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时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道,正交,时分,分布式,分集,相移,卷积。
空时码论文文献综述
丁义[1](2019)在《空时码不对称调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空时编码不对称调制方案。软件分析了比特交织空时编码调制系统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成对错误概率上界。对于常用的几种映射方案,采用不对称调制星座图,可以增大汉明距离为1的调制符号间的最小欧氏距离,从而提高系统的编码增益和分集增益,降低成对错误概率的上界。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不对称调制星座图改善了比特交织空时编码调制系统在Rayleigh信道下的性能,并且没有牺牲频谱效率和增加系统复杂性的代价。(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9年11期)
曹孟德,张铖,黄永明,王海明,宫玉琴[2](2019)在《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空时码信号处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时分组码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抗信道衰落和提高系统容量的编码方法,能够同时获得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由此将MIMO通信和MIMO脉冲雷达中应用较多的空时分组码引入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中,通过对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编码解耦,形成更大天线孔径的虚拟阵列,提高了系统角度分辨率。相比于基于时间分集的虚拟阵列算法,基于空时分组码的虚拟阵列算法能够在单天线功率受限的场景下,获得多根天线同时工作带来的功率增益。同时,针对空时分组码中目标运动带来的相位误差问题,根据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低复杂度的系统需求,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相干目标的运动相位校准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空时分组码的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相比于已有算法能够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雷达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丁家昕,倪梁方,王熠,戴慧洁[3](2019)在《Cayley差分酉空时码在多输入多输出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将Cayley差分酉空时码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方案。发射端,首先将待编码的所有子流映射为斜Hermit矩阵,然后将复斜Hermit矩阵张成的线性空间映射为高度非线性Stiefel流形表征的各向同性的酉矩阵星座,并借此以差分模式通过一个分块衰落的多输入多输出电力线信道传输信号;接收端,基于表征数据流的Cauchy随机变量的无约束解,诱导出发送信号的近似线性最大似然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在高信噪比的条件下,本文提出的方案可实现高速率电力线数据通信。(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郑思思[4](2019)在《空时码在基于预编码下行系统中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人们对于高速信息通信的愿望越发强烈,但受到频谱资源的限制,人们开始寻求更加高效的信号处理方法来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传输。MIMO技术和大规模MIMO技术由于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性质和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被视为无线通信理论的重大发现。这其中,预编码技术作为MIMO下行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能有效地增强期望信号,同时能够抑制用户之间的同信道干扰。而另一方面,空时码技术是在传送方没有瞬时信道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发送信息流与天线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实现最大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的一种方法。本论文将上述两者进行结合,以得到了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的同时,提升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然而,在基于预编码的下行系统中,系统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送端对信道状态信息的掌握程度。在时分双工系统(TDD)中可以利用信道的互易性将其获得,而在频分双工系统(FDD)中通常则需要通过有限反馈技术来获得。有限反馈系统的实现过程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设计保存同一码本,接收端则根据信道估计的结果,利用选码准则从码本中选取最优的码字,经由反馈链路将码字索引值传至发送端。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以下叁方面的问题:(1)如何设计预编码码本;(2)针对实际信道如何选取码字;(3)假设信道状态信息不完善该如何处理。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出发,结合空时编码技术与预编码技术,重点研究了 MIMO下行系统中基于空时码的传输方案。主要成果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针对结合黄金码的有限反馈MIMO下行系统,假设用户完全己知信道状态信息的前提下,提出基于行列式准则的码本设计与码字选择方法,随后利用所选码字重新构造出一个新的二重预编码矩阵来实现信号传输以及相应的低复杂度解码方法,同时针对传统的传输方案提出了联合ML和MMSE解码方法;另一方面,考虑具有信道估计误差及反馈时延的MIMO下行系统,基于空时编码,提出了一种新的传输方案,以弥补系统所遭受的损失。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本文所提方案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刘小康,赵利,黄星[5](2018)在《一种基于空时码的双发单收分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室内密集环境产生的多径衰落、信噪比降低和信号频繁失锁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发单收模型天线分集的技术方案。在信号发射前加入空时编码技术,在接收端进行信道频域估计,将空时解码后的时域信号通过最大比合并算法处理。仿真结果表明,与双发双收空间频率分集和双发单收空间分集相比,该方案得到的接收信号信噪比更高,可更好地减小多径效应,具有信噪比性能高和实现复杂度低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毅,马莹,刘轩[6](2019)在《快衰落瑞利信道下分布式线性卷积空时码的分集增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中继网络中,中继节点间的随机传输延迟将导致显着的性能下降。因此,针对慢衰落瑞利信道提出可容忍随机时延的分布式线性卷积空时码(DLC-STC),但该类空时码在快衰落信道下的分集性能尚未明确。该文从理论上证明了DLC-STC在快衰落瑞利信道下的分集增益。分析表明,DLC-STC虽然最初是在慢衰落信道下被提出的,但它在快衰落瑞利信道下通过利用最大似然(ML)接收机,仍可获得满异步协作分集增益,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理论分析,仿真结果同时表明:在快衰落瑞利信道下,DLC-STC采用MMSE-DFE接收机能够获得与ML接收机相同的分集增益。(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汪玲波,李光球,钱辉[7](2018)在《信道预测和天线选择的空时码DE-QPSK误码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服因反馈时延引起的无线通信系统误码性能恶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维纳滤波信道预测器,并推导了瑞利块衰落信道上采用信道预测发射天线选择(TASP)/正交空时分组码(OSTBC)的相干检测差分编码四相相移键控(DE-QPSK)的平均误符号率(ASER)精确和近似解析表达式。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近似计算的准确性,DE-QPSK的ASER解析表达式可以用于快速评估收发天线数、信道预测器长度等参数对TASP/OSTBC无线通信系统ASER性能的影响,为TASP/OSTBC系统设计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张钰松[8](2018)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空时码译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目前通信设备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广泛,MIMO通信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商务、娱乐、学术、军事等领域,但是,MIMO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空时编码系统却在最近几年都没有研究出新的方案。这使得如果信道因为天气情况或干扰物而变得恶劣的条件下,使用原有的空时编码系统会导致通信质量的下降,或是在传输准确性方面,或是在传输即时性方面。所以,本文尝试借助在批量数据处理方面应用广泛并且效果良好的神经网络方法来对空时编码进行译码,旨在提高空时编码的译码效率、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与硬件成本、提高译码的准确性。由于目前神经网络应用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探索,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或借鉴。首先,本文对MIMO系统的通信模型进行了介绍,该模型是空时编码的基础,然后对空时编码模型进行了介绍,本次课题的研究就是基于此模型的。同时,介绍了V-BLAST的编码原理,并说明了传统的迫零检测法和本次课题需要使用的逐符号极大似然法的译码原理。然后,本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基本特性,并在理论上分析了神经网络用于空时译码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并在章节的最后提出了神经网络的设计思路。最后通过实验对设计的神经网络进行验证,并将译码的神经网络方法与传统方法作比较,分析了该方法的译码性能,也证明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空时码码译码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9)
崔倩[9](2018)在《基于时间反转空时码的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数据速率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复杂的传输环境,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增加系统容量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可以极大改善系统性能,使系统容量得到提高。空时编码是MIMO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使用空时编码,可以使无线系统容量达到或接近理想信道容量。其中,空时分组编码(STBC)方案由于收发两端的编译码规则相对简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STBC方案比较适合频率平坦衰落信道,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容易造成符号间干扰(ISI)问题,而时间反转空时分组编码(TR-STBC)方案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在发送端选用TR-STBC方案进行空时编码,并将其与OFDM技术相结合,建立了TR-STBC-OFDM系统。TR-STBC-OFDM系统结合两者的优势,有效提升系统的传输质量和频谱利用率,而且在接收端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步和信道估计技术对于任何无线通信系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对TR-STBC-OFDM系统的同步和信道估计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STBC编码方案和MIMO-OFDM系统的相关技术原理,然后将传统STBC与OFDM技术相结合,建立了STBC-OFDM系统,给出了系统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其次详细介绍了TR-STBC的编译码过程,建立了TR-STBC-OFDM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数据帧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同步和信道估计算法。同步算法中,采用具有理想周期自相关性和良好互相关性的Frank序列,得到了良好的同步性能,且Frank序列的长度不会随着天线的数目增加而变大,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信道估计算法中,通过在不同发射天线上发送相互正交的训练序列,并在频域采用LS信道估计算法,使得接收端不用进行矩阵求逆运算,计算复杂度大大降低。最后将TR-STBC-OFDM系统与STBC-OFDM系统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TR-STBC-OFDM系统性能优于STBC-OFDM系统。(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果[10](2017)在《面向中继传输网络的近满分集分布式空时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继传输技术是无线通信研究中的重要组成,因其能够增强通信覆盖、提升系统容量以及带来协作分集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一直以来,人们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致力于解决如下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如何充分利用中继节点增强目的节点接收机的鲁棒性?其二,如何在获取高分集增益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近年来,随着中继协作方式、资源优化利用、物理层安全等技术的深入研究,中继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显着提升。而通信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空间信息网络等,对中继传输网络中的新颖协作策略、更高性能传输方案、低复杂度算法实现等方面的研究提出挑战,进一步挖掘中继协作传输网络中的可靠的传输方案值得研究。论文基于中继传输网络的基本架构,充分结合分布式空时码理论与设计思路,聚焦关于双向传输、多向传输以及面向大规模天线系统的近满分集分布式空时码传输理论研究,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面向中继节点自信息传输需求的融合转发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方案兼顾了用户节点信息与中继节点自信息的同时、同频传输,基于“唯一可分解星座对”理论,通过对用户节点与中继节点发送信号集合的联合设计,保证了在最大似然检测器中用户信息与中继节点自信息的唯一识别,丰富了中继节点在协作传输中的角色,提升了协作传输网络中通信节点的灵活性和公平性。具体考虑了中继配置两天线情况下的融合转发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设计了具有级联Alamouti正交结构的融合转发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并对用户端检测算法、成对错误概率(Pairwise Error Probability,PEP)性能以及系统分集度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高信噪比时能达到理论的近满分集度。(2)研究了多天线多中继双向传输网络中的高分集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提出了基于线性弥散(LinearDispersion,LD)编码的通用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给出了用户端用于信号检测以及用于性能分析的等效信号收发模型,并理论推导了 PEP下界lnNρ/ρMN,其中ρ为信噪比,N为中继节点个数,M为中继节点天线数;在此基础上,为获取最优分集性能,特别针对中继节点个数为2的幂次方且中继节点配置两天线时的双向传输场景,提出了级联Alamouti循环迭代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通过在用户端对发送信号进行的预编码操作以及在中继节点处对接收信号进行的分布式LD编码处理以提升分集性能,推导了所提方案的PEP上界和下界,得出在高信噪比时PEP的衰减趋势为lnN/ρ2N,达到了通用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时的理论分集性能下界。(3)提出了多用户多向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具体研究了面向多个用户节点形成单群并实现信息共享的通信策略,考虑多天线单中继协作传输的通用多向分布式空时码方案,该方案拓展了单向、双向中继协作传输策略,具有更高的时频资源利用效率,并理论分析了该单群多向传输网络的PEP性能,给出了通用多向分布式空时码传输的PEP下界lnρ/ρM(K1),其中K表示用户个数,该理论下界表明多用户多向传输网络的性能不仅与中继节点的天线数有关,而且与用户个数也有关,且在多用户多向传输时能够获得更高分集性能。(4)研究了信道状态信息未知条件下的非相干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考虑了中继节点配置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场景,基于该场景中信道衰落矩阵的渐近正交特性,分析了最优非相干空时码检测算法,并提出了非相干空时码的设计准则;基于该准则,首先从最优码块结构设计的角度研究了双天线用户节点的非相干空时码传输方案,提出了基于PSK 信号的非相干空时码结构,理论分析表明该结构不仅能够实现低复杂度的非相干传输,而且可以获得满接收分集度。其次,从最优非相干信号设计的角度研究了双向传输网络中的非相干分布式空时码传输方案,提出了中继节点首先进行非相干信号检测,而后依据检测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最后进行下链路多播的非相干双向传输模式,具体给出了双向传输中用户端非相干信号的设计准则,并通过星座旋转的方式优化中继节点处的非相干检测性能,从理论上求解并证明了最优的星座旋转角度。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分布式空时码传输相关技术在双向、多向以及大规模天线传输网络中的理论架构,进一步挖掘了分布式空时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传输性能优势。本论文为更加复杂的异构无线协作通信网络研究提供思路,为协作传输技术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为相关协作传输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空时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空时分组码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抗信道衰落和提高系统容量的编码方法,能够同时获得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由此将MIMO通信和MIMO脉冲雷达中应用较多的空时分组码引入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中,通过对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编码解耦,形成更大天线孔径的虚拟阵列,提高了系统角度分辨率。相比于基于时间分集的虚拟阵列算法,基于空时分组码的虚拟阵列算法能够在单天线功率受限的场景下,获得多根天线同时工作带来的功率增益。同时,针对空时分组码中目标运动带来的相位误差问题,根据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低复杂度的系统需求,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相干目标的运动相位校准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空时分组码的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相比于已有算法能够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时码论文参考文献
[1].丁义.空时码不对称调制方法研究[J].软件.2019
[2].曹孟德,张铖,黄永明,王海明,宫玉琴.FMCW车载毫米波雷达空时码信号处理方案[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9
[3].丁家昕,倪梁方,王熠,戴慧洁.Cayley差分酉空时码在多输入多输出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19
[4].郑思思.空时码在基于预编码下行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5].刘小康,赵利,黄星.一种基于空时码的双发单收分集方案[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8
[6].刘毅,马莹,刘轩.快衰落瑞利信道下分布式线性卷积空时码的分集增益[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7].汪玲波,李光球,钱辉.信道预测和天线选择的空时码DE-QPSK误码性能分析[J].通信技术.2018
[8].张钰松.基于神经网络的空时码译码[D].华中科技大学.2018
[9].崔倩.基于时间反转空时码的传输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李果.面向中继传输网络的近满分集分布式空时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