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治理结构论文-丁波

村庄治理结构论文-丁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准扶贫,驻村帮扶,行动逻辑,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

村庄治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丁波[1](2019)在《驻村帮扶下村庄治理主体结构和行动逻辑——基于T县两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陶自祥[2](2018)在《村庄结构视野下的南北乡土社会治理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村落社会结构不同,形塑南方宗族性村落村组干部"当家人"的角色更为凸显,个体意志常替代村民的集体意志,致使村组干部成为阻断农民与国家互动的屏障,农民与国家互动关系弱化,由此南方宗族性社会村落呈现出"家长式"治理形态,农民难以内生出民主意识。北方宗族发育不完善,村庄门子竞争激烈,村组干部为各亲族结构力量所制衡,村治过程中,各种力量相互嵌入、相互制衡,农民意志表达较为强烈,从而内生出村庄协商式民主,容易激活农民民主意识。(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为[3](2018)在《嵌入式贫困治理:扶贫项目进村背景下的权力、制度与村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物,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家作为社会系统中最为强大的组织形式,在贫困治理上具备天然优势与合法性,必然要求承担起贫困治理的责任与义务。当前我国持续推进的精准扶贫就是在结合前期贫困治理成效与当前贫困形势基础上拟定的国家贫困治理规划,其更加强调国家扶贫工作在制度设计、扶贫单元、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精细化,期望通过规范而严密的扶贫政策运行来落实扶贫工作,使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切实得到帮扶、获得发展。而且,精准扶贫实质上是扶贫资源的制度性分配与传递过程,其背后蕴含着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贯彻逻辑。肩负国家治理使命、体现国家发展意志的扶贫工作事实上便是嵌入到乡村社会中的,是基层国家治理的一部分。那么,乡村社会在面临体现国家意志的权力与制度进入的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呢?国家贫困治理究竟在乡村社会达致何种效果?本文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框架提出“嵌入式贫困治理”的概念,以进村扶贫项目为线索将国家精准扶贫的典型村庄岭村作为具体场域实施研究分析。在展开具体研究之前,首先对岭村的基本情况与扶贫项目投入与建设情况予以简要介绍,这是嵌入式贫困治理分析研究的前提。然后,在介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厘清村庄场域内扶贫项目资源建设投入招致的村庄主体互动的关系变迁,提出乡村社会个体化变迁背景下村庄内生力量日渐式微与国家力量嵌入并形成新的村庄在场关系的观点,并据此分析指出乡村社会的权力嵌入、制度嵌入两种国家嵌入的基本形式。接着,通过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来具体描绘嵌入式贫困治理场域内的遭遇,即政治发展逻辑遭遇地方生存伦理、扶贫规划执行遭遇地方实践变通,并由此产生村庄的结构分化。其中,村庄结构分化具体表现在治理结构、利益结构与关系结构叁个方面。由此可见,伴随着国家扶贫项目资源进驻的权力与制度的嵌入导致村庄结构的分化,嵌入式贫困治理存在着脱嵌危机,影响国家贫困治理效果与国家政治合法性。为此,本文分别从国家与社会两方面寻求其潜藏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原因,深入解读国家嵌入与社会反嵌入的辩证关系,为国家贫困治理及治理技术的优化予以总结与反思。(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泉民,井世洁[4](2016)在《合作经济组织嵌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构——村社共治中合作社“有限主导型”治理模式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中乡村社会价值主体及利益诉求多样化,致使村庄由先前某单一主体的"管控型"治理向多元治理主体交互作用的"协商共治"型治理进化。地处我国北部的H省A县M村,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合作社有限主导型"的村庄治理模式:即合作社组织借助于"利益诱导"机制,使之成为村庄治理的一个"整合主体";并与村两委进行"相当的联合",村庄自治行政及社区事务管理仍由村干部及村委会掌握,合作社组织在村域经济领域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且处在由"一般参与者"向治理中的"主角"角色演化进程中。该种治理模式是转型中乡村社会客观现实形成之结果,也是现阶段绝大多数村庄走向"良治"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许娟[5](2016)在《边地村庄的社会治理结构——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腊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变迁和国家治理的变革正在重塑村庄结构,滇西怒江傈僳族原有村庄文化权力和组织正在瓦解,新兴的强国家的村庄结构已经呈现。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滇西傈僳族边地村庄的诸权力和组织运作,以揭示边地村庄的国家在场和社会怯场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在边地社会治理寻求一个适应边地发展的路径。(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赵泉民,井世洁[6](2015)在《利益链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建——基于N村“村企社”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化改革在给农民带来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使得村庄社会利益发生分化,利益诉求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多样化态势。因此,转型中村庄社会已嬗变成为一个"利益场域",并为市场催生起来的涉农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成为治理重要力量提供了"舞台"。村域集体经济不发达的N村,村组织、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民基于各自利益诉求的实现,本着"资源互补、优势互借"(资源交换)原则走向"合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借助于农业项目开发与农地流转之机,各取所需,结成了涉农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链"或"利益共同体",进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村组织、合作社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村庄的横向"合作治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庄经济社会秩序的进化。(本文来源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李利宏[7](2015)在《煤矿产权结构与资源型村庄治理:影响因素与运行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煤矿产权结构对资源型村庄治理影响不同。研究发现,产权结构同村庄治理具有比较密切的内在关系,但是产权结构不直接发挥作用,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状态和治理绩效是多变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产权结构通过产权主体、经营者的价值偏好和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等因素对村庄治理产生影响。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个体产权相比,由于其产权单位和社会群体利益清晰程度的适中,以及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使其更有利于资源型村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5年08期)

崔云清,王春福[8](2015)在《精英转化机制:对村庄精英权力结构与治理秩序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精英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治理秩序研究的基础。以能够表达村庄基础的经济社会分化水平、村庄归属感及村级正式权力的影响力作为标准,可将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通过比较处于同一/不同时段、相同/不同性质村庄的精英权力结构,分析精英角色、精英权力结构与村庄治理秩序之间的关系,可见精英转化机制的运作机理正是遵循村庄基础的变化,实时地对精英角色和地位及村庄精英权力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以对村庄秩序产生即时性影响。(本文来源于《岭南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崔云清[9](2015)在《精英转化机制:对村庄精英权力结构与治理秩序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精英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治理秩序研究的基础。在不同时期,或同时期的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分化水平、村庄归属感和村级正式权力影响力等因素,对村庄的的村庄权力结构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将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时间点进行划分,会形成不同的村庄权力结构类型和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会[10](2014)在《村庄结构分化及其社会治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分化及阶层分化的程度不同,不同区域村庄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阶层社会结构。分化程度高的富裕村庄,阶层结构多元化,阶层差距拉大,阶层矛盾、阶层利益复杂化;中度分化村庄则资源有限,社会性竞争异常激烈;以偏远地区为代表的低度分化村庄阶层结构单一,阶层关系缓和。农村阶层结构具有区域差异性,创新农村社会政策需高度重视不同村庄的社会阶层结构及治理特征。(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村庄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北村落社会结构不同,形塑南方宗族性村落村组干部"当家人"的角色更为凸显,个体意志常替代村民的集体意志,致使村组干部成为阻断农民与国家互动的屏障,农民与国家互动关系弱化,由此南方宗族性社会村落呈现出"家长式"治理形态,农民难以内生出民主意识。北方宗族发育不完善,村庄门子竞争激烈,村组干部为各亲族结构力量所制衡,村治过程中,各种力量相互嵌入、相互制衡,农民意志表达较为强烈,从而内生出村庄协商式民主,容易激活农民民主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治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丁波.驻村帮扶下村庄治理主体结构和行动逻辑——基于T县两村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陶自祥.村庄结构视野下的南北乡土社会治理差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

[3].王为.嵌入式贫困治理:扶贫项目进村背景下的权力、制度与村庄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赵泉民,井世洁.合作经济组织嵌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构——村社共治中合作社“有限主导型”治理模式剖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

[5].许娟.边地村庄的社会治理结构——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腊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

[6].赵泉民,井世洁.利益链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建——基于N村“村企社”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个案[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

[7].李利宏.煤矿产权结构与资源型村庄治理:影响因素与运行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5

[8].崔云清,王春福.精英转化机制:对村庄精英权力结构与治理秩序问题的研究[J].岭南学刊.2015

[9].崔云清.精英转化机制:对村庄精英权力结构与治理秩序问题的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

[10].王会.村庄结构分化及其社会治理特征[J].广东社会科学.2014

标签:;  ;  ;  ;  

村庄治理结构论文-丁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