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脑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炎,日本,病毒,蛋白,链式反应,细胞,结构。
日本脑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吕玉金,吴凤笋,刘胜利,李文刚[1](2019)在《猪日本乙型脑炎及猪细小病毒复合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与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在建立优化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PPV-JEV复合PCR检测方法,可扩增出预期的238 bp和152 bp特异性片段。该方法敏感性高、稳定性好、特异性强,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单项PCR检测结果符合率100%,该方法适合JEV和PPV的联合检测和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王双双,赵红梅,周丹娜,蔡行,耿超[2](2019)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3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的复制机制及其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试验以GenBank中收录的JEV HW1株NS3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获得NS3基因序列后,采用ClonExpress克隆技术将NS3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 EGFP-C3上,将得到的产物pEGFP-C3-NS3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使用X-tremeGENE HP DNA Transfection Reagent体外转染幼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观察24 h后应用Western-blot和IFA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CR克隆获得的基因片段大小约为1 370 bp,NS3基因片段与HW1株同源性为100%; BHK21细胞密度在70%~80%时质粒转染效果最佳,质粒质量与转染试剂体积的比例为1∶3; Western-blot鉴定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分子质量约为79 ku; IFA鉴定融合蛋白成功表达,24 h为转染高峰期,绿色荧光最强,pEGFP-C3-NS3与NS3阳性血清反应显红色荧光。说明在BHK21细胞中成功表达出NS3蛋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7期)
耿超,赵红梅,周丹娜,蔡行,王双双[3](2019)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5rdrp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的复制机理和研制以JEV复制复合体为靶标的药物,试验以GenBank中收录的JEV HW1株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针对NS5rdrp的特异性引物,提取JEV RNA,反转录得到cDNA,以其为模板使用PCR方法克隆得到NS5rdrp基因片段;利用T4DNA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NS5rdrp,并对产物测序;提取去除内毒素的重组质粒,用转染试剂X-tremeGENE HP DNA Transfection Reagent转染BHK21细胞,转染24 h后观察结果;最后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NS5ra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920 bp的NS5rdrp基因片段;测序结果经NCBI上BLAST比对分析,克隆得到的NS5rdrp基因与HW1株的同源性为100%;转染时细胞的最佳密度区间为70%~80%,转染试剂与转染质粒的比例为3∶1;经过Western-blot检测,重组质粒在细胞内正常表达,NS5rdrp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37 ku。说明试验通过真核表达成功获得NS5rdrp蛋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5期)
王珂[4](2019)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介导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急性的蚊虫传播人畜共患病。乙型脑炎的主要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广泛的炎症,并伴随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的破坏。虽然在病理学上,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脑炎和血脑屏障的破坏,但是其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JEV感染的体内和体外模型,探讨了JEV感染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结果显示,JEV感染小鼠后,在外周只有第1天和第2天能检测到少量残余的病毒,随后无法检测到病毒,说明外周的病毒很快被清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JEV感染后第2天就能检测到病毒,在第4天病毒载量急剧增加,第5天基本达到顶点。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发现,通透性的极显着增加发生在JEV感染后第4天。以上结果说明乙型脑炎病毒在外周器官中未大量复制,部分病毒在未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情况下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复制,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最终导致小鼠死亡。在脑组织中,IP-10、IFN-γ、IL-6和CCL4的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就有极显着的增加,而CCL2和CCL3的表达量在第3-4天开始有显着增加。CCL5的表达量在JEV感染的第3天有约15-20倍的增加;而TNF-α表达量在第4天有极显着的增加。利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作为血脑屏障单层细胞模型的体外研究发现,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的脑匀浆上清无论乙型脑炎病毒是否灭活,均能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证实了是炎性因子而不是乙型脑炎病毒自身增加了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本课题首先进行了IFN-γ中和实验,以探究在本实验模型中IFN-γ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结果显示,中和IFN-γ之后能够明显减少JEV感染情况下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说明IFN-γ在破坏血脑屏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中和IFN-γ是通过减少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来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考虑到IP-10在感染后第1天就有极高的表达量,随后一直维持高表达,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中变化最早且最显着的因子。IP-10中和实验显示中和IP-10能够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说明IP-10和IFN-γ均位于JEV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网络的中心。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后IP-10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后IP-10的主要来源,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也能产生部分IP-10。利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的研究发现IP-10并没有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因此推测IP-10是通过调节其他炎性因子的表达,进而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通过分析IP-10与其他炎性因子表达及血脑屏障破坏时空关系,发现TNF-α极有可能位于IP-10下游。进一步用IP-10和乙型脑炎病毒处理星形胶质细胞,均能在处理后的细胞上清中检测到较高水平TNF-α,而中和IP-10之后能够明显下调TNF-α的表达,说明IP-10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途径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从而产生TNF-α。TNF-α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通透性,调节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和转位,进而影响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乙型脑炎病毒感染能够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上调表达IP-10的受体CXCR3。IP-10与受体CXCR3结合之后,能够激活MAPK信号通路。IP-10主要激活并磷酸化JNK(c-Jun N-terminal kinase),使其下游的立即早期转录因子c-Jun磷酸化,进而诱导TNF-α的表达。而TNF-α直接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外周免疫细胞更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能引起中枢胶质细胞的活化,最终强烈的炎性风暴导致了小鼠的死亡。综上所述,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诱导炎性因子,导致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进而引起动物的死亡。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产生的IFN-γ能够直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而产生的IP-10并不直接作用于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而是通过诱导下游的炎性因子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是IP-10的主要来源。IP-10通过结合其受体CXCR3,激活JNK-c-Jun信号通路,进而诱导TNF-α的表达。而TNF-α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与胞内分布来调控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阐明IP-10/TNF-α细胞因子网络诱导的BBB破坏能够为黄病毒科其他致脑炎病毒的发病机制提供借鉴,也能够为BBB相关的CNS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白卓芳[5](2019)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3抑制miR-466d-3p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一种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噬神经性病毒,主要通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炎症。该病毒引起的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致死率达到25%左右。本研究通过MicroRNA基因芯片和MicroRNA测序分析,发现在JEV感染期间小鼠脑组织和神经母瘤细胞中大部分miRNA表达下调;利用miRDB和TargetScan分析发现miR-466d-3p靶向作用IL-1β,并通过体外转染miR-466d-3p的模拟物和抑制剂进一步确定了miR-466d-3p与IL-1β的靶向关系;本研究构建了JEV所有非结构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转染小鼠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母瘤细胞发现NS3能够抑制miR-466d-3p等miRNA的表达,证明NS3抑制宿主miRNA表达的功能。综上所述,乙脑病毒NS3能够有效抑制宿主miR-466d-3p等miRNA的表达,进而促进神经炎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杨伟,韦冠东,汤德元,曾智勇,黄涛[6](2018)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诱导小鼠CD4~+T细胞应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的免疫效果,笔者分析了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真核表达的差异。通过观察JE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JEV贵州分离株(GZ株)分别在BHK-21细胞上出现的CPE,并收集强、弱毒株的细胞悬液,提取总RNA,分别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的编码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1r、pcDNA3.1(+)-NS2Ar、pcDNA3.1(+)-NS1-2Ar、pcDNA3.1(+)-NS1q、pcDNA3.1(+)-NS2Aq和pcDNA3.1(+)-NS1-2Aq,将构建成功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健康小鼠,最后采集小鼠的血液和组织分别进行JEV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研究结果显示:JEV GZ强毒株与JEV SA14-14-2弱毒株能在BHK21细胞上增殖并产生CPE现象;构建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后经血常规和T淋巴亚群检测可以极显着或显着增加CD4+和CD8+细胞的含量。表明JEV强毒株非结构蛋白所诱导的细胞免疫略优于弱毒株非结构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但差异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苗丽娟,张立春,张宏玲,李青竹[7](2018)在《一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某猪场送检一例病猪,经诊断疑似为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对病猪的脏器以及全血进行BHK21细胞接种,对细胞培养物进行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荧光显微镜下细胞浆内可见绿色荧光信号;PCR检测为日本脑炎病毒阳性,成功分离到一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崔宁一[8](2018)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途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乙脑病毒是一种典型的嗜神经病毒,主要经蚊媒传播。乙脑病毒穿越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日本乙型脑炎发生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发宿主临床症状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对黄病毒家族其它成员的神经入侵途径已有报道,但是乙脑病毒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还不清楚。由于乙脑病毒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巨大危害,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乙型脑炎的特异性药物。因此,探究乙脑致病机制,尤其是乙脑病毒神经入侵的途径,对该病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乙脑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的途径。首先,以乙脑病毒感染C57BL/6小鼠,并且于感染后的每天分离小鼠的脑、嗅球和脊髓。RT-PCR和免疫荧光荧光检测这些组织中的病毒。结果显示,脑中检测到病毒的时间点早于嗅球和脊髓。用乙脑病毒处理CD3+T细胞、CD19+B细胞和Ly6c+单核细胞,而后再把这些细胞回输到健康小鼠脑组织内。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回输组小鼠脑中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回输组小鼠脑组织中都能检测到乙脑病毒。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发现单核细胞和T细胞上部分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上调。此外,内皮细胞对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粘附试验证实了脑血管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粘附增加,同时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与迁移相关的粘附分子及其配体的表达增加。以上结果显示: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血源性途径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可以感染CD3+T细胞、CD19+B细胞、Ly6c+单核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乙脑病毒感染促进了脑血管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粘附,使单核细胞更容易穿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综上所述,乙脑病毒可以由单核细胞携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亚南[9](2018)在《日本脑炎病毒假病毒颗粒的包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成员,与其同属的其它成员包括蜱传脑炎病毒(TBEV)、登革病毒(DENV)、黄热病毒(YFV)、和西尼罗病毒(WNV)等,这些均是引起人类致病的重要病原体。JEV病毒是虫媒病毒,感染后引发乙型脑炎,致死率较高,且多数幸存者患有严重的神经性后遗症,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野生型病毒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病毒的深入研究,所以目前针对日本脑炎病毒仍然没有有效的和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包装日本脑炎病毒假毒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s)对于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疫苗研究、筛选病毒药物及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以JEV-SA14株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复制子与结构蛋白反式互补原理包装JEV VLPs。前期实验室构建了JEV-Rluc复制子和VEEV-JEV-CprME克隆:JEV复制子上带有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报告基因,Rluc的表达水平可快速、灵敏的反应复制子的复制水平;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VEEV)复制子因其较高的复制及翻译水平可用于高效表达JEV结构蛋白CprME。实验中通过脂质体DMRIE-C顺次转染JEV-Rluc RNA和VEEV-JEV-CprME RNA于BHK-21细胞,转染完成后收取不同时间点的上清感染Vero细胞,通过荧光素酶Rluc活性检测证明了JEV复制子与VEEV复制子为载体提供的结构蛋白可以互补产生JEV VLPs。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又构建了VEEV-PAC-2A-JEV-CprME克隆,其中PAC基因是嘌呤霉素抗性基因可用于后续筛选稳定表达JEV CprME的细胞系,2A片段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自切割肽2A序列,目的是加强切割将PAC基因从翻译后的多聚蛋白上切割并释放出来。克隆构建完成后通过体外转录得到VEEV-PAC-2A-JEV-CprME RNA,首先为验证JEV复制子是否可以与VEEV-PAC-2A-JEV-CprME RNA互补产生JEV VLPs,同样通过脂质体顺次转染二者RNA本RNA和于BHK-21细胞,转染完成后收取不同时间点的上清感染BHK-21细胞,并通过荧光素酶Rluc活性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证明了结构蛋白与复制子可以互补产生JEV VLPs,但Rluc活性值≤2.7×10~4 light units,同时IFA结果也检测到较低阳性率,表明使用脂质体转染方法互补产生JEV VLPs效率较低。为进一步提高VLPs的产量我们采用电转的方法依次转染上述两种RNA,结果表明电转后Rluc信号值最高达可达10~8 light units,IFA显示阳性率明显提高,说明了利用电转在一定程度上着提高VLPs产量。为进一步优化该系统且使VLPs在特定细胞系上实现连续传代,将VEEV-PAC-2A-JEV-CprME RNA电转于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出了稳定表达JEV-CprME的细胞系,利用该细胞系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JEV VLPs。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VEEV复制子为表达载体提供JEV结构蛋白CprME与复制子互补包装JEV VLPs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脂质体转染VEEV-PAC-2A-JEV-CprME RNA与JEV-Rluc复制子互补效率较低,电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二者的互补效率,增加VLPs产量。为快速、简便包装出大量VLPs用于实验研究筛选出了稳定表达JEV结构蛋白CprME的细胞系,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大量VLPs。由于本研究中复制子基因组插入了Rluc报告基因该VLPs为建立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提供了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郭逢林[10](2018)在《日本脑炎病毒诱导p21相关的Foxo和Ca~(2+)信号通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畜健康的传染病,其突出病理特征是脑组织炎症和细胞死亡。目前,乙脑病毒感染致病的确切机制并不清楚,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乙脑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进而开发特殊有效的乙脑病治疗药物,是近年来国内外乙脑病毒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本实验室前期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乙脑病毒感染的BALB/c小鼠和Neuro-2a细胞的差异性表达基因,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乙脑病毒感染调节与凋亡相关的Foxo信号通路,并且在乙脑病毒感染(感染复数为5,感染72小时)的Neuro-2a细胞中,敲低Foxo基因后促进细胞凋亡,而过表达Foxo则降低细胞凋亡。为研究乙脑病毒调控Foxo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我们检测Foxo信号通路中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乙脑病毒感染(感染复数为5,感染72小时)诱导BALB/c小鼠和Neuro-2a细胞内Foxo表达水平降低,并下调Foxo下游的基因表达,包括促凋亡蛋白Bim,抗凋亡蛋白Bcl-6和p21。而过表达Foxo导致抗凋亡蛋白Bcl6和p21表达升高,细胞凋亡比例降低。并且过表达Bcl-6和p21后,下调乙脑病毒感染的Neuro-2a细胞凋亡比率。这些结果说明在乙脑病毒感染的Neuro-2a细胞中,Foxo通过抗凋亡蛋白Bcl-6和p21行使抗凋亡功能。为进一步探究乙脑病毒对Foxo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我们通过TFBind分析Foxo基因上游2kb的启动子区域,发现Foxo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一个STAT3结合位点。转录组测序,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乙脑病毒感染诱导STAT3表达降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和报告基因实验证实STAT3与Foxo基因启动子区结合。而且,乙脑病毒感染Neuro-2a细胞导致STAT3与Foxo启动子的结合下降。沉默Neuro-2a细胞内STAT3表达也导致Foxo表达水平下调。这些结果表明乙脑病毒是通过下调STAT3-Foxo-Bcl-6/p21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在研究乙脑病毒调控Foxo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过程中,我们发现抗凋亡蛋白p21表达水平存在变化。p21作为抗凋亡蛋白,同时也是重要的衰老蛋白分子。为研究乙脑病毒感染Neuro-2a细胞是否诱导细胞衰老,我们采用β-gal染色、免疫印迹及流式细胞仪分析乙脑病毒感染(感染复数为1,感染24小时)的Neuro-2a细胞内衰老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与模拟感染相比,乙脑病毒感染的Neuro-2a细胞24小时后胞质区域β-gal染色呈蓝色细胞增加,并且细胞内p21,p53和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内质网应激反应可通过Ca~(2+)途径诱导细胞内活性氧产生。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处理乙脑病毒感染的Neuro-2a细胞,下调细胞内活性氧、p21和p53蛋白水平。因此,乙脑病毒感染Neuro-2a细胞通过内质网应激反应的Ca~(2+)-ROS-p53-p21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衰老。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发现低剂量JEV感染Neuro-2a细胞的初期(感染复数为1,感染24小时),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的Ca~(2+)-ROS-p53-p21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诱导细胞衰老。而高剂量JEV感染Neuro-2a细胞的后期(感染复数为5,感染72小时),JEV通过抑制STAT3-Foxo-Bcl-6/p21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p21在乙脑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与衰老过程中均发挥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发特异性乙脑防治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日本脑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的复制机制及其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试验以GenBank中收录的JEV HW1株NS3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获得NS3基因序列后,采用ClonExpress克隆技术将NS3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 EGFP-C3上,将得到的产物pEGFP-C3-NS3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使用X-tremeGENE HP DNA Transfection Reagent体外转染幼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观察24 h后应用Western-blot和IFA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CR克隆获得的基因片段大小约为1 370 bp,NS3基因片段与HW1株同源性为100%; BHK21细胞密度在70%~80%时质粒转染效果最佳,质粒质量与转染试剂体积的比例为1∶3; Western-blot鉴定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分子质量约为79 ku; IFA鉴定融合蛋白成功表达,24 h为转染高峰期,绿色荧光最强,pEGFP-C3-NS3与NS3阳性血清反应显红色荧光。说明在BHK21细胞中成功表达出NS3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脑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吕玉金,吴凤笋,刘胜利,李文刚.猪日本乙型脑炎及猪细小病毒复合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王双双,赵红梅,周丹娜,蔡行,耿超.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3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鉴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耿超,赵红梅,周丹娜,蔡行,王双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5rdrp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鉴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4].王珂.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介导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5].白卓芳.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3抑制miR-466d-3p表达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6].杨伟,韦冠东,汤德元,曾智勇,黄涛.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诱导小鼠CD4~+T细胞应答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8
[7].苗丽娟,张立春,张宏玲,李青竹.一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家畜生态学报.2018
[8].崔宁一.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途径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9].张亚南.日本脑炎病毒假病毒颗粒的包装[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0].郭逢林.日本脑炎病毒诱导p21相关的Foxo和Ca~(2+)信号通路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