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314500
摘要:小学高段,学生作业多、老师批改压力大是普遍的现象,造成这一困扰的主要原因有课堂的教学效率和作业的设置两方面。我们可以在课堂优化和作业精选整合方面做点努力。在课堂教学方面,根据不同的课型,比如对概念课、技能课、解决问题课进行课堂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我们对作业进行整合、优选,提高习题质量。
关键词:课堂作业课堂优化习题整合
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数学教育中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数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功能,把作业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反馈手段,在减负的当下显得越发关键。通过作业批改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情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作业情况存在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没有优化。
制造了学生学得很困难,结果导致尝试练习还未结束,下课铃声已经敲响了,最终使得作业完成与反馈缺乏实施的时间,因此针对不同的课型,要设计不同的作业。
2.作业整合精选意识。
目前学生的作业主要包括数学书上的习题、学校下发的课堂作业本、同步练习,还有老师根据教材自己编的一些习题。由于作业内容比较多,题型也存在雷同的情况,如果不加选择的全部做,势必不能在课内全部完成,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
3.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教师课堂多讲、学生课外多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
在明确了自己的问题后,我搜集了相关资料,也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发现很多一线的教师和专家,都关注有效课堂教学,将作业的有效反馈做为提升课堂实效性的一项重要途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想自己的研究会事半功倍。
二、依据不同课型,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把教学扎扎实实做好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了,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同类型的课,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概念课的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中,属于概念课的内容非常多。概念课的有效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获得数学概念的数学涵义与表达形式;通过概念的获得激活学生思考(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体会该数学概念的价值所在(产生的必要性、过程、与生活的关系、对学科的意义)。
2.技能课(计算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中,大概70%的内容属于技能课,主要包括计算技能(口算、笔算、计算器等)和操作技能(量、折、拼、搭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数及其运算。可以说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计算教学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
(1)教学导入设情境,学习计算有兴趣。《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结合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是由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能有效地唤起经验,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意义建构。
(2)习题设计生活化,知识技能要运用。把计算习题设计成应用问题,改单调的计算为具体的活动。通过操作、测量和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计算的重要性,提高计算能力。生活化的情景引入计算教学是很好的教学策略,但不能为了情景而情景。例如,五年级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师生一起设计《装修中的数学问题》活动方案。小组成员一起测量、访谈、计算,运用所学解决刷涂料、铺地板需多少钱等问题。
(3)计算练习成题组,分析比较促思维。计算能力,不只是计算的正确和速度,还包括计算时对数与数关系的思考。计算教学要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题组对比,提高练习效率。计算教学要避免机械重复,用易错题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3.解决问题课的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解题是现实生活决策的重要手段,解决问题过去重在寻找答案,现在重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颖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修订教材引导学生从头到尾想问题: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
(2)对数量关系式的认识。数量关系式是应用题最简洁的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熟悉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有助于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选择比较合理的策略。小学阶段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3)重视解题策略的教学。把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作为策略性知识学习,而不再作为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贯彻于解决问题全过程中。审题中的的策略:实物模拟操作,画图(模拟图,示意图,线段图),摘录条件、问题,利用生活经验联想等等。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一般策略包括综合法和分析法,寻找中间问题等;特殊策略包括寻找规律,比较异同,猜想验证,化繁为简,逆向思考,模拟假设等。列式计算中的策略:多样性与合理性的思考策略,提炼数量关系式策略。检验与反思的策略:生活常识法,逆运算法,对应用题全过程的回顾,总结与评价。
二、整合精选作业,提高习题质量
1.习题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传统的习题只关注结果,对思考过程比较忽视,练习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检查,机械再现所学知识。如“请你计算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只注重考查学生对公式的熟练程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这类题目需精简或改编,如改成: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0立方厘米,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一样是考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改编后的习题更具空间的想象力。
2.习题应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数学习题,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考查,没有体现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多数以填空、选择的形式呈现。如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后,考察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这种习题,无法检测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真实理解。只是让学生背诵默写了这些知识,其实学生是不需要记住概念的,只要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如改成:“有3个圆,请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如果学生缺乏对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理解,就不会用图表示:把3个圆“叠成一堆”,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有3小块),就是这3个圆的四分之一。3小块就是一个圆的四分之三。这样的习题,就考察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相比更具实效性。这样的过程性试题,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多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业的多少和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只有把课堂效率提上去了,教师才敢于放手让学生少做或不做作业。优化教学设计,分课型实施习题设计和改编,精选习题。学生作业量少了,作业质量相对就要好很多,而随着面批的机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相比就要提高一些。“减负不减质”,从课堂,从作业中把学生和教师解放出来。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教师也有了时间去反思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卫东《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浙江教育学院。
[2]朱国荣《解决问题怎么教》.嘉兴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