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儿科4111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复方鲜竹沥口服液治疗,给予试验组患儿氨溴索与布地奈德治疗。比较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对患儿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更高,数据对比P<0.05。患儿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比较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治疗中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应用的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治疗
Analysisoftheclinicaltreatmentofbronchopneumoniainchildren
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treatmentandeffectofbronchialpneumoniainchildren.Methods:100childrenwithbronchopneumonia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6toAugust2017wereselectedand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5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Fufangxianzhulioralliquidtreatment,thetestgroupweregivenbudesonideandambroxol.Thetherapeuticeffectofchildrenwascompared,andtheoxygensaturationandrespiratoryrateofchildren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treatment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datawerecomparedP<0.05.Comparedwiththeexperimentalgroup,thebloodoxygensaturationandrespiratoryrateaftertreatmentwerebetterthanthose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datawerecomparedP<0.05.Conclusion:theeffectofambroxolcombinedwithbudesonideinthetreatmentofbronchopneumoniainchildrenisbetter,anditcanobviouslyimprovetherespiratoryfunctionofchildren,andithashighclinicalvalue.
[Keywords]clinicaltreatmentofbronchialpneumoniainchildren.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童的多发病,其在2岁以内的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患儿多在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婴幼儿的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结构具有特殊性,其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感染细菌、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而发病[1]。由于患儿发病后呼吸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其身体机能受到损伤,严重阻碍其身体发育,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研究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男26例,女24例,患儿年龄4个月~7岁,平均(4.08±1.14)岁,病程5d~3个月,平均(1.68±0.52)个月。试验组患儿男27例,女23例,患儿年龄3个月~7岁,平均(4.12±1.05)岁,病程8d~3个月,平均(1.71±0.49)个月。患儿基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其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是给予患儿解痉治疗、吸氧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鲜竹沥口服液治疗,主要是让患儿按照20㎎/次,3次/d的标准口服复方鲜竹沥口服液,连续治疗8d。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主要是根据患儿年龄用药,其中2岁以下患儿按照7..5㎎/次的标准使用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年龄在2岁以上的患儿按照15㎎/次的标准使用氨溴索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按照每日1次的标准用药,同时按照1mg/次,2次/d的标准使用布地奈德氧气雾化治疗,连续治疗8d。
1.3评价指标
对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患儿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进行测定。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儿咳嗽等症状基本消失,呼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咳嗽等症状有所改善,呼吸功能有所恢复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咳嗽等症状及呼吸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3.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发病后一般会出现咳嗽、气促和发热等症状,在患儿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可导致其病情不断加重而影响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发育。在患儿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其呼吸系统严重受累,并且会累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其它系统,严重时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2]。因此,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发病后需要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其呼吸状况,避免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综合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主要措施,其主要是在患儿入院后对其炎症反应进行控制,对患儿的通气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患儿发生各种并发症。但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尤其是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时需要对其用药量和药物种类等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复方鲜竹沥口服液、氨溴索和布地奈德等均是临床上用于小儿支气肺炎治疗中的常见药物,但临床实践表明各种药物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必要时可对药物进行联用以提升治疗效果。
复方鲜竹沥口服液是一种祛痰药物,其主要有鲜竹沥制成,具有抗氧化、抗感染的功效,能有效清除人体炎症部位的氧自由基,从而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能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根据临床实践,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有限,患儿治疗后仍会存在一定的支气管肺炎症状,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较少[3]。
氨溴索[4]是临床上用于肺炎治疗的常见药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呼吸道形成活性剂,调节呼吸道黏膜浆液腺体的分泌功能,减少黏液腺的分泌,从而让患儿的痰液黏稠度得到改善而更容易将痰液排出。同时,氨溴索进入人体后能促使肺泡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促使纤毛运动加快,从而让患儿的呼吸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布地奈德[5]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其能有效抑制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并且能促使患儿呼吸道受损黏膜尽快修复,从而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相关研究表明,将氨溴索与布地奈德同时应用时,能明显加强其作用效果,从而让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6-7]。
本研究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患儿疗效比较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患儿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比较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美玲.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3):365-367.
[2]周敏芳,郑伟杰,张倩.盐酸氨溴索联合盐酸丙卡特罗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4):131-133.
[3]陈玉辉.氨溴索静滴、布地奈德雾化联合头孢他啶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2):155-156.
[4]罗宗初.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21-1922.
[5]李敏豪,董超,董婉华,冯素娥,刘凤鸣.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1-3.
[6]Pan,H.,Lu,Y.,Shi,L.,et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aspiratedtracheobronchialforeignbodiesinpatientsundertheageof3yea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ediatricotorhinolaryngology,2012,(6):911-914.
[7]KeskinO,TuncerA,AdaliogluG,etal.Theeffectsofgrasspollenallergoidimmunotherapyonclinicalandimmunologicalparametersinchildrenwithallergicrhinitis.[J].Pediatricallergyandimmunology:officialpublicationoftheEuropeanSocietyofPediatricAllergyandImmunology,2006,(6):39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