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李萌[1](2019)在《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育安全隐患,有着多种运动项目技术学习和高强度训练量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一大困扰。因此,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情况、易受伤项目、受伤部位、受伤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有效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损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旨在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远离伤病影响,从而健康的参与体育项目学习与锻炼,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条件。(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赵瑞朋[2](2019)在《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中多元利益影响为当今大学生产生巨大冲击。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呈现出对信仰意识模糊,以及将信仰功利化等困惑。本文结合马克思信仰教育内涵,分析高校体育专业实施马克思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强化高校体育专业马克思信仰教育的措施,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文慧玲,王建平,刘海青[3](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期体育课的安全隐患和防范——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是反映该专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技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个窗口,也是对高等院校所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效果的一个评定。就读学校和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都很重视,但是对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却比较忽视。本文主要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其教育实习课堂中的安全隐患现状进行调查,对其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防范方法。(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孙长新[4](2019)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及培养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核心素养是在高度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全面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必将在教育教学领域刮起一阵改革风潮。现实中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空前成就与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确实存在巨大反差,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放羊式教学"和"为体质测试而体育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这与我国在看待体育本质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因素有很大关联,但是也无不引起我们对作为未来学校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育问题的反思。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体育教师、体育教练、体育锻炼的指导人员以及体育经济领域研究人员,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着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此外,从当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相关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针对具体学科专门核心素养构建研究较少,尤其是体育界关于体育专业专门核心素养的探讨与研究成果更少。本研究从体育教育专业自身价值与特性出发,结合高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托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综合化、专业化、高要求化的时代背景,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四层结构体系,进而探究其培养路径,旨在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进行抛砖引玉,为高校进行课程深化改革提供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框架:核心素养是通过接受不同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框架为四层的同心圆结构即核心层:价值形成;内层:关键能力;中层:学习领域;外层:支持系统。2.一般核心素养与专业核心的关系:一般核心素养是专业核心素养的基础,专业核心素养是一般核心素养的具体和升华。3.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是具体的专门的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体育教育工作中,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而在学校体育如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裁判、科研等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关键品格和基础能力,是在一般核心素养基础之上的体现针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特点的具体的核心素养。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构建:根据新时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体育教师岗位的实践需求,借用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四层同心圆结构,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为:核心层由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构成;内层由一般性核心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层由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构成;外层是满足具体体育教师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实践需要一般分为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和科研能力。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分别从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改革适应体育教育工作实践的多元化教学内容、营造丰富的课内外"教学-训练-裁判-科研"实践活动这叁个路径着手。研究结论:1.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模型框架。2.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特点的具体的核心素养,在一般核心素养基础料,归纳并界定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3.根据新时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体育教师岗位的实践需求,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四层同心圆结构模型。4.从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以及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等叁个方面深刻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建议:1.高等院校应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高等院校应要把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3.鼓励广大体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深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同将有更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不断充实到高等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谢红鑫,赵国华,邓涛,许钦,曾萌萌[5](2019)在《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新时期下体育老师就业的需要,新任体育老师不仅需要有常规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相应的训练能力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使得新旧观念交替加快。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变得严峻。一方面,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对体育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现行的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学生实际的就业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的重要力量,就如何培养体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成为重要的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剖析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训练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的有效路径,为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客观上必然会促进学生训练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根据所选课题的需要,从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并收集运动训练、体育教师训练能力、训练能力培养路径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在宁波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并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然后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本文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并将相关的文献资料内容根据自己论文的需要进行提炼整改,为论文提供理论参考;访谈法,通过对宁波大学近3年已经成功就业的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训练能力的现状;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整理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的构成指标,了解目前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专家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与建议;问卷调查法,运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调查,以筛选出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构成因素基本框架。调查对象分别是6名是宁波大学从事体育教学方向教授,14名是中小学从事体育教育的资深教师或教研员,让其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的构成指标,并对此提出修改意见。经过4次反复征询和反馈,最终初步确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构成因素指标框架。然后研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构成要素重要程度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近3年200名已经成功就业的并从事体育教师行业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编制《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对宁波大学从事体育教学方向的部分专家教授以及中小学相关体育教育的老师、教研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训练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让专家提出对策;数理分析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和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别对各题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描述性统计法、因子分析法、平均系数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包括制定训练计划、专项技术能力、运用训练方法、观察分析技战术、比赛指挥、训练评价以及与运动项目相关的心理与智能培养等方面的能力等7个相关因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训练能力和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论是从个体制定训练计划亦或是对专项技能的训练都不适合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发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某些动作的训练方法也是模棱两可,掌握的不扎实;训练能力的培养路径包括培养的内容方面,时间方面以及组织方面,在培养内容方面都是学校给予学生的实践培养,在时间分配方面,学校安排一学年的实习时间,在组织方面,学校层面负责校外训练能力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序、安全的环境,同时也适时适当的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为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训练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研究结论:学校层面:首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训练能力的培养观念;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建立良好的校外训练的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训练能力的环境;然后,学校应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前沿教学接轨;最后定期举办学生基本功比赛,对学生训练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层面: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训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宋丽维,孔伟,周玉红,常宝芳,刘付涛[6](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基层意识培养是为了适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熟悉基层情况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研究通过对基层意识进行梳理,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的概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进行探讨,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培养方面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助于大学生适应、组织、交往、开拓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就业责任感、形成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方法:文献法、逻辑归纳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结果:1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的定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的定位主要分为两类,"支教"和"顶岗置换",前者定位在"支援基层学校",后者定位在"在职体育教师培训"。但是,"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支教定位应当基于"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上。2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的基层意识2.1基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面向的基层主要包括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去基层学校工作(主要指到县级以下的基层学校)、从事一线体育教师工作(体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体育教育(服务学生、服务教学)。2.2基层意识基层意识是建立在对基层了解、认知基础上的具有个人特征的价值取向,包含了"知、情、意"。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层意识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对基层学校的了解、形成基层的认知,从而产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与愿望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2.3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的基层意识内涵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践应用),就是专业知识与实习支教实践相结合;勤于实践(劳动观念艰苦奋斗观念);融入基层学校(与校长、体育教师、学生交流);无私奉献(对基层热爱、愿意为基层服务)。有正确的基层意识和错误的基层意识之分,我们要肯定和引导正确的基层意识,纠正并克服错误的基层意识。3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必要性第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教师。弄清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职能与目的是研究的关键,职能是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自在机制,是其本质价值的体现,即培养未来的体育教师;而其目的是受社会需要而产生,具有"人为机制",如"支持基层学校"、"解决就业"等。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始终要围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即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其次才是为职能服务。第二,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成才,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由于基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群众性、艰苦性、复杂性等特点,学生不仅在专业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同时,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以及在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方面等都将有更大的收获。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成才。3.2可行性第一,政策导向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叁中全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才。这些政策导向为我们探索构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内容指明了方向,即从"教育培养人"的视角去认识基层意识。而基层意识强调深入基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基层等内涵,与时代需求是相契合的。第二,理论基础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重要依据。首先,爱国爱民、为国为民,是做人的根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培养人才。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层意识培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4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4.1全面认识基层意识教育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首选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体育教师,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德,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业务方向。而基层意识教育就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成才"德"的思想引导,即"培养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体育教师投身基层而进行的思想引导。4.2基层意识教育途径4.2.1以学生为核心的基层意识教育首先,确立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基层意识教育。各部门在指导思想层面达成共识,实习支教的各项工作,从宏观顶层设计到微观管理,都要将"培养未来适应社会的体育教师"作为核心工作。主要包括,认知教育,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对基层学校条件认知、对体育教师工作、班主任工作认知;其次,基层就业能力教育;教育、教学、课外体育、班主任工作等;再次反思教育: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方面等。4.2.2实现基层意识培养的多主体协调合作机制基层意识的教育是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大学生、高校、基层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多个主体,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去认识,将基层意识教育的主体认为是多主体的交往过程。第一,各部门各司其责。首先,高校,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实习支教方案设定、监督实习支教、评价实习支教等工作;其次,基层教育部门,主要安排实习指导学校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等;再次,基层学校,主要课时量安排、物质条件的保障等。第二,注重理解和对话,加强情感的交流。在实习支教中,只有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校教师、基层指导教师、校长、学生、体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双方才能了解到彼此真正的需求,并在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研究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层意识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对基层学校的了解、形成基层的认知,从而产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与愿望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2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的基层意识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践、勤于实践、融入基层学校、无私奉献等精神。有正确的基层意识和错误的基层意识之分,肯定和引导正确的基层意识,纠正并克服错误的基层意识。3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定位于培养未来适应社会的体育教师。4以"学生为核心的基层意识教育"为前提,各部门各司其责、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等途径进行基层意识教育。(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居方圆,林静萍[7](2019)在《上海市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现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计划中提出要"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素养为体育提供了终极目标和实践的方式。培育具有体育素养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具有体育素养的学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母机,做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本研究中的体育素养是指Whitehead提出PhysicalLiteracy的概念,采用国际体育素养协会[IPLA]对体育素养的定义"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重视并承担参与终身体育活动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有关素养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Whitehead的观点,翻译习惯的不同,有学者将其翻译为"身体素养",更多学者译为"体育素养"。因此,选以"体育素养"。研究目的:旨在了解上海市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整体情况及不同背景变项下的差异情形。欲探讨以下问题:1.上海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整体情况为何?2.不同背景变项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差异情形为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量并重的混合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量化资料、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质性资料,分析时以量化结果为主,质性资料辅助说明。立意取样两所师范类大学,以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一至四年级体育教育专业559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体育素养量表(PHYSICAL LITERACY INVENTORY)》作为研究工具,在授权同意下使用中文翻译版,并邀请两名专家对问卷进行检核与修正。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回收的数据分别以3个维度、9个题项进行分析,显着水平定在α=.05。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考验不同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差异性,独立样本t检定则是分析在不同性别、是否取得过教师资格证、是否有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变项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差异性。在调查问卷阶段表示愿意参与访谈的的学生中,2所学校分别抽取2名(共4名)作为研究参与者。经由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研究参与同意书》后进行半结构访谈,皆采用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四次深入访谈,每次时间为40-60分钟,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感觉。通过半结构访谈获得现场文本后誊写逐字稿,将现场文本转录成研究文本,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访谈逐字稿进行分类、编码与分析。叁角检核作为可信赖度检核的方法。研究结果:1.两所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整体得分较高学生自觉体育素养整体情况良好。反映了两所学校教师教育的效能以及在落实素养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的显着成果。2.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素养有显着差异,P<.05;不同年级、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是否参加教育实习对学生体育素养没有显着差异,P>.05;考取教师资格证可以加强知识与理解,体育教育实习有助于自我评价健康的能力与社交技能。研究结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整体情况良好,不同教师教育经验的学生却无显着差异,显示教师教育课程并未发挥功能。研究建议:不同教师教育经验的学生却无显着差异,显示教师教育课程并未发挥功能,有必要因应素养目标而进行调整。为培育具有体育素养的职前体育教师,建议优化课程结构比例,建构一套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课程方案,同时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积极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与信心。本研究采用的《体育素养量表》中文版,是以香港地区体育教师为对象建立和验证自觉体育素养的工具。各地区在环境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体育素养的理解也会略有不同,鉴于本研究结果,建议能够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教育特色,同时适应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体育素养评量方式。(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彭庆文[8](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TPR能力结构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现在与发展趋势做了比较深入的阐释,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TPR能力结构应从"强P弱T零R"到"强T泛P有R",并从实践与理论上提出"多能一专"的培养模式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新型"强T泛P有R"的能力结构培养的应然选择。(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10期)
郭家骏[9](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双向互通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教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双向互通模式的应用,通过双师、双习、双研的方式进行,有效提升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就该问题展开具体阐述。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2期)
王岩[10](2019)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着重分析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特点以及其成长规律,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如何进行思想引领及教育管理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8期)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中多元利益影响为当今大学生产生巨大冲击。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呈现出对信仰意识模糊,以及将信仰功利化等困惑。本文结合马克思信仰教育内涵,分析高校体育专业实施马克思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强化高校体育专业马克思信仰教育的措施,以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李萌.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2].赵瑞朋.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3].文慧玲,王建平,刘海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期体育课的安全隐患和防范——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4].孙长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及培养路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谢红鑫,赵国华,邓涛,许钦,曾萌萌.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宋丽维,孔伟,周玉红,常宝芳,刘付涛.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居方圆,林静萍.上海市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现况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彭庆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TPR能力结构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青少年体育.2019
[9].郭家骏.体育教育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双向互通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
[10].王岩.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