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入渗论文_王晓彤,胡振琪,赖小君,梁宇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入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土壤,水分,谷氨酸,水势,河套,灌区。

土壤水分入渗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彤,胡振琪,赖小君,梁宇生[1](2019)在《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采煤沉陷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应接近损毁前的水平。然而,采用传统的黄河泥沙一次性充填后覆盖一定厚度土壤层的复垦方式,复垦后土壤持水性差,生产力水平低。夹层式充填复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充填复垦土壤的水分特性,该文研究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共设计当地普通农田土壤剖面(CK1),传统"上土下沙"土壤剖面构型(CK2)及5个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处理T1~T5:在60 cm厚的黄河泥沙充填层中的不同位置夹20 cm厚心土层(黏土层),夹层距离表土距离分别为50 cm(T1),55 cm(T2),60 cm(T3),65 cm(T4)及70 cm(T5)。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不同位置设置夹层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含水率分布情况,优选适应于该地区的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结果表明: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夹层位置距离土表55cm为一临界深度,此时重构土壤的入渗率最低、湿润锋的运移速度最慢、阻水效果最强,但考虑到研究区强降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当心土夹层位置距离土表60cm时,更接近普通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是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理想选择。该研究对深入探讨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内部作用机理和指导滨黄河地区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韩胜强,王振华,李文昊,贾浩[2](2019)在《不同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可降解膜覆盖对农田灌溉的影响机理,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普通地膜和叁种不同可降解膜以及无膜覆盖条件下蒸发前后水分分布、不同时段蒸发量、不同土层温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入渗结束后覆膜,经48 h的重分布,各处理组均可以对水分起保水作用,有效提高地下15~25 cm土壤水分含量,BD2处理(B型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厚0.010 mm,主要成分PBAT设计降解诱导期60 d)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可降解膜,覆膜对5~15 cm土壤温度的保温作用明显。覆膜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经过192 h各处理的累积蒸发量呈规律性增长,叁种可降解膜对比可知:BD2处理对水分蒸发作用抑制明显,其保水保温作用与普通地膜差异不大,但可降解膜BD2处理最优。该研究可探明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并为建立相关模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吴思萱,刘卉芳,陈彩虹,赵哲光[3](2019)在《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的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晋西黄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降雨机对不同地类的土壤进行入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地类土壤入渗率可分为速变期、缓变期、稳定期等叁个阶段,而道路路面只分为速变期和稳定期两个过程。在不同地表条件的土壤入渗中,林地的入渗量最大,草地和耕地次之,路面最小。鉴于Philip方程对该地区土壤入渗的模拟精度最高,利用简化的土壤入渗方程,将影响土壤入渗的多项因子转换成一个参数,可为土壤入渗空间尺度转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武敏,冯绍元[4](2019)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农田土水势的分布对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农田水分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观测室内层状长土柱(土柱长L=335 cm)在上边界条件为薄层积水、下边界控制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水分入渗及蒸发过程的试验,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时土水势与零通量面的变化特征。【结果】入渗率随时间总的变化趋势是减小,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一般经历3个阶段:迅速减小、缓慢减小和稳定阶段;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增加,与时间呈幂拟合关系;入渗初始阶段湿润锋运移速率较快,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润锋运移速率逐渐减小,至某一时间后趋于稳定。【结论】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5](2019)在《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acid,γ-PGA)是一种优良的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超强的吸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节水潜力较大。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γ-PGA施量(0,1%,3%,5%)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与湿润锋运移速度均减弱,稳定入渗率显着减小,与对照相比,添加1%,3%,5%γ-PGA的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16.22%,40.34%,54.72%,湿润锋峰值分别减小了17.74%,52.32%,61.61%;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从1.669减小到0.854;Kostiakov公式中的经验系数(K)从0.855减小到0.792,经验指数(β)从0.356增加到0.480,且γ-PGA施量与S和K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其斜率分别为-16.583,-1.195;添加γ-PGA可改变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表层土壤(0—10 cm土层)的含水率呈增加趋势,10 cm以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减小趋势,但含盐量的土壤剖面变化趋势则与含水量呈相反的趋势,表明γ-PGA可减少土壤水分的下渗,显着增加土壤的滞水能力,然而聚谷氨酸对土壤盐分运移没有显着影响。该研究为γ-PGA作为节水控盐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戴子云,隋静轩,许蕊,李新宇[6](2019)在《北京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uelph渗透仪注水法研究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与质地、容重和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不同类型绿地土壤入渗速率差异较大,以文教区和居民生活区为最好,其后依次为公园、商业区、道路交通区。北京市绿地土壤质地以黏质土壤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城市绿地土壤黏粒越少,土壤稳定渗透速率越快。北京城市绿地土壤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显着变化,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大,通气孔隙度降低,压实现象普遍。研究结果为北京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6期)

魏永霞,王鹤,刘慧,吴昱[7](2019)在《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水分及其入渗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黑土区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及其入渗性能影响的持续性,2016—2018年连续3年在东北黑土区进行了单次施加生物炭(75 t/hm~2,BC处理)和不施加生物炭(CK处理)的室内外对比试验,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可增加各土层土壤含水率,使其极值比K_a和变异系数C_v减小,且土壤含水率、K_a、C_v的变化幅度均随生物炭施用年限增加而减弱,2016—2018年苗期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4.54%、11.48%和7.08%;施加生物炭明显增大了土壤累积入渗量、土壤入渗速率,增强了土壤入渗能力,促进了湿润锋的运移,各年份BC处理土壤累积入渗量由大到小依次为2016年、2017年、2018年,初始入渗速率f_1分别增加了70.48%、58.98%和48.41%,土壤稳定入渗速率f_c由大到小依次为2016年BC处理(1.65 mm/min)、2017年BC处理(1.22 mm/min)、2018年BC处理(1.17 mm/min)、2016年CK处理(0.46 mm/min)、2017年CK处理(0.43 mm/min)和2018年CK处理(0.38 mm/min);2016—2018年中,2016年BC处理湿润锋运移距离最深(32.24 mm),各表征土壤入渗性能的指标均于生物炭施用当年效果最优,而后逐年减弱;土壤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具有幂函数关系,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具有叁次函数关系,R~2均在0.963~0.998之间;Philip、Kostiakov、Horton 3个入渗模型拟合对比结果表明,Kostiakov模型R~2最高(0.946~0.991)、RMSE最小(0.516~1.941 mm/min),拟合参数与实际情况相符,故本研究中Kostiakov模型拟合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最优。本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后改良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娜[8](2019)在《河套灌区畦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入渗模型参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地面灌溉是该地区的主要灌水方式,近年来,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实施和灌排系统完善,激光平地技术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认可,但是宽畦田、大田块、黄河水灌溉泥沙含量多,仍然是灌区特点,影响了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当前黄河水资源紧缺形势下迫切要求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入渗模型参数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地面灌溉技术的改进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田间试验与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土壤入渗的影响,揭示土壤入渗参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畦首、畦中和畦尾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及入渗参数的变化,以及主要土壤特性指标(容重、含水率和灌溉水含沙量等)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时空变异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对畦田首中尾各生育阶段的土壤入渗模型参数进行了预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电导率在播种初期处于较高水平,达到1.43ms/mm~2.21 ms/mm,而随着春季灌溉水的淋洗,土壤电导率呈减小趋势,到成熟期其电导率含量仅为0.51ms/mm~0.82 ms/mm。土壤容重从苗期(1.28g/cm3)到灌浆期(1.45 g/cm3)持续增大,而到了成熟期迅速减小。(2)土壤入渗能力在成熟期时90min累积入渗量最大,为48.9 cm~52.2cm,但其入渗过程最为紊乱。拔节期的入渗能力最小,为9.8 cm~12.3cm。但其入渗速率达到稳渗阶段较快。在生育期前期(苗期和拔节期)畦首、畦中和畦尾的入渗参数较为接近。根据方差分析显示畦首的入渗能力远远高于畦中和畦尾,其初始入渗速率分别是畦中、畦尾的1.42和1.81倍。(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造成土壤入渗变异性的主要因素,在生育期内各影响因素对累积入渗量I90、入渗系数K、入渗指数α和吸渗率51的影响程度排序是一致的,由大到小为土壤质地(物质性黏粒)>上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灌溉水含沙量;(4)对生育期内入渗参数进行预测时,Kostiakov-Lewis模型的计算值和累积入渗量模拟值相关性最好,其拟合系数达到0.85。对畦首、畦中和畦尾的入渗参数进行预测时,Philip模型的计算值和累积入渗量模拟值相关性最好,其拟合系数达到0.92。(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何靖,白丹[9](2019)在《竖管灌水器技术参数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灌溉竖管灌水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灌水技术。研究压力水头和竖管直径对砂质壤土地下灌溉竖管入渗特性的影响,对研究竖管地下灌溉管网系统水力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竖管灌水器入渗试验装置,分别测定了不同时刻粉质壤土在0.5、1.0、1.5、2.0、2.5和3.0 m压力水头,以及竖管直径为4、8、12和16 mm条件下累积入渗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压力水头对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大,随入渗时间延长,其影响程度减弱;竖管直径与累积入渗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管径的增大,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程度减小;对构建的经验公式进行T检验、F检验和相关性系数R检验,表明压力水头和竖管管径对累积入渗量有显着性影响;压力水头、竖管直径作用下累积入渗量的试验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8,表明其能够较好地反映累积入渗量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地下灌溉竖管入渗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丽,龙兆伟,李乐庆,蒋富泽,刘国伟[10](2019)在《棉秆隔层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水盐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裸地、棉秆隔层表层放置及棉秆隔层15、30、45、60 cm处放置6个处理的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后土壤水盐分布。结果表明,棉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有利于棉秆隔层以上盐分的淋洗;秸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隔层以下土壤水分的保持;各处理盐分均出现表聚,其中秸秆表层覆盖盐分表聚最小。研究结果可以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土壤水分入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可降解膜覆盖对农田灌溉的影响机理,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普通地膜和叁种不同可降解膜以及无膜覆盖条件下蒸发前后水分分布、不同时段蒸发量、不同土层温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入渗结束后覆膜,经48 h的重分布,各处理组均可以对水分起保水作用,有效提高地下15~25 cm土壤水分含量,BD2处理(B型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厚0.010 mm,主要成分PBAT设计降解诱导期60 d)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可降解膜,覆膜对5~15 cm土壤温度的保温作用明显。覆膜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经过192 h各处理的累积蒸发量呈规律性增长,叁种可降解膜对比可知:BD2处理对水分蒸发作用抑制明显,其保水保温作用与普通地膜差异不大,但可降解膜BD2处理最优。该研究可探明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并为建立相关模型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入渗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彤,胡振琪,赖小君,梁宇生.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韩胜强,王振华,李文昊,贾浩.不同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吴思萱,刘卉芳,陈彩虹,赵哲光.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的时空分布研究[J].泥沙研究.2019

[4].武敏,冯绍元.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5].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戴子云,隋静轩,许蕊,李新宇.北京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J].中国园林.2019

[7].魏永霞,王鹤,刘慧,吴昱.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水分及其入渗性能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9

[8].孙娜.河套灌区畦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入渗模型参数预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何靖,白丹.竖管灌水器技术参数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10].张丽,龙兆伟,李乐庆,蒋富泽,刘国伟.棉秆隔层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水盐分布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土槽装置图(左:120cm×20cm×90cm;...土壤含水量采样图软件模拟界面山坡单元水文过程示意图北京市大兴区土壤水分入渗试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标签:;  ;  ;  ;  ;  ;  ;  

土壤水分入渗论文_王晓彤,胡振琪,赖小君,梁宇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