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方式,水稻,产量,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特性,品种。
稻作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陈素芳,滕志英,屠灿英,李见芹,陈英[1](2019)在《“华粳8号”适宜稻作方式筛选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发挥"华粳8号"的产量优势,现进行直播、机插、人工移栽3种稻作方式对"华粳8号"生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华粳8号"作为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产量虽较高,但生产过程较为繁琐,成本较高;而采用机插、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也能取得高产、高效的效果,且种植便捷。(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孙法军,谭维娜,王艳[2](2019)在《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粳7号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也是连云港市种植推广面积较大、综合效益较好的高产品种。从多年种植经验来看,不同的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种植综合效益有着显着影响。为了推动连云港市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影响,然后总结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罗观长,陈春桦,陈风波,王建军[3](2019)在《中国南方稻作方式选择——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的样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4省388份稻农入户调查数据,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探讨了稻农采用直播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方式主要有直播、抛秧和插秧,因减少了育秧、插秧等环节,省工节本的直播稻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其他栽植方式。务农人数少、劳均耕地面积大的家庭农业劳动强度大,倾向于种植直播稻;中稻生长光温均衡,不易受春寒和秋旱气候影响,种植直播稻的可能性大;若当地请工或请机械不易,没有雇佣劳动力或机械替代自家工,倾向于种植直播稻。此外,各地区水稻生产气候适应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条件不同,稻农栽植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农业政策,细化水稻补贴政策标准;建立多样化和多方面适应的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直播稻各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张亚,周建平,陆立建[4](2018)在《“盐粳15号”不同稻作方式栽培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粳15号"系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在近几年示范推广种植中,"盐粳15号"采用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栽培技术,均表现出产量高、稳产性好、品质优、抗倒性强、灌浆速度快、出米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为更好地发挥"盐粳15号"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增产作用,使良种良法相配套,总结了"盐粳15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成国丹[5](2017)在《江苏5县农户稻作方式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食。2015年,全国水稻的种植总面积为45324万亩,水稻产量20822.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面积的26.66%,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51%。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解决全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水稻生产的安全,提高水稻的生产能力对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和供需形势较好,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坏节,尤其是随着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向城市的二、叁产业中转移,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江苏省是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省份,也是全国主要的水稻产区,水稻的生产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江苏省稻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去,对传统的稻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栽稻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稻作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水稻的栽培方式逐渐从精耕细作的传统手栽稻向直播稻、机插秧、套种等省时省工的轻简栽培方式过渡。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江苏省里下河平原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主要有兴化、高邮、宝应、东台和大丰五县,选择450个水稻种植户进行调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加访谈的方式,了解影响农户水稻种植意愿的因素,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多元选择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高产稳产水稻的建议:(1)引导农户对稻作方式的合理选择;(2)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3)加大对水稻品种和配套技术研究投入;(4)4加强农机农艺培训与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滕志英,周凤明,张安存,柏林义,陈素芳[6](2016)在《华粳5号不同稻作方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华粳5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淮安地区不同稻作方式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探明了华粳5号不同稻作方式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10期)
梁乾平,张玉庆,金子茗[7](2016)在《寒地黑土稻作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经济效益、品质及水分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全面小区试验研究,针对水稻不同水氮耦合模式下的经济效益、产量、品质、降雨利用率、灌溉水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等数据,运用SAS、Excel和MATLAB等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综合比较表明,蓄水控灌常氮是同时满足经济效益好、产量高、面源污染少、用水量较少的一种水肥耦合模式。(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6年03期)
汪洪洋,杨凯鹏,陈芹,许方甫[8](2016)在《不同水稻品种不同稻作方式生产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试验采用了宁粳4号、连粳11号等18个在本地有一定推广应用面积的品种,采用不同的稻作方式进行栽培管理,对其产量水平及生育期、抗逆性进行考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条件下,宁粳4号、连粳11号生育期适宜,株高适中,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表现最好;毯苗机插条件下,连粳11号、宁粳4号综合表现最好;抛秧条件下,连粳6号综合表现最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Z1期)
杨武广,季陆鹰,葛胜,郭静,李洁[9](2015)在《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机插、抛秧、直播3种稻作方式种植,系统比较了不同稻作方式对扬粳805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不同稻作方式扬粳805的生育期、分蘖发生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差异,产量表现为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稻扬粳805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5年09期)
胥明山[10](2015)在《不同稻作方式生产成本及效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建湖县水稻机插秧和直播等不同稻作方式生产成本及效益的分析比较,提出水稻机插秧依然是目前主推的高产高效稻作方式,直播稻和手插秧生产规模必然呈下降的趋势,机插秧推广技术到位率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机化》期刊2015年02期)
稻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连粳7号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也是连云港市种植推广面积较大、综合效益较好的高产品种。从多年种植经验来看,不同的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种植综合效益有着显着影响。为了推动连云港市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影响,然后总结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作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陈素芳,滕志英,屠灿英,李见芹,陈英.“华粳8号”适宜稻作方式筛选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9
[2].孙法军,谭维娜,王艳.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影响研究[J].乡村科技.2019
[3].罗观长,陈春桦,陈风波,王建军.中国南方稻作方式选择——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的样本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9
[4].张亚,周建平,陆立建.“盐粳15号”不同稻作方式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8
[5].成国丹.江苏5县农户稻作方式调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滕志英,周凤明,张安存,柏林义,陈素芳.华粳5号不同稻作方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6
[7].梁乾平,张玉庆,金子茗.寒地黑土稻作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经济效益、品质及水分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6
[8].汪洪洋,杨凯鹏,陈芹,许方甫.不同水稻品种不同稻作方式生产力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2016
[9].杨武广,季陆鹰,葛胜,郭静,李洁.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5
[10].胥明山.不同稻作方式生产成本及效益比较[J].江苏农机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