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书院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书院,学堂,甲午,甲午战争,实学,科举,京师。
书院改革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孙经超[1](2017)在《颜元教育实践之漳南书院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颜元是清初"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将实学理念灌输其中。在主持漳南书院期间,颜元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主张带有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实学色彩。本文主要从改革办学宗旨、设计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叁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颜元对漳南书院的教育实践改革。(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8期)
晏维龙[2](2016)在《大学书院改革的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专业教学的组织机构是院系,而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的主体则是书院。要想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获得提高,需要在各个层次上打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界限。书院制改革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书院发挥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把整个校园而不是仅仅把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社区。对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教室的概念,把学生的宿舍生活、课外经历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期刊2016年20期)
李兵[3](2015)在《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金林祥[4](2009)在《试论清末书院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曾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培养、学术文化思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与官学不同的许多特点。然而,在清末,社会上掀起了书院改革的(本文来源于《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期刊2009-09-01)
杨晓,于潇[5](2007)在《反思与融汇:王韬与格致书院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韬是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既通晓儒学,又深悉西学。晚年的他在格致书院进行了教育改革实践,他不断地反思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主张,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重构知识体系,扩充格致学科;调整教学策略,整合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立新型学业考核制度——考课制。王韬的这些教育改革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路洋[6](2006)在《清末书院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到了清末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因素,书院由衰败转而变革,通过不同的变革方式,发展出近代高等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课程、机构、体制诸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2006年03期)
李兵[7](2005)在《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职能的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仿照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改革书院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书院改革的进程及其实际效果都受制于科举制度的改革。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不但加快了书院改革的进程,而且推动了始于1901年的书院改革的最终完成,从而使作为制度层面存在的书院从中国历史上消失。(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05年06期)
张欣[8](2004)在《论甲午战前清代书院改革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前书院存在与改革的价值核心是保证封建政权的稳定,书院的官学化,使其变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导致了以摆脱科举与理学束缚为目的的书院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继续进行的书院改革,其价值核心重在政治重建,关注的是如何恢复和修补已破损的价值体系,但这已不是在传统范围内的循环重复,因为西学的影响,使它有了新的特质。在“通经致用”政治目标下,由汉宋兼采,逐渐向中西兼采过渡,为“新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思维模式,成为书院价值理念转向近代化的桥梁。(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04年04期)
夏俊霞[9](1993)在《论晚清书院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书院改革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导,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这一课题不仅有助于寻找兴学育才和改良教育的有益的历史借鉴,还可从这个重要的侧面去认识中国社会近代化、持别是人的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展示晚清教育改革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1993年04期)
丁钢[10](1992)在《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旧学重整,即是指明清以降至鸦片战争前以传统文化的复兴为目标的变革。处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漫长前夜,当时徘徊于传统世界中一些追求社会进步的人士的变革努力,大多是致力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开掘与汲取,寻求经世致用之实学。但在西学东渐的刺激下,以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出现,新兴市民阶层与商人阶层的逐步形成,使这一时期的实学教育思潮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联系到书院教育,此时期便出现了一些早期变革的倾向,这些倾向与特点,我们可以着重于颜元与阮元的书院改革来加以阐明。(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1992年02期)
书院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专业教学的组织机构是院系,而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的主体则是书院。要想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获得提高,需要在各个层次上打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界限。书院制改革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书院发挥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把整个校园而不是仅仅把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社区。对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教室的概念,把学生的宿舍生活、课外经历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书院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孙经超.颜元教育实践之漳南书院改革[J].文化学刊.2017
[2].晏维龙.大学书院改革的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6
[3].李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金林祥.试论清末书院改革[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2009
[5].杨晓,于潇.反思与融汇:王韬与格致书院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路洋.清末书院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06
[7].李兵.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J].教育研究.2005
[8].张欣.论甲午战前清代书院改革的价值取向[J].晋阳学刊.2004
[9].夏俊霞.论晚清书院改革[J].近代史研究.1993
[10].丁钢.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J].教育评论.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