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像差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KR-1W,Pentacam,高阶像差,白内障
像差仪论文文献综述
买尔哈巴·玉素甫,罗怡[1](2019)在《Pentacam和KR-1W像差仪在白内障手术前、后对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测量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和KR-1W像差仪测量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IOL植入术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比较两种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98眼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利用Pentacam系统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量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同时利用KR-1W像差仪测量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记录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叁叶草、四叶草以及总叁阶、四阶像差的测量值,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前测量结果:Pentacam测量各类像差值均比KR-1W偏大,其中总高阶像差、球差、四叶草差和总四阶像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和0.003)。术后测量结果:两种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其中Pentacam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叁叶草差、叁阶和四阶像差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14、0.005、0.003和0.001);KR-1W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叁叶草差、叁阶和四阶像差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4、0.019、0.023和0.001)。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叁叶草差、四叶草差、叁阶和四阶像差术后均比术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均> 0.05)。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除外球差),可能影响术后视觉质量,Pentacam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值比KR-1W测量值偏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温凯,张红,孙靖,田芳,梁景黎[2](2018)在《kappa角在人群中的分布:基于iTrace像差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统计天津市人群中kappa角的分布,并比较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所测量的kappa角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收集2014年至2016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i Trace像差仪测量4815人4815眼所获得的kappa角,并选出同时经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1031人1031眼,比较两种仪器测量kappa角差异。结果 i Trace像差仪测量的kappa角为(0.47±0.48)mm,其中kappa角小于0.50 mm者占70.07%。不同性别之间kapp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左眼的kappa角大于右眼,差异也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kappa角大小和年龄相关但相关性不大(r=0.129,P<0.05)。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kappa角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后者测量的结果显着小于前者。结论人群中kappa角呈非正态分布且大部分小于0.50 mm;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kappa角有显着差别,且前者大于后者。(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郭清[3](2018)在《应用OPD-Scan像差仪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像差分析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OPD-Scan像差检查仪像差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6-12我院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 000例1 425眼(核分级Ⅱ级),最终符合纳入标准者共996例1421眼。根据IOL分为两组:球面IOL组和非球面IOL组。所有患者术前1d及术后3mo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角膜波阵面像差检查,获6阶27项Zernik系数、1~6阶均方根(RMS1~6)、总体均方根(RMSg)及高阶均方根(RMSh),对比手术前后Zernik系数、RMS1~6及RMSg和RMSh,分析IOL对术后RMS的影响。结果:Zernik系数1~27项中Z4、Z9、Z12和Z24术后均较术前显着下降,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RMS1、RMS2、RMS3、RMS4、RMS5、RMS6及RMSg和RMSh均较术前显着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不同IOL组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非球面IOL组RMS3、RMS4、RMS5、RMSg、RMSh均明显较球面IOL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LogM AR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均显着较术前改善,非球面IOL组术后3mo LogM AR视力较球面IOL组更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Pearson分析,总高阶像差及Z420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一定负相关(r=-0.354、-0.269,P<0.05),而Z400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一定正相关(r=0.279,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RMS 1~6、RMSg和RMSh像差明显较术前减小,且高阶像差与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相关性,眼高阶像差和人工晶状体类型的选择有关,可见像差测量对于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陶会荣[4](2017)在《波前像差仪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1波前像差从物点发出的波面经过理想光学系统之后,其出射波面应该是球面,但是由于实际光学系统存在像差,导致实际波面与理想波面之间出现了偏差。波前是光波连续性的同相表面,所谓波前像差(波阵面像差)即实际波前与理想波前之间的偏差,如图1所示。像差的形成取决于所经过的光学系统的原理或光学系统的缺陷。(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7年17期)
栗勇涛,张红,田芳,孙靖,王晴[5](2017)在《iTrace像差仪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轴位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评价利用iTrace像差仪在不散瞳情况下测量Toric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轴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35例(45眼),术后1周随访,并行iTrace像差仪的检查。用眼内像差散光轴位换算为术后Toric IOL轴位,结果与传统裂隙灯测得的Toric IOL轴位做比较,分析其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1周裸眼视力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9±0.12)Log MAR和(0.10±0.09)Log MAR,42眼(93.3%)的裸眼视力≥20/40。传统裂隙灯法和iTrace法测得的Toric IOL轴位旋转分别为3.13°±2.86°(0°~9°)和4.44°±3.42°(0°~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5);两种方法测得的Toric IOL轴位差值的绝对值为3.67°±3.59°(0°~14°),差值结果中32眼(71.1%)<5°,9眼(20.0%)为5°~10°,4眼(8.9%)>10°。两种方法测得的Toric IOL轴位呈线性相关(r=0.926,P<0.01)。结论运用i Trace像差仪可以在不散瞳的情况下准确测量Toric IOL轴位,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7年02期)
栗勇涛[6](2017)在《iTrace像差仪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评价:1、iTrace像差仪在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测量的重复稳定性及其与Lenstar900、IOL-Master测量结果的差异2、iTrace像差仪内置Toric计算器的准确性和设计理念。3、iTrace像差仪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轴位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白内障患者35例(45只眼)。1、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iTrace像差仪、IOL-Master、Lenstar900角膜曲率(Ks、Kf、Km)的测量。分析iTrace像差仪在测量角膜曲率的重复稳定性并将结果和IOL-Master、Lenstar900所测结果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2、将iTrace像差仪所测量的角膜曲率数据(瞳孔直径为3.0mm)分别代入iTrace计算器与Acry Sof Toric计算器进行计算,分析两者计算结果中角膜平面所需矫正散光值和角膜平面预期残余散光值的差异以及推荐Toric人工晶状体型号和植入轴位的差异。3、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周进行随访并进行iTrace像差仪的检查。用iTrace像差仪所测出的眼内像差散光轴位进行换算,计算出术后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将计算结果与传统裂隙灯法测得的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做比较,分析两者的统计学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iTrace像差仪所测量的Ks、Kf、Km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大于0.9。iTrace像差仪所测量的Ks、Kf、Km分别为(44.82±1.43)、(43.97±1.31)、(44.41±1.30),分别与Lenstar 900、IOL-Master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Acry Sof Toric计算器与iTrace计算器计算得出角膜平面所需矫正的散光值分别为(2.03±0.63)D、(2.03±0.63)D,结果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431,P=0.160);术后角膜平面预期残留散光值为(0.24±0.11)D、(0.16±0.06)D,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01)。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轴位分别为(87.89°±69.56°)、(87.93°±69.50°),结果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431,P=0.160)。17眼(38%)在两种Toric计算器所得出的推荐Toric人工晶状体型号之间存在差异。3、患者在术后1周时,裸眼视力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9±0.12)Log MAR和(0.10±0.09)Log MAR。42眼(93.3%)的裸眼视力≥20/40。iTrace法传统与裂隙灯法测得的晶状体轴位旋转分别为(4.44°±3.42°)、(3.13°±2.8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321,P=0.025)。两种方法测得的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差值的绝对值为3.67°±3.59°(0~14°),其中32眼(71.1%)<5°,9眼(20%)位于5至10°,4眼(8.9%)>10°。两种方法测得的人工晶状体轴位直线相关性分析成线性正相关(r=0.926,P<0.01)。结论1、iTrace像差仪在测量角膜曲率(Ks、Kf、Km)时,其测量重复稳定性较好,与临床常用的Lenstar900、IOL-Master相比较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数值可以用于代入Toric人工晶状体型号和植入轴位的计算。2、iTrace像差仪内置的Toric计算器计算准确,与Acry Sof Toric计算器相比偏好于患者术后获得最小预期残留散光值,不考虑术前术后散光类型的变化。3、运用iTrace像差仪可以在不散瞳的情况下准确测量Toric人工晶状体的轴位,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宸嘉[7](2017)在《应用OPD-Scan Ⅲ像差仪观察不同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眼内高阶像差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应用OPD-ScanⅢ(Nidek,Gamagori,Japan)波前像差仪检测白内障患者术中植入不同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Mo IOL)后眼内高阶像差的变化,同时同正常透明晶状体眼内高阶像差进行比较,尝试找出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出现眩光、视物模糊等视觉质量下降的原因,同时为白内障患者IOL的个性化选择及IOL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06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眼科住院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5例(65眼),其中女36例(36眼),男29例(29眼),年龄58~80岁(平均71.0±2.25)。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使各组核硬度及年龄相匹配。A组:植入非球面折迭一片式Mo IOL(RAYNER 920H Aspheric)。B组:植入非球面折迭叁片式Mo IOL(HOYA PY-60AD)。两组植入的IOL度数均在19.0~24.0D范围内。对照组C组选择同期于本院眼科住院患者家属及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志愿者,共30例(30眼),随机抽取一只眼检查结果纳入研究范围,其中女15例(15眼),男15例(15眼),年龄12岁~30岁(平均19±1.83)。A、B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IOL均采用SRK-Ⅱ公式计算度数,为了使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远视力同时满足一定的近视需求,术后预留度数为-0.50D。术后3月使用OPD-ScanⅢ波前像差仪测量记录A、B、C叁组在3mm、5mm直径瞳孔下眼内的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er-order aberrations,t-HOA)、总叁叶草(total trefoil,TT)、总彗差(total coma,TC)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及第四阶球差(Z40)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对叁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视觉感受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研究结果1、3mm直径瞳孔时,A、B两组IOL眼内总高阶像差(HOA)、总彗差(TC)、总叁叶草(TT)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阶球差(Z40)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相比,A、B组眼内总高阶像差(HOA)、总彗差(TC)、总叁叶草(TT)RMS均较C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第四阶球差(Z40)C组与A组、B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5mm直径瞳孔时,B组IOL眼内总高阶像差(HOA)、总彗差(TC)及第四阶球差(Z40)均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叁叶草(TT)R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相比,A、B组眼内总高阶像差(HOA)、总叁叶草(TT)、总彗差(TC)RMS均较C组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第四阶球差(Z40),C组大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RAYNER 920H Aspheric人工晶体眼与HOYA PY-60AD人工晶体眼术后叁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显着性差异,两种IOL均可以明显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2、临床工作中对于术前角膜慧差偏大的患者及瞳孔正常或偏小患者优先考虑植入RAYNER 920H非球面IOL;3、B组(HOYA)IOL负球差的设计基本接近正常青年透明晶状体,考虑对于术前瞳孔较大的白内障患者(如工作性质为夜间工作者、青光眼发作患者等)则更倾向于选择该类型IOL,因为在大瞳孔下其平衡角膜正球差更具优势;4、在同一水平视力下(≥0.8),人工晶体眼内高阶像差的RMS(除球差)明显高于透明晶状体,这种情况在大瞳孔下更为突出,其可能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表明IOL在设计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孙昭卿,靳芝,张磊[8](2016)在《固视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对iTrace波前像差仪检查时间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固视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对i Trace波前像差仪检查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11月在我院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干预组予固视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波前像差和角膜地形图测量所用时间皆显着低于对照组,测量总用时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固视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可缩短iT race波前像差仪检查所用时间,提高测量效率。(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洪慧,赵露,王艳玲[9](2013)在《波前像差仪应用于儿童中低度近视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波前像差仪应用于儿童屈光不正免散瞳验光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采集中低度近视患儿41例(80只眼)使用波前像差仪,测量2mm、3mm、4mm瞳孔直径下的等效球镜值,与小瞳电脑验光、散瞳验光所得等效球镜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1 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波前像差仪各瞳孔直径等效球镜数值均低于散瞳验光和电脑验光。在3mm及2mm瞳孔直径波前像差仪检查等效球镜值结果与散瞳验光、小瞳电脑验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mm瞳孔直径下波前像差仪与散瞳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小瞳电脑验光与所有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3mm与2mm瞳孔直径下检查等效球镜数值,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波前像差仪检查4mm瞳孔直径下等效球镜值能客观的表达人眼的屈光状态,并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有目的的散瞳验光,但能否真正代替散瞳验光,由于本研究病例所限,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张卫霞,曾照年,唐秀侠,孙宏霞,李洪润[10](2012)在《Zywave波前像差仪在近视屈光不正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Zywave波前像差仪在近视屈光不正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拟行近视屈光不正矫正术的患者197例(394眼),根据患者在睫状肌麻痹前电脑验光的球镜度数分成一般度数组(<-6.00D)、高度数组(-6.00~-9.00D)和超高度数组(>-9.00D)3组。对同一眼的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散光轴向分别用电脑验光仪、Zywave波前像差仪和综合验光仪叁种检查方法测量,所得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般度数组:电脑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4.05±1.41)D、(-3.90±1.44)D、(-4.06±1.33)D,散光度数分别为(-1.74±0.88)D、(-1.59±0.71)D、(-1.53±0.69)D,散光轴向分别为(85.98±43.88)°、(99.18±45.21)°、(94.02±45.98)°,3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数组:电脑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和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7.51±0.83)D、(-7.80±0.76)D、(-7.54±0.79)D,散光度数分别为(-1.64±1.17)D、(-1.92±1.01)D、(-1.74±1.00)D,散光轴向分别为(79.90±43.15)°、(96.07±50.56)°、(81.31±46.98)°,3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超高度数组:电脑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12.01±1.81)D、(-11.78±1.81)D、(-12.60±1.78)D,散光度数分别为(-1.56±0.88)D、(-1.85±1.01)D、(-2.16±0.80)D,散光轴向分别为(93.80±34.23)°、(106.70±35.55)°、(95.20±29.47)°,3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比较,球镜度数及散光轴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散光度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近视屈光不正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2年07期)
像差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统计天津市人群中kappa角的分布,并比较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所测量的kappa角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收集2014年至2016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i Trace像差仪测量4815人4815眼所获得的kappa角,并选出同时经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1031人1031眼,比较两种仪器测量kappa角差异。结果 i Trace像差仪测量的kappa角为(0.47±0.48)mm,其中kappa角小于0.50 mm者占70.07%。不同性别之间kapp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左眼的kappa角大于右眼,差异也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kappa角大小和年龄相关但相关性不大(r=0.129,P<0.05)。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kappa角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后者测量的结果显着小于前者。结论人群中kappa角呈非正态分布且大部分小于0.50 mm;i 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kappa角有显着差别,且前者大于后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像差仪论文参考文献
[1].买尔哈巴·玉素甫,罗怡.Pentacam和KR-1W像差仪在白内障手术前、后对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测量的应用研究[J].新疆医学.2019
[2].温凯,张红,孙靖,田芳,梁景黎.kappa角在人群中的分布:基于iTrace像差仪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8
[3].郭清.应用OPD-Scan像差仪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像差分析的意义[J].国际眼科杂志.2018
[4].陶会荣.波前像差仪及应用前景[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7
[5].栗勇涛,张红,田芳,孙靖,王晴.iTrace像差仪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轴位测量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7
[6].栗勇涛.iTrace像差仪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7
[7].张宸嘉.应用OPD-ScanⅢ像差仪观察不同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眼内高阶像差的特点[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孙昭卿,靳芝,张磊.固视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对iTrace波前像差仪检查时间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
[9].洪慧,赵露,王艳玲.波前像差仪应用于儿童中低度近视的临床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
[10].张卫霞,曾照年,唐秀侠,孙宏霞,李洪润.Zywave波前像差仪在近视屈光不正测量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