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卡消费提速发展正适时(论文文献综述)
贾丹阳[1](2021)在《建行A分行信用卡消费分期业务营销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樊文海[2](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营销转型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在金融科技的颠覆性冲击下,金融生态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银行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面临着亟需深刻转型的压力,互联网巨头正在寻求多元化、开放化的业务布局,产业系平台正在借助自身业务场景扩展配套金融服务能力,差异化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农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尤其体现在银行类APP方面。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金融产品正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发展,众多的非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客户与账户成为了竞争的焦点。这意味着,银行类APP的营销发展思路与空间需进一步拓宽。本次选题,旨在探索有效推动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零售金融业务发展,对当前农业银行掌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新形势下掌上银行业务发展转型的相关建议和方向。国内商业银行APP集体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进入用户手机,并不断活跃,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到店客户的持续减少带来的用户规模扩张速度下降;用户发展渠道较单一,规模化扩张手段少;APP中应用内容以银行类产品和业务为主,对客户的高频吸引力不足,用户活跃度低,粘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上述问题的形成,从内部环境看,主要是营销手段不丰富,考核导向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充足以及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和技术环境为掌银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技术支撑,有利于掌上银行快速发展,同时市场竞争又异常激烈,形势非常严峻。本文通过使用4P营销理论,重点分析了农行掌上银行APP在产品、渠道和促销策略上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参考在市场上以成功极速扩张为主要标签的拼多多的主要做法,提出农行掌上银行营销转型的策略选择。要实现掌上银行快速转型发展,就要为客户智能化的呈现个性化的界面和产品、功能,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化技术手段,对产品及功能进行优化升级,对客户进行分析与画像,精准匹配产品与服务。要通过场景化营销,以丰富的场景不断吸引和促活客户,以金融+场景的方式实现识客、获客与活客,推动银行类APP快速发展。
陈昊宇[3](2020)在《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第三方支付已经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由于其便捷、安全的特点,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渗透率很高,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支付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与期待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因此,对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总结发展成功之道、突破发展瓶颈以及抓住未来业务发展方向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中国第三方支付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相关数据和模型,对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以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分析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且对市场政策环境、交易规模、典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进行分析,对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有个全面的了解。另外通过把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放到国际视野下,对比国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了解我国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并实现领先的原因。以及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国外典型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的发展,探究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未来业务发展的启示。综合得出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将会是未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方向。此外,通过数据实证,结合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是双寡头垄断的竞争性市场,这个特殊的市场结构,垄断与竞争并存,而且垄断的存在并没有削弱竞争,并结合未来发展的反垄断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未来健康发展。最后,针对中国第三方支付未来发展的互联互通瓶颈和痛点,结合现状,通过建立双边市场模型对双寡头第三方支付平台间互联互通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分析发现,规模对称的双寡头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效用和社会福利,这将给未来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以启示和借鉴,并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目前平台间未进行支付互联互通的相关阻碍。在中国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里,可考虑平台互联互通的需求。
唐婷婷[4](2020)在《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额呈倍数的增长,为银行创造了大量的费用、利息及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各商业银行竞争加剧,想方设法提高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及份额。然而风险是与收益成正比的,伴随着信用卡业务繁荣而来的是高风险,由于近年来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经济增速开始变缓,信用卡业务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隐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虚假办卡、套现、伪冒办卡、恶意透支等信用卡违约风险越来越突出,扰乱了金融秩序,为商业银行带来损失,如果有效的规避风险、及时化解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新挑战。C银行S分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具有一般商业银行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行业经济周期等信用卡违约风险理论,以该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违约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发现: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概率会受个人信用卡客户来源、个人信用卡持卡人的性别、年龄、行业、个人信用卡资金用途、外部环境、银行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的成因主要是商业银行“跑马圈地”粗放式经营、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卡客户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等。为防范及化解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需要从五个方面改进:第一,加强大数据的使用,把好准入关防范风险;第二,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由重规模向重质量及效益转变;第三,优化用卡环境,逐步减少“逆向选择”的不利影响;第四,完善信用卡风险防控体系;第五,建立健全完善、共享的个人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
赵静[5](2019)在《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郑州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卡当前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主要媒介。信用卡除了能够充当人们消费的一种货币形式,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个人理财平台,虽然信用卡在现代社会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问题,与其他货币形式相比较来说,信用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信用卡在现代发展的过程当中,会为企业的经营和政府宏观调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信用卡风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不同规模银行金融风险当中的一类代表性风险,因此为了增强郑州银行对于信用卡风险的管理,就必须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能够有效解决信用卡风险的方法,为郑州银行信用卡风险的管理提供参考。在本篇论文当中,以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首先对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其次再结合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实际,指出其信用卡业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再结合部分城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提出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控的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发现在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中主要面临四大类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和宏观风险。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将严重制约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对策。其次,结合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即当前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问题:外部问题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存在缺陷,信用卡持卡者安全意识较弱以及信息共享平台的不健全性;内部问题包括郑州银行信用卡办理流程的不规范性、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滞后性以及银行内部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薄弱等。再次,通过对部分城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美国商业银行重视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加强社会和个人征信制度的完善、构建相对科学合理的信用评分制度和风险评级制度等,增强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除此之外,香港地区的商业银行也十分重视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对于信用卡的风险防范。最后,针对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外部措施包括加强银行内部客户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完善社会和个人征信体系、增强信用卡持卡人的安全意识。郑州银行内部改革和调整包括加强员工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积极借鉴国外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简化信用卡办理流程等,从而有效提升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张科伟[6](2019)在《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的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分析》文中提出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大家对传统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对超前消费的接受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各银行的不断宣传,信用卡越来越受到消费客户群体的青睐。但是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监管机构的强势监管,使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总体来看,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业务虽然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比如同业优势逐步减弱、业务结构有待优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互联网融合不到位等。在这样的形式下,如何推动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业务的持续高效发展;如何在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提升市场占有率;如何实现分行的总体经营目标,这些都是在今后信用卡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分析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在新形势下信用卡的营销策略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统计调査法等,运用PEST理论、STP战略理论、4Ps营销组合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的理论,本文针对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策略做出了以下改善:第一,运用STP战略,对信用卡市场按照客户年龄层次、客户所处阶层、客户还款方式进行细分,进而明确营销的目标市场,找准T分行的市场定位。第二,采用组合营销策略分析,提出了突出产品个性化、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放宽临时额度、做好信用卡产品贷款的营销和管理等产品策略;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在渠道策略方面,提出了要完善网点营销考核、拓宽信用卡客户获客渠道、着力发展商户业务、运用互联网思维等建议;在促销策略上,要加强促销力度、注重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进行精准营销等。
孙娜[7](2019)在《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通过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工具,创新运营模式以促进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升级。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已经达到新高度,互联网经济引领个人客户交易行为出现新趋势,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银行发展进入新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寻求变革,将零售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有的商业银行率先实施“大零售”战略,以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创新发展,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经营模式转型,以期实现银行服务无处不在,零售银行迈入新时代。传统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服务好海量个人客户、实现全触点广泛覆盖、构建卓越个人客户关系,将自身零售业务扩展并纳入一个信息广泛连接、利益高度互动、各方深度参与和广泛持久依存的生态系统当中。由此,所有金融参与者——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消费者、金融监管者以及其他非金融服务提供等利益相关者,都面临着自身交易环境的共同改进,彼此的交易渠道与互动方式也相应地升级。本文试图超越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已有的金融生态观念,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落地措施,运用客群经营新的方法论实现生态系统中海量客户的关系管理升级,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并以在某银行实际应用为案例,论证其他金融参与者互动对金融生态的不断升级可能发挥的作用。论文共分5章。1章和第2章是背景、理论和实践分析。理论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述评,对客户关系一般理论和金融生态相关理论分析,以及金融科技在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梳理,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实践部分,重点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实践经验分析和未来趋势判断,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提出研究命题。第3章和第4章是论文核心部分。第3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提炼和抽象出理论框架,丰富客户关系理论。第4章基于老年客群实证分析,对论文提出的理论架构进一步阐述和验证。第5章是论文小结,对研究成果总结及对后续研究展望。论文结论是,在智能时代,经营环境在变化、服务方式在更迭,银行机构服务客户本源和初心不变,客户是银行经营逻辑的核心,打造卓越客户关系是立行之本。银行为打造卓越客户关系,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手段,通过与消费者、监管者和合作者(非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连接,运用客群经营实现海量客户适配服务的交付,构建自激励体系实现良性互动,从而重构一个社会的金融生态系统。本文尝试通过如下三方面的努力,对现有银行经营理论和实务作为独特贡献:1.为已有金融生态理论寻求微观基础。宏观意义上的金融生态,既是各金融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监管者的互动环境与前提,也是它们彼此创新努力的结果。本文基于智能时代,运用新技术着力解决在原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存在制约生态系统落地的两个痛点问题:一是实现主体间多维实时数据连接,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网状关联,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格局。二是通过客户行为数据化,将海量行为信息解析为系统多方可互享的底层数据,实现贯穿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客户画像,并形成挖掘和经营具有共同特征的核心价值客户群的方法,赋能生态各方主体,提高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促使金融服务效率大幅度提高,服务内容大规模扩展,信息成本大幅度降低,推动金融生态系统的微观落地。2.展示商业银行实践中创新的客群经营方法论的应用,丰富了客户关系理论。银行机构因现代技术的采用使得“客户关系为王”的战略成为可能,在生态系统实现有效数据连接的基础上,以某商业银行为案例,通过运用数据标签、聚类分析、数据降维、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对海量数据收集、清洗、分析和聚类,从海量个人客户中挖掘出具有共同特征的核心价值客户群,通过“五步法”的具体实施实现了专属于特定客群的个性化服务。旨在表明,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所交付的适配服务,实现了客户关系维护的升级。3.提出自激励体系的构建设想。各参与者之间本着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努力,进一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并使这样一个交互体系进一步扩展规模、巩固基础、增强可持续性。这种自激励机制下,参与主体才得以实现自主升级、自我成长,使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巩固,包括金融服务提供者效益更提高,金融监管者能力更强大,金融消费者收益更广泛。论文从商业银行做大客户规模、做精客户服务入手,研究单个金融服务提供者自身创新努力,何以有效赋能金融监管者和合作方,在一个万物互联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功能不断加强的信息智能时代,推动一个全新金融生态的形成和完善。
戴林林[8](2019)在《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信用卡的普及已经成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消费者持卡量与用卡量的提升,使得信用卡业务占据银行零售业务中重要位置。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是银行提升信用卡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与银行零售业务的运作密切相关。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银行能否有效的利用市场、环境优势,增加信用卡市场份额和利润,促进业务增长。近几年,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也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加之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对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的研究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复杂的竞争形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济南分行要积极创新、建立符合自身发展且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体系,这对信用卡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X银行济南分行的信用卡业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相关营销理论,对济南分行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营销策略优化方案。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以目前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为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与文献阐述,以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市场营销理论、4Ps理论、STP理论等进行详细阐述,并了解相关文献综述及信用卡概念。第三部分,对X银行信用卡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相关资料、相关数据,阐述我国信用卡发展概况,对消费者用卡需求特点以及济南分行下辖的山东地区信用卡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X银行及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提出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依据出发,综合分析营销问题。第五部分,提出济南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通过市场细分,筛选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对自身做出有效分析与定位,提出与济南分行发展战略相匹配、与自身业务特点相合的营销组合策略,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实施的保障。第六部分,对该研究做出总结,提出研究展望。本文旨在通过以上研究,为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机制,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为济南分行的信用卡经营发展做出贡献。
彭莹[9](2019)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研究 ——以M银行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投资渠道多元化、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而面临着巨大挑战,战略转型已迫在眉睫。同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企业涉足消费金融业务领域的时间虽短,但其发展势头迅猛。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研究,找到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进行分析,能够促使传统商业银行转变服务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并为消费金融产品的后续研发指引方向,更好的实现普惠金融,惠利于民。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概念、特点和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通过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以及行业数据表明传统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此基础上,以M银行为例,结合M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现状,对M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进行SWOT分析,提出M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消费金融的策略,进而得出具有相同特征的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发展消费金融的建议:改善服务、改变营销方式、进行创新产品、拓展商户、应用新技术以及合规操作严防风险。
谢俊宁[10](2018)在《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用卡业务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识。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体系不完备,信用卡使用及普及过程较长时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最近几年有了飞跃的发展,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备。如今,我国信用卡体系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水准逐渐提高,有良好的发展背景。我国信用卡发展的历史,体制具体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方案,都值得我们了解深究。
二、信用卡消费提速发展正适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用卡消费提速发展正适时(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营销转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移动互联网金融及掌上银行概述 |
1.4.1 移动互联网金融 |
1.4.2 掌上银行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3.1 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发展概况 |
3.2 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营销现状 |
3.2.1 被动营销阶段(2008-2012年) |
3.2.2 主动营销阶段(2013-2017年) |
3.2.3 多样化营销阶段(2017至今) |
3.3 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营销面临的问题 |
3.3.1 掌上银行用户规模扩张速度下降 |
3.3.2 客户发展渠道较单一且规模化扩张手段少 |
3.3.3 掌银APP对客户的高频吸引力不足 |
3.3.4 产品同质化严重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面临问题分析 |
4.1 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内部环境分析 |
4.1.2 外部环境分析 |
4.2 掌上银行4P分析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市场主流APP营销策略分析 |
4.3.1 新户引导 |
4.3.2 主动触达 |
4.3.3 基于养成类游戏的用户习惯培养 |
4.3.4 交互设计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营销转型的策略选择 |
5.1 市场细分与产品定位策略 |
5.2 产品与服务优化组合策略 |
5.3 场景化营销策略 |
5.3.1 自建场景 |
5.3.2 共建场景 |
5.3.3 场景输出 |
5.4 实施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双边市场文献 |
1.4.2 第三方支付文献 |
1.4.3 互联互通文献 |
1.4.4 文献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相关概念 |
2.1 电子商务 |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及关联方 |
2.1.2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
2.2 第三方支付 |
2.2.1 第三方支付概念 |
2.2.2 第三方支付的特点 |
2.2.3 第三方支付的分类 |
2.2.4 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机制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市场结构 |
2.3.2 产业组织 |
第三章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方向分析 |
3.1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 |
3.1.1 市场探索阶段 |
3.1.2 市场启动阶段 |
3.1.3 市场高速发展阶段 |
3.2 中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分析 |
3.2.1 政策环境分析 |
3.2.2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分析 |
3.2.3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典型企业分析 |
3.2.4 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风险与挑战 |
3.3 国外第三方支付发展 |
3.3.1 国外第三方支付概况 |
3.3.2 国外典型第三方支付公司PayPal发展启示 |
3.4 中国第三方支付未来发展方向 |
第四章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分析 |
4.1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分析 |
4.2 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定性解释及发展分析 |
4.3 第三方支付市场反垄断分析 |
第五章 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互通分析 |
5.1 模型假设 |
5.2 模型建立 |
5.2.1 两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支持互联互通 |
5.2.2 两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互联互通 |
5.3 模型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 |
2.1 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信用卡的定义 |
2.1.2 信用卡违约风险的内涵及表现 |
2.2 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的特点及来源 |
2.2.1 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的特点 |
2.2.2 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来源 |
2.3 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经济周期理论 |
2.3.4 信用脆弱理论 |
2.3.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业务发展与违约风险现状分析 |
3.1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3.1.1 信用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
3.1.2 信用卡贷款额再创新高 |
3.1.3 信用卡业务收入逐年增加 |
3.2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现状 |
3.2.1 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多发 |
3.2.2 个人信用卡违约手段多变 |
3.2.3 个人信用卡资产质量堪忧 |
第四章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 |
4.1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概率影响因素分析 |
4.2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案例分析 |
4.2.1 信用卡争议欺诈案 |
4.2.2 伪冒办卡案 |
4.2.3 信用卡套现案 |
4.2.4 学生信用卡管理缺陷案例 |
4.2.5 商户受理信用卡刷卡争议案 |
4.3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 |
4.3.1 “跑马圈地”式粗放经营 |
4.3.2 “信息不对称”的违约风险 |
4.3.3 社会信用体系还需完善 |
4.3.4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 |
4.3.5 信息技术应用不够 |
4.4 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业务违约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1 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不足 |
4.4.2 信用卡风险意识淡薄 |
4.4.3 风险评估模型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 |
4.4.4 贷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五章 防范化解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的对策 |
5.1 加强大数据的使用,把好准入关防范违约风险 |
5.1.1 依托预审批系统,优化信用卡新增客户结构 |
5.1.2 强化新一代模型搭建功能的推广使用,丰富优质客群资源 |
5.1.3 加强外部信息交互,获取S分行系统外优质客户 |
5.2 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由重规模向重质量及效益转变 |
5.2.1 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
5.2.2 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及内控合规制度 |
5.2.3 强化信用卡中心内部管理,提高防范化解违约风险的能力 |
5.3 优化用卡环境,逐步减少“逆向选择”的不利影响 |
5.4 完善信用卡风险防控体系 |
5.4.1 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5.4.2 加强信用卡风险预警制度建设 |
5.4.3 优化催收外包合作机制 |
5.5 建立健全完善、共享的个人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 |
5.5.1 健全国家法律政策 |
5.5.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第六章 总结及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郑州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贡献之处 |
1.5.1 技术路线 |
1.5.2 本文的贡献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风险及其分类 |
2.1.1 信用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
2.1.2 信用卡风险的分类 |
2.2 信用卡风险管理概念及目标 |
2.2.1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2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标 |
2.3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
2.3.1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流程 |
2.3.2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
2.4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识别 |
3.1 信用风险 |
3.2 欺诈风险 |
3.3 操作风险 |
3.4 宏观风险 |
4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概况 |
4.1.1 郑州银行概况 |
4.1.2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概况 |
4.2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情况 |
4.2.1 信用卡开户流程 |
4.2.2 郑州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 |
4.3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
4.3.1 外部问题 |
4.3.2 内部问题 |
5 部分城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先进经验 |
5.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 |
5.1.1 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
5.1.2 完善的社会征信法律体系 |
5.1.3 完善的信用卡机构风险管理体系 |
5.1.4 美国的信用评分技术 |
5.1.5 组织架构与信用卡风险管理 |
5.2 对比总结 |
5.3 香港地区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 |
5.3.1 实施信贷的全面管理 |
5.3.2 运用先进的高科技 |
5.3.3 采用及时的催收策略 |
5.4 对比总结 |
6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控的优化建议 |
6.1 外部措施 |
6.1.1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1.2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
6.1.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6.1.4 推行信用卡风险补偿机制 |
6.1.5 信用卡用户安全用卡意识的提升 |
6.2 内部措施 |
6.2.1 完善信用卡业务办理流程 |
6.2.2 提升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
6.2.3 引入先进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 |
6.2.4 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 |
6.2.5 加强账户动态监控管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的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相关基础知识 |
2.1.1 信用卡的定义 |
2.1.2 信用卡的分类 |
2.1.3 信用卡发展历程 |
2.2 相关理论 |
2.2.1 PEST理论 |
2.2.2 STP战略理论 |
2.2.3 4Ps营销组合理论 |
2.2.4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3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分析 |
3.1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基本情况简介 |
3.1.1 中国工商银行简介 |
3.1.2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简介 |
3.1.3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3.2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3.3.1 竞争者分析 |
3.3.2 客户分析 |
3.3.3 合作伙伴分析 |
4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4.1 市场细分不够 |
4.2 办卡难、下卡慢、额度低 |
4.3 过于注重发卡量,配套服务不到位 |
4.4 营销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
4.5 与“互联网+”融合不够 |
5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 |
5.1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业务STP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6 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深化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
6.2 加强存量维护,提高客户质量 |
6.3 拥抱“互联网+”,开创营销新局面 |
6.4 严控业务风险,确保资产质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文献述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和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2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
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1.1 客户关系的概念和内涵 |
2.1.2 客户关系管理基本理论 |
2.1.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
2.2 金融科技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
2.2.1 大数据的发展及其应用 |
2.2.2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 |
2.3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
2.3.1 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与经验 |
2.3.2 美国银行与富国银行的实践研究 |
2.4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
2.4.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实践研究 |
2.4.2 国内商业银行客户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
2.5 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 |
2.6 理论与实践的局限 |
3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径——客群经营 |
3.1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 |
3.1.1 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及主体 |
3.1.2 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 |
3.1.3 金融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 |
3.1.4 金融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客群经营 |
3.1.5 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激励体系 |
3.1.6 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 |
3.2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收获与优势 |
3.3 客群经营的方法论 |
3.3.1 客群经营的设计思路 |
3.3.2 客群经营的“五步法” |
3.3.3 客群经营的组织管理 |
3.3.4 客群经营的价值管理 |
3.4 客群经营方法论的应用探索 |
3.4.1 客群划分的实践应用 |
3.4.2 客群经营“五步法”及自激励体系的实践应用 |
4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效果检验—以老年客群为例 |
4.1 选取老年客群的研究意义 |
4.2 模型构建、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4.2.1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模型 |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
4.3 数据深层处理—运用自动编码器实现数据降维 |
4.3.1 维度灾难与高维数据降维方法 |
4.3.2 老年客群的数据降维 |
4.3.3 降维效果与评估 |
4.4 老年客群细分与结果分析 |
4.4.1 老年客群的聚类分析 |
4.4.2 老年子群特征的大数据分析 |
4.5 老年客群需求分析与综合满足 |
4.5.1 基于客户调查的需求信息收集 |
4.5.2 综合需求分析与挖掘 |
4.5.3 老年金融产品的竞品分析 |
4.5.4 老年客群综合服务方案的设计 |
4.5.5 老年客群综合服务方案的全触点给付 |
4.6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的效果分析 |
4.6.1 基于资产下降模型的客户关系效果分析 |
4.6.2 基于调查问卷的客户体验效果分析 |
4.6.3 基于绩效数据的客户贡献效果分析 |
4.7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的经验与启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市场营销理论 |
2.1.2 STP理论 |
2.1.3 4Ps营销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信用卡概念 |
2.3.1 信用卡定义 |
2.3.2 信用卡基本功能 |
第3章 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 |
3.1 我国信用卡发展概况及趋势 |
3.2 信用卡需求特点分析 |
3.2.1 信用卡基本需求 |
3.2.2 信用卡增值服务需求 |
3.2.3 信用卡特定需求 |
3.2.4 消费信贷需求 |
3.3 山东地区信用卡竞争环境分析 |
3.3.1 同类银行信用卡竞争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品威胁—互联网金融产品 |
第4章 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现状 |
4.1 X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4.1.1 X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 |
4.1.2 X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规模 |
4.2 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4.2.1 济南分行信用卡部门管理架构 |
4.2.2 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情况 |
4.2.3 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现状 |
4.3 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营销团队问题 |
4.3.2 营销渠道问题 |
4.3.3 产品同质化问题 |
4.3.4 用卡频率和睡眠客户问题 |
4.4 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4.4.1 营销团队专业性低 |
4.4.2 网络营销渠道投入力度不足 |
4.4.3 差异化策略创新程度低 |
4.4.4 品牌建设缺乏独特性 |
第5章 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 |
5.1 济南分行信用卡市场细分 |
5.2 济南分行信用卡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
5.3 济南分行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促销策略 |
5.3.4 渠道策略 |
5.3.5 服务策略 |
5.3.6 品牌差异化策略 |
5.4 济南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4.1 人力资源保障 |
5.4.2 信息技术保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研究 ——以M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消费金融业务概述 |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2.2 消费金融的相关概述 |
2.2.1 消费金融的定义及特点 |
2.2.2 消费金融的理论依据 |
2.2.3 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冲击 |
3.1 传统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 |
3.2 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
3.3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
3.3.1 分流客户 |
3.3.2 降低客户粘性 |
3.3.3 支付习惯的改变 |
第四章 M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
4.1 M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
4.1.1 M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概况 |
4.1.2 M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新产品介绍 |
4.2 M银行消费类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 |
4.2.1 快e贷 |
4.2.2 住房租赁 |
4.3 消费场景的建设 |
4.3.1 慧兜圈 |
4.3.2 善融商务 |
4.3.3 龙支付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消费金融业务SWOT分析 |
5.1 优势(Strengths) |
5.1.1 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 |
5.1.2 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
5.1.3 潜在市场巨大 |
5.1.4 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 |
5.1.5 先进的信息系统 |
5.2 劣势(Weaknesses) |
5.2.1 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
5.2.2 产品同质化严重 |
5.2.3 信息利用率低 |
5.3 机会(Opportunities) |
5.3.1 国内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巨大 |
5.3.2 消费金融业务受到重视 |
5.3.3 产品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5.3.4 新产品拓展客户群体 |
5.4 威胁(Threats) |
5.4.1 营销模式的不适应性 |
5.4.2 金融中介功能的逐步丧失 |
第六章 M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策略及改进意见 |
6.1 改善服务 |
6.1.1 服务理念的转变 |
6.1.2 软件操作的友好性 |
6.1.3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
6.2 改变营销方式 |
6.2.1 精准营销 |
6.2.2 加大消费金融的场景建设 |
6.2.3 赋予物理网点新的职能 |
6.3 产品创新 |
6.3.1 加强与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
6.3.2 开发服务类消费金融产品 |
6.3.3 推出面向长尾客户的新产品 |
6.3.4 完善年轻客群产品线 |
6.4 加快商户拓展 |
6.4.1 统一品牌形象 |
6.4.2 统一费率政策 |
6.5 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
6.5.1 创新驱动把握金融科技 |
6.5.2 聚焦大数据应用 |
6.5.3 建立智能运营体系 |
6.5.4 运用金融科技实现精准风控 |
6.6 合规操作严防风险 |
6.6.1 保护客户信息 |
6.6.2 实施全流程风险管理 |
6.6.3 树立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
(一) 萌芽期 (1985~2002年) |
(二) 跑马圈地期 (2003~2008年) |
(三) 精耕细作期 (2009年至今) |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三、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
(一) 恶意透支 |
(二) 套现风险 |
(三) 特约客户风险 |
(四) 银行自身风险 |
四、信用卡风险防范 |
(一) 加强持卡人的风险意识 |
(二) 对特约商户加大监督力度 |
四、信用卡消费提速发展正适时(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行A分行信用卡消费分期业务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 贾丹阳. 西北大学, 2021
- [2]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营销转型策略[D]. 樊文海.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分析[D]. 陈昊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C银行S分行个人信用卡违约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唐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郑州银行为例[D]. 赵静. 河南大学, 2019(02)
- [6]中国工商银行T分行的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分析[D]. 张科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7]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D]. 孙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8]X银行济南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戴林林. 吉林大学, 2019(12)
- [9]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研究 ——以M银行为例[D]. 彭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探究[J]. 谢俊宁. 现代商业,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