃核能政策
        3.4.2 铀矿:中澳能源贸易另一新领域
        3.4.3 挑战与前景
4 中澳矿产品贸易
    4.1 铁矿
        4.1.1 中澳铁矿贸易基础
        4.1.2 铁矿:中澳矿产贸易先驱和支柱
        4.1.2.1 贸易关系的开启和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1973~1999)
4.1.2.2 21世纪初期中澳铁矿贸易的飞速发展
4.1.3 激烈的价格之争
    4.2 铜矿
        4.2.1 中澳铜矿贸易动因
        4.2.2 中澳铜矿贸易实践
    4.3 铝矿产品
        4.3.1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条件
        4.3.2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实践
        4.3.2.1 铝土矿
        4.3.2.2 氧化铝
        4.3.2.3 铝
        4.3.3 挑战与机遇
5 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投资
    5.1 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5.2 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
        5.2.1 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
        5.2.2 中国大举投资澳矿的内因和外因
    5.3 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
        5.3.1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政策总体原则
        5.3.2 澳大利亚外资审批制度框架
        5.3.2.1 外资审批政策和法律框架
        5.3.2.2 外资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
        5.3.3 六点准则和新版“外国投资政策”
    5.4 中国投资澳矿历程
    5.5 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
        5.5.1 双方的误解
        5.5.1.1 澳方对中方的误解
        5.5.1.2 中方对澳方的误解
        5.5.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5.5.3 投资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5.5.4 澳环保与原住民保护政策带来的挑战
        5.5.5 来自其他投资者的竞争
    5.6 能源技术合作投资
        5.6.1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背景
        5.6.1.1 相似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共同的目标
        5.6.1.2 双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
        5.6.1.2.1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2.2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3 丰沛的资源与优势互补
        5.6.2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机制
        5.6.3 中澳能源技术主要合作领域
        5.6.3.1 新能源领域的联合研究
        5.6.3.2 煤炭技术合作
        5.6.3.3 太阳能领域合作
        5.6.3.4 风能领域合作
6 结论
    6.1 中澳资源合作总体特征
    6.2 中澳资源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6.3 中澳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6.4 中澳资源合作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中澳铁矿石贸易关系的研究
        2. 关于铁矿石贸易定价权问题的研究
    (三)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 创新点与不足
一、中澳铁矿石贸易发展历程
    (一) 中澳铁矿石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1. 对于中国
        2. 对于澳大利亚
    (二) 中澳铁矿石贸易的发展阶段
        1. 1973-1989年:贸易的起始阶段
        2. 1990-1999年:贸易量平稳增长
        3. 2000年至今:贸易量激增
二、中澳铁矿石贸易的定价权之争
    (一) 中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的争夺
        1. 历年铁矿石价格谈判
        2. 中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的博弈
    (二) 影响铁矿石贸易定价的因素
        1. 供求关系
        2. 运输成本
        3. 谈判机制
        4. 政策导向
    (三) 中国在中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上话语权的缺失
        1. 澳大利亚铁矿石供应高度垄断
        2. 中国国内钢铁企业集中程度低
        3. 中国钢铁企业谈判能力不足
        4. 日本公司对澳大利亚矿山的投资
三、中国争取对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的对策
    (一) 加强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合理利用
        1. 节能减排,提高利用效率
        2. 勘探开发,提高本土铁矿石产量
        3. 整治中国钢铁企业的铁矿石贸易秩序
    (二)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1. 建立和健全铁矿石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
        2. 提高谈判能力
        3.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三) 拓展铁矿石供应渠道
        1. 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
        2. 参与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铁矿石贸易的价格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铁矿石贸易的价格的共性问题
    2.1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基本情况
        2.1.1 国际铁矿石产量和储量分布
        2.1.2 国际铁矿石供给
        2.1.3 国际铁矿石需求
    2.2 2008年国际铁矿石贸易
    2.3 2009年国际铁矿石贸易
    2.4 2010年国际铁矿石贸易
    2.5 2011年之后国际铁矿石价格走低的原因
    2.6 2012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走势分析
3 铁矿石贸易价格机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3.1 近年来,对铁矿石贸易价格谈判的研究成果评述
    3.2 最新研究成果
    3.3 近年来铁矿石价格趋势
    3.4 寡头模型
        3.4.1 中国铁矿石资源特点及其储量分布状况
        3.4.2 中国钢铁行业需求
        3.4.3 中国铁矿石进口
    3.5 博弈论
4 运用经济学原理探讨铁矿石贸易的价格机制
    4.1 国际铁矿石贸易的价格机制
    4.2 铁矿石模型分析
    4.3 我国铁矿石贸易价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4.4 对未来中国铁矿石市场的研判
    4.5 2013年中国铁矿石需求趋势
5 中国加强对铁矿石价格话语权的对策
    5.1 中国铁矿石贸易博弈
    5.2 加强对铁矿石价格话语权的方法
    5.3 通过提高国际铁矿石贸易价格的话语权操控定价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投资权益的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评论
        1.2.1 资源性产品的界定
        1.2.2 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的相关研究
        1.2.3 资源性产品投资权益与价格相关研究
        1.2.4 综合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理论
        2.1.1 一般价格理论
        2.1.2 资源性产品价格相关理论
    2.2 市场势力理论
        2.2.1 市场势力的内涵
        2.2.2 市场结构的测度方法
        2.2.3 资源性产品的市场结构
    2.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1 对外直接投资的界定
        2.3.2 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的创立及其基本概念
        2.4.2 博弈论的新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
    3.1 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的阶段与特点
        3.1.1 期货市场定价
        3.1.2 贸易谈判定价
    3.2 资源性产品国际定价中心
        3.2.1 能源类资源性产品的国际定价中心
        3.2.2 矿产类资源性产品的国际定价中心
    3.3 中国参与资源性产品国际定价机制的现状分析
        3.3.1 资源性产品的特殊属性对定价权的影响
        3.3.2 中国在资源性产品国际定价权的缺失
        3.3.3 中国在资源性产品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行业中投资权益的形成及对价格的影响
    4.1 资源行业中的投资权益内涵与方式
        4.1.1 资源行业中投资权益的内涵
        4.1.2 资源行业中的主要投资方式
    4.2 美日中在资源行业中的投资权益发展历程
        4.2.1 美国在海外资源行业的投资权益发展
        4.2.2 日本在海外资源行业的投资权益发展
        4.2.3 中国在海外资源行业的投资权益发展
    4.3 增加投资权益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影响
        4.3.1 稳定供应成本对冲
        4.3.2 技术信息共享
        4.3.3 风险分散机制
        4.3.4 产业纵向一体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投资权益作为资源性产品定价的补充机制
    5.1 以贸易中介为主的定价机制
        5.1.1 核心概念
        5.1.2 理论框架
    5.2 投资权益变动作为定价的补充机制
        5.2.1 核心概念
        5.2.2 理论框架
    5.3 基于投资权益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
        5.3.1 基于演化博弈的理论假设
        5.3.2 基于 Hotelling 模型的理论假设
        5.3.3 小结与评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资权益与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资源性产品定价中的影响因素
        6.1.1 非受控因素
        6.1.2 受控因素
    6.2 投资因素与价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原油为例
        6.2.1 数据说明
        6.2.2 模型的构建
        6.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6.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6.3 投资权益与定价权的实证分析
        6.3.1 定价权的定义
        6.3.2 二次项拟合分析
        6.3.3 主要发现
    6.4 案例分析:日本三井物产海外铁矿石投资
        6.4.1 案例背景介绍
        6.4.2 三井物产在海外铁矿石的投资及其对铁矿石定价的影响
        6.4.3 三井物产海外铁矿石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铁矿石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
        1.3.1 总的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各个子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 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简述
        2.1.1 寡头垄断理论
        2.1.2 卡特尔理论
        2.1.3 共谋理论
        2.1.4 讨价还价理论
    2.2 与铁矿石定价机制相关定价理论
        2.2.1 关于长期合约的定价研究
        2.2.2 长期合约和现货贸易的比较研究
    2.3 铁矿石定价机制研究的现状
        2.3.1 关于铁矿石长协定价的研究
        2.3.2 对于铁矿石定价博弈的研究
        2.3.3 对铁矿石市场状态的研究
        2.3.4 对铁矿石定价和贸易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铁矿石定价机制演化过程及其定价机理
    3.1 长协定价机制的发展及其崩溃
        3.1.1 长协定价机制的产生
        3.1.2 长协定价机制的运行规则及其演变
        3.1.3 长协定价机制的崩溃
    3.2 指数定价机制及并存的其它定价机制
        3.2.1 指数定价机制的产生和分类
        3.2.2 指数定价的运作方式
        3.2.3 其它当前并存的铁矿石定价方式
    3.3 铁矿石的定价模型
        3.3.1 铁矿石长协定价过程和定价结果
        3.3.2 中国的参与对长协定价的影响
        3.3.3 长协定价机制的定价模型
        3.3.4 指数定价机制的定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结构和矿山寡头市场行为分析
    4.1 世界铁矿石市场格局
        4.1.1 世界铁矿石资源分布特征
        4.1.2 世界铁矿石贸易市场结构
        4.1.3 国内的铁矿石市场结构
    4.2 铁矿石寡头市场合谋行为研究
        4.2.1 三大矿山的市场势力分析
        4.2.2 三大矿山的市场协同行为研究
        4.2.3 三大矿山对市场势力运用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价机制对钢铁企业的影响分析
    5.1 来自中国的需求冲击
        5.1.1 铁矿石贸易不平衡问题
        5.1.2 不同市场铁矿石的价差
        5.1.3 铁矿石贸易推动海运费飙升
    5.2 长协定价对中外钢铁企业间利益的影响
        5.2.1 模型的建立和命题的证明
        5.2.2 长协定价机制与钢铁企业利益分配的基本结论
    5.3 指数定价对钢铁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5.3.1 指数定价机制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5.3.2 对企业管理成本的影响
    5.4 定价机制与商品价格波动的比较研究
        5.4.1 其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简介
        5.4.2 铁矿石与几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比
        5.4.3 定价机制对于铁矿石价格的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定价机制与行业间的利益分配
    6.1 长协定价机制对行业间利益的影响
        6.1.1 铁矿石年度定价谈判的谈判架构
        6.1.2 铁矿石年定价模型的实证检验
        6.1.3 铁矿石年度定价谈判定价模型的小结
    6.2 指数定价对行业间利益的影响
        6.2.1 当前铁矿石指数定价的基本特征
        6.2.2 卖方垄断的铁矿石指数定价模型
        6.2.3 卖方寡头垄断的铁矿石指数定价模型
    6.3 本章小结和进一步分析
第七章 政府和钢铁企业的应对策略
    7.1 钢铁和铁矿石产业管理的政策建议
        7.1.1 以往的产业政策评述
        7.1.2 几项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
    7.2 钢铁企业原料采购模式设计
        7.2.1 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原料采购模式
        7.2.2 某钢铁集团原料采购模式设计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创新
        8.1.1 基本结论
        8.1.2 创新及本文的价值
    8.2 文章在研究中的不足
    8.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的相关概念
        1.2.2 关于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存在主要问题
        1.2.3 关于导致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1.2.4 关于提高我国铁矿石国际定价权地位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文章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定价权与定价权缺失
    2.2 国际铁矿石议价机制
    2.3 相关理论
        2.3.1 寡头垄断市场理论
        2.3.2 博弈理论
3 铁矿石贸易现状及我国定价权缺失的表现
    3.1 国际铁矿石贸易现状
        3.1.1 国际铁矿石资源现状
        3.1.2 国际铁矿石供需现状
    3.2 我国铁矿石贸易现状
        3.2.1 我国铁矿石贸易发展现状
        3.2.2 我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铁矿石定价的历程
    3.3 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表现
        3.3.1 在长协定价机制下的表现
        3.3.2 在现货定价机制下的表现
        3.3.3 在季度定价机制下的表现
        3.3.4 在指数定价机制下的表现
4 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4.1 我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国际因素
        4.1.1 铁矿石供给垄断性
        4.1.2 国际铁矿石需求的分散性
    4.2 我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国内因素
        4.2.1 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
        4.2.2 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缺乏
        4.2.3 我国钢铁行业缺乏上游渠道
        4.2.4 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混乱
5 我国争取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的对策
    5.1 日本争取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的经验
        5.1.1 拥有丰富谈判经验与技巧
        5.1.2 形成采购卡特尔,增强谈判能力
        5.1.3 签订长期贸易合同,取得价格优势
        5.1.4 收购上游企业,建立海外资源战略
    5.2 我国争取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的对策与建议
        5.2.1 增强我国钢铁企业集中度
        5.2.2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国内铁矿石资源供给
        5.2.3 投资参股铁矿石企业,获取权益性收益补偿
        5.2.4 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
        5.2.5 完善我国铁矿石期货交易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国际矿产品定价机制对中国矿业下游产业盈利能力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创新点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自然资源
        1.3.2 矿产资源
        1.3.3 资源价格
2 价格理论综述及评价
    2.1 产品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
        2.1.1 劳动价值理论
        2.1.2 均衡价格理论
        2.1.3 资源禀赋论
        2.1.4 比较优势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 产品价格波动理论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预期效用理论
        2.2.3 货币主义价格理论
    2.3 产品定价机制形成理论
        2.3.1 市场结构理论
        2.3.2 期货、套期保值和投机
        2.3.3 定价权
3 矿产品价格波动驱动因素
    3.1 矿产品价格波动的传统因素
        3.1.1 国际宏观环境
        3.1.2 矿产品供需状况
        3.1.3 矿产品市场结构
    3.2 矿产品价格波动的新兴因素
        3.2.1 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建设
        3.2.2 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
        3.2.3 其他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矿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4.1 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4.1.1 石油定价机制
        4.1.2 铜定价机制
        4.1.3 铝定价机制
    4.2 以长期合同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4.2.1 铁矿石定价机制
        4.2.2 煤炭定价机制
    4.3 矿产品定价机制下的受益者和买单者
        4.3.1 矿产品定价机制下的受益者
        4.3.2 矿产品定价机制下的买单者
    4.4 本章小结
5 矿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1 矿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矿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5.1.1 研究方法简介和相关数据的获取途径
        5.1.2 铁矿石价格波动对钢铁行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5.1.3 精炼铜价格波动对铜行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5.1.4 原铝价格波动对铝行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5.2 本章小结
6 中国矿业企业规避未来矿产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6.1 中国对矿产品需求预测
        6.1.1 中国铜资源需求趋势
        6.1.2 中国铝资源需求趋势
        6.1.3 中国铁矿石资源需求趋势
    6.2 中国规避矿产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6.2.1 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制定矿产资源海外获取战略
        6.2.2 通过参股控股海外矿山的方式获取稳定的海外矿产资源
        6.2.3 开拓多元化矿源供应渠道来分散原材料供应风险
        6.2.4 加大国内矿山的勘探和开采力度来提高矿产资源的自给自足率
        6.2.5 建立完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及矿产资源风险预警机制
        6.2.6 优化现有资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2.7 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将某些比较劣势产业向海外转移
        6.2.8 建立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6.2.9 建立具有矿产品国际定价权的期货市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资源获取中的非市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 行业现状概述
    (一) 高铁制造的对外谈判和技术引进
    (二) 汽车制造业的技术开发
    (三) 钢铁行业的对外谈判
三、中国企业获取资源的博弈分析
    (一) 模型设定
        1.博弈局中人
        2.博弈形式
        3.局中人收益和损失情况
    (二) 博弈过程分析
        1.x=1, y=1的动态博弈
1的一对一动态博弈'>2.x=1, y>1的一对一动态博弈
1的一对多博弈'>3.x=1, y>1的一对多博弈
1, y>1的多对多博弈'>4.x>1, y>1的多对多博弈
四、三大产业行业分析及结论
    (一) 高铁制造业
    (二) 汽车制造业
    (三) 钢铁行业
    (四) 结论
五、政策建议
    (一) 高速铁路行业
    (二) 汽车制造业
        (1) 促进市场竞争。
        (2) 鼓励非合资企业发展。
        (3) 提高“退出选择”的收益。
    (三) 钢铁行业
        (1) 促进钢铁产业链整合。
        (2) 集中全国需求形成谈判优势。
        (3) 采取“威胁”策略。

四、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展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中国铁矿石国际市场势力提升问题研究[D]. 潘青松.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6)
  • [3]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D]. 杨佩桦.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4]中澳铁矿石贸易定价权问题研究[D]. 王素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5]铁矿石贸易的价格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 丁建华. 浙江大学, 2014(08)
  • [6]基于投资权益的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张赟.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铁矿石定价机制研究[D]. 钱成. 东华大学, 2013(05)
  • [8]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D]. 孟倩. 河北经贸大学, 2013(09)
  • [9]国际矿产品定价机制对中国矿业下游产业盈利能力影响[D]. 彭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10]资源获取中的非市场策略研究[J]. 余吉安,高薇,杨斌,李学伟. 中国软科学, 2011(11)

标签:;  ;  ;  ;  ;  

2004财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日本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