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统场镇论文_熊珂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庆传统场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庆,传统,聚落,布局,民居,建筑,山地。

重庆传统场镇论文文献综述

熊珂[1](2017)在《重庆地区场镇型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优化适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农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建造经验,也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浓厚的乡愁。一直以来,以农村集市贸易为主的传统场镇在重庆地区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它们对活跃当地文化、经济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大量的传统民居现已无法使用。同时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民居在室内环境等方面,尤其是民居室内热环境,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因此,研究重庆地区场镇型传统民居对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室内热环境从而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借用文献研究、调查、个案研究和模拟等研究方法,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重庆地区现有场镇型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对适合传统民居改造的技术进行筛选,并运用于重庆市安居古镇示范建筑的改造项目,最后通过测量数据定量评价改造效果,验证技术的可行性。首先对不同场镇布局的传统民居的空间形式、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等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主观问卷发现,现存的传统民居逐渐趋向空巢化,民居的功能格局和室内物理环境,尤其是光环境和热环境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住户有强烈的改造意愿。选取典型建筑进行热环境测量发现屋顶的改造潜力非常大,是急需且最有效改造的部位。对不同场镇布局典型民居的室内热环境测量发现民居整体室内热环境非常差,尤其是有阁楼房间,夏季平均温度比室外还高,其典型日温度波动幅度是一层房间的2倍左右。对民居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时性评价发现白天堂屋的热舒适性非常差,比较不同布局的民居在典型日达到Ⅱ级及以上标准累计时间发现累计时间最长的是垂直于等高线布局的典型民居,但也仅占全天的29.2%;夜间一层中间卧室热舒适性普遍较好,达到Ⅱ级及以上标准的均为66.7%,但其白天采光效果很差;二层房间夜间和白天达到Ⅱ级及以上标准的差异性非常大,夜间50%以上可以达到Ⅱ级及以上标准,但白天仅10%左右。接下来结合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软件模拟被动式策略,找出适合重庆地区的被动式设计应该结合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及夜间通风等综合措施,并针对场镇型传统民居特点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适合重庆地区场镇型传统民居优化的适宜技术。最后以重庆市安居古镇示范建筑对改造技术的运用进行验证。通过实地调研,量化示范建筑功能格局及室内物理环境存在的问题,采用完善功能布局与优化物理环境一体化的集成改造措施来提高其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通过对改造后示范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测量发现,室内热环境最差的临街卧室夏季室内平均温度降低了1.1℃,冬季提高了1.2℃;室内热环境不舒适时间段由改造前的50%降低到37.5%。改造后示范建筑地面潮湿问题有了显着的改善,结露时长最多的五月也仅有改造前的1/7。利用DesignBuilder和Phoenics软件模拟改造前后建筑能耗和室内风环境。结果表明改造后室内风环境优于改造前,室内风速最大超过了0.4m/s;建筑节能率为54.35%。(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倜[2](2017)在《传统场镇的“补丁”式保护——以重庆潼南双江古镇保护方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补丁"式保护主要是指在历史街区风貌的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传统场镇风貌的原状,只对建筑或街区中已经损坏的部分进行适当修复的保护理念。重庆市潼南双江镇正街风貌恢复正是采用了补丁式的保护方案,其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场镇风貌恢复的理念与技术,对于探索"补丁"式保护理念之于中国传统场镇风貌恢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补丁"式保护理念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场镇中的历史痕迹,确保场镇风貌的真实性和历史性,有利于发挥传统场镇的"历史博物馆"效应,也为传统场镇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林桐[3](2015)在《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依据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成渝城乡统筹区村镇集约化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项目(项目编号:2013BAJ11B00)中的子课题山地传统民居文化空间更新利用与物理环境优化关键技术与示范(课题编号:2013BAJ11B04)进行研究。重庆市域众多传统场镇中已有18个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们以其复杂的山地地形选址及与水系有较直接的联系[1],其在聚落布局及风貌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山水性格,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重庆传统场镇保护更新主要以政府作为主要驱动,然政府资本有限,落实到每户民居的措施只有外立面的更新改造。目前部分民居正在进行自发性内部空间更新改造,但居民自身水平有限,改造行为大多只集中在内部装修,民居内部存在的采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导致改造后民居室内采光品质较低。此外居民在自发式改造中对现代材料和技艺无秩序使用,导致改造后的民居造型难与场镇整体环境相协调,破坏了传统场镇风貌,因此,亟待研究适于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策略。本文以优化重庆传统场镇民居室内天然光环境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场镇民居的局促格局限制了采光,导致民居缺少采光面;由于传统采光技术的局限,使得场镇民居缺少高效率的采光口和采光材料。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梳理了促使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得出了适于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改造的原则及模式。结合民居改造的一般程序及经验,本文提出采光优化设计叁步骤,即空间整合、采光计算、确定采光技术。利用空间整合策略突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限制,在保持传统格局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采光机会。利用采光计算策略得出适宜各个房间的最佳采光口大小。利用采光技术策略,筛选出效率高、造价低、风貌融合度高的技术,利用新技术原理优化常规基础,综合提升民居的室内采光水平。通过以安居古镇李宅的实际改造作为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采光优化策略的合理性,使传统场镇民居室内天然光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帮助改善传统场镇民居的室内天然光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今后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大量自发性改造提供一定的采光优化参考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以及对研究方法进行概括性的论述,为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章:为论文的基础研究。主要阐述了场镇传统民居的采光现状,及造成采光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梳理促使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的动因及制约因素,为下文提出适宜的采光优化策略提供依据。第叁章:为论文的重点。首先依据上文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宜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原则及采光优化模式。再根据前文总结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第四章:为论文成果的应用。通过安居李宅实际改造项目,验证本文研究的采光优化策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第五章:作为结语部分对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傅昆伦[4](2015)在《基于旅游业的重庆场镇式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众多的场镇式传统民居聚落,拥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古朴的街巷空间,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一些场镇传统民居聚落丧失了经济发展基础而走向衰落,具体表现为场镇传统民居聚落内部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萧条、人口空心化;建筑腐败倒塌,外观风貌破坏严重;产业定位单一,过分依赖旅游业,并不同程度出现过度商业化等现象。众多的场镇传统民居聚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貌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是社会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同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贫穷落后,发展又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如何在保护好场镇式传统民居聚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场镇传统民居聚落蕴含的建筑风貌资源和人文风光资源,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域全面发展,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场镇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就是古镇,本文通过对重庆二十多个历史文化名镇的现场调研,对它们的建筑风貌特色和文化资源特色进行了分析,结合发展中的现状问题提出对传统建筑风貌、普通民居、街巷空间、山水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借用建筑学的“整体保护”理念和地理学“景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把传统建筑风貌、传统文化和居民原生态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完善场镇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振兴场镇传统民居地域经济,并采用将传统文化可视化,可体验化的不同的利用方式,进行旅游开发的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炼,杨玲[5](2014)在《重庆传统场镇的整体性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重庆保留下来的传统场镇多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建筑史学研究工作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该文以重庆传统场镇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对重庆地区传统场镇的历史演进、形成原因及分布、类型与价值、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国际国内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的研究,将整体保护观与传统场镇的保护相结合。(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4年11期)

韩婧[6](2008)在《传统空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从重庆磁器口场镇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器口作为场镇的实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庆的场镇和民居的特色。对其建筑的研究可以增强对重庆地域性的认识。本论文从总体布局、街巷特征、建筑空间布局等方面分析磁器口的建筑特色,从中得到对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些思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室内设计》期刊2008年03期)

唐淼[7](2008)在《重庆传统场镇的街道空间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传统场镇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反映了重庆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方面的鲜明特色,本文在简要介绍重庆传统场镇后,着重从空间围合、空间尺度、空间层次和空间变化四个方面分析与总结其街道空间特色,期望对在建筑上延续重庆地区的历史文脉,探索新时代的重庆特色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期刊2008-05-01)

刘骏[8](2007)在《巴渝地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特征浅析——以重庆江津中山古场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渝地区的传统聚落多选址于山地,同时与河道水系有较为直接的关系。与平原地区的传统聚落相比,山地聚落因与自然景观要素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而形成特殊的景观特征。本文以重庆江津中山古场镇为例,具体分析了与山体水系、自然绿化相结合的传统聚落,在天际轮廓线形成、景观层次的变化等方面的整体景观特性;在与地形及景观的结合中形成的空间开合、视线收放以及空间明暗对比的特殊景观序列以及独特的景观细节。(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7-01)

唐淼[9](2002)在《重庆传统场镇的建筑与环境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传统场镇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反映了重庆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方面的鲜明特色。对其建筑与环境特色的研究,对于场镇发展、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在简要介绍了重庆传统场镇的概况之后,分别从总体布局、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对重庆传统场镇的建筑与环境特色进行分析与归纳。 首先,论文分析了传统场镇针对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总体布局如何具体体现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特色;其次,论文以店宅、坊宅、宅院、祠庙会馆四种场镇建筑类型为主,以相应的人的生活模式为线索,分析传统场镇的建筑平面布局特色;再者,论文从街道空间、院落空间、室内空间叁个部分展开,着力探寻传统场镇的建筑空间特色;最后,论文分构架、围护、屋面、色彩装饰四个部分,具体分析传统场镇的建筑技术特色。 在四个层面的特色研究中,论文在每一部分后都予以小结,最后在论文末尾再加以总结,旨在为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2-11-01)

重庆传统场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补丁"式保护主要是指在历史街区风貌的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传统场镇风貌的原状,只对建筑或街区中已经损坏的部分进行适当修复的保护理念。重庆市潼南双江镇正街风貌恢复正是采用了补丁式的保护方案,其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场镇风貌恢复的理念与技术,对于探索"补丁"式保护理念之于中国传统场镇风貌恢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补丁"式保护理念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场镇中的历史痕迹,确保场镇风貌的真实性和历史性,有利于发挥传统场镇的"历史博物馆"效应,也为传统场镇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庆传统场镇论文参考文献

[1].熊珂.重庆地区场镇型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优化适宜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7

[2].李倜.传统场镇的“补丁”式保护——以重庆潼南双江古镇保护方案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林桐.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傅昆伦.基于旅游业的重庆场镇式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5].张炼,杨玲.重庆传统场镇的整体性保护[J].重庆建筑.2014

[6].韩婧.传统空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从重庆磁器口场镇谈起[J].室内设计.2008

[7].唐淼.重庆传统场镇的街道空间特色[C].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2008

[8].刘骏.巴渝地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特征浅析——以重庆江津中山古场镇为例[C].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9].唐淼.重庆传统场镇的建筑与环境特色[D].重庆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延绵的街道空间F194.1Wanderingstree...双江镇正街54号的中的过厅F194.37Ae...檐廊中的驼峰F195.8Thetuofenginthee...杨守鲁宅中的敞口厅F194.35Changkou...井然有序的宅院F193.12Well一regula...过街楼

标签:;  ;  ;  ;  ;  ;  ;  

重庆传统场镇论文_熊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