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肖文超

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肖文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外交调停,英美关系,中东和平进程

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超[1](2018)在《从协调到胁迫: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中的美国对英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52—1954)》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初期,由于英国对中东地缘政治秩序的影响已经呈现衰退之势,引起了苏联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高度觊觎。为了主控中东、遏制苏联和实现全球战略,美国力图取代英国在中东的位置。1952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的爆发为美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新机会。为了迫使英国撤军苏伊士运河基地,美国的调停政策经历了由协调到胁迫的转变,最终迫使英国和埃及于1954年达成了《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的缔结,不但深刻地暴露了英美两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上的矛盾与分歧,而且对未来英美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朱陆民,向梓静[2](2019)在《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美国对东南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冷战时代,克林顿和小布什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主要有:深受"威尔逊主义"的影响,在东南亚重点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加强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实现在东南亚地区战略目标的手段不同;在东南亚地区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方式与力度不一致;对待南海问题的态度不一样。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阁成员的组成不同是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对东南亚外交政策产生不同点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莉[3](2018)在《1977-1980年美国对巴拿马的外交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03年美国为修建运河而炮制巴拿马共和国以来,巴拿马运河问题即成为美国与巴拿马关系中的核心议题。巴拿马寻求运河主权的回归,但美国却因运河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战略利益而不愿放弃运河主权。1977年,美国卡特总统上台,一改往届政府在巴拿马问题上的“拖延政策”,积极谋求与巴拿马谈判解决运河问题。首先,美国精心筹备新约谈判,明确了美国在新约中的基本立场为保证运河安全有效的运营,核心利益在于保证美国对运河的使用权,而不在于控制运河主权。其次,美国派出谈判小组赴巴拿马进行具体谈判,以归还巴拿马运河区主权为条件,经过多轮谈判赢得了运河中立的保证和保留了条约后期对运河进行防御的权力。最后,美国对巴拿马经济补偿问题方面作了一定的让步。1977年9月7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以取代1903年签订的旧约。此后,历经了《德孔奇尼保留案》、《伯德保留案》,美国在强加了“在必要时行使军事力量确保运河安全”的修正案后,美国国会才批准该条约。1977-1980年卡特政府时期,美国调整对巴拿马政策存在以下因素:首先,美国受制于当时的国际格局。一方面是苏联在1970年代推行“全球进军”战略,将势力逐渐渗入到拉美地区,美国对巴拿马的政策妥协即是美苏冷战竞争的产物;另一方面,世界反殖民化浪潮高涨,第叁世界国家联合发声给予巴拿马道义上的支持。其次,就地区层面来说,拉美地区自二战以来经济国有化、政治民主化运动在1970年代进一步加强,美国在拉美的新殖民政策难以维系,这推动了美国对巴拿马政策的转变。再次,美国国内对运河战略价值评估的转变以及卡特政府时期“新方针”政策的施行推动了美国对巴拿马外交政策的调整。最后,巴拿马政府领导人托里霍斯的“独立外交”以及巴拿马人民不断为收归运河的斗争加速了美国对巴拿马政策的转变。1977-1980年间美国对巴拿马政策的调整,首先,平衡了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利益,维护了美国在巴拿马的核心利益。其次,通过归还运河主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与巴拿马的外交关系。同时,缓和了拉美地区的反美情绪,摆脱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境地。最后,一定程度地遏制了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1977-1980年间美国对巴拿马政策,是典型的大国与小国的外交博弈,对当今大国的外交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陈美菊[4](2018)在《卡特执政时期美国对古巴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以来,美国一贯对古巴奉行敌视政策,使美古关系处于针锋相对状态。卡特总统上台后制定了对拉美政策的新方针:积极主动改善同拉美国家的关系;卡特政府推行的人权外交放宽了对古巴的某些限制,改变了对古巴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参与古巴对话,努力改善与古巴关系。作为这一时期的古巴政府也对美国的政策变化积极回应,努力迎合改善两国关系的步伐。美古关系在卡特政府时期曾出现了新局面,有过短暂地复苏迹象,成为美古历史上值得记忆的新篇章。本文以古巴革命胜利以来美古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解读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古巴政策的特殊性以及卡特政府时期美古关系的新特点。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古巴革命胜利以来美国对古巴外交政策的历史进行梳理,分别叙述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对古巴的外交政策。解读各个政府时期美国对古巴一贯的孤立敌视政策。第二部分:对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古巴的政策转变进行详细解读。通过对具体事例地分析来解读这一时期美古关系缓和的新进展,从而体现卡特政府时期美古关系变化地新特点。第叁部分:评价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古巴政策的特点以及美国与古巴缓和外交失败的原因,从多方面解读这一时期美国对古巴外交政策失败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杜晓东[5](2017)在《战后初期美国对埃及的外交政策及成败(1945-1953)》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爆发以后,埃及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焦点。为了使其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杜鲁门政府使用政治诱导、经济和军事援助等手段笼络埃及。然而,由于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及英埃围绕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的争论异常激烈,美国未能将埃及拉入西方国家的中东司令部。1952年"七月革命"的爆发为美国向埃及的渗透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美国政府不仅通过公开外交与隐蔽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封建王朝,而且在革命成功后迅速承认了埃及新政府并表示愿意向埃及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的行为赢得了自由军官组织的好感,但美埃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迅速走向恶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拉拢埃及加入中东冷战同盟体系的战略目标与埃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抵触,而这正是战后初期美国的中东政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来源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任俊丽[6](2017)在《浅析冷战前期(1955-1970)美国对苏联华约盟国的外交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将通过美国对华约同盟国施行的"解放政策"到"演变政策"的变化,根据其政策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去研究冷战前期(1955-1970)美国对华约同盟国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进一步揭示冷战的不同方面的转变。(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23期)

刘文玥[7](2017)在《1969-1971年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国际冷战格局的大调整时期。1969年中苏爆发了多起边界冲突,从“珍宝岛冲突”到“铁列克提事件”,随着冲突的演变,美国的立场逐渐明晰。历经了《惠廷报告》、《NSSM 63备忘录》,1969年11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最终确定了对华“战略接触”、对苏“战略缓和”的政策方针。由此,一方面,美国利用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破冰,构建了中美苏战略叁角新格局,从而增加了对苏政策调整的筹码。最终于1972年5月,美苏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与此同时,1969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放宽了对苏经贸限制;1971年8月,美苏就柏林问题达成了妥协。美国对苏政策的调整除了根本受制于国际冷战进入缓和的格局因素外,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无疑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受到越南战争的拖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国际冷战格局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为了摆脱困境,美国利用中苏边界冲突,促成了中美的战略合作,形成了对美有利的国际冷战叁角新格局,从而迫使苏联也做出相应的对美战略缓和的政策调整。此外,美国国内经济困境、日益激化的社会问题,以及尼克松、基辛格为主的美国外交决策圈等诸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美国对苏战略缓和的政策调整。因中苏边界冲突,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并引发美国对苏政策的调整,进而推动国际冷战进一步趋于缓和,从中可见,大国间关系的战略性调整将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温宇智[8](2017)在《美国对朝政策的流变及对我国外交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美国政治体制的使然,虽然美国四年进行一次总统大选,在理论上存在四年更换总统和内阁的可能性,但是,一方面,美国总统有连任的空间且美国总统大选主要是两个政党之间竞争,另一方面,不管哪个政党执政,维护美国核心利益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这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纵然总统任期届满之后,由于政党更替会对朝鲜政策做出一些调整,但是也必定会延续某些基本的战略。掌握美国政府对朝政策的延续性对于研判美国政策未来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掌握美国政府对朝政策的特殊性对于短期内灵活应对美国的政策微调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正确研判美国政策的战略动向有助于增加我国外交的回旋余地,有助于增强我国外交活动的主动权。第一章简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美国叁届政府的对朝政策。第叁章详细阐述美国叁届政府对朝政策的延续性和特殊性,其中,延续性主要有:坚决反对朝鲜发展和拥有核武器、期待朝鲜政权的垮台或更迭、主张对话的同时继续施加压力、重视日韩中的调解与斡旋;特殊性主要有:克林顿政府的对朝政策较为温和、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前后改弦易张、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极具耐心。第四章将探讨美国对朝政策流变对我国外交的启示。第五章对全文做出总结。(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20)

王旌如[9](2017)在《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南非共和国的外交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攫取了世界霸主地位。战后初期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美国的优势都很明显。与以往的霸权国家的逻辑相似,美国时刻警惕可能的竞争者,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警惕掺杂了更多的意识形态因素,因此美国一方面巩固自己的政治霸主地位,一方面充当世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卫道士和推动者。理想状态下这二者应该是统一起来的,但现实中却出现割裂。在一些地区,为了获得地区国家的追随,美国不得不容忍、默许甚至是纵容诸如埃塞俄比亚、南非这样的专制主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政权的残酷统治。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这样的政策越来越无法维持。从肯尼迪开始,美国做出一些政策修正,逐渐加强对南非种族主义当局的压力和制裁,虽然这不能令黑人国家完全满意,但至少世界看到在道义和利益的图谱中,美国正在朝着道义方向位移。不过随着尼克松的上台,局面出现微妙变化。这种具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逐渐褪色,并逐渐转向倡导构建“新均势”的现实主义外交主张。共产主义的中国、它的西欧盟国都是它围堵苏联的伙伴。但是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自身无力全线展开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一些次要区域脱身。但此时苏联的攻势使美国不得不考虑自己退出后可能出现的战略真空。而南非正是这样的真空地带。尼克松上台后改变了前任的政策,考虑把南非拉进自己的战略棋盘中,因此美国政府内部就南非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讨论。本文将以尼克松新南非政策的酝酿、讨论和出台过程为依托,分析尼克松实行其南非政策的全方面原因、特点和影响,全面展示这一时期美国与南非共和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对美南关系的阐释,揭示尼克松南非政策是尼克松主义在非洲地区的典型运用,也是尼克松主义构建“伙伴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全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主要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介绍尼克松上台之前美国与南非的外交关系。这一章将分别阐述南非对美国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战后影响美国制定南非政策的因素;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部分将大量使用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分别介绍尼克松南非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美南关系进程的五大问题,尤其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跨部门小组提交的非洲报告做重点阐释分析,全面展示尼克松南非政策出台的过程。第叁章是对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南关系的分析,将从变化内容、成因、特点和影响四方面解读,并就其理论内涵加以揭示,以加深对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对南外交政策的理解。第叁部分是结语部分,从宏观角度对尼克松时期美南关系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并就尼克松的战略理念和实际行为做一些个人解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涂霁桃[10](2016)在《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以美国对华外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且宗教多元的国家,上帝是美国文明的终极依托。美国人把自己的事业看作是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美国,宗教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是影响美国政治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社会强烈的宗教性对美国政党及总统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现今的美国社会,宗教在美国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宗教的存在及其变化对美国内政外交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23期)

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冷战时代,克林顿和小布什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主要有:深受"威尔逊主义"的影响,在东南亚重点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加强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实现在东南亚地区战略目标的手段不同;在东南亚地区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方式与力度不一致;对待南海问题的态度不一样。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阁成员的组成不同是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对东南亚外交政策产生不同点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肖文超.从协调到胁迫: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中的美国对英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52—1954)[J].军事历史研究.2018

[2].朱陆民,向梓静.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美国对东南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3].张莉.1977-1980年美国对巴拿马的外交政策[D].江西师范大学.2018

[4].陈美菊.卡特执政时期美国对古巴外交政策的转变[D].辽宁大学.2018

[5].杜晓东.战后初期美国对埃及的外交政策及成败(1945-1953)[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7

[6].任俊丽.浅析冷战前期(1955-1970)美国对苏联华约盟国的外交政策[J].长江丛刊.2017

[7].刘文玥.1969-1971年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8].温宇智.美国对朝政策的流变及对我国外交的启示[D].延边大学.2017

[9].王旌如.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南非共和国的外交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7

[10].涂霁桃.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以美国对华外交为例[J].青春岁月.2016

标签:;  ;  ;  ;  

美国对非外交政策论文-肖文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