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本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本主义,民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
民本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付粉鸽,李强[1](2019)在《民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前此多从外缘性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种看法有其盲点,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置于对立状态,我们更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亲和性。日本学者沟口雄叁的"基体论"为我们从内在性的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发。民本主义作为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基体",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形态,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群众观点、群众史观,都是在此一基体影响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民本主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依然能够发挥其文化基因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刘丽平,梁鑫[2](2019)在《杜威民本主义对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新文化运动,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等,此时,梁漱溟却主张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改造儒学进而改良社会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杜威民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具体表现在从理性求组织的解决方法、对学校的理解、对教育措施的建构以及对课程安排的影响上。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以儒学为基础,向杜威求方法是建立在他关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反观当下的教育境况,教育研究者可以从杜威和梁漱溟的教育理论中获得一些启示,以加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陈沫[3](2019)在《民本主义与法治精神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宗羲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整体性改革方案的政治思想家。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既得之于他对历史兴衰变化和明朝亡国教训所进行的深刻地反思,也得之于他本人切身经历过的政治实践活动。他所处之明末清初时期,是由于政治腐败、异族入侵造成的所谓“天崩地解”、朝代更替的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立一种具有高度民本主义和法治精神的政治制度。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将黄宗羲重新置于他所处之历史环境中,在明确其政治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厘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在与其他政治思想家相关思想的比较中阐发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揭示其政治思想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理论局限与现实意义。黄宗羲认为,当时社会政治弊端的根源在于君主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缺少一个能体现“王在法下”的法治精神的民主政体。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初期既没有国家政府也没有君主,但人们可以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才甘愿建立起国家政府,进而推举出君主;君主应当是一个能保障民众之公利的“舍弃自身利益的辛苦之人”。而“叁代之后”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君主反而成了天下民众的主宰,黄宗羲进而深入思考与批判了专制君主对民众公利的侵占。他指出封建君主罢黜宰相,将集权归于一身的行为是对官制合理性的极大破坏。不仅如此,封建君主还以“君臣大义”施压于知识分子,使他们丧失了儒家传统的政治抗议精神,造成了人格的扭曲。黄宗羲最杰出的着作非《明夷待访录》莫属,该书也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和详尽阐发了其体现着民本主义和法治精神的政治改革构想,包括以法治制约君权,使学校具有立法参政权,改革土地及军事制度,推广全民教育等。他所构建的这一体现着民本主义与法治精神的政治体制,堪称是他对那个时代所作出的最具独创性的贡献。他的一些具体政治改革措施虽然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无疑也是具有极大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的。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虽然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主义思想的巅峰,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理想中的政治模式是圣王依靠宰相与士人阶层的辅佐对国家进行统治,走的还是上层精英治国之路。他试图以法制对君权加以限制并对士人阶层的权利予以扩大化,他的政治改革构想本质上还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改良。作为中小地主阶级和市民阶层的代言人,他在整个政治改革构想中并没有真正赋予普通庶民以政治权利。即便是最贴近庶民政治的郡县学官制度,能够参与地方政事的主体还是士人与缙绅,作为民本思想主体的普通庶民在其中还是没有得到参政议政的资格。黄宗羲对庶民有着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却没有更多的认同感,他也认识不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他将江山社稷的兴衰系于圣王与圣贤所具有的先验性的学识和道德之上,这实在是对道德主体自觉性的过分夸大,所以说他在历史观上也存在唯心主义倾向。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的政治思想是清末经世派和早期维新派推行改革的理论依据,也是维新派倡导民权运动的原动力,其后又成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在新时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挖掘黄宗羲政治思想中所蕴含的宝贵理论资源,对我们现今的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及德治建设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7)
吴灿新[4](2018)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如果说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萌芽于尧舜时期的话,那么经过周公到孔子,则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了奠基。那么,其奠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呢?从“天下”观念到“天下统一”观念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要义,首先表现为坚决(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10-29)
闾小波[5](2018)在《“民本主义”之输入与意涵之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本、民本思想、民本主义等概念,在当下中国政治话语中相当流行。其实,在中国古籍中稀见作为名词的"民本"。1916年前后,"民本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或概念在日本知识界颇为流行,意为Democracy的日语译名之一。1917年,"民本主义"作为一个日语借词由李大钊等人输入中国,成了Democracy的汉译名词之一。1919年该词的用法受到陈独秀的质疑。1922年梁启超将民本主义拉回到中国语境并做了系统的阐述,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其后的20余年里,民本主义在汉语界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Democracy的汉译名词;二是特指民视民听,民贵君轻的思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本主义与Democracy日渐疏离,逐渐回归儒家政治学说已成定势。(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8年05期)
钟发霞[6](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民本精神及其新面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人民"二字,要将"人民"二字镌刻在新时代答卷上,就要在各项决策中体现民本精神,实施过程中也要深刻践行民本精神。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处以"本"为喻,勘定了"民"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下)》期刊2018年08期)
丁玉玲[7](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本思想——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以人为本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之一。本文介绍了习近平以人为本理念的来源、形成、发展和意义;并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认为习近平以人为本理念是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终落脚点。(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8年23期)
彭再新,胡晨晖,晏思思[8](2018)在《《说文广义》中民主、民本、民族主义与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说文广义》的研究者多注意其字词的解释,少有人注意其中蕴含的思想。其实,《说文广义》中包含了王船山民主、民本、民族主义以及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既体现了他对佛道的贬抑,又体现了他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包容;既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之精妙,又包含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缺陷。(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钟悦[9](2018)在《基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思想中,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问题也有过探讨和研究,"民本"思想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中,毛泽东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在理论上有着一致性,而且同时也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历程进行了总结,对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农民革命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进而构成了科学的群众观,并由此逐步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领导及工作方法。那么,本文将基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来探讨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8期)
刘朝阁[10](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本底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本取向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思想,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本底色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其最根本的来源是实践,其最后的归宿是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融会于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中。(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民本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过新文化运动,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等,此时,梁漱溟却主张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改造儒学进而改良社会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杜威民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具体表现在从理性求组织的解决方法、对学校的理解、对教育措施的建构以及对课程安排的影响上。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以儒学为基础,向杜威求方法是建立在他关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反观当下的教育境况,教育研究者可以从杜威和梁漱溟的教育理论中获得一些启示,以加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本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付粉鸽,李强.民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基因[J].浙江社会科学.2019
[2].刘丽平,梁鑫.杜威民本主义对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影响[J].教育文化论坛.2019
[3].陈沫.民本主义与法治精神的融合[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吴灿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N].北京日报.2018
[5].闾小波.“民本主义”之输入与意涵之回归[J].学海.2018
[6].钟发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民本精神及其新面向[J].决策探索(下).2018
[7].丁玉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本思想——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新西部.2018
[8].彭再新,胡晨晖,晏思思.《说文广义》中民主、民本、民族主义与哲学思想[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杨钟悦.基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J].长江丛刊.2018
[10].刘朝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本底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