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苍白球内侧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苍白球,深部,障碍,电位,帕金森病,局部,帕金森。
苍白球内侧部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宇,任志伟,郭松,胡永生,李勇杰[1](2019)在《脑深部电刺激苍白球内侧部和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震颤改善的对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和丘脑底核(STN)作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靶点,对震颤改善的差异。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双侧DBS术的56例PD患者,按照手术靶点的不同随机分为STN组和GPi组。其中STN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 3±10. 7)岁; GPi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 3±7. 2)岁。采用国际通用的UPDRS评分表中的震颤评分项目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震颤进行评分。结果 STN和GPi组术后开机未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P=0. 001)。而两组间震颤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术前比较,STN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GPi组与术前开期比较,术后开期服药状态下的震颤评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改善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BS是治疗PD震颤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无论靶点是STN或GPi。STN和GPi作为治疗PD的靶点,在改善震颤程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普建,韩睿,周春英,孙伯民,徐健[2](2019)在《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抑郁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氏病(PD),对其运动功能和抑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D患者35例,行GPi-DBS治疗。观察术前1周、术后5周(即DBS开机1周)以及术后3、6、12个月患者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和抑郁(HAMD评分)情况。结果与术前1周比较,术后5周及术后3、6、12个月UPDRS-Ⅲ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不同时间点两项评分均差异显着(P<0.01),且两项评分均在术后5周、术后3个月时呈现低值,即最佳状态。结论 GPi-DBS治疗PD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改善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陶泽强[3](2019)在《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颅颈部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及最佳刺激区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颅颈部肌张力障碍(cranial-cervical dystonia,CCD)指肌张力障碍累及患者颅颈部,在成人中发病率较高,主要包括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和梅杰综合征(Meige syndrome,MS)。其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根治手段,目前临床上以减轻患者症状、缓解疼痛不适为主要目标。早期症状较轻时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和肉毒素治疗等,但前者疗效多不佳并伴有明显的副作用,而肉毒素注射短期疗效好,后期容易耐受复发,外科手术干预可以显着改善难治性CCD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目前主流的外科手术方法即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刺激核团多选择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不少研究显示其疗效确切且稳定,但是具体疗效和最佳刺激亚区尚无定论,本课题即总结我院采用GPi-DBS治疗CCD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最佳刺激区域。方法:收集自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15例CC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具有行双侧GPi-DBS手术的手术指征,且分别于术前、开机后1月、开机后6月对患者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BFMDRS),计算患者症状改善率(改善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以及评估改善率与刺激时间的关系;另外,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月复查薄层头颅CT扫描,与患者术前T2相MRI融合,并结合术中微电极描记(microelectrode recording,MER)结果,评估电极触点位置和实际刺激区域,分析患者症状改善率与刺激区域的相关性,以此推断出治疗的最佳刺激位点。结果:1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记录到典型的GPi核团电生理信号,术中临时电刺激验证未见明显刺激相关副作用;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脑梗塞、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生电极断裂、移位等硬件相关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并与术前MRI融合,见电极植入位置与计划靶点准确;术后1月患者开机均成功,15例患者皆立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后期经过多次随访程控,患者症状逐渐稳定。患者术前、开机后1、6个月平均BFM评分为:25.46±14.36、20.93±14.89、10.73±8.22,其中开机后6月评分显着低于开机后1月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机后1月评分低于术前评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平均改善率为56.13%±14.01%和77.40%±17.48%;分析患者实际刺激区域,刺激触点与内髓板距离为0-3.15mm,平均为(2.11±2.14)mm,患者症状改善率与距离成反比。结论:GPi-DBS治疗CCD手术风险小,症状缓解率高,术后电刺激疗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内髓板可能是最佳的刺激区域。(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王爱华,张睿俐,耿馨佚,罗回春,王守岩[4](2018)在《儿童起病与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苍白球内侧神经波动比较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儿童起病与成人起病的肌张力障碍的苍白球内侧(GPi)神经波动特点。方法对8例儿童期起病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儿童起病组)与10例成人期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成人起病组)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均以双侧GPi为靶点。记录患者坐姿静息态和不自主运动状态下局部场电位及受累肌肉肌电信号,对局部场电位进行功率谱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标准化功率谱密度分析显示肌张力障碍在苍白球内侧部所记录的神经波动于Theta、Alpha低频段的能量明显增强。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状态在4~10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升高,在10~25 Hz、27~38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下降;与静息态比较,不自主运动状态14~16.5 Hz、20~22 Hz频段能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起病组的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状态在4~6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显着升高(P<0.05),在6.5~20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下降,而在9~11 Hz、13~14.5 Hz频段有显着差异(均P<0.05)。与成人起病组比较,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状态在13.5~16 Hz的低Beta频段能量显着降低(P<0.05),在高Beta 29~37 Hz频段的能量同步化更显着(P<0.05)。在静息态时,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静息态时在7.5~9.5 Hz、13~14.5 Hz频段的能量同步化较成人起病组更低(均P<0.05),而在30~38Hz多个频段(30~32.5 Hz,33.5~35 Hz,36.5~38Hz)的能量同步化较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更明显(均P<0.05)。结论进一步证明肌张力障碍存在同步化的低频能量特征(约4~10 Hz)。儿童起病肌张力障碍在高Beta频段的能量同步化更显着,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在Theta、Alpha低频的能量同步化更明显。提示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神经波动特征,DBS治疗时可能需要不同的刺激策略。(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胡兵,郭宇,邹晓强,董静,余敏[5](2018)在《外界刺激作用在苍白球内侧部对失神癫痫的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我们建立了一个苍白球内侧部-皮层-丘脑平均场网络模型,把外界刺激电压作用在苍白球内侧部研究了失神癫痫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通过合适地调节电压的强度,癫痫发作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调节是通过叁条耦合路径之间的相互竞争实现的.我们还从模型本身出发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控制原理.用到的数据都来自于临床实验数据,因此,由本文得到的结果可以推断大脑苍白球内侧部有可能成为未来深度脑刺激治疗癫痫疾病的目标区域.(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睿俐[6](2018)在《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苍白球内侧神经波动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而引起肌张力异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不自主动作或姿势异常。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在运动障碍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十分广泛,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并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固定骨骼变形与残疾,甚至会导致突然死亡。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对脑深部特定核团进行电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或缓解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通过DBS电极可以记录大脑深部的局部场电位神经波动信息,为探索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肌张力障碍的神经波动特征,寻找肌张力障碍的神经生物标志,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刺激模式,进一步提升DBS的治疗效果。我们从脑深部神经波动角度入手,设计了本课题,研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苍白球内侧神经波动特点。通过记录受累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区分患者的不同病理状态,同时利用DBS电极记录苍白球内侧局部场电位神经波动信息,并通过分析对比儿童起病及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患者的Theta(θ,4~7 Hz)、Alpha(α,7~12 Hz)、低Beta(lβ,12~24Hz)、高Beta(hβ,24~35 Hz)及Gamma(γ,55~90Hz)的神经节律特点,寻找肌张力障碍具有代表性的神经波动特征,进一步促进对肌张力障碍疾病特征及DBS治疗机制的研究,为研究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实现闭环DB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纳入英国牛津大学John·Radcliffe医院8名儿童期起病与10名成人期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BS术,均以双侧苍白球内侧(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为靶点。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运动障碍评分,并在术后记录患者坐姿静息态和不自主运动状态下局部场电位及受累肌肉肌电信号,对局部场电位进行功率谱分析和统计学检验。进一步分析肌张力障碍的局部场电位特点。结果1.肌张力障碍在苍白球内侧部所记录的神经波动于Theta、Alpha低频段的能量同步化特征明显增强。2.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状态在4~10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升高,在10~25 Hz、27~38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下降;并且在14~16.5 Hz、20~22 Hz频段能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成人起病组的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状态在4~6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显着升高(P≤0.05),在6.5~20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下降,且在9~11 Hz、13~14.5 Hz频段有显着差异(均P≤0.05)。4.在不自主运动状态时,与成人起病组比较,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状态在13.5~16 Hz的lβ频段能量同步化显著降低(P≤0.05),在hβ29~37 Hz频段的能量同步化更显着(P≤0.05)。5.在静息态时,成人组肌张力障碍静息态时在7.5~9.5 Hz、13~14.5 Hz频段的能量同步化较儿童组更明显(均P≤0.05);儿童组肌张力障碍在30~38 Hz多个频段(30~32.5Hz、33.5~35Hz、36.5~38Hz)的能量同步化比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更明显(均P≤0.05)。6.在标准不自主运动状态下,儿童起病比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的α频段和高β频段的能量更高(P≤0.05)。7.成人起病静息态θ频段能量、儿童起病不自主运动状态高β频段的能量与术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儿童起病静息态低β频段的能量与术后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明肌张力障碍在苍白球内侧存在同步化的低频能量特征(约4~10Hz)。并探索出儿童起病肌张力障碍在高Beta频段的能量同步化更显着(P≤0.05),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在Alpha低频的能量同步化更明显(P≤0.05)。LFPs信号与肌张力障碍DBS术后疗效有相关性。提示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有不同的神经波动特征,在实现闭环DBS时需要不同的神经标志。儿童起病肌张力障碍的神经标志可能是Beta波,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的神经标志可能是Theta波和Alpha波,在闭环DBS治疗时可能需要不同的刺激策略。(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8-03-01)
邓信平,赵娜,王珏[7](2018)在《基于MR图像的苍白球内侧部帕金森手术靶点坐标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科治疗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服药5~8年出现药物时效降低或药物所致异动症的患者更是如此,目前以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为手术靶点的脑损毁术及深部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治疗PD常用的有效方法。GPi的精确定位是实施上述手术的关键,对术后疗效的好坏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实现对靶点目标的精准定位,GPi经历了由间接定位的Atlas-based方法到直接定位的MR imaging-based方法的发展与改变。其中MRI技术在GPi定位方法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MRI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就不会有基于高分辨率MR图像的GPi直接定位方法出现。因此作者不仅对近20年GPi的手术坐标位置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试图确定具一般适用意义的GPi坐标,而且介绍了MRI技术在GPi靶点定位手术中的应用及发展。(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8年01期)
王宁,王林,陈国强,郭宇鹏,黄乙洋[8](2017)在《苍白球内侧核脑深部电刺激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Meige综合征的长期疗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核脑深部电刺激(GPi-DBS)联合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BAIC)治疗Meige综合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Meige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行GPi-DBS联合BAIC治疗,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3、6、12、18、24、36个月)采用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症状量表(HAMD)、Hamilton焦虑症状量表(HAM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8个月,共随访19例病人,术后3、6、12、18个月BFMDR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2、18个月Y-BOCS、HAMA、HAMD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6、12、18个月BFMDRS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9.8%、71.6%、72.1%、73.2%。术后24个月,共随访11例病人,BFMDRS、Y-BOCS、HAMA、HAMD术后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BFMDR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6%。术后36个月,随访3例病人,BFMDR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97.5%。1例随访48个月,肌张力障碍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强迫、焦虑、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病人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感染及严重刺激相关并发症。结论 GPi-DBS联合BAIC治疗Meige综合征的长期疗效显着,并发症少,同时明显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张永晓[9](2016)在《Orexin和去甲肾上腺素对苍白球内侧部和前庭下核神经元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1Orexin A通过OXlR和OX2R受体引起大鼠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兴奋性反应Orexin是1998年发现的一种神经肽。起初,orexin主要被认为与摄食有关,然而随后大量的证据提示orexin参与了包括能量代谢、睡眠/觉醒周期、伤害性感受、摄食和药物成瘾,以及情绪情感等诸多生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非躯体性功能,一些研究表明orexin还可能参与了躯体运动的调控:(1)Orexin缺失的动物会表现出猝倒症(cataplexy),其症状表现为肌张力的突然一过性缺失;(2)在运动过程中,orexin能神经元异常活跃,并且orexin释放增加;(3)在去大脑猫的中脑运动区注射orexin可以激发运动,促进肌紧张。因此,中枢orexin能神经系统的运动控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al segment, GPi)和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 nigra reticulate, SNr)共同组成了基底神经节的输出通路。临床上,对GPi施予深部脑刺激可以有效缓解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尽管大量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包括GPi在内的许多皮层下运动结构接受下丘脑orexin能神经元的直接支配。但是,orexin对GPi神经元的作用及其下游受体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使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离体大鼠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orexin A对GPi神经元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 Orexin A能够浓度依赖地兴奋GPi神经元;(2)这一兴奋性效应是直接的突触后效应;(3)OX1R和OX2R共同参与介导了orexin A的兴奋性效应;(4)OX1R和OX2R在GPi神经元上共表达。这些结果提示,orexin能神经系统可能通过对GPi神经元的调控参与调节经基底神经节介导的运动发起和运动控制。论文2去甲肾上腺素对前庭下核神经元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起源于脑干中的蓝斑(1ocus coeruleus),在机体许多生理功能的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涉及对睡眠/觉醒、学习记忆、伤害性感觉、焦虑等广泛的非躯体性生理功能的调节。然而,迄今为止对NE在躯体运动控制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应用qPCR和大鼠脑干切片细胞外记录技术,我们研究了NE对前庭下核(inferior vestibular nucleus, IVN)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IVN作为前庭复合体的最大核团,在躯体姿势控制的信息整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发现,NE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兴奋IVN神经元。其中,α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导致IVN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而α2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则导致IVN神经元放电频率的降低。因此,NE诱发的IVN神经元的兴奋性效应是α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共激活介导的兴奋性成分与α2肾上腺素受体激活所介导的抑制性成分的总和。相应地,IVN神经元上有α1,α2和p2肾上腺素受体mRNA的表达。尽管IVN神经元中也能够检测到p1肾上腺素受体mRNA的表达,但其并不参与介导NE对IVN神经元的直接电生理效应。这些结果表明,NE可以通过α1,α2和β2肾上腺素受体直接调节IVN神经元的活动,并提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可能主动参与了经IVN介导的前庭反射和姿势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24)
张威,李楠,张海红,马磊,高金鉴[10](2015)在《丘脑底核与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 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苍白球内侧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氏病(PD),对其运动功能和抑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D患者35例,行GPi-DBS治疗。观察术前1周、术后5周(即DBS开机1周)以及术后3、6、12个月患者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和抑郁(HAMD评分)情况。结果与术前1周比较,术后5周及术后3、6、12个月UPDRS-Ⅲ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不同时间点两项评分均差异显着(P<0.01),且两项评分均在术后5周、术后3个月时呈现低值,即最佳状态。结论 GPi-DBS治疗PD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改善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苍白球内侧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宇,任志伟,郭松,胡永生,李勇杰.脑深部电刺激苍白球内侧部和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震颤改善的对比性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陈普建,韩睿,周春英,孙伯民,徐健.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抑郁的疗效[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3].陶泽强.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颅颈部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及最佳刺激区域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
[4].王爱华,张睿俐,耿馨佚,罗回春,王守岩.儿童起病与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苍白球内侧神经波动比较及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
[5].胡兵,郭宇,邹晓强,董静,余敏.外界刺激作用在苍白球内侧部对失神癫痫的控制机制[J].生物数学学报.2018
[6].张睿俐.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苍白球内侧神经波动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新乡医学院.2018
[7].邓信平,赵娜,王珏.基于MR图像的苍白球内侧部帕金森手术靶点坐标定位[J].磁共振成像.2018
[8].王宁,王林,陈国强,郭宇鹏,黄乙洋.苍白球内侧核脑深部电刺激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Meige综合征的长期疗效评估[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
[9].张永晓.Orexin和去甲肾上腺素对苍白球内侧部和前庭下核神经元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6
[10].张威,李楠,张海红,马磊,高金鉴.丘脑底核与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