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场,断层,震源,西秦,机制,白垩纪,华北。
构造应力场论文文献综述
袁勇,张明明,陈胜,孙亮亮,孙伯乐[1](2019)在《利用GMT软件绘制和计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MT软件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地震进行分析和绘图后,可以明显得出:关庙地区小震群均为走滑型,右旋-逆断层,这与现场实地勘探的结果一致。对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加以分析,得出该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EW或NE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或NNW向,应力轴的倾角较小。(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9年12期)
万秀红,屠泓为,李智敏,罗国富[2](2019)在《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空间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西缘,是大陆内部中源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各种数据均显示出该区域有着十分特殊的现象.本文从地质构造、地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应力场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深度应力场方向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区域震源机制特征各异,尤其是正断层性质地震在北东向表现出了线性展布.通过构造模拟认为该区域可能是在地壳的碰撞、推挤、俯冲作用下出现的褶皱,由于地层倒转嵌入,从而形成了多层位地震密集现象.同时在推挤、拖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深度约100 km以下的北东向的拉张性破裂.(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郑德志,杨荣森,田源,倪春中[3](2019)在《云南个旧高松矿田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应力场一直是地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利用在野外观测后整理到的不同数据资料,如褶皱、节理、擦痕这些相关的信息,反演岩石形变前后的构造应力状态,判断其主应力的方向,从而分析并构建构造应力场。该方法可以帮助深入了解研究区域的构造运动方式,有利于矿区的资源勘查部署工作。高松矿田位于个旧东矿区中北部,是东区的五大矿田之一,也是云锡公司所开采的主要矿山之一。高松矿区主要为出露中叁迭统地层,其中多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另有第叁系泥岩,第四系残坡积物少量(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吴玉,张松,黄铮,王凤岗,李静贤[4](2019)在《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古构造应力场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富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显示该区亦具有极大的海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因此,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和页岩气勘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南丹-荔波地区广泛发育的褶皱、共轭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迭加褶皱、共轭节理分析以及断层滑动矢量等方法,反演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构造解析表明,该区中、新生代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的交替和演化,分别为NNE-SSW向挤压、NW-SE向挤压、NEE-SWW向伸展和近E-W向挤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NNE-SSW向挤压应力场的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华南大陆南北边缘与印支/华北板块碰撞闭合有关; NW-SE向挤压应力场和NEE-SWW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分别对应于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消减以及燕山晚期发生的弧后伸展作用;近E-W向挤压应力场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所产生远程效应的构造背景之下。(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5](2019)在《动压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地质构造尤其逆断层滑移失稳是诱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为了深入研究冲击地压灾害的产生与断层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义马煤田F_(16)逆冲断层为地质背景,结合千秋矿21221工作面概况,模拟了开采扰动对断层活化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断层落差、倾角和沿上下盘开采等因素对其滑移失稳的影响以及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断层应力场和能量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落差较小时,落差对断层的滑移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加,法向应力逐渐增大,切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大落差断层比小落差断层更易发生滑移失稳;断层倾角的增加导致断层滑移量增大,法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切向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断层倾角与断层滑移失稳呈正相关;工作面沿下盘开采更易诱发断层产生滑移甚至冲击地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工作面过断层前,支承压力逐渐增加,过断层时保持平稳,过断层后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工作面前方能量场的应力集中区能量积聚现象明显,并与顶板能量积聚区始终贯通。由于卸压,采空区内能量降低较为明显,工作面上方的顶板应力得到释放,释放瞬间断层压力急剧增大,断层活化的可能性最大。(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高健翁,林逸,张长厚,丁照月,侯丽玉[6](2019)在《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构造应力场:(1)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应力场(D1,148~127 Ma);(2)早白垩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D2,143~127 Ma);(3)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水平伸展应力场(D3,120~110 Ma);(4)NE—SW向挤压(D4);(5) E—W向挤压的应力场(D5)。D1和D2可能分别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消减关闭作用的远程构造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且这两大构造系统在该时期可能同时作用于燕山地区。D3期应力场可能反映源自壳下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动力作用。D4、D5期应力场相对较弱,其动力学背景尚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分析。本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期间,主要的伸展作用并不完全符合西太平洋板块后撤主导的被动伸展裂谷模型,而是表现为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作用主导的水平方向多向伸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武敏捷,郭祥云,武安绪,林向东,赵桂儒[7](2019)在《京西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西北地区(113.0°—116.5°E,39.0°—41.5°N)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近EW向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盆岭结构发育。该区域主要分布有NE—NEE向的延矾盆地、怀涿盆地、怀安盆地、蔚广盆地、阳原次级盆地、阳高—天镇盆地、灵丘盆地、浑源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EW向宣化盆地等第四纪活动断陷盆地。发育着(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闫睿,张珊珊,何重阳[8](2019)在《晋冀豫交界构造应力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晋冀豫交界2008—2017年468个地震的1 143个P波初动符号,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反演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①晋冀豫交界精细应力场整体受NE向P轴和NW向T轴控制,且P轴和T轴倾角近水平;②薄壁断裂以东出现局部应力场紊乱,安阳南断裂东南部应力场P轴由NE转为NEE至EW向,T轴呈放射状,从NW向逐渐转为NWW向,且倾角较大;③晋冀豫交界除符合华北应力场整体特征外,还具有局部构造应力场独特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韶凯,张岳桥,熊金红,贺赤诚,马收先[9](2019)在《秦岭构造带徽成盆地白垩纪-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沿凤-太断裂带发育的徽成盆地斜切秦岭构造带,成为东、西秦岭构造地貌的分界带。该盆地由上部成县群和下部东河群2套地层序列组成,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基于沉积地层序列、野外断层滑动矢量运动学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结合上部成县群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和基性岩脉的年代测试结果,确定了该盆地2期伸展断陷成盆阶段和3期构造挤压改造的交替演化历史。认为下部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107Ma之前),成盆应力场为NWW-SEE引张,与东西向勉略断裂带左旋走滑拉分作用有关,其中加积了一套河湖相砂砾岩沉积。该走滑盆地在沉积晚期遭受NW-SE向挤压应力作用,控盆边界断层发生反转,地层发生宽缓的褶皱变形,基性岩脉侵位其中(107Ma)。上部新生的断陷盆地很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自107Ma以来),受NW-SE引张作用,沿凤-太断裂带发生复活,其中堆积了一套河流相红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沉积地层。该断陷盆地遭受2次挤压应力场的改造:早期NNW-SSE向挤压、晚期NNE-SSW向挤压,这两期挤压作用使控盆边界断裂(凤太断裂、勉略断裂)发生构造反转,地层陡倾,但盆地内部变形较弱。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对比,认为这两期挤压应力作用分别发生在白垩纪晚期与古近纪。(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董培育,程惠红,石耀霖,柳畅,乔学军[10](2019)在《基于Monte Carlo方法数值反演区域初始构造应力场——以巴颜喀拉块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应力场往往对地震活动性具有控制作用,应力快速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本文以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近20年来的7次中强震为例,结合区域历史地震震源信息、地质背景及GPS等观测数据,利用Monte Carlo方法和库仑-摩尔破裂准则为计算依据,反演该块体的震前初始构造应力场.通过将初始应力场反演中不确定部分限定在一个合理的上下限范围内进行独立的重复性随机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了巴颜喀拉块体1997年玛尼M_W7.5地震震前区域初始应力场.计算结果显示:(1)巴颜喀拉块体10km深度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旋转趋势,由NS向转变为近EW向,与浅部实测地应力数据、历史地震类型和板块运动方向吻合较好.(2)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二者差值自西向东均逐渐增加,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值~400 MPa,最小水平主压应力值~250MPa.差应力在昆仑山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交汇处及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较低(~150MPa);在昆仑山断裂带东端和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东南段局部地区较高(~220MPa).(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构造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西缘,是大陆内部中源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各种数据均显示出该区域有着十分特殊的现象.本文从地质构造、地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应力场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深度应力场方向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区域震源机制特征各异,尤其是正断层性质地震在北东向表现出了线性展布.通过构造模拟认为该区域可能是在地壳的碰撞、推挤、俯冲作用下出现的褶皱,由于地层倒转嵌入,从而形成了多层位地震密集现象.同时在推挤、拖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深度约100 km以下的北东向的拉张性破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应力场论文参考文献
[1].袁勇,张明明,陈胜,孙亮亮,孙伯乐.利用GMT软件绘制和计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
[2].万秀红,屠泓为,李智敏,罗国富.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空间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郑德志,杨荣森,田源,倪春中.云南个旧高松矿田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反演[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吴玉,张松,黄铮,王凤岗,李静贤.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古构造应力场的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5].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动压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分布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9
[6].高健翁,林逸,张长厚,丁照月,侯丽玉.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J].现代地质.2019
[7].武敏捷,郭祥云,武安绪,林向东,赵桂儒.京西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8].闫睿,张珊珊,何重阳.晋冀豫交界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9].李韶凯,张岳桥,熊金红,贺赤诚,马收先.秦岭构造带徽成盆地白垩纪-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J].地质学报.2019
[10].董培育,程惠红,石耀霖,柳畅,乔学军.基于MonteCarlo方法数值反演区域初始构造应力场——以巴颜喀拉块体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