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论文_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储层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层,气性,致密,鄂尔多斯,岩心,碳酸盐,气田。

储层非均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1](2019)在《伊拉克AD油田上白垩统Kh2段生物扰动与储层非均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AD油田位于伊拉克中南部,上白垩统Khasib组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Kh2段是Khasib组的主力产层,发育大量生物扰动构造,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进程。为明确生物扰动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性及成因联系,基于岩心、显微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点渗透率测试,通过岩相学、遗迹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方法,开展遗迹学特征与非均质性特征、类型及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Kh2段主要发育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Planolites 4类遗迹组构,分别对应中缓坡固底底质颗粒滩、松散底质颗粒滩、绿藻滩/滩间以及外缓坡沉积。生物扰动造成不同环境沉积储层的非均质性,潜穴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含油性能等较基质得到改善。生物扰动造成潜穴与基质的组构差异,在此基础上迭加胶结、溶蚀、压实等差异性成岩改造作用后,进而形成3种储层非均质性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遗迹组构、成岩作用等因素。生物扰动与沉积、成岩协同控制Kh2段多尺度的强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管岩,田国庆,薛萧敏,李勇,张显阳[2](2019)在《储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气藏富集规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X区盒8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芯实验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的内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的盒8_上、盒8_下~1、盒8_下~2叁个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偏强。结合研究区试气试采生产数据,发现试采情况良好的井位多分布于非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受盒8段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区内的气藏储层往往是孤立的,在平面内透镜状分布,因岩性及物性差异形成的有效圈闭是气藏富集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国外测井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宇辰,孙卫,王桐,崔哲治,韩扬[3](2019)在《姬塬地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等资料统计,通过计算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钻遇率等量化指标,从层内、层间、平面叁个方向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最后根据平面含油饱和度讨论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的两个小层(长61和长62亚段)非均质性较强,且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砂体的展布特征及物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物性最好、砂体厚度最大的河道地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含油气性最好。(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周俊廷[4](2019)在《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龙泉气田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登娄库背斜带南端。利用岩心分析、录井、测井等资料,以砂组、小层为单元,研究了伏龙泉气田泉一段至泉叁段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特征,计算了储层各非均质性参数,并绘制了各小层孔隙度、渗透率及变异系数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泉叁段储层以较均匀型储层为主,泉二段的Ⅴ~Ⅸ砂组为非均匀型储层,Ⅰ~Ⅳ砂组为较均匀型储层;泉一段的8个砂组均为非均匀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泉二段最强;平面非均质性各层段和砂组均较强。(本文来源于《石油知识》期刊2019年05期)

王振生,张录社,赵自斌,王桂成,曹聪[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ZC油田长2储层非均质及四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ZC油田x井区长2段储层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为平缓单斜构造,局部发育鼻状隆起;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层内非均质性不强,层间非均质性很强,平面非均质性不强;四性关系相关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宏,刘婉如,谭保国,施安峰,孙红霞[6](2019)在《非均质储层分层注水优化及其技术界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分层注水调控的技术界限,利用水线距离描述分层注水的波及范围,通过定义极限水线距离对该技术界限进行表征,当注水前缘超过极限水线距离时,分层注水调控失效。研究结果表明,极限水线距离大小取决于不同渗层之间的水相交渗程度,从而与储层厚度以及层间渗透率差异等储层非均质性密切相关,随着单渗层厚度和层间渗透率差异的增大,极限水线距离也随之增加,在非均质性较强及渗层厚度较厚的油藏实施分层注水更易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研究结论为利用分层注水调控缓解储层开发的不均衡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印树明,杨焦生,崔明磊,王学武[7](2019)在《聚合物驱替后层内非均质储层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非均质储层,聚合物驱可有效抑制高渗层的指迚和无效循环,扩大注入剂波及体积,是提高常觃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存在层内窜流,聚合物驱后储层内部受效情况极为复杂。通过人造岩心、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考察了聚合物驱后层内非均质岩心内部的受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储层中正韵律储层聚合物驱替效率最高;正韵律储层中,渗透率越高,对驱油效率贡献越大,相邻两层级差越大,聚合物驱油效率越高;聚合物驱后,相对中渗层剩余油饱和度最高,中渗层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提高聚合物浓度、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是提高中渗层驱油效率的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指导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张玉垚[8](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矿区煤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矿区煤储层为研究对象,选取矿区内不同井田(CS井田、砂沟井田、白杨河井田、FK井田)、不同主力煤层(39号、41号、42号、44号煤)的煤样,在钻孔数据整理、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煤储层空间展布和物质组成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分布特征的研究,明确了煤层厚度西薄东厚,平面上各层段煤厚的非均质性较强,变异系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垂向上各层段煤厚的非均质性较弱;煤层埋深东西两侧深、中部浅;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和半暗煤为主。显微煤岩组分在平面上呈镜质组东西高、中部低,惰质组东西低、中部高,壳质组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规律,垂向上各煤层显微煤岩组分无统一变化规律;平面上镜质组非均质性弱,惰质组和壳质组非均质性强,垂向上显微煤岩组分变异系数先升高后降低;水分含量西高东低;平面上灰分含量整体较低;挥发分东、西部高,中间低,平面上水分变异系数较低,非均质性较弱;灰分、挥发分非均质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垂向上由浅及深水分、灰分、挥发分的非均质性均逐渐减弱;R_(o,max)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且随埋深增加逐渐增大,平面上变异系数较小,非均质性较弱,垂向上变异系数浅部高、深部低。精细表征了煤储层孔隙特征、渗透率、含气性及其非均质性特征,揭示了孔隙度在平面上呈西低东高的趋势,且随埋深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孔隙度非均质性平面上由西向东逐渐增强,垂向上变化较小;孔隙从微孔到大孔均有发育,且以过渡孔和大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度非均质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垂向上非均质性较稳定。渗透率平面上呈西低东高的分布趋势,垂向上主力煤层渗透率整体由浅及深逐渐减弱,非均质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平均甲烷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为78.10%、15.46%,均在砂沟井田非均质性较强,其余井田非均质性较弱。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沉积演化、煤层火烧和高浓度H_2S,揭示了地质构造、成煤环境、煤层火烧和高浓度H_2S,对煤储层空间展布、变质程度、煤岩煤质孔隙特征、渗透率和含气性等非均质性的控制机理。区内向斜构造对煤层气的富集最有利;聚煤中心的迁移导致煤层厚度、灰分含量出现非均质性,孔隙中矿物充填增多孔容逐渐减小,储层顶底板封盖性增强;煤层火烧导致浅层灰分含量增高,产生的CO_2置换出CH_4,使其浓度降低,孔裂隙增多,形成储水层,利于深部次生生物气富集;H_2S溶蚀孔隙中充填的矿物成分,增大了储气空间。论文的研究成果对阜康矿区复杂储层条件下的煤层气井的井位选择和排采层位确定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常雪彤[9](2019)在《致密油储层非均质性测井定量表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的致密油储集体规模巨大,地下储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特性,发育在深湖-半深湖的延长组长7储层是典型的致密储层。研究区姬源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部,该区储层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严重制约着致密油储层的开发利用,因此,有必要对姬源油田的致密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表征。本论文以石油沉积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储层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将长7油层组划分为长7_1、长7_2和长7_3叁个小层。以测井资料、岩心资料以及生产资料等对沉积微相进行划分,了解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研究区的沉积微相主要是叁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及前叁角洲泥和湖相泥等。运用双束电镜、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先进技术,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的储层物性特征,并通过渗透率和孔隙度对储层物性进行表征。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受沉积相的控制,采用相标志、测井相、单井相以及剖面结构对影响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沉积相、岩石类型和层理结构等基础因素进行分析。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也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研究区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使孔隙和吼道变小,黏土矿物使储层致密,物性下降,溶蚀作用改变储集空间;胶结作用使孔隙体积减小,储层物性变差。综合这些作用建立研究区GR、DEN、AC、CNL、Rt五种常规测井曲线交汇图分析成岩相为进一步表征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并建立岩相模型沉积微相模型,直观地展现研究区砂体结构和沉积相特征,最终实现致密油储层非均质性的直观展现,并为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和优选致密油“甜点”区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25)

张佩[10](2019)在《陕北H井区长7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表征及其控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常规储层相比,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更强,对其储层内的含油性影响也更大,因此对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对致密油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H井区长7致密砂岩为例,进行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布表征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总结宏观非均质性对致密油分布与富集规律的影响,以期为该种类型致密油勘探提供指导。通过对研究区长7延长组各成岩相物性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各成岩相的致密过程,确定各成岩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各项分析测试结果以及电性资料,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各项参数进行表征,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程度,与研究区延长组长7油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合,总结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体现层内非均质性的参数中,夹层的厚度、层数、连续性以及渗透率级差对储层的含油性的控制较为明显,层内夹层越厚油层有效厚度越小,反之则有效厚度越大;夹层的连续性较好时油水分界面也较为发育;当渗透率级差越大时,石油多存在于渗透率值大的储层且含油饱和度高。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参数中隔层的厚度和连续性对石油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石油多在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隔层下聚集,使得隔层上部油层相对较少甚至不含油。对平面非均质性进行表征的参数中,砂体厚度、砂体在平面上的连续性以及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石油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石油多分布在砂体厚度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区域,与沉积微相的的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25)

储层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岩芯实验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的内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的盒8_上、盒8_下~1、盒8_下~2叁个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偏强。结合研究区试气试采生产数据,发现试采情况良好的井位多分布于非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受盒8段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区内的气藏储层往往是孤立的,在平面内透镜状分布,因岩性及物性差异形成的有效圈闭是气藏富集的重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层非均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伊拉克AD油田上白垩统Kh2段生物扰动与储层非均质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管岩,田国庆,薛萧敏,李勇,张显阳.储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气藏富集规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X区盒8段为例[J].国外测井技术.2019

[3].张宇辰,孙卫,王桐,崔哲治,韩扬.姬塬地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关系[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4].周俊廷.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J].石油知识.2019

[5].王振生,张录社,赵自斌,王桂成,曹聪.鄂尔多斯盆地中部ZC油田长2储层非均质及四性关系研究[J].云南化工.2019

[6].王晓宏,刘婉如,谭保国,施安峰,孙红霞.非均质储层分层注水优化及其技术界限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印树明,杨焦生,崔明磊,王学武.聚合物驱替后层内非均质储层受效研究[J].当代化工.2019

[8].张玉垚.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矿区煤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9

[9].常雪彤.致密油储层非均质性测井定量表征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10].张佩.陕北H井区长7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表征及其控油性[D].西安石油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苏里格气田岩石孔隙类型不同波型的瞬时振幅属性模拟研究区卡洛夫-牛津阶裂缝特征研究区卡洛夫-牛津阶储层等厚图-13火山口井井信息融合特征单一河道识别标志——厚砂体水淹状况...

标签:;  ;  ;  ;  ;  ;  ;  

储层非均质性论文_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