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路基纵向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填方路基,纵向裂缝,路基渗水,力学稳定性
路基纵向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杜鹃,杨素通[1](2018)在《高速公路路基纵向裂缝检测分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河南省某高速填方路基路段长大纵向裂缝的调查,采取多种技术与手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病害路段地形复杂,路基进水前,整个路基是稳定的,但是路基进水之后,路基下滑的总下滑力大于总抗滑力,导致路堤开裂破坏。(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8年01期)
梁亚武[2](2016)在《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纵向裂缝形成及演化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冻土冷生过程而在冻土路基边坡和顶面产生了大量的纵向裂缝,对路基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现场监测和调查,定性分析裂缝产生和发生过程,在数值模拟方面借助于传统的有限元方法,从温度、水平位移等几个指标间接分析纵向裂缝产生的机理。但是裂缝是冻土区路基工程中的不连续现象,传统的有限元方法不能较直观、清晰地模拟这种不连续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扩展有限元法首次对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揭示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机理,其研究成果对裂缝的预防和整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热力学原理,分别模拟有无阴阳坡效应时路基温度场变化情况,定量分析路基建成后的第一个冻融循环周期内土体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的不同步现象。其次,采用热-力顺序耦合模型,确定初始裂缝产生位置,基于扩展有限元,采用最大正应力损伤准则,模拟了有阴阳坡效应时纵向裂缝发展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除坡脚受应力集中影响出现拉应力区外,路基表面其余位置拉应力区主要出现在融化期,其产生的顺序和时刻受路基表面所接受的热辐射条件影响;在融化期,阳坡坡肩处纵向裂缝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最终深度达4.5m,而阴坡坡肩纵向裂缝扩展程度低于阳坡坡肩,裂缝的形态整体为垂直向下,局部上出现波动现象,模拟结果与现场较吻合。最后,分析了填料性质、热辐射条件、荷载作用对路基纵向裂缝的发生和扩展过程中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提高填土的抗拉性能可以效控制裂缝的发展;降低温度场的不对称程度对产生于融化期纵向裂缝的抑制作用有限,且降低温度可能会加剧冻结作用对纵向裂缝的影响;纵向裂缝的扩展程度受荷载作用明显,扩展深度和张开程度均随荷载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叶敏,王铁权[3](2015)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寒路基纵向裂缝危险度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寒地区自然环境因素、设计因素、冻土因素叁类致灾因子指标作为输入变量,根据模糊推理规则构建路基纵向裂缝评价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对输入知识的预处理和输出知识的后处理,将模糊逻辑推理融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计算中,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以青藏公路典型路段K3+020段为例,基于11类致灾因子评价该路段纵向裂缝的危险度为2级。结果表明:高寒路基纵向裂缝危险度模糊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可用于评价纵向裂缝的发育程度,经济性好、实用性强。(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毛雪松,陈燕琴,樊宇朔,杨锦凤[4](2014)在《基于水热变化的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现场测试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公路现场调查表明,近年来路基纵向裂缝所占路基主要病害比例逐年上升。本文基于青藏公路五道梁段典型断面的温度和水分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和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冻土路基内部温度场、水分场变化的特性:路基内部温度变化滞后于路基表面,并且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大气温度而呈季节性周期变化,温度梯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5月、9月水温分布图表明,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重力入渗的影响,加之温度梯度的作用,水分向0℃线集聚明显,致使距路基顶面2m至3.5m范围含水率增大;随着温度降低至0℃以下,未冻水含量集聚减小,2.5m至3.5m以内,含水率急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冻土路基内部水热变化是纵向裂缝发生的关键因素,温度的改变引起水分的迁移、冻胀与融沉,冻融循环进一步加剧了纵向裂缝的发育。(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丑亚玲,蒋先刚,朱彦鹏[5](2014)在《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发育的热-力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热-力耦合模型就阴阳坡热不对称这一因素来探讨高温不稳定冻土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得到和野外观测结果较为一致的结论:阴阳坡路肩不均匀沉降导致路基本体整体向阳坡一侧倾斜,加上阳坡土体受其下方融化盘的影响,其垂直沉降量大于阴坡一侧土体;纵向裂缝的发育是路基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纵向裂缝以倾斜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路基.纵向裂缝的发育由多年冻土这种特殊的地基土材料的强度破坏而引起;阳坡路基下方的多年冻土融化为软弱地基土,在其上土压力的作用下使路基填土中出现拉应力.提出0位移线的概念,以路基基底出现最大拉应力(或最小压应力)时路基基底是否出现0位移线作为路基是否出现纵向裂缝的判断标准,以其出现的位置作为纵向裂缝发育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何颖川[6](2013)在《某高速公路路基纵向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某高速公路半填半挖路段为软土地基,不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造成差异沉降的产生,导致60 m范围的路基产生纵向裂缝,经方案比选后,采用管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经工程实践表明,处理方案可行。(本文来源于《华东公路》期刊2013年05期)
杨锦凤[7](2013)在《水热变化对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热变化是引起路基纵向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青藏公路路基的修建改变了原有水热体系的平衡,致使路基纵向裂缝严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及舒适。本文从路况调查、典型断面剖析、资料统计分析入手,分析了纵向裂缝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得出以下成果:1)基于现场调查、典型断面剖析、资料统计分析,结合自然条件、冻土状况及工程条件,分析了路基纵向裂缝影响因素及其分布特性,得出纵向裂缝的形成与路基高度、坡向性、冻土类型、路侧积水密切相关,初步揭示了纵向裂缝的形成机理。2)选择K3020+200作为典型横断面埋设温度传感器及水分传感器,动态监测了路基内部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过程。路基内部温度变化滞后于路基表面,路基内部温度梯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受温度变化及降雨时间的影响,5月份路基内部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9月路基内部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路基深度3m以内,路肩含水率明显大于路中含水率。路基内部水分迁移路径遵循由水势高处向低处迁移,即水分由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迁移,有向0℃线迁移的趋势,致使水分在冻土上限附近集聚。3)基于伴有相变的温度场控制方程、考虑温度梯度和相变影响的水分迁移控制方程、应力及变形控制方程,建立了冻土路基纵向裂缝的数值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了路侧积水、路基高度、冻土上限、坡向性及积水时间对冻土路基纵向裂缝的影响,揭示了纵向裂缝形成过程。4)根据纵向裂缝形态分布特征、变形特点及发育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了分类与分级;在此基础上,从力学角度提出了土工格栅、柔性枕梁、凸榫式土工膜袋、凸榫式土工膜袋与柔性枕梁综合处治纵向裂缝技术。从防止水分入渗及减少热量进入路基角度,提出了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预防措施及一般排水设施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4-25)
何颖川[8](2013)在《某高速公路路基纵向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某高速公路半填半挖路段为软土地基,不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造成差异沉降的产生,导致60 m范围的路基产生纵向裂缝,经方案比选后,采用管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经工程实践表明,处理方案可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高军帅,光明,谢广兴,许海涛[9](2012)在《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路基路面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形式的裂缝,有路基不稳定形成的,也有路面本身产生的,有纵向横向的,也有规则和不规则的。这些裂缝的产生主要是施工方面的原因所造成,其次也有设计上的原因。纵向裂缝较之横向裂缝更易导致路基失稳而出现滑坡,危害更大,一旦出现了这种裂缝,应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免产生更大的质量事故。(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2年S1期)
戚波[10](2012)在《路基顶面纵向裂缝病害分析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基顶面纵向裂缝是常见的公路路基病害之一,产生病害原因众多,处理方法不同。结合实际,着重介绍路基顶面纵向裂缝发生的机理及处治的方法,并提出以防为主,注重从设计到施工过程控制的工作要点。(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路基纵向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冻土冷生过程而在冻土路基边坡和顶面产生了大量的纵向裂缝,对路基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现场监测和调查,定性分析裂缝产生和发生过程,在数值模拟方面借助于传统的有限元方法,从温度、水平位移等几个指标间接分析纵向裂缝产生的机理。但是裂缝是冻土区路基工程中的不连续现象,传统的有限元方法不能较直观、清晰地模拟这种不连续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扩展有限元法首次对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揭示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机理,其研究成果对裂缝的预防和整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热力学原理,分别模拟有无阴阳坡效应时路基温度场变化情况,定量分析路基建成后的第一个冻融循环周期内土体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的不同步现象。其次,采用热-力顺序耦合模型,确定初始裂缝产生位置,基于扩展有限元,采用最大正应力损伤准则,模拟了有阴阳坡效应时纵向裂缝发展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除坡脚受应力集中影响出现拉应力区外,路基表面其余位置拉应力区主要出现在融化期,其产生的顺序和时刻受路基表面所接受的热辐射条件影响;在融化期,阳坡坡肩处纵向裂缝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最终深度达4.5m,而阴坡坡肩纵向裂缝扩展程度低于阳坡坡肩,裂缝的形态整体为垂直向下,局部上出现波动现象,模拟结果与现场较吻合。最后,分析了填料性质、热辐射条件、荷载作用对路基纵向裂缝的发生和扩展过程中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提高填土的抗拉性能可以效控制裂缝的发展;降低温度场的不对称程度对产生于融化期纵向裂缝的抑制作用有限,且降低温度可能会加剧冻结作用对纵向裂缝的影响;纵向裂缝的扩展程度受荷载作用明显,扩展深度和张开程度均随荷载增加而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路基纵向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杜鹃,杨素通.高速公路路基纵向裂缝检测分析评价[J].江西建材.2018
[2].梁亚武.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纵向裂缝形成及演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6
[3].叶敏,王铁权.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寒路基纵向裂缝危险度综合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毛雪松,陈燕琴,樊宇朔,杨锦凤.基于水热变化的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现场测试及成因分析[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4
[5].丑亚玲,蒋先刚,朱彦鹏.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发育的热-力耦合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
[6].何颖川.某高速公路路基纵向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J].华东公路.2013
[7].杨锦凤.水热变化对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3
[8].何颖川.某高速公路路基纵向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
[9].高军帅,光明,谢广兴,许海涛.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与防治[J].中外公路.2012
[10].戚波.路基顶面纵向裂缝病害分析与防治[J].交通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