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播、集聚和应用,进而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但在已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微观、静态的视角对知识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不能很好地展现知识在大范围、长时期内流动的特点与演化形式。为了丰富现有理论,本文选取了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CMCC)为核心,构建的管理案例开发、教学与研究知识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从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和知识流动四个构念对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进行研究,得出其构建经历了平台推广、网络延伸和生态创新三个阶段的主要结论。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由于不同的构念起着主导作用,导致四个构念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系统内不同角色的构建主体可以适当采取不同的行为来适应、利用知识生态系统。
关键词: 知识生态系统; 管理案例;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动态视角
0 引 言
知识生态学概念的提出,促进了知识管理向高级阶段的发展[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2]。知识生态系统能够极大地促进各个参与有机体的知识创造[3],实现知识的溢出[4-5]、吸收[6]和应用[7]。然而,当今中国在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现实环境中存在着显著的“脱节”问题,很多高校作为知识主体集聚的同时却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自由流动,无法实现有效的“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知识生态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创新,这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这类管理教学科研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知识生态系统的关注[8]。如何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知识主体集聚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播、 集聚和应用,构建知识生态系统,成为中国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课题。
在对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中,已有文献主要从微观视角,立足于企业[9]、高校[10-11]等关注了知识生态系统的参与要素和系统模型[12],对于中观、宏观层次的知识生态系统较少涉及[13]。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多从相对静态的研究角度初步解释了知识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组合,以及各参与要素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理。这些研究认为,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知识主体、知识资源和促进这些知识资源在知识主体中实现流动的知识技术服务。其中,实现知识流动是参与要素发挥作用和知识生态系统模型运行的基础。但是,一方面,已有文献缺乏对知识生态系统构建过程的动态关注, 以及知识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知识流动差异的分析。另一方面,已有文献大多聚焦在探讨知识生态系统概念内涵、构建要素等基本的特征层次的研究较多,对知识生态系统动态构建机制的探讨尤为缺乏。与诸如法律、医学、工程等其他学科相比,对中观层次的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丰富现有管理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为此,本文选取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CMCC)为核心,构建的管理案例开发、教学、研究系统为对象,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对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进行探讨,从而打开知识生态系统构建过程的“黑箱”。具体而言:首先,基于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知识流动的相关研究,提出本文的理论框架;随后,对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主导的系统构建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识别出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不同阶段构建的知识主体、运行机制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匹配关系;最后,归纳提炼出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演化模型。
1 文献回顾
1.1 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
Reyonlds等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是由人、制度、组织、技术以及知识创造、解释、分布、吸收和利用等知识流程组成的复杂、多面、动态的体系[14],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相互制约[15],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控性、生命周期性的特征[16]。
已有文献对于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参与要素从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从二元结构上看,知识生态系统需要交互网络和知识仓库两个要素协同发挥作用[13];陈清硕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知识和人组成的复合系统[17]。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知识网络、人际交流网络以及技术网络共同构成的系统[18-19]。从复杂适应网络来看,知识生态系统是处于共同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人类群落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而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创造、使用以及共享[20]。
案例研究中通过多种来源的数据可以实现“三角验证”,提升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收集了2007年4月—2017年12月的案例数据。
秦安县位于秦岭之北,地理位置独特,属陇中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气候条件优越,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方果椒最适宜生长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县花椒面积达1.12万hm2,挂果面积0.93 hm2,产量1.05万t,产值12.6亿元。秦安花椒以颗粒大、色泽艳、麻味醇、绿色营养,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知识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是知识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各参与要素的关联方式。首先,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的研究方面,蔺楠和覃正认为知识生态系统中包含了众多知识个体,而这些个体可以同时具备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多种身份,而正是这些多种身份的知识个体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为系统内的知识流动奠定基础[21]。毕小青和周忠磊则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是由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实现知识循环流动的生态系统[22]。其次,基于种群生态学意义的模型研究方面,田庆锋和常镇宇指出知识生态系统是具备相同知识能力和目标,并积极分享资源的人员组成的知识种群[23]。赵卫兵通过对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指出知识生态建构可以划分为知识互动、知识分布、知识演化、知识竞争四个层面[24]。孙振领和李后卿将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创新构成的体系称为知识生态系统,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生态系统的特征[25]。最后,基于知识生态模型及其衍生模型方面,George等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是基于交流创造知识网络并实现价值的过程[26]。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知识生态系统,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其重要性。
还有一些学者进一步针对微观层面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张海涛认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由知识、知识人、知识环境、知识服务、知识技术等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知识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上趋于复杂[27]。曲靖野认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是以科研和教学为中心,并且实现知识的生产、加工、传递和创新[28]。叶培华和徐宝祥则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并指出这个系统包括知识员工、知识管理技术、知识、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知识战略,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具有知识流动、知识循环和结构变化的、具有一定格局的动态系统[9]。
1.2 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谢守美在借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渠道与途径进行了分析说明:知识流动是借助于知识链和知识网络来实现的,知识链和知识网络是知识流动的渠道[29]。知识链和知识网络是指企业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以及知识在不同企业主体间转移、共享与扩散形成的链状或网状通路。知识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乃至环境中的流动呈现出网络化、价值化[30],是知识生态形成的机制[31],也是知识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表现出生态系统运行的机制。
知识流动主要体现为知识在创新主体的驱动下进行的转移、共享、整合和学习的过程[32],这一过程一般表现为从知识源到接收单位的传播或转移过程[33-35]。涂振洲和顾新认为知识流动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创造与发掘、转移与扩散、共享与管理、整合与吸收等四个阶段[36]。Jason等通过研究发现,知识流动过程中,会实现知识的创造、分配、交换、使用;而在此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知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37]。李海波和董维春认为知识流动过程涉及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传播,它们紧密相关,相互影响[38]。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资源的加工、产生、存储、应用、老化,最终会被新知识资源取代,而这一过程会伴随整个知识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生命历程[25, 27]。在知识密集型的组织中,组织内部的知识流动会提升组织绩效[21]。
从上述理论回顾中可以看出,静态视角的微观知识生态系统中参与要素的组成和作用,以及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焦点,同时,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特性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多采用静态视角,缺乏对知识生态系统构建全过程的动态关注,因此没有能够全面细致地展现出知识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构建主体、构建机制和构建行为的演化关系和阶段性特征,也没有揭示出不同阶段知识流动的特性。此外,现有研究过多地关注企业、高校自身构建的微观知识生态系统,而忽视了中观层面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
2 研究设计
2.1 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本文将采用纵贯式的单案例探索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原因如下。首先,本文旨在揭示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属于回答“如何做”的范畴,并且展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适宜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其次,本研究需要细化不同阶段知识流动过程以及构建主体、构建机制和构建行为的动态匹配关系,属于已有文献并未探讨的内容,所以具有探索属性。再次,由于本研究具有深入探索的特性,要求有丰富的案例数据作为支撑,因此适宜选取单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本研究遵循典型性原则选取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核心构建的中国管理案例开发、教学与研究系统为案例研究样本。样本典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全国的商学院为服务对象的案例平台,具有中观层面上的代表性;第二,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管理案例库,其主办与承办的“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等活动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和较强的影响力;第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体、运行机制和采取的行为,及所导致的知识流动方式都有所不同,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多次出席劳动者活动,同普通工人谈心,给劳模回信,为劳动者鼓劲。
以一手资料(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工作的整理、半结构化访谈、非正式访谈、领导讲话、学术报告、会议记录、直接观察、参与者观察等)为主,二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为辅,并且将收集到的案例信息按时序整理[39]。初始案例资料达到120页,约13万字,而最终有效案例资料50页,约6万字。具体研究中,研究团队对所有案例信息进行研讨,识别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建设中的里程碑事件。在此基础上,从大量的定性资料中筛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材料[40]。研究团队的两位成员独立对有效案例信息进行多级归类编码,进行条目的概念标签化,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新构念,并且在概念类别划分中采用编码人员间信度检验保证编码结果的效度[41]。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研究发现与现有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进行比对,寻找相同点和差异点,发现潜在的理论贡献[39]。
2.3 案例研究设计
2.3.1 分析框架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归纳梳理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第一,知识主体。知识主体主要实现知识的创造、获取、搜集和加工。知识的创造是知识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32],知识主体利用现有知识资源不断进行迭代创新,最终获得新发现、新规律、新方法等,这构成了知识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25]。网络知识资源的有效集聚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但仍需要知识主体建立起一定的知识基础或知识储备[42]。第二,运行机制。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技术平台、标准化环境、激励政策、制度规范有效推动了知识交流、共享和转移,是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第三,知识流动。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顺畅流动有助于各主体对于溢出知识的获取[13, 43]。
经过初创期的培训和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案例,一部分教师率先掌握了案例编写方法,具备了选优的条件。于是,从2010年起,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发挥专家作用,遴选优秀原创本土案例,为案例开发树立行业标杆,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愿意参与到案例开发和建设中来。
2.3.2 构念界定
在研究之前,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这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1)构建主体
[3]卲和明,等.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R].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001.
在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中,一切需要知识并参与知识活动的人,及这类人群集结而成的组织都是构建主体,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都要依靠构建主体来完成[44],这些人并不一定拥有案例知识。构建主体的具体角色包括案例知识的生产者、传递者、序化者、分解者、消费者等[45]。
对马铃薯脆片品质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提取主成分,马铃薯脆片品质的综合评分按公式(1)计算菊芋饼干各个试验组的综合得分后按公式(2)将得到的综合评分F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分别计算综合得分和标准化综合得分[16]。
知识生产者是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在知识生态系统中就是指能够做出科研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研究者个人或某个研究组织[46]。相同属性的知识生产者可以构成一个知识种群,几个联系紧密的知识种群可以构成一个知识群落。毫无疑问,高校是知识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知识生产者,高校这一群体就可以构成一个知识种群,而譬如一些以地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区域性产学研机构的整体就可以视为一个知识群落。
知识传递,是指以交流和继承认识成果,取得间接经验的一种教育形式[47]。最常见的知识传递形式是在师生之间完成的,由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在知识传递系统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传递者,其职能在于依据学习规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任务在于积极主动地加工所接受的知识,将前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相应的认知结构中。这需通过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才能完成。
知识序化者和分解者是知识传递者的进一步衍伸,知识传递者只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向下传递和传达,而序化者和分解者则是在传递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了加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传递[48]。对已接收的知识按照自己的认知重新组合排列,可能会涌现出新概念、新理论,传递重新组合过的知识的组织和个人就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序化者。而分解者是指将知识按照具体领域的要求进一步详解和探索应用方法的个人和组织。
知识消费者是能够直接应用知识于实践的个人或组织,是知识生产、传递、序化、分解后的直接受益者[49]。知识消费者在对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刺激新一轮的、更高级的知识生产与传递、序化、分解。一般来说,知识生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的价值体现。
在知识生态系统中,构建主体的角色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并且可以相互寄生、共生和转化[50]。每个阶段作为主要知识生产者的个人和组织承担着相应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任务,并向其他个人和组织传递知识,其他个人和组织作为知识分解者或消费者;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作为分解者和消费者的知识主体的身份开始演变,具有部分知识生产者的功能,与原先的知识生产者交流、作协、竞争,通过信息流有序地组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知识流转的循环链,共同构建起知识生态系统。
(2)构建机制
联盟是由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和部分院校管理案例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案例合作平台,是公益性、非官方、非法人的合作组织,其成立的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和繁荣我国管理案例教学和研究,加强各管理案例中心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有84所院校加入,其中20所院校担任常务理事单位。这一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将全国的案例工作者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案例工作的共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交流机会。
(3)构建行为
构建行为是指各构建主体主观上为了实现自身诉求,所做出的所有促进知识流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促进了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54]。构建行为往往表现为一件件具体的事,是对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最先接触到的数据,也是研究结论最终能够发挥用武之地之处,是易于观察和模仿的,是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
(4)知识流动
系统科学观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来源于系统自身基元,在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中,系统基元即为案例知识,存在于系统的各个环节,是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和目的;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环境作用下的自我演化,和以案例知识为核心的链式结构的优化重组,具体可以包括创造、传播、集聚和应用等几个主要环节[55]。
拥有一定案例知识储备的人和组织利用内外部条件,创造出新的案例知识,向其他个人和组织进行传播,大量的个人和组织集聚在系统内,知识也随之不断地集聚,最终经过分解,被有效地应用;既有问题解决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新的知识。这一知识链成为知识流动的通路,知识在知识链中不断地流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3 案例描述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是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于2007年5月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大连理工大学为其日常工作机构。1987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在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与此同时中国首个管理案例库也应运而生。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已经出版了30余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60余期《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刊物,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台地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方法与前景国际研讨会及40多期高等院校师资和教学行政干部案例教学法培训班。另外,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还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这些围绕案例教学研究体系建设所开展的工作也为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成立之初,就以“统一规范、分散建设、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和提高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与研究水平,围绕案例库建设、案例师资培训、案例研究、案例企业基地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开展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中国MBA培养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学术成果共享和国际合作资源共享。该中心实行会员制,各批次MBA培养院校均为会员单位,现有会员单位257所高校,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商学院案例教学与研究的繁荣发展。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自成立以来,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创期(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成长期(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和快速发展期(2013年1月至今),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发展阶段示意图
Fig.1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na Management Case Sharing Center
3.1 初创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土企业显现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管理问题,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热点。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效果显著,但其高昂的建设成本却成为许多院校和教师的进入壁垒,一直以来的单校建设模式无法适应中国国情,制约了案例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案例建设模式,其初创期就是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在国内普及与推广的破冰期。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运行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其架构和制度规范等在构建初期没有可借鉴的范例。在初创期,中心工作人员在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征集国内外专家意见,密集地制定出台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章程、案例撰写规范、案例评审标准、案例入库流程等文件,首先从制度上将中心的架构和运行方式构建起来;并同时从资源、方法、渠道上为广大教师铺设一条“通天大道”,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还授之以成果“出口”。
所谓授之以“鱼”,就是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建立的免费共享的案例库,会员院校的教师都可以免费浏览下载使用案例库中的案例,让教师们首先对案例建立起感性认识,与案例建立起联系。授之以“渔”则是指在这一时期,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对于国内很多老师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案例,使用案例,让案例库持续不断地丰富壮大,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开展了多期普及性的案例编写及案例教学师资培训班,并通过有奖案例征文大赛鼓励教师们动起来,尝试开发本土案例。全国范围内大量老师参与,广泛地走进本土企业,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管理案例事业的迅猛发展。
同时,为给案例研究提供学术阵地,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于2008年创办了《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这是国内唯一定位于以案例研究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现在每年发表50余篇优秀的案例研究论文。同年,《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被列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会刊,每期向会员院校赠刊2 000余册。
2009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收录版权案例260篇,500余人次参加了案例编写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出刊12期,发表案例研究论文百余篇。
3.2 成长期
以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的开展和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的举办为标志,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发展进入成长期。
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和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成为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在案例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两个抓手,带动着包括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师资培训班、《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明星”院校及教师培养等相关工作。
瓮福转型升级密码的最后一个符号是实行“1511工程”。杨三可告诉记者,第一个“1”是100万吨工业级、食品级磷酸。“目前我们湿法净化磷酸产能已达100万吨,稳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有相当的市场话语权,有效对冲了传统化肥成本竞争力不强带来的负贡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动态过程视角分析中观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不同构建阶段的知识流动特征。具体而言,从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三个维度对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研究,其中构建主体是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要参与者,是系统构建的核心;构建机制是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而构建行为是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外在表征,是“皮肤”,是“外貌”,是“窥斑见豹”的“斑”,是观察构建主体、构建机制、知识流动的窗口,是连接三者的桥梁。虽然不同的知识生态系统具体的构建行为不尽相同,但考虑到构建行为是生态系统构建中最直接、最易于借鉴的部分,为使研究结论达到具有可行性的指导作用的目的,本研究仍将对构建行为进行阐释和剖析。知识流动是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所以本文还将关注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流动特征。
在案例研究上,同样始于2010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每年举办一届“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以案例研究为主题,其学术支持单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等。年会征集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汇聚了大批国内外管理学界的案例研究与教学精英,也成为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管理学领域关注案例题材的期刊主编对话与交流的窗口。
同时,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继续开展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的师资培训班,各种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形式风生水起,从普及性传授逐步过渡到现身说法分享,即邀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中的获奖作者进行现身说法,分享案例编写的经验与心得;此外,还邀请了一些国外的,具有案例编写与教学成熟经验的教授来到国内,向国内教师面授心法,其中代表人物当属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陈时奋教授。
关于旌义坊主人,据蒲塘村《徐氏宗谱》记载,蒲塘徐氏第十四代在元代第一次分房,形成了玉、莹、良、方四大房,第十七代在明代永乐年间第二次分房,各大房均分出小房,但只有方房分出的孺一公、孺二公、孺三公、孺四公四小房发展的规模较大,从此蒲塘徐氏七房分立,其中孺一公就是旌义坊徐积善的父亲。
2011年,《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转载率为15.91%,在管理学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位列第5。
一些MBA招生规模较大、追求办学特色的院校对案例的认识逐步清晰,对案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始主动寻求突破口,加入到推动案例工作向前发展的队伍中来,一批以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先进的骨干案例院校及个人显现出来。
目前,从很多细菌中已经发现胞外壳聚糖酶,包括Bacillus sp.[3-5],Serratia sp.[6,7],Janthinobacterium sp.[8], Paenibacillus sp., Acinetobacter sp.[9], Streptomyces sp.[10]等。在这些细菌中,Bacillus sp.和Streptomyces sp.的研究最为广泛,研究范围包括酶的结构和分子水平。真菌壳聚糖酶的研究很少,已经报道的来源于真菌的壳聚糖酶包括Aspergillus sp., Gongronella sp.以及Trichoderma sp.[11-14]。
到2012年的时候,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的获奖数量被纳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C5项),这极大地激发了各院校开展案例教学与研究的热情。很多院校开始设立案例方面的立项,出台针对案例成果的奖励政策,如学术积分、颁发奖金、将《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列为B类期刊等。
3.3 快速发展期
以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管理案例中心联盟的成立和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的举办为标志,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本次调查宁夏贫困地区儿童的贫血发生率、生长迟缓发生率及低体质量发生率分别为26.4%、12.5%及4.1%,均高于《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所报道的201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水平,分别为12.6%、9.9%、3.6%及2.3%[4],可见宁夏贫困地区6~24月龄营养不良问题较为突出。本次调查提示辅食及时添加率、首次添加辅食及看护人儿童营养知识普遍较低。6~24月龄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窗口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影响智力潜能的发挥,降低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劳动生产能力。
稳定的学术组织与工作组织保证了案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步调统一,稳中求进地开展,提升了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将大量学生囊括其中,在形式上打通了案例教学的链条,在内容上提升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认识到了案例的优越性,从不同角度参与案例工作,从而达到质量和数量的双重飞跃,倒逼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其他工作的开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案例库每年收稿达到600篇左右,3 000余位教师接受了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的培训,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专家队伍。于是,2013年1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正式成立了“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委员会)和“中国管理案例中心联盟”(简称联盟)。
委员会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下设的二级分会,由71位委员及数十位会员组成。委员会全部由国内具有丰富案例研究经验与成果,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有意愿为我国的案例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学者组成。委员会在事实上成为我国案例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常年担任论文评审、大赛评委等学术把关工作,对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拓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机制主要有制度化机制[11, 51]、技术主导机制[52]和利益共享机制[44, 53]。其中,制度化机制是指基于明确定义目标、规范、任务等来实现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系统内的主体保持一致的行为。技术主导机制是指以技术领先者为核心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从而确保系统形成共同体。利益共享机制是指系统内容的相关主体之间形成创造和分享利益的基本规则,从而确保系统稳定有序运行的机制。
在委员会和联盟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又从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的MBA学生开展了以案例分析为主题的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用以检验案例教学成果,向学生推广案例学习方法,提升能力,形成教、学、研的闭合回路。该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到2017年已有超过百所院校参加,多所院校将比赛成绩列为学生学分计分项。
计算各节假日网络关注度,并将其绘制成图2。从图2中可以看到,各节假日期间张家界客源市场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而且与非节假日期间的客源市场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假期,尤其是长假的影响下,部分省区的游客需求有突破式的增长,使张家界客源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另一方面,《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于2013年开始,作为委员会会刊,于2014年选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这标志着《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跃上了新的台阶,也是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搭建的案例教学与研究平台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2015年,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增设博士生平行论坛,为全国致力于案例研究的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博士生参与到案例研究中来,为我国的案例研究事业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师资培训开发出了以案例建议书大赛为代表的形式新颖、更高阶、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多篇本土案例被收录到国际案例库,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2017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还举办了专门针对西部地区特点,面向西部院校教师的管理案例师资培训班。
2017年4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企业理事会”(简称企业理事会)成立,多位对管理案例有兴趣,所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加入了理事会,这又是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案例来自企业,案例教学可以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案例研究可以深度挖掘企业管理问题,提炼中国本土的管理理论,所以案例是商学院和企业连接的纽带。企业理事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所打造的案例知识链又向前延伸了一步。它让学界与企业界紧密联系,促使学者更关心企业实践,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也体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给企业一个连接外脑的机会,通过高校教师这一外脑解剖企业问题,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理事会的成立必将推动企业与商学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案例更实,让案例更近,为商学院人才培养做贡献,为管理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形成案例事业与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3.4 数据整理
第一,以数据来源作为划分标准,对整理后的案例信息进行一级编码,共得到包含458条引文的一级编码引文库(概况见表1)。第二,按照时间顺序,将所有的典型事件进行排序,并且将一级编码引文库中的引文与阶段和事件进行关联标记,完成二级编码,形成二级引文库,共识别典型事件12件,最终形成引文467条,形成的引文与阶段和事件的关联标记结果如表2所示。第三,对二级引文库进行概念标签的三级编码,并将形成的概念范畴化。在具体概念标签化中应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Atlas.ti 7.0辅助进行:①对所有的引文进行逐条的关键词标注。②对标注的关键词进行归类,经研究者反复研讨,形成一般性概念(Cx)。共产生如高校(C1)、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C7)、师资培训(C10)、国际化(C35)等38个概念,1 378条三级编码条目库(编码过程示例如表3所示)。③进行概念的范畴化,将条目库的有效条目分配到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和知识流动四个构念范畴所包含的各个测量变量下。条目的范畴归属采用混淆矩阵[44](confusion matrix),从而保证编码结果的信度。经过三级编码,得到1 215条有效条目。最终完成了与典型事件的关联标记,确定了范畴归属,构成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和知识流动四个构念的基本分析单元。
移入场的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是影响很多作家地域书写的一个因素,对于主观型诗人陆游而言,这点尤为重要。而陆游在梁益地区的宦游生活,除了兴元府基本属于主动选择外,夔州以及成都、蜀州、嘉州各地都属于被动接受,因而他对梁、益二地书写的主要情调有明显的不同。上级任命的不可抗拒、个人生活命运的不可掌控,认命的被动无奈心态,让陆游的巴僰、蜀地书写以悲伤为主调。而兴元府,从地理位置上讲更属于“边州”,除军事地位比较重要外,其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不如蜀,但陆游对其书写却显得热情高涨、兴高采烈。
其中,构建主体(A)的测度变量包括知识生产者(A1)、知识传递者(A2)、知识分解者(A3)和知识消费者(A4)。构建机制(M)的测度变量包括制度化机制(M1)、技术主导机制(M2)和利益共享机制(M3)。构建行为(B)的测度变量包括师资培训(B1)、期刊建设(B2)、学术年会(B3)、案例比赛(B4)、学术组织(B5)。对于无法归入上述变量范畴的概念,经过研究者讨论形成2个新的变量范畴,用以补充测度构建主体、构建机制和构建行为,分别命名为案例文化(M4)和政策保障(B6)。
表1 一级编码引文库表
Tab.1 Citation database of the first level coding
数据来源数据分类编码引文数目一手资料工作体会I1112半结构访谈I217非正式访谈I339会议记录I453领导讲话I548直接观察I654参与者观察I760档案资料I835二手资料新闻报道S119学术论文S221合计S3458
表2 二级编码阶段和事件关联引文库表
Tab.2 Citation database associated with stages and events of the second level coding
阶段典型事件关联引文关联引文线性聚集阶段①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成立,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流程、标准65②面向会员院校免费共享案例库资源18③开始举办管理案例采编及案例教学师资培训班14④《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创刊10107网络聚集阶段①举办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38②举办“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31③举办现身说法式师资培训班27④“明星”院校及教师开始涌现21117生态聚集阶段①委员会、联盟成立75②举办“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93③《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增设博士生平行论坛、举办西部院校管理案例师资培训班、“百优案例”平行增设专项56④企业理事会成立19243合计467467
表3 三级编码过程示例
Tab.3 Examples of the third level coding
引文编号引文内容概念(条目数)P1E1I1-62007年11月17—18日在大连举办的全国MBA培养院校管理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研讨班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了展示和汇报,包括案例课题的立项及申报、共享中心网站设计思路及设计雏形、推介《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等。目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案例建设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一批教师通过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已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案例教学方法,举办此次研讨旨在与全国MBA高校教师就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及案例研究交换思想、共同提高,并通过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实现案例教学及研究服务全国、推动中国工商管理教学更新更好发展的理念C1:高校(1)C7: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1)C6:期刊(1)P2E5I2-15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将推荐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合作出版,这对于我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案例是衡量工商管理学科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多数专家都认为应该将百优案例评选常规化,建立健全案例专家队伍C3:案例采编(1)C9:评审专家(1)C35:国际化(1)P3E5I2-10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的赛事目标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使工商管理理论和思想能够跟踪企业发展,总结提炼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此外,在调研形成案例的基础上要能够学以致用,让MBA学员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的生动实践。通过大赛提高MBA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搭建一个MBA院校师生交流的大平台,形成案例大家庭。通过大赛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建立起双方交流的纽带C26:案例比赛(1)C18:企业(1)
注:P1E1I1-6代表一级引文库中的I1-6号引文与第一阶段(P1)的事件(E1)具有关联性,依此类推。
4 案例讨论
学者普遍认识到知识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27, 30, 56],因此,必须基于动态演化视角对知识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本文先前提出的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框架,本部分针对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和知识流动四个构念在不同构建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4.1 平台推广阶段
从构建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国内掌握案例知识的主体数量非常少,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是主要的知识生产者,承担着搭建组织架构、制定标准、培养队伍、向各院校及教师推广、普及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等构建行为,一些对案例感兴趣,有了解意愿的院校及教师同样作为知识主体,以知识分解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被动地参与案例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构建机制来看,在这一阶段,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制定了各种规范、标准、章程,用这种方式统一各构建主体对案例的认识,明确案例的最低标准,使新形式的案例工作在统一的标准下施行,这种制度化的运行方式为新生组织提供了生存保障,制度化机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构建机制。
从知识流动来看,单一的知识创造者面对众多的知识分解者、应用者,在制度化的机制下,通过平台一对一地直线传递知识,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知识流动方式。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发展历程中的初创期,以平台的推广为主要特征,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通过平台的搭建,分别向各院校、教师传递管理案例的相关规范、方法、技巧等知识,构建主体呈现出线性聚集的状态,如图2所示。
从构建行为来看,在这种机制下,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代表性构建行为有:组织师资培训班,普及案例采编与教学的基本方法;开展有奖案例征文大赛,鼓励教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领会方法;在会员院校中间免费共享案例库资源,通过《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给予案例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可以看出,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在这一阶段的构建行为都是以案例平台推广为中心的,让众多知识主体了解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平台,在平台上获取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
图2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平台推广构建阶段示意图
Fig.2 The promotion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management case knowledge ecosystem
4.2 网络延伸阶段
从构建主体来看,经过早期的广泛培养和发掘,一部分院校和教师率先掌握了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积极参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活动,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紧密配合,承担着编写本土案例、以本土企业为背景进行案例研究、通过现身说法对其他院校及教师进行培训等构建行为。这部分“明星”院校及教师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共同成为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构建主体中的知识生产者。而其他还处于知识分解者和应用者角色的构建主体同样是知识的有机载体,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取向,具有智能性和学习能力,能够在与其他构建主体的交流互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多个知识生产者掌握着案例采编、教学、研究方法等技术,面对更多数量的知识分解者、应用者进行多对多的传播,形成了网状结构。网络内的构建主体广泛而紧密地联系着,在反复交互中产生了诸如混沌、分型、分岔等复杂的网络耦合关系,也影响了网络环境。
从构建机制来看,由于各构建主体的目的均是获取案例采编、教学、研究的方法,无论是谁,只要掌握了方法技术,就会成为“明星”,备受追捧。因此,在这一阶段,技术导向是主要的构建机制。
例1:(ST)贷存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贷存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计算。其中,存款余额包括客户存款以及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等同业存款(中国银行年度报告:2012)[5]。
这一阶段案例库每年的投稿数量上升到400余篇,期刊的投稿数量也明显上升,中国原创本土案例开始被翻译成全英文案例,由毅伟商学院案例库等国际知名案例库收录,在全球出版发行,中国案例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依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对其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授专业技术的教学能力,并且需掌握先进的技术,有指导工程实践的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专业能力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从构建行为来看,在技术导向机制下,最典型的构建行为就是现身说法式的师资培训,即邀请当年的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中的获奖作者担任培训讲师,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传播案例采编方法及教学、研究心得。除此之外,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学术年会的举办,都是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及各院校积极应对新的网络环境,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对各构建主体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知识的具体体现。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新类型、更高层次知识的涌现,使原来的知识在新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较片面的、较低层次的知识通过网络的延伸结合起来,形成较全面的、较高层次的管理案例知识。这种构建行为使得这个阶段的知识分解者和消费者假以时日后,有可能成为案例知识的创造者,反哺案例平台和网络,推动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进一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从知识流动来看,由多个知识创造者、传递者、分解者、应用者等共同组成的构建主体在技术主导的构建机制下,通过多种构建行为推动知识在网络间传播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知识流动方式。这种流动方式显然比线性传递更加复杂,也更加高效,各种反馈相互影响、相互缠绕,复杂系统的行为经历曲折的进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性质和状态,是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该阶段是在平台推广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网络延伸为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发展历程中的成长期。网络的延伸使得案例生态系统具备了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在复杂系统的演变过程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步骤[1],如图3所示。
图3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网络延伸阶段示意图
Fig.3 The network extension stage of the management case knowledge ecosystem
4.3 生态创新阶段
从构建主体来看,当掌握案例知识的主体达到足够多的数量时,被采编的企业,被教学的学生,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等,也都逐渐认识到案例的优势,自发地参与到案例建设中来,成为新的构建主体。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院校及教师,其复杂性进一步显现。各个院校、教师,以及学生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共同成为知识生产者,又担任着分解者的角色,企业为主要的知识消费者,各个构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动适应。构建主体可以实现逐渐聚集,最初由单个的知识主体聚集成知识种群,进一步地,知识种群又能够聚集成知识群落,组成复杂适应系统典型的谱系结构。这些层层聚焦的知识主体,逐渐构成了知识子系统。而在这个系统内部实现知识集合。不同的知识子系统进一步聚集,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获取案例,交互作用,融合发展,逐步形成紧密、有机、联动、共生的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从而完成案例教学与研究发展的使命。
从构建机制来看,更多的社会群体为了享受案例带来的利好而主动地加入生态系统,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采取了一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利益共享机制为主导,多主体共建共享,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这也是知识生态系统的要求和特点。
从构建行为来看,在这一阶段,企业及企业家、各级管理部门都加入系统中来,不同类型的构建主体、不同的知识种群通过合法化组织被稳定下来,包括成立联盟、委员会、企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为多方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稳定、持续的交流机会。
从知识流动来看,企业的加入带来了更显而易见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被管理学家们看到并激发他们的灵感和研究兴趣,为系统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力量像“心脏”一样,产生“血压”,即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被看到、被研究,推动系统内部的知识流动。这种“压差”催生新的知识,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使知识流动方式更加趋于复杂,整个知识生态系统也向更高级的态势发展。
在这一阶段,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演变成以利益共享机制为主导,能够不断地进行自学习、自组织、自进化,从而实现知识创新,最终能够快速响应复杂变化的环境。这些体现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发展历程中的快速发展期,以生态创新为主要特征,如图4所示。
在水库内建一座3.5m×5.6m的一级泵池,泵池高10.9m,内设2台一级取水泵(一用一备)。考虑到上层水含藻类、油污,夏天水面呈绿带状;下层水含腐质严重,特别是盐碱地,含盐量高;泵池前面建一三角形不锈钢网和浮动滑程式闸门,确保不受高低水位的影响始终抽取中层水,有效隔离鱼虾蚌螺、浮萍藻类、浮油等杂物。
图4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创新阶段示意图
Fig.4 The ecological innovation stage of the management case knowledge ecosystem
4.4 演化分析
4.4.1 构建主体的演化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构建主体的演化经历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院校及教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明星”院校与教师、其他院校与教师、学生——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院校与教师、学生、企业及企业家、各级管理部门,这样的过程。
最初的知识生产者由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承担。该中心具有科研力量的重组和知识外化的需求,因此在初期承担知识生产者这一角色,构成了案例知识链条的起点。但是,高等院校管理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院校及教师开始深入企业,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加入知识生产者中,成为“明星”院校及教师。
其他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分解者,从知识链条各个环节中获取知识,并进一步传播知识,从而使案例知识获得广泛的传播。近年来,广大学生的参与使知识分解者的作用愈加明显,成为主要的知识分解者。
企业是传统的知识消费者,它对知识的需求和经济能力为知识链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伴随着中国企业发展的逐渐健全,企业更加重视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与学界紧密联系,甚至与高校共建企业案例基地,不仅能够使知识传递者传递过来的知识更好地在企业内化,也使得知识消费者与知识生产者连接得更加紧密,使知识生产者更加能够理解企业需求,在知识创新上更加高效;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直接承担了部分知识生产者的角色。
4.4.2 构建机制的演化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构建机制的演化经历了“制度化机制——技术主导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
中观层面的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耗散结构,该系统一经确立,就具有自组织特性。在内外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工商管理案例生态系统首先通过制度立足,令各院校及教师信服,在实际工作中也具有可操作性,由此迈出争取合法性的第一步;再通过技术主导机制——虽由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搭建平台,但只要是掌握案例知识的主体都具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争取更多的知识个体参与进来,扩大影响力,扩大外延,更高效地传播案例知识;最后,通过复杂系统的包容性,吸收最广泛的利益群体,组成最完整的知识链条,共享案例生态系统利好,通过这种利益共享机制最终获取组织合法性,完成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
4.4.3 构建行为的演化
构建行为表达了构建主体的意愿,是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中最直观的部分,每个主体的每个构建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系统中其他主体的行为。仅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案例师资培训为例,就经历了“普及式培训——分享式培训——针对式培训”三种类型的演变。每一次培训方式的转变都是基于案例知识链条中生产者与分解者、消费者势力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括对案例知识掌握程度的对比,也包括人数上的对比。这是构建主体能动地适应生态环境,适时调整构建行为,以达到提升知识链条运转效率的目的的具体表现。
在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中,早期的构建行为仅限于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传递者之间,之后延伸至知识分解者,再逐步将知识消费者囊括进来。构建行为的演化不仅是各构建主体之间作用方式的演化,也是知识链条的逐步演化。
4.4.4 知识流动方式的演化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流动方式的演化经历了“直线传递——网状传播——复杂生态性流动”的过程。
从知识链条来看,传统的知识链条由知识生产者(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院校、教师)——知识传递者/知识分解者(院校、教师、学生)——知识消费者(企业、企业家)构成。然而,近年来由于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自身的演化,知识链条向着复杂化、专业化发展。其中,“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分解者——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这条闭合回路的链条受到普遍欢迎;甚至,在案例生态系统内部出现了“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的短路链条,以及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传递趋向于扁平快传播的特点所催生出的“知识生产者——知识分解者”链条和“知识消费者——知识分解者”链条都进一步催化了知识流动方式的演化,增加了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加快了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
按照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平台推广阶段、网络延伸阶段、生态创新阶段。平台推广阶段是指系统构建初期,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与各个院校一对一地进行知识传递,以多个单一走向的知识链条完成基本框架的搭建;网络延伸阶段是指除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以外的主体成为知识生产者,各院校既为生产者又为分解者,彼此交流,形成知识的网络化传播;生态创新阶段指的是企业作为构建主体加入系统,带来新的动力,各个知识生产者主体可以从系统内部汲取新的灵感,新的“营养成分”,通过自己的知识加工,自己的“光合作用”产生新的知识,在系统内由各院校、教师、学生进行分解,反哺于企业这一主要的知识消费者。系统内各主体的紧密度、“咬合度”显著加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升,不同类型的主体在系统内部实现生态化运行。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如表4所示。
表4 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Tab.4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case knowledge ecosystem
平台推广阶段网络延伸阶段生态创新阶段基本架构含义一方面,构建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中心,各院校(教师)为辐射区域的中心辐射形系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知识传递链条保证了传递效率一方面,构建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核心,各院校(教师)为辐射区域的网络型系统;另一方面,学生主体的加入推动了知识资源的分解和应用一方面,构建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核心,院校(教师)、学生为辐射区域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企业主体的加入,推动了知识资源的生态化运行特征确定中心位置并大量向其他主体传输知识资源进一步吸收知识主体和资源,提升内部网络,知识资源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进一步丰富知识主体和资源,构建生态系统;知识资源在成员之间生产、传递、分解、应用;生态系统形成自我调节能力构建主体单一的知识生产者,较多的知识传递者、分解者较多的知识生产者,大量的知识传递者、分解者大量的知识生产者,大量的知识传递者、分解者,大量的知识消费者构建机制标准化机制: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利用知识资源优势,与院校构建一对多的知识传递链条,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递集聚主体技术导向机制:强化知识资源的突出地位,构建多个主体间的合作平台,提升内部网络利益共享机制:调动系统构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促进知识资源在系统内部的多元化、生态化传递构建行为①制定《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章程》②案例中心会员制③制定案例开发标准④拟订案例入库流程⑤组织案例开发培训⑥案例库搭建,免费提供给会员院校①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树立行业标杆②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全方位的交流平台③《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的突破式发展④培训形式多样化①成立联盟②成立委员会③举办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④在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中增加博士生平行论坛⑤进一步加强培训形式的针对性⑥成立企业理事会⑦在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中增设专题系列知识流动知识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分解知识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分解↔ 知识应用↔知识创造
5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深度的单案例纵贯式探索性研究,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例,对中观层面的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区别以往对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静态研究,本文通过动态视角分阶段对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George等的三元网络模型[26],识别知识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平台推广、网络延伸和生态创新三个阶段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匹配关系。
平台推广阶段主要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知识生产者,以制度化的构建机制为主导,通过出台多种规范、标准、流程,普及式的案例师资培训,创办学术期刊等构建行为,促使知识以一对多的方式由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向会员院校直线传递。
网络延伸阶段的知识生产者由单一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发展为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与“明星”院校、教师并举。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明星”院校搭建平台,通过分享式的案例师资培训、举办学术年会、评选优秀案例等构建行为增加院校的参与度,借助“明星”院校的影响力进一步带动其他院校,体现出技术主导的构建机制。多主体的参与使知识流动方式趋于复杂化,呈现网络状传播,但同时也更加高效。
生态创新阶段的构建主体愈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及组织加入其中,包括学生、企业及企业家、各级管理部门等。多元主体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传播、消费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而参与该生态系统,而是基于案例带来的各种利好而协同运行,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构建机制,比网络延伸阶段的外延和内涵都更加丰富。主体各司其职,互惠互利,紧密结合,通过各自的构建行为,如成立委员会、联盟、企业理事会,举办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学术年会的博士生平行论坛等,给予了知识快速传播、检验和创新的条件。当系统形成用案例指导案例的能力时,可以认为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已然形成,其内部知识流动的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基本完善,该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
(2)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构建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来看,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和知识流动作为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要素又不尽相同。
当生态系统的结构还比较简单时,核心组织一枝独秀时,构建主体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存亡及运行状况起决定作用。随着知识的流动,掌握知识的主体越来越多,一枝独秀演变为百花争艳,让多个主体基于同样的理念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是该生态系统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时的构建机制是否符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对系统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良性机制驱动下,系统将继续向生态创新阶段发展,如果在非良性机制的驱动下,则有可能导致分崩离析。因此,在这一阶段,构建机制起主导作用。到了生态创新阶段,构建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互惠互利,共生共赢,紧密结合,出现百家争鸣的形势,系统趋于成熟、稳定。在系统内部,各主体诉求不同,表现出的构建行为也多种多样。这些构建行为相互影响,有机联系,共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良性有序发展,一旦出现破坏性的构建行为时该系统将启动自调节机制,重新构建生态秩序。在这一阶段,不同主体表现出的构建行为是重要因素。
在不同阶段中居于主导位置的因素不同,也就影响甚至决定了其他因素的发展,而其他因素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亦会转变为主导因素,影响着知识流动的方式。拥有知识或其他资源的数量及资源的重要程度导致各构建主体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改变了该构建主体所承担的生态角色,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结构发生变化。构建主体结构的变化又成为构建机制发生变化,更加多样的构建行为产生的起点。构建行为直接决定了知识的流动方式,而知识的流动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着构建主体结构的变化。
在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的动态协同演变下,知识链条不断被打破、重组、优化,由早期的单向传递转向交互式的网状传播,其中多条链条的出现也印证了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特性,从而使得系统演化路径多元化,而系统内的节点主体均可实现自我调节,并且各个节点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机制,使系统向高级进化。进一步地,知识生态系统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后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再次趋向稳定,这是知识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3)区别于以往对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从微观或者宏观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中观视角对知识生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并且构建的核心组织并非是营利性的企业,而是非营利性的合作机构。对于非营利性合作机构,知识流动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基础和目的,因此应注意知识创造、知识集聚、知识应用三大平台的构建。构建主体可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活动调动知识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从而促成知识创造、集聚、应用的多元化、循环化、生态化。如将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的获奖数量列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推动《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进入CSSCI,给予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获奖队伍高额的奖金等,都是中观组织调动知识主体积极性,打造案例生态平台的具体体现。
其他系统内的各级管理部门、院校、企业,甚至教师、企业家、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促进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①根据系统构建的阶段性特征和自身特色,转变构建行为;②国家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政策、资金等一系列措施鼓励案例工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得以构建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③院校在承担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的功能之外,可以积极探索与知识消费者的深层次对接方式,拓展院校与企业、院校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分解和利用; ④积极参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所搭建的互利共享平台,依托自身的人才、科研和学科优势,整合院校、企业、管理部门、创新中介等不同机构,形成包含基础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新产业链;⑤企业可以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发挥自身知识和人才流动性强的优势,促进企业与院校及其他机构之间的边界逐渐渗透,提升成果转化和创新的效率。
本文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所构建的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为例进行探索性研究,虽然从中观层面探讨了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但是,仅仅选择了单一样本,未来可采用多案例的比较研究进行检验,提高研究效度。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成熟阶段的知识生态系统中构建主体、构建机制、构建行为的协同机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丁蔚,倪波.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看知识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0,45(9):23-27.
[2] Clarysse B,Wright M,Bruneel J,et al.Creating value in ecosystems:Crossing the chasm between knowledge and business eco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4,43(7):1164-1176.
[3] Arvanitis S,Kubli U,Woerter M.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witzerland:What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operation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J].Research Policy,2008,37(10):1865-1883.
[4] Autio R,Hautaniemi S,Kauraniemi P,et al.CGH-Plotter:MATLAB toolbox for CGH-data analysis[J].Bioinformatics,2003,19(13):1714-1715.
[5] Audretsch D B,Lehmann E E.Doe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hold for regions?[J].Research Policy,2005,34(8):1191-1202.
[6] Liao X,Wang L,Yu P.Stability of dynamical systems[J].Monograph,2007,5(1):108-115.
[7] Feller G,Gerday C.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J].Avtomat Telemekh,2002,8(3):157-158.
[8] 张钢,王宇峰.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3):449-458.
[9] 叶培华,徐宝祥.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研究[J].情报杂志,2008,27(2):99-103.
[10] 张诗悦,王丹,姜瑾秋.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14(9):100-107.
[11] 周宁,韩小汀,欧阳桃花,等.从敏捷性视角谈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北航案例中心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8(2):173-188.
[12] Shrivastava S K,Wheater S M.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large scale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M].Los Alamitos:IEEE Compater Society Press,1998.
[13] 谢守美.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6):99-102.
[14] Reynolds K M,Thomson A J,Kohl M,et al.Sustainable forestry:From monitoring and modelling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olicy science[M].Wallingford:CABI,2007.
[15] 崔金栋,徐宝祥.产学研联盟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0):68-73.
[16] 曾建丽,刘兵,梁林.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42-46.
[17] 陈清硕.论技术生态学的意义和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1992,8(4):5-7.
[18] 王众托.系统集成创新与知识的集成和生成[J].管理学报,2007,4(5):530-542.
[19] George P.Designing knowledge ecosystems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CM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2,2(1):29-30.
[20] Polacek G A,Gianetto D A,Khashanah K,et al.On principles and rules i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A financial system case study[J].Systems Engineering,2012,15(4):433-447.
[21] 蔺楠,覃正,汪应洛.基于Agent的知识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3):406-409.
[22] 毕小青,周忠磊.企业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11):40-42.
[23] 田庆锋,常镇宇.基于生态范式的知识管理架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6):65-68.
[24] 赵卫兵.基于DICE模式的知识生态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5,8(7):30-34.
[25] 孙振领,李后卿.关于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9(5):22-27.
[26] George B,Triantafyllou D,Petihakis G,et al.Eco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Application of a bioe-nergetics growth model for European anchovy linked with a lower trophic level ecosystem model[J].Hydrobiologia,2011,670(1):141-163.
[27] 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72-76.
[28] 曲靖野.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36(1):28-30.
[29] 谢守美.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流动的生态学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2(5):7-10.
[30] 孙振领.国内外知识生态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1,8(3):469-474.
[31] Chen C,Xu Z.Forest ecosystem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The key regulatory role of biogeochemical cycling[J].Journal of Soils & Sediments,2010,10(2):210-214.
[32] 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知识流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4):11-16.
[33] Szulanski G.Unpack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riers to transfer best practice inside the firm[C].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95.
[34] 顾新.知识链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之间知识链管理框架模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5] 肖冬平,顾新,彭雪红.基于嵌入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116-125.
[36] 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9):1381-1390.
[37] Jason W P,Azarmi N,Leida M,et al.The intelligent campus:End-to-end learning lifecycle of a knowledge ecosystem[C].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IEEE,2010:332-337.
[38] 李海波,董维春.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8-11.
[39]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40] 彭新敏,吴晓波,吴东.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4):138-149.
[41] Marques J F,Mccall C.The application of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s a solidification instrument in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J].Qualitative Report,2005,10(3):439-462.
[42] 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128-152.
[43] Loosemore S,Stallman R M,Mcgrath R,et al.GNU C library system & network applications[M].London: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2004.
[44] 徐谦.知识生态系统的共享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5] 张旭.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6] 刘诗白.知识产品价值的形成与垄断价格[J].社会科学研究,2005(3):36-42.
[47] 周志平.个人知识的生成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1-4.
[48] 王带弟.客观知识体系中的语义传递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9] 沈劲枝.基于标签聚类的知识主题发现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0] 郝喜玲.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J].战略决策研究,2008,7(1):85-88.
[51] 卢杨,张艺钟,刘德福.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及其形成途径的思考——从生态系统和谐原理的角度出发[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69-170.
[52] 吕一博,韩少杰,苏敬勤,等.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管理评论,2017,29(4):68-82.
[53] 梁晓莲,戴小鹏,刘海波,等.知识生态系统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3):5-8.
[54] 梁轲.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模型构建及其过程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5] 王晓红,张宝生.知识场的构建、测度与演化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J].情报杂志,2011,30(3):124-130.
[56] Lavelle P,Spain A,Blouin M,et al.Ecosystem engineers in a self-organized soil:A review of concepts and future research questions[J].Soil Science,2016,181(3-4):91-10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Case Knowledge Ecosystem: Take China Management Case Sharing Center as an Example
MA Xiao-lei, LÜ Yi-bo, WANG Shu-juan, HAN Shao-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ecosystem can bring about knowledge transmiss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even innovation while knowledge agents are gathering. But most literatures study the knowledge ecosystem from the micro and static perspectives. They cannot well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knowledge from a broad aspect and in a long period. In order to enrich the existing theories, this paper chooses China Management Case Sharing Center (CMCC)’s management case development, study, teaching eco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a single case study method,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case knowledge ecosystem from subjects, mechanism, behaviors and know-ledge flow constru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eco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ree main stages: Platform spread, network extension and ecological innovation. Moreover, because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play leading role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constructs is different. Different actors in the system can adopt different behaviors to adapt and utilize the knowledge ecosystem.
Key words:knowledge ecosystem, management case, China Management Case Sharing Center, dynamic perspective
收稿日期:2018-08-15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导向的管理案例库建设标准研究”(YB2018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业耦合与非协奏成长研究”(71572026)
作者简介:马晓蕾,女,辽宁鞍山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案例研究;吕一博,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案例研究;王淑娟,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案例研究;韩少杰,男,河北邢台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DOI编码:11.7511/JMCS20190404
标签:知识论文; 案例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中国论文; 主体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管理学论文;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年第4期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 创新-实践'; 能力提升导向的管理案例库建设标准研究" (YB2018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业耦合与非协奏成长研究" (71572026)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