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食性白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食性白蚁,共生微生物,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木食性白蚁论文文献综述
石玉[1](2015)在《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微生物源糖苷水解酶多样性和酶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食性白蚁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能力与其体内丰富的纤维素酶系有关。高等白蚁和低等白蚁肠道均有多种共生微生物,其中很多微生物都具有产纤维素酶的能力,在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经从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中发现了多种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基因,但有关这些酶的特性及其在白蚁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分别以低等白蚁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和高等白蚁海南象白蚁(Nasutitermes hainanensis)为对象,研究了木食性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来源的纤维素酶基因的多样性,并研究了 3个纤维素酶以及半纤维素酶的体外酶活和特性,为阐明白蚁体内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机理以及共生微生物与木食性白蚁之间的共生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从黑胸散白蚁分离到的疣微菌Opitutaceaesp.TSB-47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该菌基因组大小为7.29Mb,具有5520个编码基因,染色体中的G+C含量为62.88%。疣微菌Opitutaceae sp.TSB-47基因组中含有多个纤维素酶基因,包括3个内切葡聚糖酶基因,14个葡萄糖苷酶基因;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半纤维素酶基因,其中木聚糖酶基因有4个,β-木糖苷酶基因有3个,半乳糖苷酶基因有41个。选取其中的7个进行异源表达,仅有一个木聚糖酶基因获得了可溶性蛋白,命名为Xyn1959。经NCBI比对,Xyn1959与来源于疣微菌Pedosphaera parvula的内切-β-1,4-木聚糖酶的序列相似性最高(62%)。对纯化的Xyn1959蛋白进行酶活性质研究,Xyn1959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5.2,在pH4.4到pH7.6的范围内,酶活性均在60%以上,在15~4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酶促反应时能保持一半以上的活性,具有较广的温度作用范围。Xyn1959重组酶的比活力为37.91 U/mg,Km值和Vmax值分别为2.40 mg/ml和65.03U/mg。利用TLC分析,Xyn1959水解山毛榉木聚糖的主要产物为木二糖,木叁糖和木四糖,说明Xyn1959是内切型的木聚糖酶。2.根据用Race技术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获得的GHF7纤维素酶基因设计引物,构建了黑胸散白蚁肠道GHF7纤维素酶基因的DNA文库和cDNA文库,得到了 7个GHF7的DNA序列和6个GHF7的cDNA序列,基因大小均为1356bp,没有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GHF7酶基因来源于白蚁共生鞭毛虫。与选取的GenBank中GHF7纤维素酶基因进行多重比对,发现获得的黑胸散白蚁肠道GHF7纤维素酶属于CBH酶。对其中的一个酶RcGHF7-RT33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异源表达,对该重组酶进行酶活性质分析,发现RcGHF7-RT33不能降解pNPC,没有CBH酶活性,但能降解pNPG,具有BG酶活性。该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反应pH值为5.2,在pH3.2到pH8.0的范围内,酶活性均在70%以上,说明RcGHF7-RT33是一个酸性酶。RcGHF7-RT33重组酶的比活力为0.205 U/mg,Km值和Vmax值分别为0.4375 mg/ml 和 1.49U/mg。3.以海南象白蚁肠道总DNA构建了 Fosmid文库,从中挑选了近2000个克隆,插入片断平均为38.7kb(20-60kb)。以不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底物来进行筛选,成功筛选得到7个具有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的克隆。采用设计的兼并引物,分别构建了全肠,后肠P3区和P4区的EG基因文库,得到了 5个属于GHF5家族的EG酶基因,命名为NSEG5a,NSEG5b,NSEG5c,NSEG5d,NSEG5e。5个酶基因全长均为1152bp,编码383个氨基酸,根据RFLP图谱分析发现,这5个基因主要来自P3区和P4区细菌,表明后肠共生细菌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具有重要作用。在大肠杆菌中对NSEG5a进行了异源表达,所表达的NSEG5a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6.0,该酶在pH4.4-8.4范围内具有较强的pH耐受性。NSEG5a重组酶的比活力为3.75 U/mg,Km值和Vmax值分别为1.72 mg/ml和4.68U/mg。TLC分析结果表明,NSEG5a不能水解纤维二糖,纤维叁糖,水解纤维四糖和纤维五糖的主要产物为纤维二糖和叁糖,说明NSEG5a是内切型的葡聚糖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徐荣[2](2013)在《木食性高等白蚁肠道内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蚁是一个典型的共生体系,其肠道中有丰富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共生的微生物与白蚁对木质纤维素的代谢密切相关。木食性高等白蚁由于其肠道中没有共生的原生动物,推测其肠道中的共生细菌在白蚁对木质纤维素的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共生细菌在木食性高等白蚁消化木质纤维素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我国海南省广泛分布的木食性高等白蚁,象白蚁{Nasutitermes sp.)和锯白蚁(Microcerotermes sp.)为研究对象,对其肠道中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得到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木食性高等白蚁肠道中纤维素降解微生物,有助于了解这些微生物在白蚁对木质纤维素复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和利用新的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资源,为阐明共生微生物与木食性白蚁之间的共生机制,和以木质纤维素为基础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以象白蚁为研究材料,从其肠道分离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在37℃、pH7.2、好氧培养条件下,以滤纸条做碳源,从象白蚁肠道中分离到一个6天能使滤纸崩解的混合菌群,多次转接后仍具有稳定的降解能力。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从形态学、分子水平对该体系的组成进行了探究。用DNS法对混合菌群培养液的各种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混合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由两种细菌组成,分别命名为NS1、NP1。NS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RJT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9%0的相似性。NPl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哥本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kobensis)菌株DSM10249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8%的相似性。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混合菌群中的细菌在培养过程中吸附在滤纸上生长。酶活测定结果显示该体系以滤纸为碳源培养6天后时,具有的滤纸酶活性、内切葡聚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分别是1.06±0.01U/ml、1.3U/ml、1.02±0.01U/ml、2.43±0.04U/ml。从该混合菌群中分别分离纯化出NS1、NP1后,将其单独接种到同样的滤纸条培养基中,滤纸不能崩解,但将两株细菌共培养后,滤纸可以崩解。推测这两种细菌在降解纤维素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2.以象白蚁和锯白蚁为研究对象,从其肠道分离培养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微生物。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木聚糖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的培养、筛选,获得2株同时具有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的菌株,分别命名为XB-7、JH-8。其中,菌株XB-7筛选自象白蚁肠道,菌株JH-8筛选自锯白蚁肠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XB-7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yticus)菌株Hy7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9%相似性、JH-8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AU25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经液体培养后,对其内切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菌株XB-7在培养3天时,内切葡聚糖酶活性达到最高(1.32±0.03U/m1),在培养2天时,木聚糖酶活性达到最高(6.79±0.05U/m1);菌株JH-8在培养3天时,内切葡聚糖酶活性(3.60±0.25U/m1)、木聚糖酶活性达到最高(5.09±0.32U/m1)。(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李小娟[3](2012)在《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一株伯克氏菌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蚁是重要的生物质降解者,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木质素的循环利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白蚁体内寄居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共生微生物被认为对于白蚁消化吸收木质纤维素和研究宿主社会性行为进化至关重要。此外,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对宿主有利,而且对肠道内的微生物也是有利的。白蚁肠道内的这些共生微生物形成共生系统,对白蚁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极其重要。因此,了解白蚁肠道内的微生物共生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中我们选取两种木食性白蚁为研究对象,一种低等白蚁--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和一种高等白蚁--象白蚁Nasutitermes sp.,采用6种培养基对这两种白蚁肠道内的可培养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这两种白蚁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进一步阐述在不同种类的木食性白蚁肠道内这些共生微生物的作用和功能及白蚁消化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具体机制打下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3TSB培养基对象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菌数量做了MPN测定,结果显示每个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是1.10×105;以PY②培养基对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纤维杆菌进行了MPN测定,结果显示每个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纤维杆菌的数量是1.25×104个。2.选用TSB、LB、PY①和PM①等6种培养基对象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结果从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共分离到55株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对这些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55株细菌属于11个不同的属,其中22%的细菌分离株为乳球菌属细菌,占明显优势。其次是假单胞菌属,占分离菌总数的18%。此外,柠檬酸杆菌属、特拉布斯氏菌属、梭菌属细菌也占有较高比例,分别为13%、11%和9%,其它分离菌还包括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拟杆菌等。3.以1/3TSB培养基对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菌数量进行了MPN测定,结果显示每个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是3.55×104个4.选用TSB、LB和PY②等3种培养基对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结果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共分离到66株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对这些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66株细菌属于7个不同的属,其中39%的细菌分离株为肠杆菌属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柠檬酸杆菌属细菌,占分离菌总数的30%。此外,假单胞菌属和约克氏菌属细菌也占有较高比例,分别为15%和6%,其它分离菌还包括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乳球菌属细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栖息在黑胸散白蚁和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的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多样性、种群结构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如特拉布斯氏菌属、梭菌、拟杆菌、类芽孢杆菌等在黑胸散白蚁肠道内没有分离株出现;约克氏菌在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没有分离株出现。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肠道生理生化特性、白蚁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不同机制及白蚁肠道内鞭毛虫的有无等密切相关。5.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方面对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分离的一株伯克霍尔德氏菌(TS-14)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直杆状(长约1-21μm,宽0.5μm),菌落圆形,湿润,乳白色不透明,有光泽,光滑,边缘比较整齐,无鞭毛,不具有运动性。菌株TS-14最适培养条件为:耐盐度为1.5%,盐浓度大于1.5%细菌不能生长,PH生长范围为3.5至10.0,最适生长PH为5.5,温度生长范围为15℃-40℃,最适生长温度30℃。细菌(G+C)mo1%含量为67.67%。综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G+C)mol%含量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株细菌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的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陈娟[4](2011)在《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食性白蚁作为自然界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者,在能源日益缺乏的当今世界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木食性白蚁肠道中栖息着众多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白蚁的共生关系与共生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对其共生关系的研究和探讨对深入了解木食性白蚁降解纤维素的机制,开发与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于新型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分别以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和象白蚁Nasutitermessp.为对象研究了一种低等木食性白蚁和一种高等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的多样性,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共生细菌在不同类群木食性白蚁肠道中的作用与功能,阐明白蚁降解纤维素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象白蚁Nasutitermes sp全肠DNA为模板,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为引物扩增并构建了象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文库。从随机挑取的419个克隆中得到73个细菌16S rRNA基因。对这些共生细菌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象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主要有螺旋体(65.8%)、嗜纤维杆菌(16.5%)、拟杆菌(4.5%)这几大类,另外还包括一些浮霉菌,厚壁菌以及一些不能确认门类的非培养细菌。2.以黑胸散白蚁全肠DNA为模板,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为引物扩增并构建了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文库。从随机挑取的602个克隆中得到150个细菌16S rRNA基因。对这些共生细菌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主要类群有螺旋体(42.3%)、白蚁菌群1(19.3%)、变形菌(10.6%)、厚壁菌(7.1%)和拟杆菌(6.8%),此外,还包括一些浮霉菌和放线细菌。3.对黑胸散白蚁肠道内的好氧及兼性厌氧菌进行了MPN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白蚁肠道内好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是9.25×105每条。4.对两个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克隆的Rarefaction分析表明,从两个文库所选的克隆数都能够较好地覆盖细菌的多样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象白蚁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的多样性与种群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推测这种差异与白蚁肠道内鞭毛虫的有无、消化道生理条件以及白蚁的代谢需要等生物学特性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杨红[5](2004)在《木食性散白蚁肠道共生细菌的区系结构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蚁是国际生态研究中的五大害虫研究对象之一。由于其种类繁多,食性广泛,因此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全世界每年因白蚁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已有的研究表明,低等木食性白蚁对木质纤维素等植物源食物的消化主要与其肠道共生微生物有关。但目前为止,人们对其肠道共生微生物在食物消化,代谢生理等方面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为了对木食性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揭示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消化中的作用,本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应用分子克隆,DNA指纹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等多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Feytaud)为模式系统研究低等木食性白蚁肠道内不同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的区系结构及多样化和主要细菌类群在该白蚁肠道的分布与定位等问题,并研究了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Kollar)肠道共生鞭毛虫P.vertens相关的共生细菌的系统发育类型。为进一步阐明这些肠道共生微生物在复杂的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通过消灭肠道共生微生物使白蚁由于“缺共生生物病”而死亡的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对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木食性白蚁的综合防治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与木食性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Kollar)肠道共生鞭毛虫Pyrsonympha vertens相关的共生细菌的系统发育类型。借助显微操作仪从该白蚁肠液中分离出单一鞭毛虫P.vertens,运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构建了与散白蚁R.flavipes肠道内共生鞭毛虫P.vertens相关的共生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通过对挑选克隆的RFLP分析选择了5个克隆进行全序列测定,其中4个克隆属于“白蚁菌群1”(Termite group 1),另1个克隆属于滑行菌门(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 phylum,CFB phylum)的拟杆菌。根据测序克隆的RFLP图谱所代表的克隆数,说明“白蚁菌群1”和CFB phylum的拟杆菌均为与鞭毛虫P.vertens相关的优势共生细菌类群。 2.本研究以生活于地下的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Feytaud)为对象,在国内、外通过分子克隆和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首次报道了低等木食性白蚁消化道中四个不同的微生态环境,即中肠,后肠肠壁,后肠肠液,和肠道共生鞭毛虫中细菌的区系结构。结果表明,这些不同微环境中细菌的主要类群为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梭状芽孢杆菌,链球菌和支原体相关克隆),滑行菌门的细菌,螺旋体和一些紫细菌。这些类群的细菌不均匀地分布蜘博士学位论文DOCI’01挤L DISSERTArflON于肠道四个不同的微生态环境中。在该白蚁肠道内最大的一个细菌类群为所谓的“白蚁菌群1”门的细菌,迄今尚无纯培养的分离株。绝大多数“白蚁菌群1”门的克隆与鞭毛虫相关,并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两个不同的簇,该簇的克隆仅从散白蚁忍santonensz’s及其它相近的价tjcu了z’t~es的肠道中得到。其它类群的细菌克隆在系统发育树上也常常形成独立的分支,与它们最邻近的克隆也大多来自其它相近的白蚁种类的肠道。说明白蚁肠道微生物与其宿主的共进化关系。本研究表明白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反映了白蚁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异质性。3.以165 rDNA为标记基因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etionfr铭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了散白蚁鹿tjeu11’termes santonensjs肠道不同 微环境细菌区系结构的多样性。用五力岁I消化细菌165 rRNA基因,进行T-RFLP指纹图谱 分析发现散自蚁尤朋刀tonensz’s(Feytaud)肠道四个不同部分细菌区系结构的多样性差别 很大。后肠肠液及肠壁相关细菌区系的多样性(12~巧个峰)明显高于中肠和鞭毛虫相关 细菌的多样性(3一5个峰)。综合人勿,I消化,八勿,卜Tail消化及Tasl酶消化后的不盯LP 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可见,在中肠基因文库中,最主要的细菌类群为链球菌和梭状芽抱杆菌: 鞭毛虫相关细菌中的优势类群依次为“白蚁菌群1”,螺旋体,和梭状芽抱杆菌:后肠肠液 中的优势细菌类群也为“白蚁菌群1”,螺旋体,和梭状芽抱杆菌,此外还有链球菌,支原 体,及紫细菌等;后肠肠壁相关细菌优势类群为“白蚁菌群1”,梭状芽抱杆菌,和CFB phylum等。4.采J一月多种细菌种群特异性探针本论文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低等木食性白蚁,散白蚁尺 ssntonensl’s肠道共生细菌在肠道不同微环境的分布及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 菌类群在散白蚁左santonensz’s肠道的分布是不同的。在该白蚁肠道最占优势的“白蚁菌 群1”类细菌主要是巧尹‘口尹粉阴夕ha verten:和Trichonympha agilis这两种鞭毛虫的内共生菌, 随着两种鞭毛虫的分布而遍布于肠腔各处及靠肠壁的区域。CFB phylum的细菌主要分布于 肠液和肠壁,少数与鞭毛虫相关。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菌部分分布于中肠和后肠的肠壁, 也有部分分布于肠液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木食性白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蚁是一个典型的共生体系,其肠道中有丰富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共生的微生物与白蚁对木质纤维素的代谢密切相关。木食性高等白蚁由于其肠道中没有共生的原生动物,推测其肠道中的共生细菌在白蚁对木质纤维素的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共生细菌在木食性高等白蚁消化木质纤维素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我国海南省广泛分布的木食性高等白蚁,象白蚁{Nasutitermes sp.)和锯白蚁(Microcerotermes sp.)为研究对象,对其肠道中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得到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木食性高等白蚁肠道中纤维素降解微生物,有助于了解这些微生物在白蚁对木质纤维素复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和利用新的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资源,为阐明共生微生物与木食性白蚁之间的共生机制,和以木质纤维素为基础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以象白蚁为研究材料,从其肠道分离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在37℃、pH7.2、好氧培养条件下,以滤纸条做碳源,从象白蚁肠道中分离到一个6天能使滤纸崩解的混合菌群,多次转接后仍具有稳定的降解能力。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从形态学、分子水平对该体系的组成进行了探究。用DNS法对混合菌群培养液的各种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混合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由两种细菌组成,分别命名为NS1、NP1。NS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RJT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9%0的相似性。NPl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哥本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kobensis)菌株DSM10249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8%的相似性。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混合菌群中的细菌在培养过程中吸附在滤纸上生长。酶活测定结果显示该体系以滤纸为碳源培养6天后时,具有的滤纸酶活性、内切葡聚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分别是1.06±0.01U/ml、1.3U/ml、1.02±0.01U/ml、2.43±0.04U/ml。从该混合菌群中分别分离纯化出NS1、NP1后,将其单独接种到同样的滤纸条培养基中,滤纸不能崩解,但将两株细菌共培养后,滤纸可以崩解。推测这两种细菌在降解纤维素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2.以象白蚁和锯白蚁为研究对象,从其肠道分离培养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微生物。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木聚糖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的培养、筛选,获得2株同时具有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的菌株,分别命名为XB-7、JH-8。其中,菌株XB-7筛选自象白蚁肠道,菌株JH-8筛选自锯白蚁肠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XB-7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yticus)菌株Hy7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9%相似性、JH-8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AU25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经液体培养后,对其内切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菌株XB-7在培养3天时,内切葡聚糖酶活性达到最高(1.32±0.03U/m1),在培养2天时,木聚糖酶活性达到最高(6.79±0.05U/m1);菌株JH-8在培养3天时,内切葡聚糖酶活性(3.60±0.25U/m1)、木聚糖酶活性达到最高(5.09±0.32U/m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食性白蚁论文参考文献
[1].石玉.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微生物源糖苷水解酶多样性和酶学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徐荣.木食性高等白蚁肠道内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酶活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李小娟.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一株伯克氏菌的初步鉴定[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陈娟.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杨红.木食性散白蚁肠道共生细菌的区系结构和多样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