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探讨中药复方效应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严亓[1](2021)在《补肾清透法对慢性荨麻疹小鼠NEI网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补肾清透法对肾虚风热型慢性荨麻疹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NEI)的影响,揭示补肾清透法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昆明种健康小鼠,雄性小鼠90只,雌性小鼠300只。随机选10只雄鼠作为空白组,再将剩余雄鼠每只与2只动情期雌鼠同笼,次日取出雌鼠有阴道栓笼中的雄鼠为实验用雄鼠,选取50只,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氯雷他定组和补肾清透法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每只雄鼠与5只雌鼠同笼,每天更换动情期雌鼠以诱导房事不节,并采用风热刺激及注射卵白蛋白、氢氧化铝模拟肾虚风热型慢性荨麻疹模型。各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灌胃。实验第42天取血,采用ELISA法测试血清:HPA轴中的CRH、ACTH;神经肽中的SP、NPY;免疫机制中的POSTN、TSLP和细胞因子HIS、Ig E、IFN-γ、IL-1、IL-4、IL-17、IL-23等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HPA轴中的CRH、ACTH浓度减少,神经肽中的SP、NPY与免疫机制中的POSTN、TSLP、HIS、Ig E、IFN-γ、IL-1、IL-4、IL-17、IL-23浓度增加,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补肾清透法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清透法各组HIS、Ig E、IFN-γ、IL-1、IL-4、IL-17、IL-23、POSTN、TSLP、SP浓度显着下降,ACTH浓度增加,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NPY浓度下降,高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CRH浓度上升,中、低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清透法可以通过升高CRH、ACTH调节HPA轴紊乱,降低NPY、SP异常分泌,降低POSTN、TSLP表达及调节Th细胞失衡发挥治疗作用,从整体上改善肾虚风热型慢性荨麻疹小鼠的NEI网络紊乱。这可能是补肾清透法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刘姝含[2](2020)在《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缺乏、认知功能和意识活动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心理类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抑郁症的全球患病率已达到8%-12%,严重损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生化及心理社会等因素,其中单胺递质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学说及免疫炎症因子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HPA轴负反馈失灵、免疫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引起细胞功能损伤而导致多系统能量低下,这与抑郁症表现的躯体低动力症状相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抑郁症与线粒体之间的相关性,认为抑郁症患者全身多部位的线粒体结构、功能存在异常,改善线粒体功能对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健康人体肠道内存在许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大部分是细菌,总数约有1000种,它们与宿主之间维系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共同保持着宿主的健康及生理平衡,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近几年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炎、疲劳综合症伴随的精神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等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关系密切,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联。此外,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或动物模型存在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的显着改变,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是否可以直接诱发抑郁症尚不明确,神经内分泌-免疫-线粒体网络调控与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存在怎样的关联尚待进一步研究。无菌动物是采用无菌繁殖、无菌饲养培育出的新型模式动物,其体内不带有任何的微生物,是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对宿主影响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基于无菌动物模型,采用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无菌大鼠肠道内,并设立中药组予醒脾解郁方干预治疗,直接观察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行为学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线粒体网络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效应。实验研究一: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探究抑郁微生物群对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评价,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海马、十二指肠、骨骼肌部位取材,并从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内分泌指标(CORT、ACTH、CRH)、免疫炎症指标(TNF-α、IFN-γ、IL-1、IL-4、IL-6、IL-10)方面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抑郁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1.行为学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糖水偏好率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2.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5-HT、DA、NE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5-HT、DA、NE含量增加(P<0.01)。3.内分泌指标—CORT、ACTH、CRH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血清CORT、ACTH、CRH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血清CORT、ACTH、CRH含量降低(P<0.01)。4.免疫指标—TNF-α、IFN-γ、IL-1、IL-4、IL-6、IL-10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TNF-α、IFN-γ、IL-6、IL-1含量明显增加(P<0.01),IL-4、IL-10含量减少(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TNF-α、IFN-γ、IL-6、IL-1 含量减少(P<0.01),IL-4、IL-10含量增加(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可以直接诱导无菌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并伴随明显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HPA轴功能亢进、免疫炎症紊乱,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诱发无菌大鼠抑郁样行为,醒脾解郁方具有多层次、多部位、多靶点的保护效应。实验研究二: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通过分析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征,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从线粒体损伤指标(呼吸链复合体Ⅰ Ⅱ Ⅲ Ⅳ活性)、线粒体生物合成通路指标(SIRT1、PGC-1α蛋白表达)、线粒体能量指标(ATP含量、Na+-K+-ATPase活性、Ca2+-Mg2+-ATPase活性)方面研究抑郁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1.线粒体损伤指标—复合体Ⅰ Ⅱ Ⅲ Ⅳ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中Ⅰ Ⅱ Ⅲ Ⅳ活性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中Ⅰ Ⅱ Ⅲ Ⅳ活性升高(P<0.01)。2.能量指标—ATP、Na+-K+-ATP 酶、Ca2+-Mg2+-ATP 酶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ATP含量减少、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ATP含量增加、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增加(P<0.01)。3.线粒体生物合成通路指标-SIRT1、PGC-1α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SIRT1、PGC-1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 SIRT1、PGC-1α 表达增加(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受体大鼠存在海马、骨骼肌和小肠等部位的线粒体损伤、线粒体生物合成调控异常、能量代谢障碍,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以通过线粒体损伤诱导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醒脾解郁方在改善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保护效应。实验研究三: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通过分析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抑郁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从神经元再生相关cAMP-PKA-CREB-BDNF 信号传导通路指标(cAMP、PKA、CREB、BDNF)方面研究肠道肠道微生物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受体大鼠存在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下调,cAMP-PKA-CREB-BDNF通路介导的情绪调节、学习记忆、海马神经元再生等功能异常可是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生物学实质之一,醒脾解郁方可上调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具有抗抑郁的保护效应。
卞庆来[3](2020)在《抑郁症调控网络及逍遥散抗抑郁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生物信息学作为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为储存、检索和分析人类基因组的生物学数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其应用已不局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而是涉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与分析、生物芯片表达谱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生物系统模拟、系统生物学以及网络生物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生物信息学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以系统观、信息化和复杂性的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相关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推动着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中医学虽无“抑郁症”的病名,但考究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郁病”、“脏躁”以及“百合病”等范畴。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完全的认识,亦缺乏相对客观检测指标。在治疗中也有接近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无明显效果。因此,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展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miRNA-lncRNA调控网络等对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方逍遥散共载药8味,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历代医家对逍遥散的应用已拓展至临床各科,涵盖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身心疾病。课题组前期针对抑郁症的可能涉及的发病机制,重点从神经突触可塑性、HPA轴、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微结构、脑肠肽、肠道菌群以及代谢组学等多方面展开研究,部分揭示了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认为逍遥散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然而,正是由于逍遥散“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和复杂性,使得其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具体而言,逍遥散中的8味中药包含数百种以上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之间又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逍遥散中这些纷繁复杂的化合物中究竟何种成分作用于什么靶点,又影响到哪些具体的调控通路,涉及到哪些系统和途径呢?包括古方逍遥散在内的众多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能否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很难运用传统实验手段进行研究,也同时成为现代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遇到的瓶颈。近几年来,英国药理学教授Hopkins提出“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药物与疾病和靶点之间“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关系,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相互契合,给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因此,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借助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技术,开展逍遥散相关的网络的构建和分析,分析中药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预测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探讨潜在药理学机制,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动物实验探索,以期用较高的效率和更科学的策略揭示逍遥散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由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组成。生物信息学分析:(1)在GEO数据库中检索抑郁症患者基因芯片表达数据集;数据预处理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抑郁症潜在相关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显着特征功能模块的识别;显着特征功能模块的功能富集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转录因子-miRNA-lncRNA调控网络构建;样本聚类与分子分型分析;(2)联合检索TCMID、ETCM、BATMAN-TCM和TCMSP数据库中逍遥散中药物信息;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在CTD数据库中检索与抑郁症相关的靶点信息;构建逍遥散“成分-靶点”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对“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进行聚类功能模块构建;聚类功能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ADME的活性成分筛选与虚拟分子对接。实验研究:(1)采用CUMS 6周法复制了抑郁模型大鼠,通过宏观表征、体重、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逍遥散的干预作用;(2)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中的分析结果,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CNR2和BDNF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l mRNA、Cnr2 mRNA和Bdnf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AMP、PKA和P-CREB的含量。3研究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1)筛选出28个抑郁症相关基因,构建了抑郁症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并识别出1个与抑郁症呈负相关的显着特征功能模块;显着特征功能模块中的基因用于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发现在5条KEGG通路和11个基因本体生物过程中存在显着富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FOS、GMGT1、JUN、EGR1以及CCL4);构建了抑郁症的转录因子-miRNA-lncRNA多因子调控网络,并根据多因子调控网络的“Degree”值对排行前10位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3个核心基因、6个lncRNA和1个miRNA。根据5个基因(TCTEX1D4、AREG、C6orf222、PPP1R15A和TNFSF9)在抑郁症样本中的差异性表达,发现抑郁症还可再分为2大类型,这5个基因可能是区分抑郁症亚型的重要基因;(2)构建了逍遥散内中药的“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和逍遥散全方的“成分-靶点”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的网络模块聚类分析共获得23个模块,其中有8个模块含有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靶点;网络聚类分析共获得8个包含有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靶点的子网络功能模块,涉及到的具体靶点为 CNR2、HTR2A、HTR7、DRD5、SLC6A4、IL2、PTGS2、CAT、ADORA2A、MTHFR、XDH、NR3C1 以及 ACSL4,最显着富集的 KEGG 通路分别是cAMP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可卡因成瘾、非酒精性脂肪肝、嘌呤代谢、长寿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结合ADME模块筛选和虚拟分子对接实验结果,共鉴别出10个活性化合物与4个逍遥散与抑郁症共有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中,与靶点CNR2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有菜豆异黄烷(Phaseollinisoflavan)、3-甲氧基光甘草定(3’-Methoxyglabridin)以及甘草素(Liquiritigenin);与靶点NR3C1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有异热马酮(Isoramanone)、γ-谷甾醇(Gamma-Sitosterol)、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以及除虫菊素2(Pyrethrin II);与靶点SLC6A4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为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与靶点CAT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为齿孔醇(Eburic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实验研究:(1)采用CUMS 6周造模方法成功复制了抑郁模型大鼠。给予药物干预后,逍遥散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一般状态较好,体重增长明显,糖水实验中糖水偏好率升高,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和进入中央区域次数提高,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缩短;(2)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 mRNA、Cnr2 mRNA 以及Bdnf mRNA 的表达,CNR1、CNR2 以及 BDNF蛋白的表达,cAMP、PKA以及P-CREB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 mRNA、Cnr2 mRNA以及Bdnf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CNR1、CNR2以及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所增加;逍遥散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AMP、PKA以及P-CREB的含量明显增加。4研究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1)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FOS、GNGT1、JUN、EGR1以及CCL4为与抑郁症相关的核心基因,FOS、PTGS2、JUN、XIST、NEAT1、SNHG16、NORAD、MALAT1、ARHGAP27P1-BPTFP1-KPNA2P3次及hsa-miR-106a-5p这10个基因为转录因子-miRNA-1ncRNA的多因子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TCTEX1D4、AREG、C6orf222、PPP1R15A和TNFSF9这5个基因是区分抑郁症分子分型的潜在基因;(2)逍遥散全方的“成分-靶点”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体现了中药复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3)通过ADME模块筛选和虚拟分子对接实验共发现逍遥散中药物所包含的10个活性化合物和4个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作用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性,是潜在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实验研究: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基础上,动物实验表明逍遥散可影响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 mRNA和Cnr2 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cAMP-PKA-CREB通路提高BDNF的水平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王莎[4](2018)在《玛咖对慢性束缚应激致大鼠肝郁模型的影响及其疏肝解郁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玛咖为以新资源食品身份引入我国的南美草药,有与中药配伍的多种产品开发面市,但是这种应用缺乏中医药理论依据,因而有必要赋予玛咖中药药性以将其引入中药。中药药性的确定是新的外来天然药物引入中药的关键,课题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归纳总结玛咖相关中外文献,理论推导了玛咖的中药药性。即玛咖味甘、辛,性平;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疏肝健脾的功能,用于治疗肾精亏虚,性欲淡漠,筋骨萎软,倦怠乏力,抑郁烦躁。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药理学手段验证玛咖疏肝解郁功效,为玛咖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理论推导提供实验依据,为玛咖引入中药并与中药配伍进入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也为中药新资源品种的药性研究探索研究思路和方法。课题组提出了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研究思路: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探讨→药性验证→临床实践”路径研究外来药物的中药性能,为其进入中医临床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通过对大量玛咖能够缓解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和抑郁症临床文献的研究,理论推导出玛咖的中药药性,指出玛咖能够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胸胁满闷,情志不舒,抑郁寡欢,主治肝失调达、气郁不舒。疏肝解郁是玛咖应用的重要特色。本文复制肝郁模型,观察玛咖对于肝郁证的影响,并用药理学验证玛咖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肝郁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为肝气郁结证。中医学肝主疏泄生理功能与神经系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其他机体反应轴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存在一定关联,参与了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调控机制。显而易见,肝郁证证候本质与NEI的调控机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以肝郁证动物模中NEI网络生理和病理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可阐明肝郁证的证候实质。肝藏血主疏泄,其主要表现在对气机运行和血液循行的调节上,其作用机制与内分泌、免疫、循环、神经、消化及生殖系统存在关联。据此,可认为玛咖的功效与NEI网络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玛咖有疏肝解郁功效,作用机制与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有关。目的本研究以玛咖“疏肝解郁”功效为依据,在系统梳理肝郁证证候特点和大量玛咖中外文文献的研究及玛咖药理作用研究的条件下,应用肝郁证动物模型,分析玛咖对行为学指标、脏器指数、炎性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进而从整体、组织、分子水平研究玛咖的疏肝解郁作用、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性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证动物模型,以玛咖为受试物,以传统解郁方剂道遥丸为阳性对照药,对多组大鼠体质量进行检测,通过行为学实验、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肾上腺指数和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3、IL-6、TNF-α的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中ACT、CORT和下丘脑中CRH的水平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系统(HPLC-ECD)测定大鼠大脑皮质中和海马组织中NE、DA、5-HII、E、5HIAA、HVA、DOPAC的含量。结果1文献综述1.1玛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结合课题组前期对于玛咖药性的研究,总结出玛咖性甘、平,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疏肝健脾的功效。本实验研究以玛咖归属肝经,可以疏肝解郁为切入点,对玛咖的药理作用进行探讨。1.2肝郁证的辩证论治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了中医学对肝郁证的辩证论治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与中医学相关理论存在的关联。不但掌握了它们对肝郁证的认识,同时确定了 NIE网络与肝郁证存在的关联,为肝郁证的证候实质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2实验研究2.1玛咖原粉及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逍遥丸组、玛咖原粉高剂量组、玛咖醇提高剂量组体重明显升高(P<0.001、P<0.05、P<0.001)。与空白组相比,逍遥丸组、玛咖原粉高、低剂量组、玛咖醇提高、低剂量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降低(P<0.001)。与空白组相比,逍遥丸组、玛咖原粉高、低剂量组、玛咖醇提高、低剂量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降低(P<0.001)。与空白组相比,,玛咖水提物对于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则无统计学差异。2.2玛咖原粉、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脏器指数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1)、玛咖原粉高剂量组(P<0.05)平均体质量高于模型组;逍遥丸组(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5)糖水消耗明显增加;逍遥丸组(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1)、玛咖原粉高剂量组(P<0.05)可增加该组大鼠的直立次数;逍遥丸组(P<0.01、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1、P<0.05)、玛咖原粉高剂量组(P<0.05)均可增加各组大鼠进入封闭臂次数及开放臂次数;逍遥丸组(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5)大鼠进入封闭臂时间显着减少;逍遥丸组(P<0.05)大鼠进入开放臂时间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P<0.05、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P<0.05、P<0.05)均可升高该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肾上腺指数;逍遥丸组IL-3含量明显增加(P<0.001)、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玛咖醇提高剂量组IL-3含量明显增加(P<0.01)、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玛咖原粉高剂量IL-3含量明显增加(P<0.05)、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2.3玛咖原粉、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HPA轴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1)、ACTH含量明显降低(P<0.01)、CRH含量显着降低(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1)、ACTH含量明显降低(P<0.01);玛咖原粉高剂量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5);逍遥丸组大鼠NE含量显着升高(P<0.05)、E含量显着升高(P<0.01)、DA含量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玛咖醇提高剂量组大鼠NE含量显着升高(P<0.01)、E含量显着升高(P<0.05)、DA含量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玛咖原粉高剂量组大鼠E含量显着升高(P<0.05)、DA含量显着升高(P<0.01)。结论结论1:实验一结果表明,通过行为学实验的筛选,玛咖不同提取物中,玛咖醇提物和玛咖原粉的抗抑郁效果优于玛咖水提物。结论2:实验二、三结果表明,玛咖醇提物和玛咖原粉可有效改善肝郁大鼠行为,其机制与多种因素存在关联,其中比较主要的包括二者调节神经递质、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等。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玛咖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对慢性束缚致肝郁证动物模型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结果表明玛咖与中医肝郁证的“证效”存在一定关联,可以从神经、内分泌、激素、递质等方面入手,对NEI网络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本研究通过观察玛咖对肝郁证动物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玛咖疏肝解郁功效的作用机制,为玛咖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通过肝郁证和玛咖疏肝解郁功效“证效”相关性的分析,不但丰富了中医肝脏证候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王成龙[5](2017)在《基于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药理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血虚肝郁证是肝血亏虚所引起的肝失疏泄调达,既有肝经血分的亏虚,又有肝经气机的疏泄失常,是肝血亏虚和肝失疏泄并存的复合中医证候。中医学肝藏血功能与现代医学肝脏在物质和能量代谢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均可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中肽类激素、免疫细胞因子等小分子物质的合成与存储。而肝主疏泄生理功能与神经系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其他机体反应轴和神经递质的调节有关,也参与了 NEI网络的调控机制。据此可得,血虚肝郁证证候本质应与NEI的整体调控机制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以血虚肝郁证动物模型中NEI网络生理和病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可初步阐明血虚肝郁证的证候的实质。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脾经,即可"养血敛阴"为中医传统补血药,又可"柔肝缓急"主治肝失调达、气郁不舒。肝气多郁,养血柔肝解郁是白芍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特色。白芍既能滋肝阴以养肝血,又能敛肝阴来柔肝体,最顺应肝之生理特性,为养血柔肝的代表性中药。白芍,主入肝、脾经。肝藏血主疏泄,主要体现在对气机运行和血液循行的调控上。其作用机制与现代医学中内分泌、免疫、循环、神经、消化及生殖系统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水液,其生理功能与现代医学消化、泌尿系统相关;主生血、统血,提示其与内分泌、循环系统相关。据此,可认为白芍的功效与NEI网络密切相关。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白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内酯苷为白芍特征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苷作为白芍的单萜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实验证明芍药苷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抗血小板聚集、扩张静脉及外周小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抗氧化、抗惊厥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提示其有补血、抗抑郁、镇痛解痉和改善学习记忆以及对心脑血管的保护等作用。芍药内酯苷与芍药苷化学结构相似,是芍药苷的同分异构体;因其含量较芍药苷低且难以分离纯化,故药理作用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基于自有专利技术,对芍药内酯苷现有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芍药内酯苷可作用于免疫系统中脾脏、胸腺和血液系统中造血细胞因子具有明确的补血作用,同时还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中HPA轴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目的"证-效"相关理论提示中医证候与中药功效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白芍"养血柔肝"功效为依据,以血虚肝郁证动物模型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血虚肝郁证证候特点及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相关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观察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动物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通过检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期从整体、组织、细胞和蛋白水平,探讨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和血虚肝郁证的证候实质。方法本研究通过复制血虚肝郁证动物模型和课题组自有白芍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分离纯化专利技术的支撑下,以经典补血方剂四物颗粒(含白芍且中国药典以芍药苷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和传统解郁方剂逍遥丸(含白芍且中国药典以芍药苷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为阳性对照药,并通过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行为学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敞箱实验、高架十字迷宫)以及外周血中WBC、RBC、HGB、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肾上腺指数和血清中IL-3、IL-6、GM-CSF、TNF-α的含量和血浆中ACTH、CORT和下丘脑中CRH的水平、大脑皮质中PKA、cAMP的活性、海马组织中NE、DA、5-HT、E、5-HIAA的含量及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神经蛋白PKA、p-CREB、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文献研究1.1血虚肝郁证的辩证论治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较系统的梳理了中医学对血虚肝郁证的辩证论治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与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关系。不仅掌握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虚肝郁证的认识,而且明确了 NEI网络与血虚肝郁证的相互关系,为血虚肝郁证的证候实质研究提供了前期工作准备。1.2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分别概括了白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药理作用,揭示了白芍多环节、多靶点的药理作用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即可为整体上系统研究白芍的传统功效提供研究思路,也可为血虚肝郁证和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证-效"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意义。2实验研究2.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外周血细胞、脏器指数及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F30mg·kg-1组和AF30mg·kg-1组体质量、脾脏指数、白细胞数量增加(P<0.05、P<0.01)。RIA结果显示,PF30mg·kg-1和AF30mg·kg-1组均可增加该组 IL-3 含量(P<0.05、P<0.05)和减少该组 TNF-α 含量(P<0.05、P<0.05)。2.2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行为学、HPA轴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F30mg·kg-1组和AF30mg·kg-1组体质量、糖水消量、旷场实验穿行次数增加(P<0.05、P<0.01)而滞留时间减少(P<0.05、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5),而封闭臂停留时间减少(P<0.05);RIA 结果显示,PF30mg·kg-1 组和 AF30mg·kg-1 组均可降低该组 CORT、ACTH含量(P<0.05、P<0.05);HPLC-ECD 结果显示,AF30mg·kg-1 组、PF30mg·kg-1 组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NE、DA、5-HA的含量(P<0.05、P<0.01)。2.3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cAMP、PKA含量及PKA、p-CREB、BDNF的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IA结果显示,PF30mg·kg-1组和AF30mg·kg-1组可使PKA含量升高,且AF30mg·kg-1组还可升高cAMP含量(P<0.05、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PF30mg·kg-1组和AF30mg·kg-1组均可增加该组PKA蛋白水平含量(P<0.01、P<0.05)。结论结论1:实验一结果表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作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可通过对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维持骨髓造血内环境的稳态。结论2:实验二结果表明,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作为白芍主要有效成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虚肝郁大鼠行为学改变,其改善机制可能与二者调节神经递质、减少应激激素的分泌、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结论3:实验三结果表明,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可调控血虚肝郁证大鼠细胞内cAMP/PKA信号通路中相关信号蛋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提示二者均为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物质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白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对放射线辐照结合慢性束缚致血虚肝郁证动物模型发挥养血柔肝功效,且提示中药白芍与中医血虚肝郁证的"证-效"相关性及血虚肝郁证的证候本质的探讨,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相关细胞因子、激素、递质为突破口进行NEI网络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观察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动物模型胞内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作用机制还与对该信号通路中相关受体及靶点的调节作用有关。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科学内涵,探讨了白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为白芍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通过血虚肝郁证和白芍养血柔肝功效"证-效"相关性的研究,既丰富了中医肝脏证候的基础研究,又可为中医药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张娜[6](2016)在《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田深入探讨四时-阴阳-五行-五脏的关系以及“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中的应用,讨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天人相应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四时时令里松果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指标含量的测定,分析实验指标变化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黄帝内经》为主,分析四时-阴阳与五脏的关系,并依据五行休王学说,分析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与四时-阴阳的关系,论述“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五脏相关病症以及五脏应时的现代实验研究成果,论述“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整体观思想,并探讨其在中医藏象本质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2实验研究2.1总体设计本研究选择对光周期敏感的金黄仓鼠(叙利亚仓鼠)为实验研究对象,以四时时令(2013、2014年)为分组依据,测定生理状态下,松果体中褪黑素(MT)含量、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活性水平变化,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指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3、T4)以及甲状腺AANAT、HIOMT活性、MT含量,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2.2实验动物健康雄性金黄仓鼠,质量(130±1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供应。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标准进行分组,每组6只,且均于各节气日前2周购入。饲养条件为:自然光照,湿度50%-70%,室温冬季(18±2)℃,夏季(25±2)℃。动物组织取材时间: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日傍晚将动物移至暗室,并于当晚22:00开始取材。2.3指标检测松果体中的MT、AANAT、HIOMT,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各组织中TRH、TSH、T3、 T4、AANAT、HIOMT、MT,以上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含量。2.4分析、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n=6)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时,用LSD-t检验或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积差或者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标准,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松果体中MT含量、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活性的四时变化金黄仓鼠松果体中MT、AANAT、HIOMT含量变化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含量变化有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分、冬至较高、秋分降低的趋势。并且松果体AANAT、HIOMT活性的季节性变化与松果体MT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正相关。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的四时变化下丘脑TRH、垂体TSH激素含量变化有显着差异,并且均在春分出现峰值,夏至出现最低值;甲状腺中T3、T4含量变化季节差异性不明显;甲状腺HIOMT、AANAT活性变化有差异(P<0.05),有秋分最低、冬至高的趋势。结论1理论部分讨论了四时、阴阳、五脏的关系,并从气的角度阐释“天人相应”思想,为“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角度论述了中医藏象内涵。2松果体分泌的MT含量变化有季节节律性,其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含量变化也有季节节律性,并且MT变化与AANAT、HIOMT活性有关。说明松果体功能的季节节律性,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节,并调控其他器官功能。3下丘脑TRH、垂体TSH含量有季节节律性变化,甲状腺T3、T4含量变化趋势与TRH、TSH一致。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是有季节节律性的,其功能会随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
李炜[7](2013)在《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体内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探讨了香附四物汤用于妇科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体内过程,通过建立适宜的病证结合模型,初步分析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组织分布特征、外源性代谢产物和代谢组学轮廓,获得香附四物汤效应成分体内代谢特征及相关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群的信息,初步阐释香附四物汤用于妇科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体内过程的作用机理,为相关病证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讨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一、文献研究该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较系统地对气滞血瘀证模型及评价方法的建立、中药复方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领域的研究概况、基于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治疗血瘀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文献研究,为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论文设计提供指引。二、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一)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及香附四物汤干预作用初步分析采用0.9mg·kg-1·d-1肾上腺素长期注射并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复制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黏度和血压积等血液流变指标均具有比较明显变化,初步判断模型复制成功。给予香附四物汤临床等效剂量6倍量时对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最明显。(二)适宜于气滞血瘀证妇科疾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评价体系建立选用SD雌性大鼠,采用两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及随机昼夜颠倒、冰水游泳、烘箱热烘、噪音刺激、悬尾等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复制模型,灌胃香附四物汤、少腹逐瘀汤及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以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指标、四诊信息(爪、尾、舌数码拍照;体温检测;体重;摄食量;心电图采集;旷场自主活动)、证候积分综合评价模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指标、动物行为学、体重、饮食量、证候积分、心率方面均有明显变化;拍摄舌象、爪像经Photoshop7.0分析所得大红色(r)、绿色(g),蓝色(b)的百分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阿司匹林及香附四物汤给药组在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动物行为学、体重、饮食量、心率、证候积分及舌、尾r、g、b有显着改善作用,而少腹逐瘀汤未见显着的改善作用。该结果为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评价体系研究提供借鉴。(三)香附四物汤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NEI网络的调控与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给予香附四物汤干预前后血浆中白介素-6、白三烯B4、雌二醇、孕酮、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等因子含量及下丘脑组织中β-内啡肽水平。模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着升高,血浆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着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无显着改变;血浆中白介素-6、孕酮含量显着升高,雌二醇、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含量显着降低,白三烯B4含量无显着变化;下丘脑组织p-内啡肽蛋白表达显着降低;香附四物汤给药组对气滞血瘀证模型有明显改善作用。PLS-DA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血黏度(30S-1)、血浆黏度、凝血酶时间、水平运动次数、p-内啡肽荧光表达面积、垂直运动次数、p-内啡肽荧光表达强度、中心格停留时间、雌二醇、孕酮、前列腺素E2为主要差异指标,提示香附四物汤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的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生物学指标具有明确的调控作用。三、香附四物汤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一)香附四物汤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研究将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于给药(香附四物汤效应部位)前0min,灌胃后5、15、30、60、120、240、360、480、1440min眼后丛静脉取血浆样品,于灌胃后30min,60min,120min后脱颈处死取各组织。采用LC-TQ/MS技术,对效应部位中延胡索乙素、普鲁托品、小檗碱和四氢黄连碱四种生物碱在大鼠血浆及各脏器组织中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其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延胡索乙素、普鲁托品和小檗碱在正常组和原发性痛经模型组大鼠体内清除率降低,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加,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达峰浓度提高,达峰时间延长,药动学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四氢黄连碱在大鼠体内各指标未发现显着差异。由组织分布结果可知,三种生物碱在血管外系统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与原发性痛经病证直接关联的脏器子宫和卵巢中均检测到,且含量较高。由同组大鼠同一脏器中不同时间点样品中同种效应成分含量比较可以知道,无论在正常还是模型大鼠体内,各类成分均在60min时含量均达到最高。与正常大鼠相比,气滞血瘀证大鼠体内各成分在相同时间点同一脏器组织中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大鼠。(二)香附四物汤在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LC-TQ/MS技术,比较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灌胃香附四物汤全方及其效应部位后血浆中阿魏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普鲁托品、延胡索乙素、四氢非洲防己碱、香草酸7种主要效应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口服全方和部位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内的阿魏酸、延胡索乙素的Cmax提高、AUC0-t增加,普鲁托品、四氢非洲防己碱、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香草酸的Cmax降低、AUCo-t减少;正常大鼠和模型组大鼠给药后,与口服全方组相比,口服部位后大鼠体内的7种成分的Cmax显着降低,AUCo-t显着减少,提示病理状态下,阿魏酸、延胡索乙素的吸收程度提高;口服全方组的各成分吸收程度大于口服部位组。四、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的体内代谢研究(一)香附四物汤在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使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通过MetaboLynx软件处理快速分析了香附四物汤全方及效应部位在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从香附四物汤给药后大鼠血浆、尿液、胆汁中初步鉴定了20个代谢产物成分,包括阿魏酸的3个代谢产物,香草酸的7个代谢产物,普鲁托品的3个代谢产物,延胡索乙素的6个代谢产物,四氢非洲防己碱的1个代谢产物。主要发生甲基化、硫酸化结合、羟基化、氨基酸结合、还原、葡萄糖醛酸化等代谢过程。(二)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气滞血瘀证大鼠代谢轮廓及香附四物汤干预效应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等技术,探讨采用皮下注射Adr附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复制的气滞血瘀证大鼠的代谢扰动规律以及香附四物汤干预后大鼠血浆和尿液代谢轮廓的变化。经MarkerLynx软件对给药前正常和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模型组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化合物,正离子条件下,血浆中存在4个标志性代谢物,尿液中存在4个标志性代谢物:负离子条件下,血浆中存在3个标志性代谢物,尿液中存在7个标志性代谢物。该18个潜在的内源性物质在给以香附四物汤效应部位组大鼠的血浆及尿液样品中均被发现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分析生物代谢通路时,初步筛选出6条代谢通路作为潜在的气滞血瘀模型通路,分别是Taurine and hypotaurine metabolism(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甘油酯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淀粉和蔗糖代谢)、Inositol phosphate metabolism(磷酸肌醇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甘油磷脂代谢)、Steroid hormone biosynthesis(甾体激素类代谢)。
袁丽超,张永宁,詹瑧,张旭,佟书娟[8](2012)在《雌激素效应性中药对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内分泌-免疫网络是整体性地维护机体稳态的重要物质体系,从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稳态及正常生理功能。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激素与免疫组织器官上存在的相应受体结合等途径,免疫系统则通过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实现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形成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双重调节作用。这与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相
赵彪[9](2010)在《中药复方的抗鸡新城疫作用及其对内分泌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针对新城疫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理,运用中兽医辨证论治原则,拟定5个中药复方,通过人工染毒试验初步筛选出具有较好抗鸡新城疫作用的组方,从内分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初筛方对内分泌免疫指标的影响,揭示中药复方抗鸡新城疫可能的机制,并根据其主要机制重新调整组方形成验证方,进一步验证新组方的抗鸡新城疫作用及其对内分泌免疫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具体研究分为以下4个部分:试验Ⅰ 抗鸡新城疫中药复方的初步筛选为了筛选出抗鸡新城疫的中药复方,依据中兽医辨证论治原则初步拟定5个中药复方。将239羽雏鸡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5个中药组、病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以NDV人工感染后观察各组鸡只发病情况,以筛选出具有较好抗鸡新城疫作用的中药复方。结果,5个中药复方都能在一定程度延缓新城疫病毒攻毒鸡发病时间,促进其恢复,减弱病毒对机体的损伤,降低死亡率,尤其以方1和方2的作用最为明显,不仅发病时间明显晚于病毒对照组,恢复采食快,而且腺胃、十二指肠等出血程度也明显较病毒对照组轻,死亡率更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方2稍优于方1;方1和方2作用优于方4、方3和方5。表明方1和方2可作为抗鸡新城疫中药复方的初筛方。试验Ⅱ 初筛方对新城疫病毒人工感染鸡的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影响为探讨初筛方抗鸡新城疫的内分泌免疫机制,将196羽雏鸡随机分为方1、方2和免疫对照、病毒对照和空白对照共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以NDV人工染毒后,检测各组鸡群T淋巴细胞转化、血清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IL-2、IL-6、IFN-γ,以及T4、Glu等内分泌免疫因子的变化。结果,在鸡发病初期,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免疫对照组淋巴细胞转化A570值、血清抗体效价和T4含量显着升高(P<0.05);方1组血清T4含量和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5);方2组血清抗体效价、T4、IL-6和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5),淋巴细胞转化A570值增大。与方1相比,方2组血清抗体效价、T4显着升高(P<0.05)。在鸡死亡高峰期,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免疫对照组淋巴细胞转化A570值、血清抗体效价、IL-2、T4和Glu含量显着升高(P<0.05);免疫对照组、方1和方2组血清IL-6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与方1组相比,方2组血清T4含量显着增高(P<0.05),IFN-γ含量较高。结果表明特异性免疫调节是免疫鸡抵抗NDV感染的主要机制;初筛方1和2都可以促进NDV攻毒非免鸡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方2的作用优于方1;方1抗NDV作用与其促进非免鸡体血清IL-2和IFN-γ水平快速提升均有关,方2则还与其快速提升血清IFN-γ和IL-6水平有关。初筛方1和方2可能还通过调节NDV攻毒鸡血清T4水平而维持非免鸡体内能量代谢平衡,从而表现出抗NDV感染。试验Ⅲ 中药验证方的抗鸡新城疫作用及其对免疫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为了观察验证方抗鸡ND作用及其免疫内分泌变化,将30日龄152羽健康免疫雏鸡随机分为方1、方2、方6(验证方)、病毒对照和空白对照共5组。以NDV人工感染后,观察鸡群的发病情况,并分别于攻毒前、死亡高峰期和稳定期各组随机抽取6羽心脏采血,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A570)和血清抗体效价、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甲状腺素(T4)及胰高血糖素(Glu)的含量。结果,中药复方能延缓发病时间,减轻病理损伤,促进病鸡康复,有效降低鸡的死亡率,尤以方6效果最好。方1和方6能快速提高鸡只抗体水平;方1能提升血清IFN-γ和T4的水平,方2能提高血清IL-2和IFN-γ的含量,方6则可显着提高血清IL-2、IFN-γ和T4的水平,3个中药方都可降低死亡高峰期血清IL-6和Glu的水平。方1调节IFN-γ和IL-6产生的能力强于方6,但对IL-2、Glu的调节则较方6弱。表明中药复方能快速刺激免疫鸡体内体液免疫应答,并调节IL-2、IFN-γ和IL-6等细胞因子,以及T4、Glu等内分泌激素水平,通过免疫内分泌调节途径以抵抗NDV感染,且验证方6的效果整体上优于方1和方2。试验Ⅳ 中药验证方对鸡人工感染新城疫病毒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为探讨验证方6对鸡感染新城疫病毒后血液生理生化功能的保护作用,将120羽34日龄健康非免疫鸡随机均分3组:中药组、病毒组和空白组。中药组、病毒组人工接种NDV 24 h后,中药组饮水给予中药煎剂,1 mL/羽,每天1次,连续3 d。分别于攻毒当天(Do)、攻毒后第6 d(D6)和13 d(D13)各组随机抽取6羽心脏采血,测定血液生理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RBC)、白细胞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球蛋白(GLO)、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淀粉酶和尿酸等的含量。结果,与同期空白组相比,发病高峰期(D6)病毒组的淋巴细胞、Hb、TP、GLO和LDH显着降低妒<0.05),嗜酸性粒细胞(EGC)和单核细胞显着增高(P<0.05),RBC计数下降幅度较大;直到稳定期(D13)时,上述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才基本恢复到接近空白组的水平(EGC仍然显着高于空白组)。中药组上述各项变化则显着小于病毒组,而与同期空白组接近(Hb、单核细胞除外)。表明中药验证方能有效减轻鸡体NDV感染所引起的生理生化方面的损伤。
汪元[10](2010)在《健脾化湿通络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总结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变化及中医药对其影响;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血管神经肽、调节性T细胞及Foxp3表达的变化及健脾化湿通络法其影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揭示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NEI网络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丰富RA“从脾论治,整体调节”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治疗RA的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分析中医理论与NEI网络学说的关系,阐述RANEI网络的变化及中医健脾法对其影响。2.2实验研究将84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喋呤(MTX)组、雷公藤多甙片(TPT)组和新风胶囊(XFC)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向每只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ml致炎,复制AA大鼠模型。致炎后第19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0 d。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脑组织ET-1、CGRP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血液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频率;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表达,大脑皮质GR mRNA表达及脾脏细胞Foxp3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胸腺组织Foxp3蛋白表达水平。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NEI网络学说与中医理论关系紧密,NEI网络的双向调节和动态平衡是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及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NEI网络在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医脾脏是NEI网络的调节中枢,中医健脾法通过调整NEI网络平衡发挥对RA的综合治疗作用。3.2实验研究结果3.2.1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的疗效分析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治疗组AA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MTX组及TPT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MTX组及TPT组体质量增长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新风胶囊治疗组AA大鼠足跖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或P<0.05),与其余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2.2健脾化湿通络法能抑制AA大鼠神经递质5-HT分泌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水平显着升高(R0.05),各治疗组5-HT水平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显示XFC组下调作用更为明显(P<0.05),各组DA水平无显着变化。3.2.3健脾化湿通络法能调整AA大鼠HPA轴功能紊乱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CTH、CORT水平及大脑皮质GR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下丘脑CRH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新风胶囊组能有效下调AA从大鼠血清ACTH及CORT水平,下调AA大鼠大脑皮质GRmRNA表达,上调下丘脑CRHmRNA表达,作用显着优于MTX和TPT组(P<0.05,或P<0.01)。3.2.4健脾化湿通络法能降低TNF-α水平,促进IL-10分泌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TNF-α显着升高,IL-10值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MTX、TPT组均能降低TNF-α(P<0.01),升高IL-10(P<0.01);各治疗组相比,XFC组在降低TNF-α,升高IL-10方面优于MTX组和TPT组(P<0.05或P<0.01)。3.2.5健脾化湿通络法能调节AA大鼠血管活性肽ET-1、CGRP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ET-1含量明显升高(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显着降低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P<0.01),XFC中、高剂量组降低ET-1,升高CGRP作用明显优于MTX和TPT组(P<0.05,或P<0.01)。3.2.6健脾化湿通络法能上调CD4+CD25+Treg比例,促进Foxp3表达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D4+CD25+Treg比例明显下降(P<0.01),脾脏Foxp3mRNA及胸腺Fox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XFC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大鼠CD4+CD25+ Treg比例(P<0.01),升高胸腺Foxp3蛋白表达(P<0.01),明显优于MTX组和XFC低剂量组(P<0.05,或P<0.01)。3.2.7NEI网络检测指标的分层聚类分析分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检测指标分为两大类,在AA模型中表现为升高的CORT、TNF-α、5-TH、ACTH、组织ET、AI、ET-1、Treg、GRmRNA、关节肿胀度、DA等11项指标优先聚合,在这些指标中CORT、TNF-α、5-TH三者关系最为紧密;在AA模型中表现为降低的CGRP、胸腺Foxp3、IL-10、脾脏Foxp3、组织CGRP、CRH等6项指标再聚合,在这6项指标中CGRP、IL-10、胸腺及脾脏Foxp3表达关系最为紧密。这表明,在评价NEI网络各指标的变化时,可在两大类指标中选择具有较强相关性的指标即可,其效果与检测全部指标基本是等价的,但更经济快捷,易于发现各指标间的变化规律。4.结论4.1NEI网络学说与中医理论关系紧密NEI网络的双向调节和动态平衡是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及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NEI网络在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医脾脏是调节NEI网络的重要中枢,中医健脾法能从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对RA发挥整体调节作用。4.2AA大鼠存在NEI网络功能紊乱AA大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神经递质5-HT水平显着升高;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ACTH、CORT水平及大脑皮质GRmRNA表达显着升高,下丘脑CRHmRNA表达降低;血管活性肽ET-1含量明显升高,CGRP含量明显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致炎细胞因子TNF-α升高,抑炎细胞因子IL-10降低;CD4+CD25+Treg下降,脾脏Foxp3mRNA及胸腺Fox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4.3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NEI网络显示出良好的调控作用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能有效降低AA大鼠足跖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对大鼠体质量无不良影响;新风胶囊能抑制AA大鼠神经递质5-HT分泌,有效下调AA大鼠血清ACTH及CORT水平,下调AA大鼠大脑皮质GRmRNA表达,上调下丘脑CRHmRNA表达,从下丘脑或更高层的中枢结构维持HPA轴环路稳态;降低TNF-α水平,促进IL-10分泌,维持细胞因子网络平衡;降低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上调CD4+ CD25+ Treg比例,促进脾脏Foxp3mRNA及胸腺Foxp3蛋白表达。4.4基于NEI网络调控的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AA大鼠的作用机制4.4.1健脾化湿通络法能降低外周神经递质5-HT的释放,减少5-HT的致痛效应,减轻关节症状。4.4.2健脾化湿通络法能有效下调AA大鼠血清ACTH及CORT水平,下调AA大鼠大脑皮质GRmRNA表达,上调下丘脑CRHmRNA表达,从下丘脑或更高层的中枢结构维持HPA轴环路稳态,抑制炎症反应。4.4.3健脾化湿通络法通过调节血管活性肽ET-1与CGRP的平衡,调整关节滑膜新生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关节局部血管功能障碍,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而促进关节局部炎症消退,发挥抗炎作用。4.4.4健脾化湿通络法通过上调CD4+ CD25+ Treg,促进Foxp3表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生成,抑制自身免疫T细胞活化,发挥抗炎抗免疫作用。
二、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探讨中药复方效应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探讨中药复方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清透法对慢性荨麻疹小鼠NEI网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古今文献研究 |
1 古代文献研究 |
1.1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
1.2 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2 现代文献研究 |
2.1 现代中医研究 |
2.1.1 方药研究 |
2.1.2 外治研究 |
2.2 现代西医研究 |
2.2.1 发病机制研究 |
2.2.2 药物治疗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六味地黄丸和清透方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肾虚风热型CU模型制备 |
2.3 给药方法及动物处理 |
2.4 观察一般反应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HPA轴 |
3.2.1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影响 |
3.2.2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影响 |
3.3 神经肽 |
3.3.1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P物质(SP)的影响 |
3.3.2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神经肽Y(NPY)的影响 |
3.4 免疫机制 |
3.4.1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骨膜蛋白(POSTN)的影响 |
3.4.2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的影响 |
3.4.3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组胺(HIS)的影响 |
3.4.4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的影响 |
3.4.5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细胞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 |
3.4.6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 |
3.4.7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 |
3.4.8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影响 |
3.4.9 补肾清透法对CU小鼠白细胞介素-23(IL-23)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慢性荨麻疹因、机、证、治研究 |
1.1 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病因病机再认识 |
1.1.1 慢性荨麻疹可参照春温卫营同病证辨治 |
1.1.2 肾精亏虚为本,卫营同病为标 |
1.1.3 “不藏精”因素探讨 |
1.2 治法确立 |
1.3 方药探讨 |
1.3.1 六味地黄丸 |
1.3.2 清透方 |
2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 |
2.1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 |
2.1.1 CRH与 ACTH介导的HPA轴 |
2.1.2 神经肽 |
2.2 免疫机制 |
2.2.1 TSLP与 POSTN |
2.2.2 Th细胞因子失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神经生化研究 |
1.1 单胺类神经递质 |
1.2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
1.3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
2.神经内分泌 |
2.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 |
2.2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 |
2.3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 |
3.炎症机制 |
3.1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 |
3.2 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 |
3.3 星形胶质细胞炎症调节与抑郁症 |
4.能量代谢异常 |
5.神经营养失衡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肠道微生物失衡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
1.抑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 |
1.1 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 |
1.2 抑郁动物模型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 |
1.3 抗生素干预增加抑郁的风险 |
1.4 抗抑郁治疗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 |
1.5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群 |
2.抑郁症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机制研究 |
2.1 神经和胶质细胞 |
2.2 神经递质与神经营养因子 |
2.3 炎症 |
2.4 短链脂肪酸及其循环代谢产物 |
2.5 血脑屏障与氧化应激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抑郁症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古代医家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2.1 单药及提取物治疗 |
2.2 中药复方治疗 |
2.3 针灸治疗 |
3.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
前言 |
1.材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二: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
前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三: 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
前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抑郁症调控网络及逍遥散抗抑郁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概况 |
1 生物信息学发展概况 |
2 生物信息学给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1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中的应用 |
2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相关组学分析中的应用 |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其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1 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其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
2 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其复方的炮制、功效、归经及配伍中的应用 |
3 生物信息学应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一节 抑郁症多因子调控网络的构建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二节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功能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逍遥散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二节 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大麻素受体的表达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玛咖对慢性束缚应激致大鼠肝郁模型的影响及其疏肝解郁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玛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郁证的辨证论治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玛咖原粉及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玛咖原粉及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脏器指数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玛咖原粉、醇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模型大鼠HPA轴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基于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虚肝郁证的辩证论治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外周血细胞、脏器指数及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行为学、HPA轴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cAMP、 PKA含量及PKA、p-CREB、BDNF的蛋白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研究路线图 |
附录2 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6)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天人相应的相关研究 |
1 “天人相应”的古代研究 |
1.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 |
1.2 其他关于古代“天人相应”思想的研究 |
2 “天人相应”的现代研究 |
2.1 理论研究 |
2.2 生理方面的研究 |
2.3 病理方面的研究 |
2.4 针灸方面的研究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
1.1 精神因素所致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1.2 内分泌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1.3 免疫性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1.4 其他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2 中医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
2.1 基础理论 |
2.2 治法方药 |
2.3 针灸治疗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
1.1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中医整体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重要体现 |
1.3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病变相关 |
2 五脏应时的实验研究 |
2.1 肝主春的实验研究 |
2.2 心主夏的实验研究 |
2.3 脾主长夏的实验研究 |
2.4 肺主秋的实验研究 |
2.5 肾主冬的实验研究 |
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与脏腑的现代研究 |
3.1 脑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
3.2 肾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金黄仓鼠松果体中AANAT、HIOMT活性、MT含量的季节变化 |
3.2 金黄仓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指标含量的季节变化 |
3.3 甲状腺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变化 |
3.4 金黄仓鼠甲状腺AANAT、HIOMT活性与松果体MT含量的季节变化比较 |
3.5 2013-2014 年金黄仓鼠松果体、甲状腺轴相关实验指标变化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松果体及褪黑素部分讨论 |
5.2 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部分讨论 |
5.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与中医脏腑部分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气滞血瘀证模型建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 气滞血疲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
2 气滞血瘀证模型建立及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中药复方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领域的研究进展 |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基本理论 |
2 中医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调整机体功能 |
3 问题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基于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治疗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1 基干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分析技术研究概况 |
2.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复方治疗血疲证的研究实例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
第一节 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及香附四物汤干预作用初步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适宜于气滞血瘀证妇科疾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评价体系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香附四物汤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NEI网络的调控与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香附四物汤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一节 香附四物汤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药动学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香附四物汤在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药动学结果 |
4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的体内代谢研究 |
第一节 香附四物汤在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气滞血瘀证大鼠代谢轮廓及香附四物汤干预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雌激素效应性中药对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概念与分类 |
1.1 雌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
1.2 植物雌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
2 中药在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中雌激素效应性作用 |
2.1 提高机体雌激素水平 |
2.2 激活雌激素受体表达 |
2.3 间接雌激素效应性作用 |
2.4 中药在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3 机制探讨 |
(9)中药复方的抗鸡新城疫作用及其对内分泌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
1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
1.1 非特异性抗病毒作用 |
1.2 特异性抗病毒作用 |
2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途径 |
2.1 直接抗病毒途径 |
2.2 间接抗病毒途径 |
3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 |
3.1 单味抗病毒中药 |
3.2 复方抗病毒中药 |
3.3 抗病毒中药初提物 |
第二章 中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研究进展 |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相互调节 |
1.1 内分泌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2 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1.3 免疫-神经-内分泌之间双向调节环路 |
2 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节 |
2.1 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
2.2 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
2.3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三章 中(兽)药发展前景及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中(兽)药开始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接受 |
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抗鸡新城疫中药复方的初步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制备及材料准备 |
1.2 攻毒用NDV及其EID_(50)测定 |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试验鸡生物安全处理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EID_(50)测定结果 |
2.2 临床症状观察 |
2.3 大体病理变化观察 |
2.4 死亡数和死亡率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初筛方对新城疫病毒人工感染鸡的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仪器、材料及试剂 |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T淋巴细胞转化的变化 |
2.2 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各组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2.4 各组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2.5 各组血清IL-6含量的变化 |
2.6 各期血清T_4含量的变化 |
2.7 各组血清Glu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复方对NDV攻毒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中药复方对NDV攻毒鸡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 中药复方对NDV攻毒鸡内分泌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中药验证方的抗鸡新城疫作用及其对免疫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鸡临床症状观察 |
2.2 各组鸡大体病理变化 |
2.3 各组鸡死亡数和死亡率 |
2.4 各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变化 |
2.5 各组鸡抗体效价的变化 |
2.6 各组鸡血清白介素2的变化 |
2.7 各组鸡血清IFN-γ的变化 |
2.8 各组鸡血清白介素6的变化 |
2.9 各组鸡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 |
2.10 各组鸡血清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验证方对NDV感染的免疫鸡只的保护作用 |
3.2 中药验证方对NDV感染的免疫鸡只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中药验证方对NDV感染的免疫鸡只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中药复方对NDV感染的免疫鸡只内分泌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验证方对鸡人工感染新城疫病毒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数和白细数的变化 |
2.2 白细胞分类的变化 |
2.3 TP、ALB、GLO、CK、LDH、AST、AMY和UA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复方对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中药复方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健脾化湿通络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概况 |
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 |
1.2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
1.3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
2 NEI网络学说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
2.1 NEI网络的双向调节是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重要体现 |
2.2 NEI网络的动态平衡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 |
2.3 中医脾脏是NEI网络的调节中枢 |
3 NEI网络在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3.1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对RA的免疫调节作用 |
3.2 RA免疫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直接作用 |
3.3 神经肽是RA NEI功能环路的基本信号分子 |
4 中医健脾法能有效调节NEI网络功能 |
4.1 健脾单味中药对NEI网络功能的调节 |
4.2 健脾中药复方对NEI网络功能的调节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造模及分组给药 |
1.4 设备与器材 |
1.5 足跖肿胀度 |
1.6 关节炎指数 |
1.7 ELISA检测血清ACTH、CORT、5-HT、DA、IL-10、TNF-α、ET-1、CGRP含量 |
1.8 ELISA法检测脑组织ET-1、CGRP含量 |
1.9 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GR蛋白表达 |
1.10 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血液CD4~+CD25~+Treg表达频率 |
1.11 RT-PCR法检测下丘脑CRHmRNA表达 |
1.12 RT-PCR法检测大脑皮质GRmRNA表达 |
1.13 RT-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细胞Foxp3mRNA表达 |
1.14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胸腺组织Foxp3蛋白表达水平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 |
2.2 各组大鼠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的变化 |
2.3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血清5-TH、DA、ACTH、CORT、IL-10、TNF-a的影响 |
2.4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血清及脑组织ET-1、CGRP的影响 |
2.5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下丘脑GR蛋白表达的影响 |
2.6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下丘脑CRHmRNA表达的影响 |
2.7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大脑皮质GRmRNA表达的影响 |
2.8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血液CD4~+CD25~+Treg表达频率的影响 |
2.9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脾脏细胞Foxp3mRNA表达的影响 |
2.10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胸腺组织Foxp3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1 AA大鼠NEI网络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12 AA大鼠NEI网络各检测指标的分层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依据 |
3.2 新风胶囊的主要组成与方解 |
3.3 实验方法的建立 |
3.4 观测指标的选择理由及意义 |
3.5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的疗效分析 |
3.6 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NEI网络指标的影响 |
3.7 基于NEI网络探讨健脾化湿通络法对AA大鼠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类风湿关节炎NEI网络的变化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黄芪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三:雷公藤治疗RA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着作 |
科研 |
交流学习 |
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探讨中药复方效应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清透法对慢性荨麻疹小鼠NEI网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严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D]. 刘姝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抑郁症调控网络及逍遥散抗抑郁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研究[D]. 卞庆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玛咖对慢性束缚应激致大鼠肝郁模型的影响及其疏肝解郁功效研究[D]. 王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基于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药理作用研究[D]. 王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D]. 张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体内过程研究[D]. 李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雌激素效应性中药对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研究进展[J]. 袁丽超,张永宁,詹瑧,张旭,佟书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03)
- [9]中药复方的抗鸡新城疫作用及其对内分泌免疫指标的影响[D]. 赵彪.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2)
- [10]健脾化湿通络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研究[D]. 汪元.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