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吲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INCB024360,分子对接
吲哚胺论文文献综述
邓培渊,孔庆寒,袁伟,李长看[1](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与抑制剂INCB024360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NCB024360是进入临床试验的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IDO1)抑制剂之一,但其结合机理尚不明晰。本文运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自由能计算和丙氨酸突变扫描方法研究了IDO1和INCB024360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IDO1和INCB024360的复合物形成了6个氢键,结合自由能为-70. 82 k J/mol,静电作用力是主要驱动力,极性溶剂化能是主要抑制力;丙氨酸突变扫描发现,Ser263和Glu171是两者结合的关键氨基酸,ΔΔGbind值分别为15. 35和54. 39 k J/mol。本文的结果可为阐明IDO1和INCB02436结合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许忻,张瑱,李云飞[2](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pyrrole-2, 3-dioxygenase,IDO)的抑制活性试验及其在体内肿瘤中的分布情况,筛选出4-氨基-1, 2, 5-二唑-3-脒类似物HHT7044、HHT7046及HHT7047。初步评估以IDO1为抑制靶标的上述化合物作为抗肿瘤活性药物的价值。方法采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合成一系列的化合物。通过体外酶活性测定找到活性较好的选择性IDO1抑制剂。后续采用结肠癌CT2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初步评价目标化合物单用及联用环磷酰胺对CT26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HHT7044、HHT7046及HHT7047对体外IDO1酶抑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1.37 nmol/L、37.44 nmol/L和28.83 nmol/L;对瞬转IDO1的HEK-293细胞中酶抑制IC50分别为49.66 nmol/L、58.15 nmol/L和50.03 nmol/L,酶抑制活性较好。在结肠癌CT26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中,HHT7044、HHT7046及HHT7047(120mg/kg,一日2次,静脉注射)单独用药抑制肿瘤生长活性不佳,但和15 mg/kg环磷酰胺联用后抑瘤率有所提高,HHT7044(单用10.68%对联用77.42%)、HHT7046(单用4.15%对联用60.14%)及HHT7047(单用15.04%对联用61.35%),联用后的抑瘤率和30 mg/kg环磷酰胺相当或略佳。结论 4-氨基-1, 2, 5-二唑-3-脒类似物HHT7044、HHT7046及HHT7047作为靶向IDO1的候选化合物可为肿瘤治疗提供助力,具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世界临床药物》期刊2019年09期)
王太禹,王利娜,赵力挥,王国成[3](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 (indoleamine 2, 3-dioxygenase 1, IDO1)是人体色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可介导肿瘤免疫应答的关键性免疫抑制酶, IDO1抑制剂是一种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本研究在新近报道的IDO1蛋白-抑制剂复合物晶体(PDBID:6AZV)基础上,通过分析抑制剂与IDO1的相互作用模式,参考复合物晶体中的抑制剂结构,设计合成了11个化合物,其结构经图谱数据确认。初步活性研究表明,在目标化合物中含有联苯(吡啶)四唑结构的化合物(B1和B2)与含有磺酰胺结构的联苯化合物(D1、D2和D3),在酶和细胞水平的抑制活性实验中,均具有优良的IDO1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INCB24360相当或更优。(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晓花,尹利明,赵燕娜,宋明芬,宋海东[4](2019)在《微小RNA-155对小胶质BV-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对小胶质BV-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携带miR-155的慢病毒感染小胶质BV-2细胞,以脂多糖(LPS)处理BV-2细胞为对照。观察细胞形态,流式液相芯片检测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和IDO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OCS1)、磷酸化p38 MAPK和IDO蛋白的蛋白水平。结果:携带miR-155的慢病毒成功感染BV-2细胞,其miR-155表达水平高于LPS处理组和阴性病毒感染组(P<0.01)。miR-155促进BV-2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IL-10分泌,抑制IL-12分泌,上调IL-6、TNF-α、IL-10和IDO的mRNA表达,同时升高IDO蛋白表达水平和p38 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下调SOCS1蛋白表达(P<0.01)。LPS刺激BV-2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TNF-α、MCP-1和IL-12,上调IL-6、TNF-α和IDO mRNA表达,同时上调IDO、p-p38 MAPK和SOCS1的蛋白水平。结论:miR-155促进小胶质BV-2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分泌和IDO蛋白表达,可能与SOCS1和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杨明刚,李冰,张翼飞,汪忠鸿[5](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过敏性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平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与过敏性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平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过敏性哮喘患儿98例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验室特征指标、诱导痰与外周血中IDO活性水平、外周血Th17、Treg及Th17/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并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过敏原阳性人数占比、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而第1秒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PVE1. 0/FV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诱导痰与外周血中IDO活性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外周血Th17、Th17/Treg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而Treg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过敏性哮喘患儿诱导痰、外周血中IDO活性水平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关系,与Th17/Treg细胞呈负相关关系(均P<0. 05)。结论 IDO与过敏性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平衡存在密切相关,可能在哮喘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6期)
叶科,邱亚涛,张婉衡,蒋晟[6](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是色氨酸通过犬尿氨酸途径代谢的一种关键限速酶。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与肿瘤的恶性转化以及病人预后差等密切相关。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已经成为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靶点。目前已有许多不同结构的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抑制剂被报道,其中多个抑制剂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综述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药物研究最新进展,旨在为肿瘤免疫疗法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翟鹏[7](2019)在《旋毛虫ES抗原致小鼠DCs吲哚胺2,3-双加氧酶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简称旋毛虫,是骨骼肌特有的细胞内寄生虫,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并广泛引起人及其他动物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旋毛虫通过其排泄分泌(Excretion-secretory,ES)产物对宿主免疫反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旋毛虫及其产物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从而有利于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被归类为高度有效的专业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执行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功能分子等多种功能,从而介导机体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存在于DCs的一种强效免疫酶,DCs表面的IDO与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有关。但旋毛虫ES抗原通过何种途径诱导DCs免疫耐受的分子逃避机制尚不清楚,IDO对参与虫体免疫逃避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IDO介导免疫耐受与旋毛虫免疫逃避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以小鼠骨髓来源的DCs为模型,设空白对照组、1640组、ES抗原组及IFN-γ组。DCs经各组刺激剂作用后,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初步检测IDO蛋白在DCs表面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40、MHC-Ⅱ、CD80及CD86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动态检测不同时间点IDO及下游细胞因子IL-10、TNF-α和IFN-γ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DO蛋白的表达水平。siRNA620干扰后,qRT-PCR法重新检测IDO及下游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DO蛋白的表达水平。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小鼠IDO,IFN-γ,TNF-α,IL-10和β-acti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荧光定量PCR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细胞增殖活力(CCK-8)实验结果表明,ES抗原作用浓度0~25μg/mL内对DCs活力无影响。qRT-PCR结果显示,当不同浓度的旋毛虫ES抗原或作用时间不同时,DCs的IDO mRNA表达量不同,并在一定时间内与剂量和时间存在依赖性效应。在0~24 h内,随时间的增加,IDO mRNA表达量增加,与0h相比,24 h时IDO mRNA表达水平最高,差异最显着(P<0.001)。因此,15μg/mL的旋毛虫ES抗原在24 h时,能最大限度的促进IDO mRNA的表达,最终我们选择15μg/mL的旋毛虫ES抗原浓度作为工作浓度。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ES抗原能高效促进IDO在DCs胞质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Cs经旋毛虫ES抗原、脂多糖(LPS)刺激后,其表面分子CD40、MHC-Ⅱ、CD80及CD86的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LPS能显着促进DCs表面分子的高表达,与ES抗原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证明LPS能促进DCs成熟,增强DCs的免疫活力。而经ES抗原作用后,表面分子的表达并不显着,抑制DCs的成熟,使其停留在半成熟状态,抑制DCs抗原提呈能力,促进虫体的免疫逃避。qRT-PCR结果表明,ES抗原能高效促进IDO在DCs的表达。在0~24 h时间段内,DCs在15μg/mL的ES抗原刺激下,IDO mRNA的表达存在时间依赖效应,随着时间的增加,IDO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24~72 h时间段内,IDO mRNA表达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平衡。ES抗原均能显着促进IDO下游抗炎因子IL-10和促炎因子TNF-α及IFN-γm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S抗原能显着促进DCs IDO蛋白的表达,且在0~36 h时间内,IDO蛋白的表达水平持续升高,呈时间依赖性效应,36 h时表达水平到达峰值,随后略有降低,趋于稳定。DCs经siRNA620干扰后,15μg/mL的ES抗原刺激36 h,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DO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效率,qRT-PCR再次检测下游细胞因子IL-10、TNF-α及IFN-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iRNA620能有效抑制IDO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单ES抗原组相比,差异性显着(P<0.001);siRNA620干扰后,单ES抗原组相比,促炎因子TNF-α,IFN-γ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抗炎因子IL-10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证实,在一定的剂量和时间的作用下,旋毛虫ES抗原刺激DCs后,通过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MHC-Ⅱ、CD80及CD86的表达,诱导DCs表面IDO 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上调促炎因子TNF-α,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使DCs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有助于旋毛虫逃避机体识别,得以在宿主体内持续生存,造成宿主持续性慢性感染。结果表明ES抗原对DCs的持续刺激可能通过IDO介导的炎症相关信号诱导DCs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这不仅为研究线虫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体外模型,也为临床治疗旋毛虫病及研制有效的疫苗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白宏[8](2019)在《吲哚胺-2,3-二氧合酶-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胺-2,3-二氧合酶-1 (IDO-1)以增强T-调节细胞活性的方式改变色氨酸代谢,但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宿主和肿瘤的相互作用,突出了解这种酶药物靶标的分子肿瘤学的一些挑战。由于IDO-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Ⅰ/Ⅱ期试验结果令人失望,目前的临床试验采用IDO-1抑制剂与其他免疫治疗药物或化疗放疗联合策略。与抗PD-1/PD-L1抗体的组合已经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并且相关策略正在积极评价中。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IDO-1在肿瘤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但目前的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似乎与其他免疫治疗靶点截然不同,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联合免疫治疗方案中,目前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本文就IDO-1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括。(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05期)
薛君[9](2019)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妇科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妇科肿瘤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免疫逃逸机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作为人体内肝脏外唯一能催化色氨酸分子沿着犬尿酸途径进行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可以在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其在妇科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效果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09期)
李仕祥[10](2019)在《S0CS3在早孕母胎界面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胚胎之所以不被排斥是妊娠期间依赖母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而母-胎界面是免疫耐受调节机制的重要部位,本实验通过研究与妊娠相似雌激素及其抑制剂氟维司群作用下探索两种蛋白(IDO、SOCS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胚胎对母体的免疫耐受机制的调节。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8年10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法终止妊娠的35例正常孕妇(年龄28.40±4.52岁,胎龄58.45±7.30天)的绒毛及蜕膜组织;将绒毛和蜕膜组织分别在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和雌叁醇以及雌激素抑制剂氟维司群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后提取组织蛋白进行实验。Western-bloting和QPCR两种实验方法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以及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阻抑蛋白-3在绒毛以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绒毛以及蜕膜组织中均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阻抑蛋白-3的表达;浓度为10ng/ml的雌二醇激素和1ug/ml的雌叁醇激素培养后,IDO的表达上调幅度最大,同时SOCS3的表达下调幅度也是最大,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加入雌激素抑制剂氟维司群后IDO与SOCS3蛋白的表达与原来相反。结论:在与妊娠时雌激素浓度相似的情况下,雌二醇激素及其异构体雌叁醇激素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阻抑蛋白-3来上调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表达,提示雌激素可能防止胎儿免疫排斥反应,可能作为免疫调节剂存在于母胎免疫耐受机制中。(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吲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体外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pyrrole-2, 3-dioxygenase,IDO)的抑制活性试验及其在体内肿瘤中的分布情况,筛选出4-氨基-1, 2, 5-二唑-3-脒类似物HHT7044、HHT7046及HHT7047。初步评估以IDO1为抑制靶标的上述化合物作为抗肿瘤活性药物的价值。方法采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合成一系列的化合物。通过体外酶活性测定找到活性较好的选择性IDO1抑制剂。后续采用结肠癌CT2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初步评价目标化合物单用及联用环磷酰胺对CT26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HHT7044、HHT7046及HHT7047对体外IDO1酶抑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1.37 nmol/L、37.44 nmol/L和28.83 nmol/L;对瞬转IDO1的HEK-293细胞中酶抑制IC50分别为49.66 nmol/L、58.15 nmol/L和50.03 nmol/L,酶抑制活性较好。在结肠癌CT26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中,HHT7044、HHT7046及HHT7047(120mg/kg,一日2次,静脉注射)单独用药抑制肿瘤生长活性不佳,但和15 mg/kg环磷酰胺联用后抑瘤率有所提高,HHT7044(单用10.68%对联用77.42%)、HHT7046(单用4.15%对联用60.14%)及HHT7047(单用15.04%对联用61.35%),联用后的抑瘤率和30 mg/kg环磷酰胺相当或略佳。结论 4-氨基-1, 2, 5-二唑-3-脒类似物HHT7044、HHT7046及HHT7047作为靶向IDO1的候选化合物可为肿瘤治疗提供助力,具开发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吲哚胺论文参考文献
[1].邓培渊,孔庆寒,袁伟,李长看.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Ⅰ与抑制剂INCB024360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化学通报.2019
[2].许忻,张瑱,李云飞.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
[3].王太禹,王利娜,赵力挥,王国成.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19
[4].孙晓花,尹利明,赵燕娜,宋明芬,宋海东.微小RNA-155对小胶质BV-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
[5].杨明刚,李冰,张翼飞,汪忠鸿.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过敏性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平衡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9
[6].叶科,邱亚涛,张婉衡,蒋晟.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9
[7].翟鹏.旋毛虫ES抗原致小鼠DCs吲哚胺2,3-双加氧酶表达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8].白宏.吲哚胺-2,3-二氧合酶-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家庭生活指南.2019
[9].薛君.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妇科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J].人人健康.2019
[10].李仕祥.S0CS3在早孕母胎界面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调控的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
标签:吲哚胺2; 3-双加氧化酶Ⅰ; INCB024360; 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