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室,细胞,电镜,器官,曲霉,血管性,免疫性。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论文文献综述
杨靖,王玉霞,曹翠丽,王丽,孟丽[1](2011)在《高血压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缺乏型高血压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及其分泌状态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其中20只予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15 mg/d,腹腔注射,复制高血压动物模型;10只予以0.9%氯化钠2 mL/d腹腔注射作为对照。对照组、用药2周组和用药4周组分别随机选择3只大鼠进行灌注固定取脑,按常规制备样品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下对照组室管膜细胞轮廓清晰,胞体呈多边形,游离面有丰富的纤毛和微绒毛及触液纤维。室管膜表面可见散在的形状大小不等的分泌颗粒,及"淤泥样"分泌物。在用药2周组,室管膜表面可见大块的"淤泥样"分泌物呈片状伸出粘附在纤毛表面。随着血压逐渐升高,用药4周组室管膜表面"淤泥样"分泌物将纤毛和微绒毛全部被覆盖。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室管膜细胞分泌"淤泥样"分泌物的过程。结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面上的特殊"淤泥样"分泌物随血压升高其分泌活动更加旺盛,提示该部位细胞对高血压刺激敏感。(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戎英聚[2](2011)在《糖尿病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该处室管膜细胞内NF-кB变化规律和nNOS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探讨该部位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90g-220g,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造模2周组、造模4周组、造模8周组;各组选取20只动物进行光镜、电镜、NF-кB免疫组化和NADPH-d组化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各组相互间的关系。1 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动物于诱导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用药组动物予以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照组动物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无菌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2石蜡切片标本制备:10%水合氯醛麻醉,常规经心灌注、固定、取材,冠状方向去除小脑以前部分,取包含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脑块,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NF-кB免疫组化染色、封片。显微镜观察、照相。3电镜标本制备:麻醉、灌注同石蜡切片标本制备,但灌注液为含2%多聚甲醛和2.5%戊二醛的混合磷酸缓冲液。取包含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脑块用PBS冲洗,梯度酒精脱水,叔丁醇置换,真空干燥、喷金,日立S-3500N扫描电镜观察、照相。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扫描电镜样品制备相同,取包含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脑块,放入4%戊二醛固定,1%锇酸后固定,树脂包埋,切片,电子染色,T-S7500透射电镜观察、照相。4冰冻切片制备:麻醉、灌注、取材同石蜡切片标本制备。样品块依次在15%和30%的蔗糖磷酸缓冲液中浸泡至沉底,冰冻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为40 um;清洗,1%的TritonX-100室温下浸浴;移入孵育液孵育;再清洗后明胶载片捞片;裱片;风干;中性红复染;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观察照相。5统计学处理:NF-кB阳性细胞采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测定平均光密度值。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应用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大鼠在造模前血糖值低于8.9 mmol/L,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5天后血糖值>16.7 mmol/L,提示糖尿病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光镜及NF-кB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2.1对照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呈单层排列,胞体呈矮柱状或立方形,大小规则,排列均匀整齐,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NF-кB免疫细胞胞核不表达,胞浆呈浅棕黄色。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69.89±3.00。2.2模型组:造模2周组,室管膜细胞排列疏密不等,胞体大小不均,胞核梭形或椭圆形;NF-κB仍仅表达在细胞胞浆,染色呈浅棕黄色;胞核无表达。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77.46±2.05。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排列密集且呈凹凸不平的波浪样,局部呈双层排列,表面纤毛密集,细胞核多样性,排列不整齐;NF-κB表达在胞核,阳性细胞胞核呈深棕褐色;胞浆呈弱阳性。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81.43±2.43。在造模8周组,室管膜细胞单层排列且稀疏,细胞胞体形态扁平,细胞核呈梭形,脑室面纤毛稀疏;NF-κB免疫组化染色胞核表达消失;细胞胞浆染色浅棕黄色。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77.21±2.30。结果显示,糖尿病室管膜细胞NF-κB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模型组和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4周组与造模2周组、造模8周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2周组与造模8周组无显着性差异(P >0.05)。3扫描电镜观察结果3.1对照组:低倍镜下观察显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从入口到出口为沿小脑中脚下方向外延伸,越过下脚向腹侧延伸形成的弯曲管状结构,局部隆起。高倍镜下观察显示,此处室管膜细胞结构规整,轮廓清晰,胞体呈梭形或多边形,游离面有丰富丛密的纤毛;纤毛之间可见微绒毛。室管膜细胞表面可见少量散在的球形分泌颗粒,表面光滑,大小不等,室管膜上纤维少见。3.2模型组:造模2周组室管膜细胞整体轮廓不清晰,凹凸不平,纤毛丛密且排列紊乱,分泌物呈颗粒状,密集、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多呈片状或团状分布,分泌物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或有皱褶;紧贴室管膜细胞上皮表面或纤毛根部可见有梭形膨体的单根纤维,该纤维分支少见。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纤毛排列紊乱,局部稀疏粘连成缕;微绒毛稀疏,有的区域无微绒毛;分泌物多呈球形颗粒,多呈团状或片状分布,偶见散在分布的分泌颗粒;此时期室管膜上纤维多见,分布较广,纤维可分为两种:一种纤维较粗大,宽扁不等,长短不一,有分支,呈片状、束状或网状,多位于纤毛表面;另一种纤维较纤细,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有少量梭形膨体,呈圆柱状;贴于室管膜细胞的表面,穿行于纤毛之间;该纤维分支少见但交织呈网状,分布较密集。造模8周组整体观察室管膜细胞轮廓及边界不清晰,纤毛和微绒毛稀疏,分泌物多呈球形散在分布,偶见纤细的室管膜上纤维。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4.1对照组:室管膜细胞排列整齐,游离面纤毛和微绒毛丰富,边界清楚,细胞间多见缝隙连接。胞浆内线粒体多见于细胞核的两侧及游离面,溶酶体少见。4.2模型组:在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细胞游离面纤毛、微绒毛丰富,胞核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偶见皱缩,染色质深染边集;胞浆内线粒体数目较多,分布密集,有的线粒体内可见空泡现象;溶酶体多见,形态多样,且溶酶体内有形态不同、染色深浅不一的颗粒;胞浆内可见大量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排列不规则,且染色深浅不一。5 NADPH-d组化染色观察结果5.1对照组:室管膜细胞呈排列规则,但nNOS阳性细胞、nNOS阳性纤维少见。5.2模型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入口处,可见室管膜内nNOS阳性细胞,胞体呈球形,胞核淡染清晰可见,胞质深染呈紫蓝色,多有1-2个条索状突起深入到室管膜下层;室管膜下nNOS阳性细胞较多,常呈3-4个聚集排列,胞体呈圆形、梭形或锥形,胞体常发出1-3个突起,多平行室管膜走形。室管膜下多见深蓝色的点状颗粒,排列密集;在点状颗粒之间还见深蓝色nNOS阳性纤维,多纤细与室管膜平行走行。结论:1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2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表面有大量分泌物及室管膜上纤维,与其他组有明显的差别。3透射电镜下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胞质内多见溶酶体及大量游离核糖体,线粒体可见空泡状改变。4造模4周组NF-κB表达在胞核呈强阳性,胞质弱阳性;在造模2周和8周组NF-κB表达在胞质呈弱阳性表达,胞核不表达。(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申社林[3](2007)在《EAE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凋亡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凋亡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变化,探讨该部位结构与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建立急性EAE大鼠模型,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EAE时外侧隐窝凋亡细胞具有明显的时程特异性。结论该部位免疫反应强烈,为一敏感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7年09期)
许力军[4](2006)在《妊娠期及哺乳期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妊娠期和哺乳期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进行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该部位室管膜及室管膜上结构与妊娠和哺乳功能的关系。该处室管膜细胞有旺盛的分泌现象,该现象与妊娠和哺乳周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严霞,王俊灵[5](2006)在《杂色曲霉素单次灌胃后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ST单次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2、4、81、6 h处死动物,用透射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 h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囊泡开始增多,2 h组室管膜细胞的顶浆分泌增多,部分神经髓鞘变性;4 h和8 h组神经纤维广泛变性,神经元线粒体变性、核切迹和空泡出现;16 h组神经元胞浆内线粒体变性更加明显,并出现脂褐素。结论单次灌胃后,ST即可引起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细胞、神经纤维、神经元和内皮细胞的改变,但ST主要是对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损伤。(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许力军,马常升,郝庆卯,曹翠丽,杨天祝[6](2005)在《妊娠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该区在妊娠不同时期的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结构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该区室管膜下可见较丰富的血管,妊娠早、中期室管膜细胞呈现双层或叁层密集排列现象,且其腔面可见大量均质的絮状物。扫描电镜下,该区可见一面积为100μm×250μm的无纤毛区,其上有“淤泥样分泌物”,且室管膜上结构丰富。结论:无纤毛区在妊娠期有淤泥样分泌物分布;该分泌现象与妊娠周期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郝庆卯,马常升,许力军,曹翠丽,李学平[7](2005)在《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与哺乳关系的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哺乳期雌性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形态的变化与哺乳之间的关系。方法HE染色和扫描电镜法。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单层稀疏排列,哺乳早、中期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密集,常呈双层或多层排列,在室管膜细胞增厚区上可见均质的絮状物,以哺乳中期最明显,此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对照组外侧隐窝处纤毛稠密,呈簇状分布;哺乳早期纤毛黏连成束,纤毛肿胀增粗,室管膜表面可见到密集的、大小不一的分泌囊泡;哺乳中期分泌囊泡比早期小,囊泡在室管膜表面黏连在一起,成层分布;哺乳末期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与对照组相似。结论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有旺盛的分泌现象,这种改变与哺乳周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吕佩源,尹昱,王丽,马常升,梁翠萍[8](2004)在《血管性痴呆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扫描电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 (VD)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游离面扫描电镜特征。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 ,制作小鼠VD模型 ;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VD模型组小鼠病变较轻的部位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纤毛扭曲僵折、排列紊乱、倒伏在室管膜细胞表面 ;重者纤毛枯缩、粘连成团 ,微绒毛消失。室管膜细胞分泌颗粒明显增多 ,成堆分布。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数目减少 ,胞体扁平、皱缩不饱满 ,树突减少。巨噬细胞样细胞胞体变小 ,表面突起减少。结论 :VD小鼠上述区域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结构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损伤 ,提示以上形态学的改变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之一。(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马常升,曹翠丽,杨天祝,李学平,刘剑[9](2002)在《家兔第四脑室底外侧隐窝入口附近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用成年雄性家兔5只,常规经心灌注,扫描电镜样品制备。观察了第四脑室底和外侧隐窝。发现在外侧隐窝入口处的室管膜面有丛密的纤毛和丰富的室管膜上结构,室管膜上结构有:(1)室管膜上细胞,胞体多呈不规则形、圆形(15~30μm),表面不光滑,多有大小不一的球形颗粒(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期刊2002-06-30)
马常升,朱望东,杨天祝,曹翠丽,李学平[10](2002)在《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少纤毛区 ,但有较丰富的室管膜上结构 :1 有两种室管膜上纤维 ,一种纤维位于纤毛上方 ,常粘合成纤维索 ,交织成纤维网 ;另一种纤维穿行于纤毛簇之间 ,紧贴室管膜细胞表面 ;纤维之间不粘合也不交织成网 ,单根纤维清晰可见 ,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2 室管膜上细胞可见 2种类型 ,1种为吞噬细胞样细胞 ,位于纤毛簇上方 ;另一种为神经元样细胞 ,紧贴于室管膜细胞表面上。 3 与幼年和成年动物相比 ,老年大鼠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而室管膜上结构明显增多。 结论 该区符合室周器官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其室管膜上结构随加龄而增多(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该处室管膜细胞内NF-кB变化规律和nNOS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探讨该部位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90g-220g,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造模2周组、造模4周组、造模8周组;各组选取20只动物进行光镜、电镜、NF-кB免疫组化和NADPH-d组化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各组相互间的关系。1 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动物于诱导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用药组动物予以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照组动物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无菌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2石蜡切片标本制备:10%水合氯醛麻醉,常规经心灌注、固定、取材,冠状方向去除小脑以前部分,取包含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脑块,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NF-кB免疫组化染色、封片。显微镜观察、照相。3电镜标本制备:麻醉、灌注同石蜡切片标本制备,但灌注液为含2%多聚甲醛和2.5%戊二醛的混合磷酸缓冲液。取包含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脑块用PBS冲洗,梯度酒精脱水,叔丁醇置换,真空干燥、喷金,日立S-3500N扫描电镜观察、照相。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扫描电镜样品制备相同,取包含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脑块,放入4%戊二醛固定,1%锇酸后固定,树脂包埋,切片,电子染色,T-S7500透射电镜观察、照相。4冰冻切片制备:麻醉、灌注、取材同石蜡切片标本制备。样品块依次在15%和30%的蔗糖磷酸缓冲液中浸泡至沉底,冰冻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为40 um;清洗,1%的TritonX-100室温下浸浴;移入孵育液孵育;再清洗后明胶载片捞片;裱片;风干;中性红复染;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观察照相。5统计学处理:NF-кB阳性细胞采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测定平均光密度值。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应用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大鼠在造模前血糖值低于8.9 mmol/L,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5天后血糖值>16.7 mmol/L,提示糖尿病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光镜及NF-кB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2.1对照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呈单层排列,胞体呈矮柱状或立方形,大小规则,排列均匀整齐,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NF-кB免疫细胞胞核不表达,胞浆呈浅棕黄色。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69.89±3.00。2.2模型组:造模2周组,室管膜细胞排列疏密不等,胞体大小不均,胞核梭形或椭圆形;NF-κB仍仅表达在细胞胞浆,染色呈浅棕黄色;胞核无表达。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77.46±2.05。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排列密集且呈凹凸不平的波浪样,局部呈双层排列,表面纤毛密集,细胞核多样性,排列不整齐;NF-κB表达在胞核,阳性细胞胞核呈深棕褐色;胞浆呈弱阳性。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81.43±2.43。在造模8周组,室管膜细胞单层排列且稀疏,细胞胞体形态扁平,细胞核呈梭形,脑室面纤毛稀疏;NF-κB免疫组化染色胞核表达消失;细胞胞浆染色浅棕黄色。该区域平均光密度值为177.21±2.30。结果显示,糖尿病室管膜细胞NF-κB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模型组和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4周组与造模2周组、造模8周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2周组与造模8周组无显着性差异(P >0.05)。3扫描电镜观察结果3.1对照组:低倍镜下观察显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从入口到出口为沿小脑中脚下方向外延伸,越过下脚向腹侧延伸形成的弯曲管状结构,局部隆起。高倍镜下观察显示,此处室管膜细胞结构规整,轮廓清晰,胞体呈梭形或多边形,游离面有丰富丛密的纤毛;纤毛之间可见微绒毛。室管膜细胞表面可见少量散在的球形分泌颗粒,表面光滑,大小不等,室管膜上纤维少见。3.2模型组:造模2周组室管膜细胞整体轮廓不清晰,凹凸不平,纤毛丛密且排列紊乱,分泌物呈颗粒状,密集、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多呈片状或团状分布,分泌物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或有皱褶;紧贴室管膜细胞上皮表面或纤毛根部可见有梭形膨体的单根纤维,该纤维分支少见。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纤毛排列紊乱,局部稀疏粘连成缕;微绒毛稀疏,有的区域无微绒毛;分泌物多呈球形颗粒,多呈团状或片状分布,偶见散在分布的分泌颗粒;此时期室管膜上纤维多见,分布较广,纤维可分为两种:一种纤维较粗大,宽扁不等,长短不一,有分支,呈片状、束状或网状,多位于纤毛表面;另一种纤维较纤细,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有少量梭形膨体,呈圆柱状;贴于室管膜细胞的表面,穿行于纤毛之间;该纤维分支少见但交织呈网状,分布较密集。造模8周组整体观察室管膜细胞轮廓及边界不清晰,纤毛和微绒毛稀疏,分泌物多呈球形散在分布,偶见纤细的室管膜上纤维。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4.1对照组:室管膜细胞排列整齐,游离面纤毛和微绒毛丰富,边界清楚,细胞间多见缝隙连接。胞浆内线粒体多见于细胞核的两侧及游离面,溶酶体少见。4.2模型组:在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细胞游离面纤毛、微绒毛丰富,胞核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偶见皱缩,染色质深染边集;胞浆内线粒体数目较多,分布密集,有的线粒体内可见空泡现象;溶酶体多见,形态多样,且溶酶体内有形态不同、染色深浅不一的颗粒;胞浆内可见大量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排列不规则,且染色深浅不一。5 NADPH-d组化染色观察结果5.1对照组:室管膜细胞呈排列规则,但nNOS阳性细胞、nNOS阳性纤维少见。5.2模型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入口处,可见室管膜内nNOS阳性细胞,胞体呈球形,胞核淡染清晰可见,胞质深染呈紫蓝色,多有1-2个条索状突起深入到室管膜下层;室管膜下nNOS阳性细胞较多,常呈3-4个聚集排列,胞体呈圆形、梭形或锥形,胞体常发出1-3个突起,多平行室管膜走形。室管膜下多见深蓝色的点状颗粒,排列密集;在点状颗粒之间还见深蓝色nNOS阳性纤维,多纤细与室管膜平行走行。结论:1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2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表面有大量分泌物及室管膜上纤维,与其他组有明显的差别。3透射电镜下造模4周组室管膜细胞胞质内多见溶酶体及大量游离核糖体,线粒体可见空泡状改变。4造模4周组NF-κB表达在胞核呈强阳性,胞质弱阳性;在造模2周和8周组NF-κB表达在胞质呈弱阳性表达,胞核不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论文参考文献
[1].杨靖,王玉霞,曹翠丽,王丽,孟丽.高血压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11
[2].戎英聚.糖尿病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1
[3].申社林.EAE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凋亡细胞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
[4].许力军.妊娠期及哺乳期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超微结构的改变[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
[5].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严霞,王俊灵.杂色曲霉素单次灌胃后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变化[J].解剖学报.2006
[6].许力军,马常升,郝庆卯,曹翠丽,杨天祝.妊娠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J].解剖学杂志.2005
[7].郝庆卯,马常升,许力军,曹翠丽,李学平.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与哺乳关系的形态学观察[J].解剖学报.2005
[8].吕佩源,尹昱,王丽,马常升,梁翠萍.血管性痴呆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扫描电镜特征[J].解剖学杂志.2004
[9].马常升,曹翠丽,杨天祝,李学平,刘剑.家兔第四脑室底外侧隐窝入口附近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C].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2002
[10].马常升,朱望东,杨天祝,曹翠丽,李学平.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J].解剖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