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声提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提取,超声,专利分析
超声提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宏,宋燕[1](2019)在《中药超声提取相关专利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法具有提取速度快、溶剂用量少、提取率高、不影响物质活性与化学结构的特点,也是目前实验室阶段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提取技术。本文旨在对超声提取相关专利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专利申请布局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5期)
徐耀,刁锐琦,黄易安[2](2018)在《循环超声提取技术在药用植物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因为我国中药生产水平发展越来越缓慢,所以导致与世界先进的天然药物的提取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对我国中成药产品在世界药品市场的地位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逐渐加入WTO,为确保不断增加我国中药与天然产物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度,必须不断对先进的、高效的循环超声提取技术进行研究。而且为使我国中成药产品生产、销售与中医药悠久历史的地位相适应,因此需要不断科学合理的将循环超声提取技术,在药用植物化学中进行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42期)
南占东,农国富,杨爱明,农青龙[3](2014)在《超声提取技术在茶叶提取分离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提取技术是一种具有极强物理和声化学效应的分离方法,在茶叶提取中应用广泛。本文就超声波萃取的原理、优点及其在茶叶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预测其在未来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口腔护理用品工业》期刊2014年02期)
曹国社,赖瑢,周红,梁敏怡,卢城炜[4](2014)在《超声提取辅助浸入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快速检测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超声提取辅助浸入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DI-SPME-GC/MS)方法快速检测土壤中有机氯农残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分离、富集和进样一体化,减少样品前处理步骤.实验优化了DI-SPME的萃取条件、超声提取条件及GC/MS仪器参数.在优化条件下,9种OCPs在实验浓度范围(20—500 ng·g-1)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899—0.9987,方法检出限在0.67—1.76 ng·g-1,加标回收率在80.2%—117.1%,相对标准偏差(n=6)为10.0%—12.0%.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绿色环保的分析土壤中OCPs农残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4年04期)
袁英髦,曹雁平[5](2013)在《低芳香成分姜黄素超声提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芳香成分姜黄素的提取方法为研究对象,以溶剂选择,提取时间和溶剂体积为考察因素,研究了超声场中溶剂法提取姜黄素和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实验结果,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声前后姜黄细胞的形态变化,以确定超声场对实验的影响。先提取挥发油再提取姜黄素比先提取姜黄素再提取挥发油的挥发油产量高36.1%以上达1.21g/h,且姜黄素产量高361.4%以上为0.787mg/h。以姜黄素为目标产物时,宜使用石油醚为提取剂,以挥发油为目标产物时,使用乙醚作为提取剂效果更好。提取量随时间和溶剂体积的增大而提高。超声场破坏了姜黄细胞的细胞壁和纤维物质使目标产物提取效果更好。本实验研究提取低芳香成分的姜黄素技术,让其能更广泛地应用在化妆品、食品等领域。(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4期)
于向红,王曙宾,粘立军[6](2012)在《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在参松养心胶囊中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小试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在参松养心胶囊中试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在固定超声功率,超声频率,提取温度等参数的条件下,以收粉率,有效成分含有量为指标,考察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在溶剂消耗量及提取时间上与原回流提取工艺的差异。结果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在保证样品收粉率及有效成分含有量的基础上,可以显着降低乙醇耗用量、节省提取时间。结论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在参松养心胶囊中试生产中可行性强,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有望推广到大生产应用中。(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2年12期)
马艳,吴胜举[7](2012)在《超声环流技术粗提中草药及超声提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超声破碎提取法超声波利用率低和难于工程放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频率可变、提取温度可控的超声环流反应器,并分别利用超声法和超声环流法提取陈皮中的黄酮类物质,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提取率,对影响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基于Fick第一定律建立了超声提取中草药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超声提取陈皮实验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在提取初期符合较好,但在实验后期,二者出现较大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超声作用导致黄酮发生降解以及被提取物中杂质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江玉龙[8](2012)在《循环超声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波具有"空化现象"、"机械振动"以及"热效应"等特性。"空化现象"可瞬间产生几千个压力,使提取介质中的微小气泡压缩、爆裂,击碎被提取原料的细胞壁,加速天然药用成份的溶出。"机械振动"和"热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溶出成份的扩散,使药用成份在提取介质中快速达到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12年02期)
田尚衣,万泓志,黄国辉,杨允菲,张义飞[9](2011)在《在线超声提取96-孔盘技术高通量快速测定全叶马兰中果聚糖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在线动态超声提取装置对全叶马兰果聚糖成分进行提取,用效应面方法优化了在线提取条件。提取溶剂为纯水,待测样品为5 mg,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是496 W,溶剂流速0.63 mL/min,溶剂体积4.69mL;用96-孔盘联合酚硫酸程序对果聚糖进行高通量快速检测,果聚糖的加标回收率为98.3%~105.7%,相对标准偏差为2.9%~4.1%,全叶马兰果聚糖含量为17.60%。15 min内可分析24个样品。试剂用量较常规比色分析减少了95%。本方法快速、准确,特别适合天然植物资源生态学研究中数以百计的大样本统计调查。(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1年03期)
秦梅颂[10](2010)在《超声提取技术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超声提取的原理和在中药提取方面的研究概况。方法:查阅、分析近些年来超声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的研究文献。结果:超声提取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广泛,可用于药材中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的提取,超声提取中药的工艺研究较为丰富,但仍需完善。结论:超声提取技术是一种省时、节能、提取效率高的新方法,在中药提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期刊2010年13期)
超声提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阶段因为我国中药生产水平发展越来越缓慢,所以导致与世界先进的天然药物的提取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对我国中成药产品在世界药品市场的地位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逐渐加入WTO,为确保不断增加我国中药与天然产物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度,必须不断对先进的、高效的循环超声提取技术进行研究。而且为使我国中成药产品生产、销售与中医药悠久历史的地位相适应,因此需要不断科学合理的将循环超声提取技术,在药用植物化学中进行广泛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声提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宏,宋燕.中药超声提取相关专利技术综述[J].南方农机.2019
[2].徐耀,刁锐琦,黄易安.循环超声提取技术在药用植物化学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8
[3].南占东,农国富,杨爱明,农青龙.超声提取技术在茶叶提取分离中的研究[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14
[4].曹国社,赖瑢,周红,梁敏怡,卢城炜.超声提取辅助浸入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快速检测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J].环境化学.2014
[5].袁英髦,曹雁平.低芳香成分姜黄素超声提取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
[6].于向红,王曙宾,粘立军.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在参松养心胶囊中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成药.2012
[7].马艳,吴胜举.超声环流技术粗提中草药及超声提取动力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江玉龙.循环超声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9].田尚衣,万泓志,黄国辉,杨允菲,张义飞.在线超声提取96-孔盘技术高通量快速测定全叶马兰中果聚糖成分[J].分析化学.2011
[10].秦梅颂.超声提取技术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