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核爆论文-史小东,黄志兵,石小磊,刘明,王志峰

地下核爆论文-史小东,黄志兵,石小磊,刘明,王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核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磁扰动,空腔型核试验,磁偶极矩

地下核爆论文文献综述

史小东,黄志兵,石小磊,刘明,王志峰[1](2018)在《地下空腔型核爆地磁扰动原理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是监测地下核爆的最有效、最常用手段。对于空腔型地下核试验,由于空气与空洞包体之间的弱塑性或完全弹性作用,将极大减弱地震波监测的有效性。针对上述状况,拟采用地磁方法以加强地下核试验监测能力。核爆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能够瞬间改变周围介质的电性及磁性参数,产生地磁场扰动,通过高灵敏度磁传感器或超导地磁仪记录的磁扰数据,可以推断核爆的位置、时间、当量等信息。着重研究了空腔型核爆炸地磁扰动原理,并计算了核爆在不同空腔参数下磁偶极矩的变化。研究表明空腔核爆地磁扰动强度是夯实的核爆地磁扰动强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除此之外,和地震波相比,地磁具有更高的探测效率,波形简单易于分析。(本文来源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四)——资源·环境与地球物理》期刊2018-10-01)

林鑫[2](2017)在《地震波在测定地下核爆当量和地震震源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核爆或天然地震发生时,都会产生地震波,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是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地震波理论,根据地震波波形特征,分析和解释地震记录图,是测定地下核爆炸的震源参数、研究天然地震震源过程的有效途径。当量和埋深是地下核爆中两个重要参数,准确的估计当量和埋深对于合理评估核爆的威力以及对核爆进行地震学监测的可信性检验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当量估计方法通常是利用振幅或震级与当量之间的经验关系获得当量的估计,然而在地方性及区域地震范围内,用于研究的体波震相Pn,Pg,Sn和短周期面波Lg波形较为复杂、容易受到源和路径不均匀性等影响,同时直达波的不确定性导致需要用多台站平均来减少实际数据中振幅散射等问题,这些因素均能在震源大小和当量估计上引起较大误差。为了避免上述因素带来的误差影响,并在进行当量估计的同时获得埋深的结果,根据尾波对源区辐射花样、路径不均匀性等不敏感且波形稳定的特征,建立了通过单一地震台站拟合区域波形全波列的尾波包络,同时获得当量和埋深估计的方法。首先,基于尾波单一散射模型,以震源谱、传播效应、台基响应、传递函数及其尾波形状函数的物理模型为基础,直接建立了地方性及区域范围尾波包络的解析表达式。利用此关系,将单个区域震相扩展到区域全记录,并结合中国东北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进一步解释传播、台站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区域地震台站水平分量尾波包络,振幅稳定,包络振幅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区域震相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来比较不同当量、不同埋深事件的理论包络与实际波形记录,找出最佳拟合范围,最终获得五次核爆当量以时间为序从0.6±0.2kt到3.0±1.5kt,增加至 10.0±2.0kt,之后降到 8.0±2.0kt,又增加至 11.0±2.0kt,并达到最高值。埋深基本表现为由浅到深,从150±100m到350±100m,随后两次都为500±200m达到最深范围,再略微下降为500±150m。研究结果均在埋深-当量关系线之下,与前人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既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说明了使用单一地震台站尾波振幅包络是可以同时约束地下核爆当量和埋深。震源破裂过程是地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发生之后获得主震破裂过程和震源区地面震动图像,可以为判断受灾范围、程度和强余震时空分布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计算强震之后在周边俯冲带上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是研究震源区附近应力变化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提供地震触发和余震分布的判断依据。利用小波域中有限断层反演的方法,通过远场体波和面波波形联合反演,对2015年智利伊拉佩尔Mw8.3级和2010年马乌莱Mw8.8级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均为逆冲型大地震,滑动分布较为集中,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滑动主要分布在震中北侧,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量约为2.43m,平均滑动角度107。,平均破裂速度为1.82km/s,标量地震矩为3.28×1021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04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8m,位于沿走向75km,深度8km处。2010年马乌莱地震为双侧破裂事件,滑动向南北两侧扩展,平均滑动角度为109。,平均滑动量4.95m,平均破裂速度1.90km/s,标量地震矩为1.86×1022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21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12.5m,位于沿走向100km,深度21km处。滑动分布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在总体上较为一致。此外,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浅部更大的滑动量应该是其引起了较大海啸的一个原因。基于破裂滑动分布,计算了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俯冲带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显着增加了周边俯冲带上的库仑应力,2010年马乌莱地震使得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加0.01~0.15bar,从应力积累的角度看,2010年马乌莱地震有利于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发生,对后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薛宇龙,唐德高,么梅利[3](2013)在《利用封闭化爆模拟地下核爆冲击震动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核爆冲击震动效应分析是防护工程的重点问题之一。从地下核爆的冲击震动效应与封闭化爆的冲击震动效应的相似性出发,利用爆炸能量相似原理和封闭化爆冲击震动效应的评估方法,对地下核爆冲击震动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闭化爆与地下核爆冲击震动效应之间的有效当量系数在11%~19%之间,地下核爆的冲击震动效应可以用封闭化爆近似模拟。(本文来源于《防护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杨波,应阳君,李金鸿,白云[4](2013)在《地下核爆的中子反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核爆炸中竖井空腔半径小,受围岩介质的影响,核爆中子对核材料的燃耗有一定影响,继而影响放射化学诊断分析。本文采用Monte Carlo程序模拟了装置自身燃耗与竖井环境下中子反照引起的核材料燃耗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特殊环境下反照效应对不同反应道燃耗的影响和分析方法。俘获反应道受反照影响大,放射化学诊断方法中用到核素的俘获反应道时需考虑反照的影响后才能对装置本身开展正确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8期)

[5](2010)在《京城第一高楼墙上贴金箔 地下车库可挡核爆》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目前的第一高楼——330米高的国贸叁期于8月中旬投入使用。国贸叁期主塔楼高度330米,为北京目前最高的建筑,并将与国贸一期、二期一起,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本文来源于《广西城镇建设》期刊2010年08期)

邵根大[6](2010)在《难忘的1965年——鲜为人知的地下铁道结构核爆效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建设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是1956年开始筹建的,在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关怀下,于1965年开始破土(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0年01期)

韩吉民,赵国泽[7](2006)在《地下核爆空腔瞬变磁异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核爆炸引起岩体形成空腔、破碎区以及岩体温度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导致爆区地下岩体电导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段有与核试验密切相关的规律性变化,竖井区瞬变电磁法探测核爆空腔的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可在地表探测出地下核爆空腔的异常大致形态、爆心基本位置等参数。山体的平洞核试验的平洞和爆炸所产生破坏空腔产生高阻电磁异常,在山顶的地表上可以探测其位置、埋深和分布范围。该方法可以探测其廊道的分布、爆炸点的位置、爆炸空腔大小,分辨模糊事件,减少不确定度。可为(OSI)提供间接证据。(本文来源于《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贾兴斌[8](1996)在《核爆冲击对地下结构受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言地下结构耗资大,破坏后不易修复,是现代化战争的重点防御体系之一。某些重点地下工程、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工程及长大隧道工程的结构设计,应按核爆动荷载检算结构强度。如何进行核爆计算,考虑核爆动荷载后结构受力有何变化,结构物尺寸和配筋增加多少,本文对这(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王煜[9](1994)在《地下核爆近场局部地形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在"8703"工程中地形局部效应强震台阵的记录结果,认为地形差异引起的地面运动参数的放大和频谱特征的变化是使震害(感)加大的重要原因,并对产生的原因做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1994年02期)

姚继虞[10](1991)在《地下核爆的相对裂变产额》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地下核爆产生大量的裂变产物~(95)Zr,~(144)Ce、~(147)Nd、 ~(123)Ru,~(1■)Ru,~(141)Ce、~(143)Ce、~(14■)Ea- ~(1■)La、~(132)Te- ~(132)I、~(131)I、~(136)Cs、~(137)Cs 等及其它核反应产物,并与周围岩石熔融在一起。本工作利用 Ge(Li)HPG γ谱仪直接测量十次地下核爆样品。(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期刊1991-12-01)

地下核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核爆或天然地震发生时,都会产生地震波,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是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地震波理论,根据地震波波形特征,分析和解释地震记录图,是测定地下核爆炸的震源参数、研究天然地震震源过程的有效途径。当量和埋深是地下核爆中两个重要参数,准确的估计当量和埋深对于合理评估核爆的威力以及对核爆进行地震学监测的可信性检验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当量估计方法通常是利用振幅或震级与当量之间的经验关系获得当量的估计,然而在地方性及区域地震范围内,用于研究的体波震相Pn,Pg,Sn和短周期面波Lg波形较为复杂、容易受到源和路径不均匀性等影响,同时直达波的不确定性导致需要用多台站平均来减少实际数据中振幅散射等问题,这些因素均能在震源大小和当量估计上引起较大误差。为了避免上述因素带来的误差影响,并在进行当量估计的同时获得埋深的结果,根据尾波对源区辐射花样、路径不均匀性等不敏感且波形稳定的特征,建立了通过单一地震台站拟合区域波形全波列的尾波包络,同时获得当量和埋深估计的方法。首先,基于尾波单一散射模型,以震源谱、传播效应、台基响应、传递函数及其尾波形状函数的物理模型为基础,直接建立了地方性及区域范围尾波包络的解析表达式。利用此关系,将单个区域震相扩展到区域全记录,并结合中国东北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进一步解释传播、台站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区域地震台站水平分量尾波包络,振幅稳定,包络振幅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区域震相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来比较不同当量、不同埋深事件的理论包络与实际波形记录,找出最佳拟合范围,最终获得五次核爆当量以时间为序从0.6±0.2kt到3.0±1.5kt,增加至 10.0±2.0kt,之后降到 8.0±2.0kt,又增加至 11.0±2.0kt,并达到最高值。埋深基本表现为由浅到深,从150±100m到350±100m,随后两次都为500±200m达到最深范围,再略微下降为500±150m。研究结果均在埋深-当量关系线之下,与前人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既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说明了使用单一地震台站尾波振幅包络是可以同时约束地下核爆当量和埋深。震源破裂过程是地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发生之后获得主震破裂过程和震源区地面震动图像,可以为判断受灾范围、程度和强余震时空分布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计算强震之后在周边俯冲带上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是研究震源区附近应力变化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提供地震触发和余震分布的判断依据。利用小波域中有限断层反演的方法,通过远场体波和面波波形联合反演,对2015年智利伊拉佩尔Mw8.3级和2010年马乌莱Mw8.8级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均为逆冲型大地震,滑动分布较为集中,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滑动主要分布在震中北侧,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量约为2.43m,平均滑动角度107。,平均破裂速度为1.82km/s,标量地震矩为3.28×1021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04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8m,位于沿走向75km,深度8km处。2010年马乌莱地震为双侧破裂事件,滑动向南北两侧扩展,平均滑动角度为109。,平均滑动量4.95m,平均破裂速度1.90km/s,标量地震矩为1.86×1022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21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12.5m,位于沿走向100km,深度21km处。滑动分布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在总体上较为一致。此外,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浅部更大的滑动量应该是其引起了较大海啸的一个原因。基于破裂滑动分布,计算了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俯冲带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显着增加了周边俯冲带上的库仑应力,2010年马乌莱地震使得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加0.01~0.15bar,从应力积累的角度看,2010年马乌莱地震有利于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发生,对后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核爆论文参考文献

[1].史小东,黄志兵,石小磊,刘明,王志峰.地下空腔型核爆地磁扰动原理与数值分析[C].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四)——资源·环境与地球物理.2018

[2].林鑫.地震波在测定地下核爆当量和地震震源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3].薛宇龙,唐德高,么梅利.利用封闭化爆模拟地下核爆冲击震动效应的研究[J].防护工程.2013

[4].杨波,应阳君,李金鸿,白云.地下核爆的中子反照效应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

[5]..京城第一高楼墙上贴金箔地下车库可挡核爆[J].广西城镇建设.2010

[6].邵根大.难忘的1965年——鲜为人知的地下铁道结构核爆效应试验[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

[7].韩吉民,赵国泽.地下核爆空腔瞬变磁异常特征[C].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8].贾兴斌.核爆冲击对地下结构受力的影响[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6

[9].王煜.地下核爆近场局部地形效应[J].内陆地震.1994

[10].姚继虞.地下核爆的相对裂变产额[C].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1991

标签:;  ;  ;  

地下核爆论文-史小东,黄志兵,石小磊,刘明,王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