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巫鬼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鲁迅,西南地区,丰都,巫术,探析,长沙。
巫鬼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瑶[1](2018)在《施蛰存现代志怪中的“巫鬼”文化——“搜神”二记与《梅雨之夕》比较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热衷传统文化的现代作家,施蛰存一直在寻找中西合璧的合理路径。其小说集《梅雨之夕》不仅在意象、人物、时间、空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六朝志怪资源,更从创作原则、人物形象、主旨立意、结构方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现代革新:从突出内容到注重方法。施蛰存的现代志怪不仅为被新文化运动所排斥的巫鬼文化提供了重新进入新文学语境的合法性,也间接诠释着海派文化的驳杂包容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10期)
缪苗,杨尚鸿[2](2015)在《浅析重庆丰都原生态巫鬼文化的人文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丰都作为为巫鬼文化的起源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研究价值。通过追溯、了解巫文化起源、研究巫文化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对巫文化中存在的和生态美学中相近的思想解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巫文化的先进性。(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5年09期)
刘俐[3](2014)在《简析鲁迅作品中“巫鬼文化”与中国底层社会的“吃人”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几千年来宗教的发展,儒释道与原始巫文化的融合形成的"巫鬼文化"在已经深深植根于民间土壤,尤其是"巫鬼文化"中所强调的冥间的善恶惩处与因果报应对于对自身生存无掌控能力且无任何文化启蒙的底层人民具有很强的思想挟制性。然而又由于该种民间风俗文化本质上是植根于封建礼教的,因此它构成了鲁迅笔下"吃人"社会的重要诱导因素与组成部分。本文即结合具体文本对此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7期)
张宝金[4](2012)在《论鲁迅、沈从文的巫鬼文化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探讨鲁迅、沈从文文学创作中对巫鬼文化的美学呈现及深层的哲学思考。在鲁迅身上可以看到他像黑夜中的精灵一样穿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他无时不在审视自己的灵魂。美丽、纯朴的湘西是激发沈从文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执着于富有巫鬼气息的烂漫氛围的营造,巫术、巫师、神灵等民间习俗和仪式纳入他的视野,在这背后呈现的是他对原始生命强力的歌颂与赞美。全文共包括叁章外加“绪论”和“结语”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巫与鬼产生的原因、巫鬼之间的联系性及巫与鬼的想象与文学创作思维的相似性。第一章阐释鲁迅、沈从文写作的巫鬼兴趣是如何发生的,这其中即有楚越巫鬼民俗的影响,也有作家生活的经验积累。巫鬼情结感染了他们的文学史观,影响了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二章探讨巫鬼文化在作家作品中的具体展现。在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巫鬼是他们与另一个自我所做的精神对话。他们思考生,也关注死后的灵魂,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与巫与鬼在作家的文学世界中相遇了,在生死之间思索着生命存在的本质。第叁章把巫鬼文化放在现代性视野中进行考量。鲁迅、沈从文从巫鬼文化中借鉴了许些现代性的审美因素,其巫鬼文学书写在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为现代文学增添了新的美学因子。另一方面,鲁迅、沈从文也通过巫鬼文化负面因素的文学呈现,以“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对现代文学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语概述鲁迅、沈从文的巫鬼文化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启示。两位作家以新的艺术形式赋予巫鬼文化以新的思想内涵,使现代文学延续着古代文学中人与巫鬼的想象,同时,也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2-03-20)
宁静[5](2011)在《《荆楚岁时记》中的巫鬼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巫鬼信仰是中国社会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和行为,它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始末,甚至在当代社会仍旧残存着其隐喻的内核。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巫鬼文化的学理研究尚未成熟,但一些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学者们已经开始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徐华龙先生提出了“建立中国的鬼文化学科——鬼学”,这对于巫鬼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转折性意义。本文立足于《荆楚岁时记》,对其所载的岁时节日活动中的巫鬼信仰加以研究,试图对巫鬼信仰的表征进行多侧面地展演,并运用民俗符号学、解释学、比较法、功能主义等理论对其进行“文化的解释”,力求从繁杂的民俗事象中发掘出其中隐藏的意蕴与内涵,从而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民众的生活面貌,还历史以“本真性”。本文前置绪论,尾置结语,正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前人研究成果综述以及研究理论、方法和不足。第一章为《荆楚岁时记》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荆楚岁时记》的作者与注者;梳理了《荆楚岁时记》的成书背景;描述了《荆楚岁时记》的开创性体例特征。第二章首先对《荆楚岁时记》一书立足的文化基调——“荆楚文化”加以界定,然后运用比较法条梳了《荆楚岁时记》中所载的荆楚民众的岁时生活,从而归结出荆楚民众的岁时生活深受荆楚文化影响的依据。第叁章为《荆楚岁时记》中巫鬼信仰具象化的展演,分门别类地梳理了鬼神世界、祭神驱鬼以及巫术仪式等诸多的民俗事象。第四章从多维度视角剖析《荆楚岁时记》中巫鬼观念的深层文化内涵。首先运用解释学的理论解析了巫鬼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其次运用了符号学的理论深究出民俗事象背后的所指内涵;再次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剖析了巫鬼信仰得以传承的推动力;最后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阐释了巫鬼信仰的两大民俗功能。第五章首先介绍了巫鬼信仰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境遇,然后阐释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巫鬼信仰重构的价值以及途径,进而从“现在学”意义上对巫鬼信仰的发展趋势予以反思。这篇论文的研究起点是从文献中获悉古代的民俗事象,进而勾勒出当时民众的民俗生活风貌,这种研究方法是对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因此,笔者在结语部分对这一研究方向作以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1-04-01)
彭红亮[6](2010)在《小议长沙方言中的“巫鬼”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长沙方言中领略南楚"巫鬼"文化的特点,并初步探讨其成因。(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2期)
易瑛[7](2009)在《“鬼后有人”——论中国现当代启蒙作家对巫鬼文化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当代启蒙作家多在浓郁的巫鬼文化传统浸淫中长大,一方面他们从文化启蒙者的立场出发,否定和批判了巫术背离科学理性精神的"愚蠢";另一方面又意识到乡村的巫术信仰已成为乡民生存状态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它们给无聊、寂寞生存着的民众以巨大的精神抚慰,同时也给在现代文明和乡村文明冲击之下矛盾重重的知识分子以情感的慰藉。中国现当代启蒙作家对巫术的"智慧"的一面及其在民众生存中的意义的发掘,给作品带来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杜鹃[8](2009)在《中古时期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地区巫鬼之风浓厚,这在我国众多文献中都有所呈现。中古时期是西南地区巫鬼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巫鬼文化既有着复杂的形成原因,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其范围涵盖巫鬼信仰、巫术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且根据时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共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是针对本课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巫、巫鬼、巫鬼文化。第二章从成因和形态来分析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西南地区巫鬼文化产生的原因包括地理环境和社会土壤,涉及地理、气候、经济、文化、政治诸多因素。巫鬼文化的基本形态则包括巫鬼信仰、巫者和巫术、以及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叁大形态。其中巫鬼信仰在西南地区主要表现为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和人鬼崇拜;流行于西南地区的巫术又主要有神判巫术、祈求巫术、驱鬼辟邪巫术以及巫蛊术;而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则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在政治、经济、医与军事等方面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第叁章专注于分区域对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将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分为巴巫文化、蜀巫文化、滇黔巫文化叁大板块。巴巫文化尚白虎,重田神,好以歌舞娱神,流行龟卜与瓦卜,盛行祭鬼之风,巫鬼文化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蜀巫文化前贤信仰泛滥,巫术则以金蚕蛊和以石为主的厌胜巫术颇有特点。滇黔巫文化既封闭又原始,巫鬼信仰层次低,以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主;巫术仪式喜用铜鼓;巫蛊术流行。第四章讨论了西南地区巫鬼文化的特点及流变。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在中古时期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与宋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巫鬼文化的特点则表现为大众性、稳定性、世俗性、嗜血性和简陋性。第五章对巫鬼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个人对于本课题的一些思考。本文参考了学者们对于巫文化的诸多研究成果,立足于文献材料,多方位地对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进行分析,力求系统而全面。(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9-04-30)
苏胜平[9](2008)在《湘西地名中的巫鬼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名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它不仅能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等物质世界,还能了解这个地方人群的信仰观念等精神世界。因此,文章通过对湘西地名含义的破译和诠释,归纳出这些地名定型的命名意图,透视这些地名的命名取向,从而揭示湘西巫鬼文化的若干特点。(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08年01期)
刘润涛[10](2007)在《直扑黑暗的精魂》一文中研究指出巫鬼文化与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巫鬼文化中的革命因子构成了鲁迅对抗现实世界的思想资源之一,巫鬼世界和“人”的世界的关系构成了鲁迅思考的重心。鲁迅作品中的巫鬼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鲁迅那直扑黑暗的精魂的象征。鲁迅与巫鬼文化的渊源、鲁迅的精神世界与巫鬼的联系以及巫鬼与鲁迅文学世界的艺术特质的关系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巫鬼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丰都作为为巫鬼文化的起源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研究价值。通过追溯、了解巫文化起源、研究巫文化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对巫文化中存在的和生态美学中相近的思想解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巫文化的先进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巫鬼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黄瑶.施蛰存现代志怪中的“巫鬼”文化——“搜神”二记与《梅雨之夕》比较谈[J].中华文化论坛.2018
[2].缪苗,杨尚鸿.浅析重庆丰都原生态巫鬼文化的人文价值[J].艺术科技.2015
[3].刘俐.简析鲁迅作品中“巫鬼文化”与中国底层社会的“吃人”现象[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4].张宝金.论鲁迅、沈从文的巫鬼文化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
[5].宁静.《荆楚岁时记》中的巫鬼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
[6].彭红亮.小议长沙方言中的“巫鬼”文化[J].大众文艺.2010
[7].易瑛.“鬼后有人”——论中国现当代启蒙作家对巫鬼文化的认识[J].中国文学研究.2009
[8].杜鹃.中古时期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9
[9].苏胜平.湘西地名中的巫鬼文化[J].民族论坛.2008
[10].刘润涛.直扑黑暗的精魂[D].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