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伴侵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攻击,同伴侵害,共发性,个体定向研究
同伴侵害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潘斌,孙慧,纪林芹[1](2019)在《童年期至青少年期攻击与同伴侵害共发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包含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叁种常见形式,对应地,同伴侵害也包含身体侵害、言语侵害和关系侵害叁种常见形式。以往研究常分别独立考察攻击、同伴侵害,缺乏对发展过程中攻击与同伴侵害经历间纵向联系模式的研究。本研究以2113名四年级学生为被试(平均年龄10.28±0.32岁,男生1089人),每两年进行一次测量,共进行3次追踪,采用个体定向与变量定向的研究方法,探讨童年至青少年期攻击与同伴侵害的纵向联系模式。结果发现:(1)在身体、言语和方面均发现了攻击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且攻击和同伴侵害之间的预测关系遵循"领域特异性",即身体攻击正向预测身体侵害,言语攻击正向预测言语侵害,关系攻击正向预测关系侵害。同伴侵害对于攻击的预测则只出现在言语和关系上,因此本研究总体上支持了攻击与同伴侵害的双向关系模型。(2)潜剖面分析(LPA)结果表明,叁个时间点内均呈现出4类异质的攻击-同伴侵害亚组,分别为攻击组、受侵害组、攻击兼受侵害组以及不参与组。(3)潜转变分析(LTA)结果表明,攻击组和攻击兼受侵害组均表现出较强稳定性,平均稳定性概率分别为65.4%和53.9%。此外,4年级到6年级攻击组与受侵害组转变为攻击兼受侵害组的概率分别为0.3%和5.1%,6年级到8年级攻击组与受侵害组转变为攻击兼受侵害组的概率则显着增长至17.6%和44.4%,这表明攻击与同伴侵害在个体身上的共发性在青少年前期显着增长。本研究揭示了童年期至青少年期攻击与同伴侵害的双向关系,同时研究结果也说明了攻击与同伴侵害共发的稳定性与变化性。本研究结果为有效预防和干预攻击、同伴侵害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田相娟,曹衍淼,林小楠,李曦,张文新[2](2019)在《青少年中期同伴侵害与抑郁的关系:FKBP5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抑郁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迅速增加,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中期,同伴侵害是个体面临的重要压力源,亦是抑郁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尽管如此,并非所有经历同伴侵害的个体都会表现出抑郁症状,二者的关系可能受其他因素,如个体的遗传基因和早期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迄今多数研究多采用"单基因—单环境"交互作用范式考察单个基因对早期或近期环境与抑郁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抑郁是多基因多态性和多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此,本研究拟选取青少年早期和中期的主要压力源—母亲消极教养和同伴侵害为环境变量,FKBP5基因rs1360780、rs3800373和rs9296158多态性的累加为候选基因,采用环境×环境×基因(E×E×G)设计对青少年中期抑郁及其性别差异进行考察。本研究的被试为970名青少年,初次测评时Mage=12.32±0.47岁,男生占48.8%。结果发现:同伴侵害对青少年中期抑郁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且FKBP5累加基因和母亲消极教养在其中起调节作用,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具体而言,在携带较多累加基因(4)的男青少年中,母亲消极教养和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母亲消极教养水平较低和较高的个体中,同伴侵害对抑郁均有显着预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较低的个体中,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更强;在携带较少累加基因(1、2和3)的个体中,母亲消极教养与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利振华,喻承甫,聂衍刚,刘海涛,何晓清[3](2019)在《父母体罚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与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繁期,家庭和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如果缺乏必要和正确的引导,将不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家庭和同伴微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多个地级市的31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考察父母体罚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冲动性后,父母体罚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r=0.14, p <.01),即青少年遭受父母体罚越多,出现攻击行为也会增加;(2)同伴侵害显着部分中介父母体罚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effect=0.06, SE=0.01, 95%CI=[0.04, 0.09]),父母体罚通过促进同伴侵害间接增加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3)亲子关系显着调节"父母体罚→同伴侵害→攻击行为"这一中介路径,该中介效应在高亲子关系的青少年中显着强于低亲子关系的青少年。具体而言,当亲子关系处于高水平时,父母体罚对同伴侵害的作用以及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作用更强。据此,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教养方式,减少甚至避免对孩子的体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并且与青少年建立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同伴相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做出欺凌行为的侵害者作出必要的警告和处分。(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梁俏,陈泉凤,谢晓东,喻承甫[4](2019)在《同伴侵害与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父母知情作的调节作用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是发展网络游戏成瘾的高危人群。相较于美国(7.6-9.9%)和欧洲(1.4-9.4%)的青少年,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2.2-21.5%。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IGD容易诱发内外化问题行为,如抑郁、学业困难、攻击行为等。因此,考察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助于研究者制定更加有效可行的方案来介入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众多研究证实了同伴侵害是青少年发展为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然而,对这两者关系背后的具体作用机制却知之甚少。基于风险缓冲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来检验父母知情是否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以及这个调节效应能否被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所中介。采用同伴侵害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和父母知情量表对317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知情显着调节同伴侵害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直接效应,具体说来,低水平父母知情比高水平父母知情更显着地放大了同伴侵害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效应;(2)父母知情对同伴侵害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调节效应是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这个中介变量实现的。本研究在风险缓冲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揭示了父母知情是同伴侵害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保护性因子;同时,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同伴侵害与父母知情交互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梁振宇,何晓宇,郭瑶,黄洁华[5](2019)在《中学生的同伴侵害、学校社区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一个多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伴侵害是指个体遭受来自同伴的身体、言语、财物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欺凌的经历,青少年在学校遭受同伴侵害可能对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出产生负面影响。学校社区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或群体中可以满足归属或解决需求的心理状态,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环境的保护作用,与学业成绩息息相关。目前对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体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学校环境因素,从个体角度和学校角度去研究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机制,可以丰富两者理论研究,并为制定针对中学生学业问题的侵害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采用多水平分析学校社区感在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作用。我们预测(a)同伴侵害与学校社区感、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学校社区感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我们假设(b)在个体层面,学校社区感在个体的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叁个变量均用个体数据表示;(c)在学校层面,学校社区感在学校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学校同伴侵害为学校数据。本研究选取广州市10所中学1863名学生为被试,使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MPVS)和课堂与学校社区感调查表(CSCI)收集数据,学业成绩为教师评定成绩,年龄、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使用SPSS24.0和Mplus7.4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学校社区感和学业成绩两两之间存在负相关,学校社区感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在个体层面,学校社区感在同伴侵害和学业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学校社区感水平较高的学生,同伴侵害对学业成绩的负向预测作用显着大于学校社区感水平较低的学生。表明随着学校社区感水平的提升,同伴侵害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呈逐渐增大趋势。在学校层面,学校社区感并没有调节学校的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这种差异也许是由同伴侵害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环境的保护作用造成的。本研究最后对同伴侵害的预防和干预以及培养学生的学校社区感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蒙蒙[6](2019)在《同伴侵害与幼儿问题行为: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就读于青岛市3所公办幼儿园的237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同伴侵害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师幼关系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同伴侵害能显着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在两者间起部分调节作用。当冲突性水平较高时,同伴侵害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建议及早干预同伴侵害,减少幼儿问题行为;加强对受侵害幼儿的情感关注,避免师幼冲突。(本文来源于《幼儿教育》期刊2019年Z6期)
甄霜菊,邱博宇,刘楚铜,张卫[7](2019)在《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同伴侵害:母亲教养与学业成就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同伴侵害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对于制定同伴侵害的预防和干预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以1179名儿童为被试,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伴侵害的关系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同伴侵害的发生率为38%~60%,女生关系侵害的发生率高于男生;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增加了母亲的权威教养,权威教养既直接减少同伴侵害,又通过提高学业成就间接减少侵害;另外,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也可直接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进而减少同伴侵害。为此,学校和教师应重点关注学业成就较低的个体,预防同伴侵害;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减少同伴侵害;开展家长心育课堂,科学指导教养行为。(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19年08期)
陈晓霞[8](2019)在《秦巴山区城乡中小学生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川东北B市P县中小学调研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生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素质在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次调查研究采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同伴侵害、问题行为调查问卷表对川东北B市P县的20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第一,城乡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侵害能够有效预测问题行为;第二,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第叁,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缓解同伴侵害对问题行为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素质作用的机制研究,为以后的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福利(理论版)》期刊2019年06期)
林松楠[9](2019)在《高中生同伴侵害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的学生间侵害事件通过网络媒体广为传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生间的同伴侵害问题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是与学校、社区环境等因素有复杂联系的社会问题。同伴侵害的相关研究表明,同伴侵害行为显着影响被侵害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被侵害者抑郁情绪的产生。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学生个体特质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高中生同伴侵害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学校社区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包括两部分,具体如下:研究一,研究对象为广东省汕头市8所高中的1865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同伴侵害、抑郁情绪、学校社区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结果如下:(1)在人口学变量上,同伴侵害在性别、年级和文理科上具有显着差异;抑郁情绪在性别上具有显着差异;学校社区感在年级上具有显着差异。(2)高中生同伴侵害对抑郁情绪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学校社区感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校社区感对抑郁情绪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校社区感在高中生同伴侵害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学校社区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二,半结构化访谈选取6名参加问卷调查的高中生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通过Nvivo11的分析,研究一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验证支持。此外,质性研究揭示了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学校社区感与抑郁情绪关系间调节作用的局限性。论文还讨论了本研究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洪艳青,王姝君[10](2019)在《青少年同伴侵害干预意愿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社会生态学框架,系统阐述了影响青少年同伴侵害干预意愿的情境因素,如家庭中的亲子依恋、学校中的教师应对策略,以及青少年自身的个体因素,如同伴侵害经历、侵害应对效能,并分析各因素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同伴侵害的干预研究和实践提供同伴"旁观者"角度的科学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同伴侵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抑郁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迅速增加,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中期,同伴侵害是个体面临的重要压力源,亦是抑郁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尽管如此,并非所有经历同伴侵害的个体都会表现出抑郁症状,二者的关系可能受其他因素,如个体的遗传基因和早期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迄今多数研究多采用"单基因—单环境"交互作用范式考察单个基因对早期或近期环境与抑郁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抑郁是多基因多态性和多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此,本研究拟选取青少年早期和中期的主要压力源—母亲消极教养和同伴侵害为环境变量,FKBP5基因rs1360780、rs3800373和rs9296158多态性的累加为候选基因,采用环境×环境×基因(E×E×G)设计对青少年中期抑郁及其性别差异进行考察。本研究的被试为970名青少年,初次测评时Mage=12.32±0.47岁,男生占48.8%。结果发现:同伴侵害对青少年中期抑郁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且FKBP5累加基因和母亲消极教养在其中起调节作用,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具体而言,在携带较多累加基因(4)的男青少年中,母亲消极教养和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母亲消极教养水平较低和较高的个体中,同伴侵害对抑郁均有显着预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较低的个体中,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更强;在携带较少累加基因(1、2和3)的个体中,母亲消极教养与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伴侵害论文参考文献
[1].张蒙,潘斌,孙慧,纪林芹.童年期至青少年期攻击与同伴侵害共发的稳定性和变化性[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田相娟,曹衍淼,林小楠,李曦,张文新.青少年中期同伴侵害与抑郁的关系:FKBP5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利振华,喻承甫,聂衍刚,刘海涛,何晓清.父母体罚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与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梁俏,陈泉凤,谢晓东,喻承甫.同伴侵害与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父母知情作的调节作用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梁振宇,何晓宇,郭瑶,黄洁华.中学生的同伴侵害、学校社区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一个多水平分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李蒙蒙.同伴侵害与幼儿问题行为: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J].幼儿教育.2019
[7].甄霜菊,邱博宇,刘楚铜,张卫.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同伴侵害:母亲教养与学业成就的链式中介作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
[8].陈晓霞.秦巴山区城乡中小学生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川东北B市P县中小学调研数据[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
[9].林松楠.高中生同伴侵害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广州大学.2019
[10].洪艳青,王姝君.青少年同伴侵害干预意愿的影响因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