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盘虫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sunyidiscus,古盘虫类叁叶虫,牛蹄塘组,寒武系
古盘虫类论文文献综述
吴维义,郑昊林,杨兴莲[1](2018)在《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的古盘虫类叁叶虫》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产出大量古盘虫类叁叶虫化石,包括分离头盖、尾部和完整背甲。依据标本中具分类鉴定意义的构造特征的测量数据比值并线性拟合,结合形态学特征、个体发育趋势等特点分析,认为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两个叁叶虫种是有效的,支持以尾部肋区分节差异作为两个种种征判别标志。本项研究可为厘定贵州金沙地区叁叶虫Tsunyidiscus序列提供可靠证据。(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郑昊林,杨兴莲,赵元龙,朱雅杰,何树兴[2](2014)在《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古盘虫类叁叶虫的地层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的逐层化石采集,发现了大量古盘虫类叁叶虫,包括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同时确定了T.armatus的顶界,将T.armatus顶峰带修订为T.armatus延限带。T.armatus是贵州最早出现的叁叶虫,其对于寒武系第3阶底界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订的T.armatus延限带体现了生物的演化阶段,为区域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也对Tsunyidiscidae做了初步讨论,认为该科包括Tsunyidiscus,Hupeidiscus和Badiscus3个有效属。(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崔琳浩,代韬,张兴亮[3](2013)在《黔东南下、中寒武统凯里组古盘虫类叁叶虫Pagetia significans个体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盘虫类叁叶虫是寒武纪第二世出现的一类种属多、分布广的小型等尾型叁叶虫。通过对采自黔东南凯里组上部(第五阶)灰绿色页岩内古盘虫类叁叶虫化石的研究,依据形态特征及变化划分出重要佩奇虫Pagetia significans个体发育的六个阶段,包括幼虫期早期、幼虫期晚期、分节期0期、分节期1期、成虫期早期和晚期。基于头部和尾部大小比例的统计结果也体现了这种阶段性发育的特点。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代韬,彭善池,张兴亮[4](2013)在《中国华南地区寒武系第二统古盘虫类叁叶虫Tsunyidiscus yanjiazhaiensis的个体发育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ost-protaspid ontogenetic series of the eodiscinid trilobite Tsunyidiscus yanjiazhaiensis S. Zhang in Yin and Li, 1978 i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articulated specimens together with numerous disarticulated sclerites from the Shuijingtuo Formation, Cambrian Series 2, Shaanxi Province, South China.(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代韬[5](2008)在《湖北峡东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古盘虫类叁叶虫Tsunyidiscus acutus和Sinodiscus changyangensis个体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采自湖北峡东地区宜昌和长阳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古盘虫类叁叶虫的研究,描述并讨论了尖头遵义盘虫Tsunyidiscus acutus Sun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变化,包括对T.acutus幼虫期的补充描述:根据大小和形态特征将成虫期标本再分为3个阶段,即成虫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并描述和讨论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如头鞍及头鞍前叶形状的变化、固定颊区在头鞍前端的融合和前边缘纵向长度的增加。最为重要的是2块T.acutus分节期完整标本(分节期0和分节期1期)的首次描述,为研究该种在分节期阶段的发育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和重要信息,对其它古盘虫类叁叶虫的个体发育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此外,首次描述的长阳中华盘虫Sinodiscus changyangensis的幼虫期根据原始尾部轴节的数量被进一步分为3个阶段,即阶段1、阶段2和阶段3,分别代表原始尾部轴节为0节、1节和2节。各个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眼叶末端位置的后移、位于原始头盖后侧浅沟的出现和尾部轴节数量的增加及原始尾部纵向长度的变化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6](2005)在《扬子地台早寒武世古盘虫类的地层分布及其古地理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寒武世早期的黑色页岩系在扬子地台非常发育,但由于具有时代标志的化石稀少,这套黑色页岩系的层序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古盘虫类化石是早寒武世黑色页岩系中仅有的具有地层意义的化石类别,然而它们的分类混乱、层位不清,限制了其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在古盘虫类分类重新厘定的基础上,通过对Tsunyidiscus的4个种和Hupeidiscus orientalis地层分布的系统总结,认为T .aclis和T .armatus的层位限于筇竹寺早期,T .niutitangensis和T .tingi的层位主要是筇竹寺晚期,只有T .tingi延伸至沧浪铺早期。而H .orien talis在筇竹寺晚期开始出现,到沧浪铺早期繁盛。因此它们的层位分布特征可以用于地层学对比。通过对华南地区古盘虫类古地理分布和沉积相与环境分析,我们认为古盘虫类的分布受海平面升降、海水浑浊度、水深、含氧性等古海洋环境因素的控制。T .armatus和T .aclis分布于近滨—远滨及外陆架上,适应水体平静,水动力能量较低,低沉积速率的相对较深的海域;T .tingi和T .niutitangensis在开阔的外陆架区域大量繁盛,T .niu titangensis生存在具有分层结构海洋的贫氧带和富氧带,海水较深,水体平静;而H .orientalis在陆架边缘灰岩相中大量出现,适应于海水较深,水动力能量较低,浮游微生物丰富的洁净海水。此外(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林天瑞,彭善池,朱学剑[7](2004)在《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古盘虫类叁叶虫的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峡东和邻近地区早寒武世古盘虫类叁叶虫的再研究 ,支持将EmeidiscusLi,1980 ;MianxiandiscusS .ZhangetZhuinZhangetal.,1980 ;Mianxiandiscus (Liangshandiscus)S .ZhanginZhangetal.,1980 ;HupeidiscusChanginLuetal.,1974 ;GuizhoudiscusS .ZhanginZhangetal.,1980 ;ShizhudiscusS .ZhangetZhuinZhangetal.,1980等属作为TsunyidiscusChang ,196 6的同义名的意见。并对前人所建立的有关属的种 ,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整理 ,作了大量的归并和修订。就目前所知道 ,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的古盘虫类叁叶虫仅有TsunyidiscusChang ,196 6和SinodiscusChanginLuetal.,1974两属。Hupeidiscus经修订归入TsunyidiscusChang ,196 6后 ,原HebediscusorientalisChang ,195 3(即原Hupeidiscus的模式种 )一种的种名与Tsunyidiscusorientalis (Walcott,190 5 )重名 ,故将前者重新命名为Tsunyidiscuspertenusnom .nov .。文中还记述了湖北宜昌、秭归等地的早寒武世古盘虫类叁叶虫 2属 3种 ,包括TsunyidiscusyanjiazhaiensisS .Zhang ,ZhouetYuaninYinandLi,1978;Tsunyidiscusacutus (Sun ,1983) ;SinodiscuschangyangensisS .ZhanginZhouetal.,1977。(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王超,施贵军,刘家润,吴祥和[8](2004)在《云南石林石炭纪古盘虫类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云南石林地区石炭纪中间界线附近地层的有孔虫动物群古盘虫类 4属 8种。分析数据显示 ,这类具有独特壳壁类型和形态特征的小有孔虫类群分布 ,与碳酸盐岩中的亮晶、团块、海百合茎以及双壳瓣类等成分的相关系数较大。综合分析结果认为 ,该区古盘虫类有孔虫分布与较浅水、具中等搅动、温暖及盐度正常的潮间带环境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孙振华[9](1983)在《湖北“应山群”中发现古盘虫类(Eodiscid)》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述的古盘虫类,发现于原“应山群”轻微变质的岩石中,产于湖北省京山县叁阳一坪坝地区以及安陆县雷公白兆山地区。这一带位于大洪山北翼的东部,为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北侧。在地层分区上,产地应划归秦岭地层区最东部的随县小区。古盘虫类产于一套轻微变质的板岩、石灰岩、白云岩及硅质岩等组成的地层中。由于没有化石依据,前人仅参照岩性的变质程度以及地层所属区划,对此套地层于叁阳一坪坝地区称作花山群六房咀板岩组,时代为元古代;于安陆雷公白兆山地区称作应山群,时代也为元古代。1976年发现古盘虫类(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1983年05期)
古盘虫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的逐层化石采集,发现了大量古盘虫类叁叶虫,包括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同时确定了T.armatus的顶界,将T.armatus顶峰带修订为T.armatus延限带。T.armatus是贵州最早出现的叁叶虫,其对于寒武系第3阶底界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订的T.armatus延限带体现了生物的演化阶段,为区域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也对Tsunyidiscidae做了初步讨论,认为该科包括Tsunyidiscus,Hupeidiscus和Badiscus3个有效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盘虫类论文参考文献
[1].吴维义,郑昊林,杨兴莲.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的古盘虫类叁叶虫[J].古生物学报.2018
[2].郑昊林,杨兴莲,赵元龙,朱雅杰,何树兴.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古盘虫类叁叶虫的地层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崔琳浩,代韬,张兴亮.黔东南下、中寒武统凯里组古盘虫类叁叶虫Pagetiasignificans个体发育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4].代韬,彭善池,张兴亮.中国华南地区寒武系第二统古盘虫类叁叶虫Tsunyidiscusyanjiazhaiensis的个体发育研究(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5].代韬.湖北峡东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古盘虫类叁叶虫Tsunyidiscusacutus和Sinodiscuschangyangensis个体发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8
[6].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扬子地台早寒武世古盘虫类的地层分布及其古地理控制[J].古地理学报.2005
[7].林天瑞,彭善池,朱学剑.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古盘虫类叁叶虫的再研究[J].古生物学报.2004
[8].王超,施贵军,刘家润,吴祥和.云南石林石炭纪古盘虫类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初探[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4
[9].孙振华.湖北“应山群”中发现古盘虫类(Eodiscid)[J].古生物学报.1983
标签:Tsunyidiscus; 古盘虫类叁叶虫; 牛蹄塘组; 寒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