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代集装箱船的大型桥吊在天津港应用的技术论证(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儒[1](2021)在《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建设绿色、智慧、安全、专业、高效的港口是全球港口发展的主要趋势。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为绿色智慧港口的重要标志,正在引领港口建设新的变革。无论是像上海洋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样的新建码头,还是像天津港这样由传统码头改造升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始终秉持着绿色、智慧、经济、高效的理念。生产作业自动化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改造升级的核心,通过加大自动化作业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如自动化岸边起重机(Automated Quay Crane,AQC)、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以及自动化轨道吊(Automated Rail-Mounted Gantry,ARMG)等,利用智能调度、远程操控、能耗监测以及安全预警等手段推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应用。此外,从绿色节能的视角,研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的协同调度问题对于提高自动化码头整体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能源消耗,实现码头绿色智慧调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研究重点是自动化作业设备间协同调度优化,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设置目标优先级,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优先级,总作业能耗最小为第二优先级,即在保证码头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兼顾降低能耗的优化目标。通过调整AQC、AGV和ARMG的数量配置关系,突出自动化作业设备间协同调度的重要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研究边界的限定和优化目标的提出。通过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和进出口操作流程进行分析,限定了本文研究的边界,为了突出重点研究自动化作业设备间的协同调度问题,本文将研究边界上限设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装卸船作业,下限设在自动化双轨道吊堆场堆存作业,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总时间最小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展开研究。(2)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体系构建。在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自动化码头作业设备调度的四层结构模型、能效关系模型和逻辑框架模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3)考虑能耗的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与AGV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装卸船设备和水平运输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构建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目标优先级的AQC和AGV的协同调度模型,建模过程中引入AQC中转平台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的是改进二阶段禁忌搜索算法,通过算例实验验证AQC与AGV协同调度模型和二阶段禁忌搜索算法是真实有效的,最终获得兼顾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能耗双重目标的AQC与AGV协同调度优化方案。(4)考虑能耗的AGV和自动化轨道吊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水平运输设备和堆场堆存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构建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目标优先级的AGV和ARMG协同调度模型,建模过程中引入双ARMG相互干扰等约束条件,通过算法对比,选择二阶段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采用算例实验证明AGV和ARMG协同调度模型和二阶段遗传算法在解决该问题上的有效性,最终获得兼顾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能耗双重目标的AGV与ARMG协同调度优化方案。(5)考虑能耗的AQC、AGV和ARMG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装卸船设备、水平运输设备和堆场堆存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设置目标优先级,基于混合流水车间调度理论,构建AQC、AGV和ARMG的集成调度模型,参考混合流水车间调度问题的求解算法,设计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求解该问题,采用自适应步长策略提高嗅觉搜索的寻优能力,同时引入协同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韩宗垒[2](2020)在《集装箱港口泊位计划中的船舶作业时间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泊位是港口重要的资源,合理有效的船舶靠泊计划与提升泊位利用率,提升港口吞吐量,提升港口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泊位计划要先于船舶到港时间和船舶装卸作业计划的制定,同时又受制于船舶到港时间和装卸作业过程,制定有效而合理的泊位计划需要根据船舶到港时间,并在提前预测装卸作业时间的基础上完成,因此重点围绕集装箱船的在港作业时间预测而开展的集装箱船泊位计划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对集装箱船在港作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装卸的过程受到天气、船舶类型、待装卸集装箱量、分配岸桥的数量、岸桥装卸效率、靠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风力会影响岸桥吊具的摇摆幅度,导致岸桥的装卸效率进而降低等。这些影响因素与船舶港口作业时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为此,需要寻找一套有效的预测方法对在港装卸作业时间进行预测。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方法进行了分析,传统的方法用的是待装卸的集装箱量除以岸桥装卸效率进行作业时间的预测,该方法存在预测精度低,灵活性差的缺点。而在解决非线性关系问题方面,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建模能力,因此选择BP神经网络构建集装箱船舶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将影响作业时间的因素作为模型的输入,将集装箱船舶港口作业时间作为模型的输出。在模型构造过程中发现采用梯度下降降法进行训练学习的BP神经网络存在着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为了克服BP神经网络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提出用遗传算法和L-M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得到GA-BP神经网络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利用天津港船舶港口作业数据分别在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的集装箱船舶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和GA-BP神经网络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上进行训练学习,用验证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用传统的作业时间预测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和GA-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所得到的船舶作业时间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5%,3.4%,1.2%,由此得出优化后的GA-BP神经网络集装箱船舶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的结论。将传统方法和GA-BP预测模型预测的船舶作业时间应用到泊位计划中,发现根据传统方法的预测值制作的泊位计划模型出现了船舶“推动态”和泊位资源空闲时间长的现象。而通过GA-BP神经网络预测值制作的泊位计划避免了船舶“推动态”和泊位资源空闲时间长的现象,达到提高泊位利用率的效果,所提出的方法对泊位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岳[3](2020)在《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分析》文中提出集装箱运输是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它改善了传统运输方式中集约化程度低、系统性差和附加值低的不足,对提升水路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是运输领域革命性的成果。随着这种运输方式优势的不断显现,运输货物集装箱化逐渐成熟并成为世界海运的主流。天津港是我国最早开始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港口之一,素有中国内陆“集装箱摇篮”的称号。近年来天津港集装箱业务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集装箱运输已经成为推动天津港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为进一步推动天津港更好发展,近年来天津港提出了“优先发展集装箱”的战略,决定以集装箱业务发展为龙头,推动港口规模平稳增长。2013年,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给天津港发展集装箱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凭借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天津港“优先发展集装箱”战略的发展契机,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增长速度开始加快,集装箱航线密度也逐年增加。随着这些新开辟的集装箱航线投入运营,天津港集装箱航线的密度不断增加。2019年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30条,每月航班550余班。然而,当前世界航运仍然处于低迷期,是否在开辟新航线时有些出现不考虑腹地规模及货运量规模,盲目开辟航线的现象,当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的密度到达怎样的一个程度,当前天津港腹地货源能否满足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的增长,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引入耦合模型,对2010年至2018年间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之间的耦合度进行测算,研究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间是否协调发展,找出当前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之间所处的耦合阶段。结果发现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之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2010年到2018年,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除了 2017年和2018年这两个年份是勉强协调之外,其他年份均处于轻度失调或者濒临失调的状态。第二、货运需求发展滞后。天津港货运需求自2011年以来一直落后于集装箱航线密度的发展。特别是在2011年、2014年和2016年,货运需求发展水平下降明显,严重滞后于集装箱航线密度的发展。第三、2010年至2018年,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综合发展水平增长很快,其增长速度远高于货运需求的增长速度。针对上文所述的这些分析出的问题,从提高耦合协调度、提高港口竞争力和把握政策方向三个层面对如何促进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之间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对促进天津港合理开辟集装箱航线,协调天津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红[4](2019)在《中国朝“世界强港”目标千帆竞发》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海运因为具有运量大、运费低和货物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运输总量中,有高达80-90%是通过海洋运输的。而与海运匹配的港口行业愈发显得重要。港口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行业,行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
唐剑文[5](2019)在《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及泊位排队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港口集装箱运输对促进我国在全球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显着。集装箱码头作为集装箱陆海运输的重要枢纽,在港口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能力大小、合理布局将直接决定了港口的运行效益等。但是受限于吞吐量的增长、港口泊位能力差异、港口设施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港口经常性会频发“排队”现象,增添港口运营成本的负担。如何科学地对港口泊位系统进行分析,解决排队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港口运营需要优化的重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港口排队、泊位分析的文献总结可知,港口排队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构建排队最优化,解决排队长度带来的港口负担,而针对于集装箱吞吐量与港口设施如何合理匹配缺少研究。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本文首先采用相关预测模型对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进行趋势预测;然后分析港口泊位的进出口流程,通过对天津港(以下简称TJG)集装箱码头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满足相关假设的基础上,运用排队论相关理论构建符合分布规律的排队模型,并以港口运营成本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包编程计算,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文中构建的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港口最佳的泊位数量,考虑到港口在实际运营中短期内是无法增建泊位的,本文也提供了泊位能力参数的计算方法,对合理、有效地利用港口现有泊位提供参考。同时基于未来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的预测值,计算出相关泊位能力参数,为港口的运营发展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路,即增建泊位或调整泊位能力参数。最后,通过对港口泊位排队模型的敏感因子进行分析,指出未来港口运营发展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于跃[6](2019)在《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天津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外代)成立于1953年,由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和天津港集团合资成立。经过初期的垄断经营以及船代市场放开后的市场化经营,天津外代目前在天津港的船舶代理市场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尤其在班轮代理业务具备很强的竞争力。2017年,天津外代总计代理船舶1662艘次,代理集装箱382万标箱,超过第二名天津外运和第三名振华船代的总和,占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达到25%。然而随着船舶代理市场的逐步放开,尤其是2018年取消船代企业外资占股不得超过50%的限制后,进入天津港船舶代理市场的企业类型逐步增多,天津外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船舶代理行业的较高利润空间也逐步被挤压。加上天津外代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过度依赖班轮代理核心业务、业务量依赖于天津港吞吐量高低、营收及利润增长乏力等问题,天津外代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环境。在此背景下,天津外代有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品牌形象、客户等资源优势,针对船舶代理核心业务进行转型,从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本文重点研究了内外部环境变化条件下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相关问题,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旨在为天津外代以及其他同类型船舶代理企业实际的船舶代理核心业务转型提供参考性建议。首先,介绍本文研究意义及背景,对国内外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综述,进一步指出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其次,介绍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两部分;第三,分析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的内部环境,包括公司简介、经营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同时采用PEST方法分析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并给出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为其转型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第四,在提出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思路、定位及目标的基础上,给出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的重点方向,包括由传统业务经营向积极拓展新业务转变、由客户需求驱动向主动挖掘客户需求方向转变、由线下经营为主模式转变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OAO模式、由传统的船舶代理服务商向全程物流服务商转变、由仅提供物流服务向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转变等五方面;最后,提出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以保证转型策略的顺利实施。
张彪[7](2019)在《岸桥门腿双联系梁加高技术》文中认为为能适应全球船舶大型化的要求,对码头原有岸边桥式起重机的起升高度进行加高,采用门腿增加双侧联系横梁、配合8台液压提升油缸的顶升工艺对设备门腿进行加高,达到增加设备起升高度的目的。
张丽梅[8](2014)在《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港口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塑造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世界港口大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之首。受全球化影响,港口规模急剧扩张,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港口大国向港口强国的转型,推动港口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加强港口空间组织与布局规律的研究,以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优化港口土地利用。论文采用“格局-过程-机制-优化”分析方法,对港口的空间形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以及优化控制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港口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全球化是港口体系重组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未来应加强区域化对港口体系与港口物流网络整合作用的研究,加强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港口中的应用研究,并亟待开展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研究。同时围绕港口的空间属性开展图解评述,指出现有研究成果港口体系模型多于港口单体模型,有必要深入港口内部,对港口空间组织与布局规律进行研究,以完善港口用地优化的空间模型方法。通过国内外7大着名港口案例剖析,对港口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特点进行总结,指出港口空间结构为主辅结构,码头岸线是港口空间组织的重要要素,常见的港口形态有:带形结构、组团结构以及“T”形+组团混合结构3种。港口用地随港口代际功能的演化而演化,用地类型趋于多元,结构比例接近城市用地构成,港城一体化趋势明显。港口空间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技术进步因素、产业经济因素、城市发展因素和运营管理因素,其中后3者规划可控,是优化控制的切入点。论文认为港口区域化、柔性化、生态化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港口区域化理论、第四代港口理论、港口产业集群理论、港城一体化理论是指导未来港口发展的4大基本理论,分别影响着港口物质储运物流系统、港城产业系统和集疏运交通系统的布局,并推动着港口朝着网络化、垂直化以及集约化方向发展。未来天津港要重视无水港对港口空间和用地的重构作用,加强港城一体化建设。
刘敏[9](2014)在《基于成本模型的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效益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全球经济贸易飞速发展,自1956年第一艘集装箱船诞生,到2014年1.9万标箱船的出现,近60年来,集装箱船也不断随运输量增加而大型化,其发展的直接动因源自规模经济效益,但如何用好超大型乃至巨型集装箱船,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规模经济,引起了航运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上述背景下,从三大方面研究探讨其的规模经济效益。首先,理论知识作为研究内容的铺垫。本文根据研究内容,将理论知识分为两大部分研究,一是对规模经济理论的归纳,主要介绍其内涵及特性;二是对集装箱船运输概述,不仅介绍其大型化发展里程、成因、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影响,且总结其规模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成本的结构特征,为定量分析做铺垫。其次,定量分析作为研究内容的核心。本文依据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从成本角度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考虑船舶海上成本及在港成本,并集中分析与船舶规模密切相关的成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公式,利用新数据,修正并构建相关模型,并对不同航线里程上的不同船型进行应用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归纳策略及结论作为研究内容的落脚点。本文将上述研究内容最后落脚到为我国发展建言献策。一是从港口、市场及集疏运体系方面分析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其发展策略。二是在文章最后,总结本文结论,并提出关于该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邓玉明[10](2012)在《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逐渐成为衡量一个港口市场竞争实力的主要标志。对影响集装箱码头船舶作业效率的有效分析,是集装箱码头提高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船舶载箱量增多,为加快船舶周转,降低集装箱运输成本,船公司要求其船舶挂靠的港口要有较高的船舶作业效率,以便缩短船舶在港作业的时间。因此,码头作业效率为船公司和码头经营商所重视,提高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成为港口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之一。船舶的作业效率是码头综合能力的体现映,单个子系统的高效率并不能有效提高码头作业效率,单个子系统的低效率又会减低码头作业效率。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效率与船舶大小及集装箱积载质量、岸桥及配合作业的拖车以及堆场作业场桥的性能与数量、司机操作水平、堆场布置、管理水平与堆存的能力、作业线安排与配载计划水平等密切相关,体现码头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本文针对船舶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子系统对船舶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逐一的分析。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各个系统能否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管理好各个系统的作业流程,减少船舶在港的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是集装箱码头行业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港口集装箱码头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断对集装箱船舶的装卸效率进行研究,对集装箱码头各个系统的通过能力进行分析。目前集装箱港口之间竞争比较激烈,目的就是为了让船公司的船舶在本港挂靠。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高服务质量,而提高船舶作业效率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工作的高效率化是企业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港口业务中,高效率的装卸,能使企业获得效益上的提高。并且集装箱航运贸易在我国航运产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乃至在我国整体经济贸易的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的现实意义。
二、第四代集装箱船的大型桥吊在天津港应用的技术论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代集装箱船的大型桥吊在天津港应用的技术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考虑能耗的集装箱码头调度的相关研究 |
1.3.2 AQC与AGV协同调度的相关研究 |
1.3.3 AGV与ARMG协同调度的相关研究 |
1.3.4 AQC、AGV与ARMG集成调度的相关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结构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体系构建 |
2.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分析 |
2.1.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 |
2.1.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出口作业流程 |
2.1.3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必要性分析 |
2.2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结构模型 |
2.3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关系模型 |
2.3.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能耗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能效关系模型 |
2.4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框架模型 |
2.4.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目标 |
2.4.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决策变量 |
2.4.3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约束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与AGV协同调度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 |
3.2.1 符号定义 |
3.2.2 建立模型 |
3.3 模型求解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介绍 |
3.4.2 算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能耗的AGV与自动化轨道吊协同调度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构建 |
4.2.1 符号定义 |
4.2.2 建立模型 |
4.3 求解算法 |
4.3.1 编码和解码 |
4.3.2 交叉与变异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考虑能耗的AQC、AGV与 ARMG集成调度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符号定义 |
5.2.2 建立模型 |
5.3 求解算法 |
5.3.1 编码 |
5.3.2 种群初始化 |
5.3.3 基于适应步长的嗅觉搜索 |
5.3.4 视觉搜索 |
5.3.5 全局协作机制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集装箱港口泊位计划中的船舶作业时间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安排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泊位计划概述 |
2.2 神经网络 |
2.2.1 人工神经网络 |
2.2.2 BP神经网络 |
2.2.3 BP神经网络算法 |
2.2.4 BP神经网络常用学习算法 |
2.2.5 BP神经网络常用激励函数 |
2.2.6 BP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 |
2.3 遗传算法 |
2.3.1 遗传算法概述 |
2.3.2 遗传算法基本要素 |
2.3.3 遗传算法的执行步骤 |
2.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3 泊位计划业务分析 |
3.1 集装箱港口泊位作业系统构成要素 |
3.2 集装箱港口泊位作业系统 |
3.3 泊位计划业务模型 |
3.4 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 |
3.4.1 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常用预测方法 |
3.4.2 集装箱船舶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概述 |
3.5 本章小结 |
4 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 |
4.1 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的影响因素 |
4.2 BP神经网络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预测模型 |
4.3 遗传算法、L-M优化BP神经网络 |
4.3.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过程 |
4.3.2 L-M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4.4 本章小结 |
5 预测模型在泊位计划模型中的应用分析 |
5.1 案例分析 |
5.1.1 船舶港口作业信息表 |
5.1.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5.1.3 实验对比分析 |
5.2 预测模型在泊位计划业务模型中的应用分析 |
5.2.1 传统方法和预测模型预测船舶港口作业时间 |
5.2.2 集装箱船港口作业时间在泊位计划模型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集装箱航线研究综述 |
1.2.2 货运需求研究综述 |
1.2.3 耦合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集装箱航线概述 |
2.1.1 集装箱运输概述 |
2.1.2 集装箱航线的基本要素 |
2.1.3 集装箱航线网络的分类 |
2.2 货运需求概述 |
2.2.1 货物运输需求的定义 |
2.2.2 影响水运货物运输需求的因素 |
2.2.3 货物运输需求分析方法 |
2.3 耦合理论基础 |
2.3.1 耦合 |
2.3.2 耦合度 |
2.3.3 耦合协调 |
2.4 集装箱航线密度和货运需求的耦合基础 |
3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与货运需求现状分析 |
3.1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发展现状 |
3.1.1 集装箱航线OD流 |
3.1.2 集装箱航线特征 |
3.2 天津港货运需求现状 |
3.2.1 天津港腹地范围 |
3.2.2 天津港腹地经济发展水平 |
4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系统耦合模型构建 |
4.1 港口集装箱航线密度测算与货运需求评价体系构建 |
4.1.1 港口集装箱航线密度测算体系 |
4.1.2 港口货运需求评价体系构建 |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熵值法 |
4.2.2 综合发展水平 |
4.2.3 耦合度模型 |
4.2.4 协调度模型 |
4.2.5 同步性 |
4.3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度测算 |
4.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4.3.2 评价指标权重 |
4.3.3 耦合协调度测算 |
4.4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度分析 |
4.4.1 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4.4.2 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3 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同步性分析 |
4.5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发展问题总结 |
4.5.1 集装箱航线密度增长过快 |
4.5.2 货运需求发展滞后 |
4.5.3 耦合协调度低 |
5 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协调发展建议 |
5.1 提高耦合协调度 |
5.1.1 降低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增长速度 |
5.1.2 拓展天津港腹地内陆网络和一体化服务产业链 |
5.2 提高港口竞争力 |
5.2.1 提升港口软实力与硬实力 |
5.2.2 优化天津港集疏运系统 |
5.3 把握政策方向 |
5.3.1 对接“—带一路”倡议 |
5.3.2 坚定“集装箱优先发展”战略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朝“世界强港”目标千帆竞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5)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及泊位排队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研究 |
1.2.2 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研究 |
1.2.3 港口泊位排队问题研究 |
1.2.4 研究问题总结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集装箱码头基本简介 |
2.2 集装箱海铁联运概述 |
2.2.1 集装箱海铁联运概念 |
2.2.2 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流程 |
2.2.3 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
2.2.4 集装箱海铁联运问题分析 |
2.3 排队论基本理论 |
2.3.1 排队系统基本组成部分 |
2.3.2 排队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
2.3.3 排队模型的分类 |
2.3.4 排队问题的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3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分析 |
3.1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思路 |
3.2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模型 |
3.2.1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
3.2.2 灰色预测模型 |
3.2.3 贝叶斯模型预测 |
3.2.4 组合预测模型 |
3.3 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 |
3.3.1 指数平滑预测 |
3.3.2 灰色预测 |
3.3.3 贝叶斯预测 |
3.3.4 组合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港口泊位排队服务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的目的与假设 |
4.1.1 模型构建的目的 |
4.1.2 模型假设 |
4.2 基于进口流程的泊位排队模型 |
4.2.1 进口排队论模型 |
4.2.2 模型求解方法 |
4.3 基于出口流程的泊位排队模型 |
4.3.1 出口排队论模型 |
4.3.2 模型求解方法 |
4.4 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 |
4.4.1 模型原理 |
4.4.2 模型公式 |
4.5 相关泊位能力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TJG基本情况简介 |
5.2 进出口排队模型求解 |
5.2.1 基础数据准备 |
5.2.2 进口排队模型求解 |
5.2.3 出口排队模型求解 |
5.3 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求解 |
5.3.1 相关系数计算 |
5.3.2 模型计算 |
5.3.3 泊位能力参数计算 |
5.4 TJG未来泊位优化研究 |
5.4.1 优化研究假设 |
5.4.2 优化研究计算 |
5.4.3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2 船舶代理内涵及相关理论 |
2.1 船舶代理内涵 |
2.1.1 船舶代理及船舶代理人概念 |
2.1.2 船舶代理分类 |
2.1.3 船舶代理企业特点 |
2.2 业务转型内涵 |
2.2.1 业务转型概念 |
2.2.2 业务转型种类 |
2.2.3 业务转型目的 |
2.2.4 业务转型策略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战略管理理论 |
2.3.2 PEST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环境及必要性分析 |
3.1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3.1.1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经营现状 |
3.1.2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
3.2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必要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制定 |
4.1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总体思路 |
4.1.1 船舶代理业务转型总体思路 |
4.1.2 船舶代理业务转型定位及目标 |
4.2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重点 |
4.2.1 由船舶代理核心业务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 |
4.2.2 由客户需求驱动向主动挖掘客户需求方向转变 |
4.2.3 由线下经营为主模式转变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OAO模式 |
4.2.4 由传统的船舶代理服务商向全程物流服务商转变 |
4.2.5 由仅提供物流服务向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转变 |
4.3 本章小结 |
5 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实施保障 |
5.1 争取天津港集团和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支持 |
5.2 优化组织结构以适应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的需要 |
5.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力新的品牌优势建立 |
5.4 继续深入实施人力资源3PTS管理体系 |
5.5 全面识别风险来源并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
5.6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岸桥门腿双联系梁加高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施背景 |
1.1 集装箱船舶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 天津港大型船舶作业现状 |
1.3 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大型船舶作业现状 |
2 岸桥加高的必要性 |
2.1 提升天津港接卸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能力 |
2.2 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
2.3 提升五洲码头竞争力 |
2.4 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减少经济损失 |
3 岸桥门腿加高改造方案 |
3.1 改造内容 |
3.2 核算内容 |
3.3 施工工艺和方案 |
3.3.1 桥吊加高技术方案 |
3.3.2 桥吊加高涉及的主要改造工作 |
3.3.3 桥吊提升方案 |
3.3.3. 1 整体提升时所需配备的液压提升油缸等提升设备 |
3.3.3. 2 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 |
3.3.3. 3 提升设备安装 |
4 结语 |
(8)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港口空间与用地优化研究综述 |
1.2.1 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研究概述 |
1.2.2 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1.2.3 港口空间与用地研究展望 |
1.3 研究方案及方法探寻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港口与用地相关理论 |
2.1 必要概念及内涵 |
2.1.1 港口及相关概念内涵 |
2.1.2 土地利用及相关概念内涵 |
2.2 港口功能演变与布局理论 |
2.2.1 港口功能演变与代际划分 |
2.2.2 现代港口理论及发展新趋势 |
2.2.3 港口功能与用地的对应关系 |
2.3 区位理论与港口功能区位选择 |
2.3.1 区位理论的发展演变 |
2.3.2 应用区位论之港口区位研究 |
2.4 土地利用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1 土地利用学 |
2.4.2 土地利用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
2.4.3 土地利用优化内容及方法 |
第三章 国内外港口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 |
3.1 港口案例与基本参数比较 |
3.1.1 港口案例遴选 |
3.1.2 港口基本情况 |
3.1.3 基本技术参数比较 |
3.2 港口空间格局与组织特点 |
3.2.1 规划中的港口 |
3.2.2 港城空间关系 |
3.2.3 港口空间模型 |
3.2.4 港口空间组织规律 |
3.3 港口土地利用与用地变化 |
3.3.1 港口土地利用 |
3.3.2 港口用地变化分析 |
3.4 港口空间与用地布局特点 |
3.4.1 港口布局特点 |
3.4.2 布局特点异同分析 |
第四章 港口演化与空间组织机制 |
4.1 基于案例的港口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
4.1.1 港口演化 |
4.1.2 港口演化驱动因素 |
4.2 港口操作流程与空间组织 |
4.2.1 船舶进出港过程 |
4.2.2 客货装卸、存储、分运过程 |
4.2.3 操作单元空间组织 |
4.2.4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 |
4.3 港口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 |
4.3.1 自然地理因素 |
4.3.2 技术进步因素 |
4.3.3 产业经济因素 |
4.3.4 城市发展因素 |
4.3.5 运营管理因素 |
第五章 港口发展新趋势与空间优化模型 |
5.1 第四代港口与用地变化 |
5.1.1 第四代港口及港口发展新趋势 |
5.1.2 第四代港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
5.1.3 第四代港口用地变化分析 |
5.2 无水港与港口用地趋势 |
5.2.1 无水港物流分析与功能层次 |
5.2.2 无水港内部功能组织 |
5.2.3 无水港对港口的反作用机制与空间重构 |
5.2.4 区域化阶段港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
5.3 港口空间组织优化模型 |
5.3.1 港口空间区域整合的网络优化模型 |
5.3.2 基于港城一体的交通网络优化模型 |
5.3.3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紧凑协作优化模型 |
5.3.4 港口再生与滨水空间优化模型 |
5.4 优化模式对用地的影响与要求 |
5.4.1 港口码头用地 |
5.4.2 仓储物流用地 |
5.4.3 临港工业用地 |
5.4.4 集疏运交通用地 |
5.4.5 其他 |
第六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优化实证研究 |
6.1 天津港概况 |
6.1.1 基本情况 |
6.1.2 演变历程 |
6.1.3 规划中的港口 |
6.2 土地使用现状 |
6.2.1 现状概要 |
6.2.2 土地管理现状 |
6.2.3 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
6.3 现状用地综合效益评价 |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2 指标权重确定 |
6.3.3 评估过程 |
6.3.4 评价结论与建议 |
6.4 规划用地约束条件分析 |
6.4.1 既有规划约束评述 |
6.4.2 各港区潜力提升方向 |
6.5 天津国际化港口用地优化建议 |
6.5.1 港城空间区域整合的用地优化建议 |
6.5.2 港城一体化交通系统优化建议 |
6.5.3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用地优化建议 |
6.5.4 港口再生与滨水空间优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中国古代航运大事简表(到公元1840年止) |
附件 2:2000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50位 |
附件 3:2013年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 |
附件 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
附件 5:城乡用地分类与代码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9)基于成本模型的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有关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 |
1.2.2 国内外有关集装箱船舶的规模经济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规模经济理论及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概述 |
2.1 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
2.1.1 规模经济的基本内涵 |
2.1.2 规模经济的特性 |
2.2 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概述 |
2.2.1 发展历程 |
2.2.2 大型化的成因 |
2.2.3 发展现状及趋势 |
2.3 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利弊 |
2.3.1 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有利影响 |
2.3.2 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不利影响 |
第3章 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效益分析 |
3.1 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
3.1.1 货源因素 |
3.1.2 港口因素 |
3.1.3 航线因素 |
3.1.4 船舶航速 |
3.2 集装箱运输的成本分析 |
3.2.1 集装箱运输的相关成本 |
3.2.2 集装箱运输的成本分类 |
3.2.3 集装箱运输的成本结构及特征 |
第4章 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成本模型 |
4.1 集装箱船舶最佳规模的成本模型 |
4.1.1 成本模型 |
4.1.2 模型假设 |
4.1.3 模型要素分解及计算 |
4.1.4 应用分析 |
4.2 结论 |
第5章 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分析 |
5.1 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5.1.1 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现状 |
5.1.2 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 |
5.1.3 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体系的现状 |
5.2 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策略 |
5.2.1 合理掌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发展速度 |
5.2.2 实施航运联盟 |
5.2.3 发展港航信息技术 |
5.2.4 加快枢纽港投资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集装箱码头的起源和背景 |
1.2 国外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
1.2.1 集装箱船舶的发展 |
1.2.2 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结构 |
1.2.3 集装箱港口的发展 |
1.2.4 国外集装箱港口的发展趋势 |
1.2.5 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发展 |
1.3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
1.3.1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发展 |
1.4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影响因素 |
2.1 一般的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因素 |
2.2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影响因素的特殊性 |
2.2.1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闸口的特殊性 |
2.2.2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堆场的特殊性 |
2.2.3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泊位的特殊性 |
2.2.4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单船的特殊性 |
第3章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闸口系统和堆场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3.1 闸口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闸口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3.3 堆场系统存在的问题 |
3.4 堆场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第4章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和单船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4.1 泊位系统存在的问题 |
4.2 泊位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4.3 单船系统存在的问题 |
4.4 单船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第5章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机械系统和其他因素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5.1 机械系统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5.2 其他因素对船舶装卸效率的影响 |
第6章 提高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措施 |
6.1 闸口系统的解决措施 |
6.2 堆场系统的解决措施 |
6.3 泊位系统的解决措施 |
6.4 单船系统的解决措施 |
6.5 机械系统的解决措施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第四代集装箱船的大型桥吊在天津港应用的技术论证(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D]. 赵倩儒.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集装箱港口泊位计划中的船舶作业时间预测模型研究[D]. 韩宗垒.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天津港集装箱航线密度与货运需求耦合分析[D]. 王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中国朝“世界强港”目标千帆竞发[J]. 孟红. 党史文汇, 2019(07)
- [5]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及泊位排队论模型研究[D]. 唐剑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天津外代船舶代理业务转型策略研究[D]. 于跃.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7]岸桥门腿双联系梁加高技术[J]. 张彪. 港口科技, 2019(02)
- [8]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D]. 张丽梅. 天津大学, 2014(08)
- [9]基于成本模型的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效益研究[D]. 刘敏.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9)
- [10]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船舶装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 邓玉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