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致小儿过敏反应一例

鱼腥草致小儿过敏反应一例

一、鱼腥草致小儿变态反应1例(论文文献综述)

奉美华[1](2021)在《通窍散结方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通窍散结方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提供辨证思路及方向。方法收集并选取2020.07-2021.02期间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儿科门诊年龄为3-10岁诊断为腺样体肥大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临床运用徐辉甫教授自创通窍散结方治疗及随访12周,观察并统计分析其治疗不同疗程(2周、4周、8周、12周)后临床症状及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本研究33例患儿,男性22例,女性11例,男:女=2:1。年龄范围为3-10岁,平均年龄5.90±2.03岁。对年龄与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中医积分分布在4-8分之间,其中积分为7分者13例(39.39%);积分6分者12例(36.36%);积分8分者6例(18.18%);积分为4分、5分者2例(6.06%)。治疗前病情属于轻度者0例,中度14例(42.42%),重度19例(57.58%)。治疗前33例患儿的腺样体积堵塞后鼻孔均大于50%,其中腺样体体积属III度者共21例(63.64%),属IV度者共12例(36.37%)。33例患儿中气血瘀阻证15例(45.45%);肺脾气虚证13例(39.40%);痰凝血瘀证5例(15.15%);肺肾阴虚证0例(0.00%)。33例患儿中,三大主症中以鼻塞及夜间打鼾症状最为多见,分别33例,占100%;张口呼吸28例,占90.91%。对合并症分析中,咽扁桃体肿大者14例(42.42%);纳差者8例(24.24%);夜寐不安4例(12.12%);汗证者4例(12.12%);便秘者3例(9.09%);遗尿者1例(3.03%)。(2)疗效结果:33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在疗程2周、4周、8周、12周时,总有效率分别为42.42%、66.67%、87.88%、93.94%。(3)不同疗程的疗效比较:与疗程2周相比,疗程4周、8周、12周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与治疗疗程4周相比,疗程8周总有效率优于治疗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症积分疗程比较:鼻塞、睡眠打鼾、张口呼吸三大主症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不同疗程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鼻塞程度积分在疗程2周、4周、8周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12周与8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夜间打鼾程度积分在疗程2周、4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程4周、8周、12周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张口呼吸程度积分在疗程2周、4周、8周、12周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症候积分疗程比较:三大主症总积分在治疗前与治疗不同疗程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经过12周治疗后,患儿腺样体体积Ⅰ度、Ⅱ度的例数较治疗前相比分别增加1例及6例;腺样体体积属III度、Ⅳ度的患儿例数较治疗前分别减少5例及2例。(7)相关性分析:经过12周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治疗的疗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治疗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治疗疗效比较,年龄在[3,5)岁范围的疗效优于年龄段[5,7)岁,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年龄段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程度与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散结方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疗效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陆玮[2](2021)在《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对比性研究,以临床确有疗效的加味五虎汤为研究对象,以发热程度、咳嗽发作频次、咳痰量色质、肺部体征、胸部影像学、中医证候总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为次要观察指标,肝肾功能十一项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其疗效,为临床上更好地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提供客观依据,最终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疾病病程的目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病区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诊断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2.5g/bid联合阿奇霉素0.5g/qd静脉滴注抗感染,盐酸氨溴索30mg/tid 口服化痰,必要时(体温≥39℃)予散利痛(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450mg口服退热。而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案如下:西药治疗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并额外每日早晚口服加味五虎汤共一剂。研究共观察1个疗程,即10天。本次课题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0天对两组患者的发热、咳嗽咯痰、胸闷痛等主症及口干、便秘、气喘、食欲不振及肺部啰音等次症进行评分,并分别计算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在治疗后进行综合疗效评判。在疗程前后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进行测定,以评估其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各单项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有效。其中,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咳痰、胸痛以及口干、大便干结、腹胀、食欲不振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经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上一时间点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第3、7、10天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其中,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在第7、10天更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1)。3、根据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对照组有效率81.09%,治疗组有效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第10天)两组患者WBC、PLR、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经分析,差异有意义(P<0.01)。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第10天)两组患者PCT、IL-6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血清学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可快速有效改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临床症状,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缓解速度更快,临床效果更佳。同时,加味五虎汤还可通过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促进患者临床恢复。本课题肯定了加味五虎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加味五虎汤在临床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客观依据。

陈梦瑞[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别探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R)相关文献中的用药规律;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AR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明确中药复方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的确切疗效;总结任勤教授临床辨证治疗儿童AR用药规律及“药-证”“药-量”的潜在关联,进一步探讨“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法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检索各中文电子数据库建库伊始至2019年3月17日中药治疗儿童AR的相关文献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别分析儿童AR内服、外用中药处方用药规律,用Tableau 2019.4、Word Art等软件对纳入研究地区、证型分布及行业标准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从文献数据挖掘纳入研究中进一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AR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近期临床有效率/显效率、鼻部症状(喷嚏、鼻塞、鼻痒、流涕)/体征积分、复发率及远期有效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并用Stata14.0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文献数据挖掘和Meta分析所得药物、证型及临床表现信息为参考,利用Access2010建立“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数据录入系统”,筛选、整理并录入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任勤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门诊病历资料,联合应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Modeler 18.0、Tableau 2019.4总结任勤教授治疗儿童AR用药规律及“药-证”“药-量”的潜在关联,进一步探讨“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儿童AR的临床应用经验。结果:文献研究部分纳入合格文献199篇,其中儿童变应性鼻炎内服中药相关文献158篇、外用中药52篇(其中内服中药联合外用中药11篇),共涉及内服中药处方177首、外用中药处方44首、中成药18种;对筛选出的内服、外用处方分别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均以辛味、温性、肺经药为主。Meta分析最终纳入合格文献20篇,涉1719例患儿,其中观察组879例,对照组840例。对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进行改良Jadad评分,结果显示2项为4分,18项为0~3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近期临床有效率/显效率、喷嚏/鼻塞/流涕症状积分、复发率及远期有效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鼻痒、鼻部体征积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术经验传承部分纳入任勤教授门诊67例AR患儿122个具有辨证研究价值的诊次记录,其中急性期36份、迁延期86份(病情分级属轻度者28份,中-重度者94份);122张处方共涉中药119味,总体用药以辛味、温性、肺经药物为主,且苦味、寒凉、肝经药物使用比例较相应文献内服处方挖掘结果高;总体使用率大于50%的前10味常用药依次为苍耳子、辛夷、黄芩、薄荷、白芷、防风、桂枝、石菖蒲、杏仁、鱼腥草,核心药物为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任师在儿童AR治疗过程中强调风、痰、瘀三邪的对症治疗,其中风药、祛痰药临床总体使用率达100%,活血药临床总体使用率达65.57%;常用药用量为3-10g,部分矿物介类重质药用量为10-25g,药物具体用量与患者因素(年龄、病情轻重、疾病分期)密切相关。结论: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儿童AR组方多以宣肺通窍为主,其中内服处方用药侧重于甘温并用、肺脾同治,外用侧重于辛温行散、透表达里;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儿童AR临床总体疗效高于单纯应用阳性西药。学术经验传承结果体现任师临床治疗儿童AR寒温平调,辛苦并用、辅以甘缓的用药特点,凸出任师治肺为主、并调气血的用药理念;任师总以“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儿童AR,急性期风寒、风热2证侧重“疏风通窍”,迁延期寒热错杂、痰瘀阻络、脾虚肝旺、肺脾气虚4证侧重“搜风消痰通络”,并辨证予以清热、补虚药。

赵晶晶[4](2020)在《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辨治鼻部疾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医案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研究等形式,使模糊化、复杂化的临床数据能够清晰明确,发掘其学术观点在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影响下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医鼻部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1)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目前鼻部疾病诊治研究现状,并汇总耳鼻喉科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及陈小宁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现状。(2)采用Medcase V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陈小宁教授2016年-2019年临床诊疗鼻部疾病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对符合标准的1066例(变应性鼻炎200例,鼻出血200例、慢性鼻炎200例、慢性鼻窦炎200例、腺样体肥大200例、鼻息肉66例)初诊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症状、证素、舌脉、方药等内容,结合陈小宁教授的临证经验对其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3)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陈小宁教授从病名、证型(证素)、治法、用药、学术传承等方面的观点并进行讨论。结果:(1)鼻部疾病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即多有脏腑虚损兼夹邪实、表邪为多;(2)鼻鼽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核心方:黄芪、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细辛、辛夷、炒苍耳子、柴胡、徐长卿、甘草。鼻渊核心证素:湿热、脾虚、肺虚,核心方:(一):广藿香、佩兰、夏枯草、白芷、薄荷、陈皮、鱼腥草;(二):炙黄芪、麸炒白术、桂枝、白芷;方一、方二可作为两个证型的两组核心用方,面对兼夹证,亦可作为君方、臣方,两者相伍,治疗虚实夹杂证。鼻窒核心证素:肺虚、脾虚,核心方:炙黄芪、太子参、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辛夷、柴胡、薄荷、甘草。鼻衄核心证素:肺热,核心方:蜜桑白皮、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夏枯草、焦栀子、牛膝、白茅根、藕节。小儿鼾眠核心证素:痰湿,核心方:陈皮、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净山楂、白芷、炒苍耳子、夏枯草、柴胡、桔梗、甘草。鼻痔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湿热,核心方:(一)黄芪、防风、麸炒白术、白芷、辛夷、细辛、炒苍耳子、甘草;(二)广藿香、佩兰、黄芩、鱼腥草、夏枯草、白芷、辛夷。结论:(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医药治疗鼻部疾病具有优势及特色,临床受众广,并发现本研究属于首次采用临床大样本医案数据挖掘及名中医访谈范式对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尝试,能更全面的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2)鼻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可以对其作为一个大门类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性用药;主症、证素、药物间存在单项、多列单项及双向关系,角药、药对、组合用药的明确对于临床鼻科用药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频数法、关联规则法、方剂K-均值法均可得到核心方,以方剂K-均值法所得出的结果更为丰富,核心方组成药物不仅受高频次使用影响、亦受集内、集外关联的影响,故方剂K-均值法的研究结果是对前两种算法的验证,并发现吾师关于鼻部疾病的辨证治疗存在专病专方;(4)名中医访谈研究中,关于鼻部疾病的诊治及学术传承,所获得的陈小宁教授的自我总结对客观研究结果进行了有力的说明、补充及更正。

刘艳[5](2018)在《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综合分析,了解这一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现导致儿童ADR的重要因素,开展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关联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监部门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儿童ADR报告(市北区与四方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上报的0-14岁儿童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报告来源、上报人员职业;患儿一般情况、患儿的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评价、转归及影响。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及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三种方法对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信号数据挖掘。结果:1.6岁以下儿童为ADR/ADE高发人群(72.48%);涉及的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最多(63.21%);给药方式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82.14%),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占比分别是54.19%、17.73%、4.7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30分钟内(39.63%)。2.新的、严重的ADR/ADE79例(14.50%),严重报告比9.91%;6岁以下儿童为新的和严重的ADR/ADE高发人群(68.36%);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最多(69.62%);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占比分别为:35.44%、18.99%、12.66%;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多发生在3天内(68.35%)。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居多,分别占比:22.33%、14.56%、10.68%。合并用药多为1-2种。3.对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报告占报告总数的24.03%,不合理用药类型涉及6个方面,以用量用法不适宜最多,占76.47%,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类别分布中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最多占81.40%;对ADR/ADE报告中涉及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说明书中儿童应用信息缺项涉及药品77种,占涉及药品总数的51.68%,以抗感染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最多,均为14种,对77种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标注信息分类,以无任何儿童用药信息最多。4.三种数据挖掘方法中PRR法检出可疑信号最多30条,通过ROR法、MHRA法检出的可疑信号在PRR法中都能检出;三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的可疑信号组合有13条。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为说明书未收载的新的可疑风险信号;本研究发表论文后,CFDA修改说明书将检出的脂溶性维生素(Ⅰ)-紫绀和脂溶性维生素(Ⅰ)-潮红两项风险信号增加为不良反应项。结论:1.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测6岁以下儿童、用药30分钟内的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出现ADR比例高,提示临床谨慎应用静脉药物。2.严重的ADR/ADE上报率低,合并用药不容忽视。3.儿童不合理用药和儿童用药信息缺乏是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重要因素。4.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作为可疑风险信号应予以重视;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儿童ADR信号检测,可综合应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以期达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张霞[6](2018)在《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导师经验总结、临床研究三个部分。文献综述中医文献综述总结了最近10余年相关文献研究,主要包括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等内容。西医文献综述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经验总结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探讨导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证辨治思路、临床治疗经验的认识。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法对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肺功能及影像学的影响,评价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并对临床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验证导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诊断标准的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根据胸部高分辨CT评分分为轻、中、重度三型,50例患儿中,6例属于重度BO患儿,44例属于轻、中度患儿。对轻、中度的44例患儿采用监护人意愿分组,中药组22例采用纯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共脱落5例,其中重度BO患儿脱落1例,中药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及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分析挖掘平台,将临床病历转化为可直接分析的数据,整理、验证导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对临床观察表总评分、临床观察表单个症状评分(咳嗽、喘息、痰量、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肺功能(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胸部HRCT评分进行比较,以判定疗效的差异。研究中所收集45例患儿,根据胸部HRCT评分结果,将40例轻、中度患儿分为中药组(单纯服用中药)与对照组(西药加服中药),对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表总评分、临床观察表单个症状评分(咳嗽、喘息、痰量、血氧饱和度)、肺功能(FEV1、FEV1/FVC、MMEF)、胸部HRCT评分的进行比较,以判定中药治疗BO的疗效。研究结果:1.1研究对象资料:本试验收集的观察病例共45例。①年龄分布:4岁~6岁的15例(33.33%),6岁~8岁的16例(35.56%),8岁~10岁的10例(22.22%),10岁~12岁的4例(8.89%);②性别分布:男性29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1.81:1;③病程1个月~20个月,其中1月~5月的17例(37.780%),6月~10月的17例(37.78%),10月~15月的6例(13.33%),16月~20月的5例(11.11%);④治疗前主要症状及体征:45例中,反复喘息45例(100%),反复咳嗽45例(l000%),运动后气促10例(22.22%),呼吸困难10例(22.22%),肺部哮鸣音10例(22.22%),肺部湿啰音5例(11.11%),唇周紫绀0例(00%),杵状指0例(0%);⑤病因:感染后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39例,其中腺病毒肺炎18例(占PIBO的46.15%),肺炎支原体肺炎12例(占PIBO的30.77%),腺病毒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6例(占PIBO的15.38%),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流感病毒肺炎、副流感病毒肺炎各1例;非感染因素导致的BO 1例,即Steven-Johnson综合征,病因不明的5例;⑥肺部高分辨CT结果:45例均行胸部高分辨CT检查,结果均有异常,其中充气不均40例(88.89%),磨玻璃影39例(86.67%),马赛克灌注征35例(77.78%),支气管扩张15例(33.33%),支气管壁增厚12例(26.67%),气体潴留征6例(13.33%),网格影5例(11..11%),合并肺实变14例(31.11%),合并肺不张8例(17.78%);⑦肺功能结果:45例患儿完善肺功能检查,45例(100%)均有以小气道受累为主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为重度阻塞,20例为中度阻塞,20例为轻度阻塞,其中5例(11.11%)同时伴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2疗后比较结果:①总有效率:治疗患儿45例,显效10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7.78%。②对临床表现总评分、临床表现总评分的单个症状(咳嗽、喘息、痰量、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治疗6月后与治疗前,治疗6月后与治疗3月后临床表现总评分、咳嗽评分、喘息评分、痰量评分、血氧饱和度评分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并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治疗3月后与治疗前临床表现总评分、咳嗽评分、喘息评分、痰量评分、血氧饱和度评分比较略下降,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③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MMEF在治疗6个月后均比治疗前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胸部HRCT评分在治疗6个月后比治疗前都有所下降,轻度、中度患儿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重度患儿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⑤根据肺功能、胸部HRCT评分结果,经患儿分为轻、中、重度3型,对轻、中度40例患儿分组,20例患儿使用西药加服中药治疗(对照组),20例患儿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药组)。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临床表现观察表总评分、临床观察表单个症状评分(咳嗽评分、喘息评分、痰量评分、血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MMEF)、胸部HRCT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3本试验共观察45例患儿,对有效病例35例患儿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导师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芪、茯苓、山药、红景天、甘草、丹参、泽兰、太子参、金银花、陈皮、浙贝母、地龙、山药、桔梗、防风、川芎、法半夏等。最常用的核心药物有黄芪、太子参(或党参)、茯苓、山药、陈皮、法半夏、地龙、红景天、泽兰、甘草。研究结论:导师采用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改善患儿的症状、体征、肺功能及胸部高分辨CT,疗效明确。通过对临床有效病例的数据挖掘分析,整理、验证了导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

李连达,张金艳,何萍,孙伟伟,李贻奎[7](2010)在《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了1994—2008年100篇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大组病例的临床研究报告,涉及病例8200例。其中有效病例7460例(有效率为90.98%),发生不良反应40例(占0.49%),未发生休克或死亡。对1992—2008年126篇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进行分析,涉及不良反应的有201例(过敏性反应123例,占61.19%),其中死亡6例。由于个案报道未说明用药病例总数,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首次给药后30min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92例(占95.5%)。结果表明,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显着、起效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不良反应类型以急性类过敏性反应为主。因此,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二次研究与再评价的重点应以安全性评价为主,特别是对急性类过敏反应须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

杨燕[8](2009)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WHO已将该病列为全球三种重要的儿科疾病之一,我国也将其作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种疾病之一。病毒性肺炎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类型,约占小儿肺炎总数的50%。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al,RSV)肺炎是小儿病毒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目前西医对于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而运用中医药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导师汪受传教授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有明显差异,痰热闭肺证最多,占总数的75%,其次为风热犯肺证(16.25%)、肺脾气虚证(3.12%)、风寒袭肺证(2.92%)、阴虚肺热证(2.71%),其中痰热闭肺证、风热闭肺证是较为常见的证型,故应加强对痰热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根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4BA716803)的要求,遵循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的原则,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对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共系统观察病例297例,其中风热闭肺证91例,痰热闭肺证206例。目的1.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2.比较中、西医治疗方案在小儿RSV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治疗中的安全性。3.进一步探讨疾病疗效评价方法,建立新的、更为客观的,且能显示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和特色的疗效评价方法。方法1.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297例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RSV肺炎患儿进行临床研究,试验组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痰热闭肺证同时口服儿童清肺口服液、风热闭肺证同时口服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对照组静滴利巴韦林注射液,同时口服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伤风止咳糖浆),疗程均为10天。2.观察主症(发热、咳嗽、痰壅、气促)、次症(恶寒、紫绀、心率异常、口渴)、舌象及肺部哕音等治疗不同时点、X线全胸片、血氧饱和度、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RSV病原学检测治疗前后的变化。对两组患儿的疾病、证候综合疗效进行评价,对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和的差值进行比较,对两组主症终点积分和进行比较,对两组主症恢复正常率做生存分析,即对两组主症在25%、50%、75%的患儿恢复正常时所需的天数进行比较。3.采用SAS 9.1软件、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符号秩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混合效应模型、生存分析等。结果1.两组疾病综合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风热闭肺证愈显率试验组95.00%、对照组84.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闭肺证愈显率试验组88.89%、对照组8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基于治疗前后主症积分和的差值进行疾病疗效再评价,结果显示:风热闭肺证愈显率试验组77.50%、对照组6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闭肺证愈显率试验组91.67%、对照组64.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3.两组基于主症起效时间进行疾病疗效新评价,结果显示:风热闭肺证试验组1、2级占72.50%、对照组1、2级占6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闭肺证试验组1、2级占75.00%、对照组1、2级占44.9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4.两组主症恢复正常率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风热闭肺证两组除气促消失的起效时间上,试验组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咳嗽、痰壅、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闭肺证两组在发热、咳嗽、痰壅、肺部哕音消失的起效时间上比较,试验组起效时间均显着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疾病疗效评价方法应包括:基于终点主症变化情况的疗效评价方法、基于终点主症积分和减少的疗效评价方法及新的、基于主症起效时间的疗效评价方法。结论1.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疗效显着,尤其表现在痰热闭肺证上。2.清开灵注射液和儿童清肺口服液联合应用是治疗小儿RSV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方案,该方案的确立为指导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痰热闭肺证提供了依据,可产生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清开灵注射液和小儿咳喘灵口服液联合应用对风热闭肺证有效,但尚不能确定其为中药治疗本证的最佳方案,应进一步加强对风热闭肺证的研究。4.以主症起效时间对疾病疗效进行动态评价——即生存分析,可以建立新的更为客观且能显示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的疗效评价方法。

张彬彬[9](2008)在《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鱼腥草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具有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抗病毒、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鱼腥草的注射剂临床应用广泛,但不良反应较为突出,报道最多的是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探讨该类药物的过敏反应机制已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鱼腥草的注射剂主要包括鱼腥草注射液和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鱼腥草注射液含48种成分,其中鱼腥草素(Houttuynin,HOU)为其主要药效成分;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仅含单一成分新鱼腥草素(Neohouttuynin,NEO)。两种注射剂所致的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迄今尚无报道,一般认为可能与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有关。因此,本实验重点研究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在鱼腥草注射剂致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小分子抗原通过与载体蛋白耦联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用小分子化学物质封闭其与蛋白发生耦连反应的基团可能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本实验尝试用小分子化学物质封闭鱼腥草素与蛋白发生耦连反应的羟基,检测被封闭后产物的药效,尝试解决鱼腥草注射剂的过敏反应问题。本实验建立了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致豚鼠过敏反应模型,并探讨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求为过敏反应的防治提供有效措施。材料与方法1.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全抗原的制备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bumin,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作为载体蛋白,与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耦连制备全抗原,采用紫外扫描鉴定合成的全抗原。2.豚鼠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豚鼠40只,体重200g~250g,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鱼腥草素组、新鱼腥草素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鱼腥草素组和新鱼腥草素组第1天分别腹腔注射HOU-BSA和NEO-BSA加等量弗氏佐剂,第3,5.天分别注射HOU-BSA和NEO-BSA致敏,于第23天耳缘静脉注射HOU-HSA和NEO-HSA激发;阴性对照组第1天腹腔注射BSA加等量弗氏佐剂,第3,5天注射BSA,于第23天耳缘静脉注射HSA;阳性对照组第1,3,5天注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于第23天耳缘静脉注射OVA激发。观察激发后过敏反应症状,取发生过敏反应致死豚鼠的肺、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3.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豚鼠12只,随机均分为鱼腥草素组和新鱼腥草素组,分别于第11、15、19、23、27、31、35天心脏采血,制备血清备用。采用PCA测定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规律,鉴定特异性抗体的类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pecific assay,ELISA)检测豚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4.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离体回肠收缩实验采用被动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观察正常豚鼠腹腔肥大细胞(Peritoneal mast cell,PMC)与致敏血清共孵育并用抗原液激发后观察PMC脱颗粒情况并计算脱颗粒率。采用离体回肠实验观察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被攻击后收缩情况。5.鱼腥草素化学结构的改造为消除鱼腥草素的过敏原性,采用乙二胺封闭鱼腥草素引发过敏反应的羟基,并用抗菌试验测定封闭后产物的药效学变化。6.鱼腥草注射剂的抗菌效应鱼腥草注射液的临床常用量为12.6μg·kg-1(以其中鱼腥草素的含量表示),为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的6.3%。本实验探讨了两者临床用量相差较大的原因,以确定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6.1体外抗菌效应检定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070601-3),河南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培养基:培养基Ⅱ,按2005版药典配制;方盘制法:将200ml培养基(含0.01%菌原液)平铺于大方盘,以不锈钢打孔器打孔,加样后于37℃培养18h,测定样本抑菌圈直径。6.2体内抗菌效应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金葡菌菌液,以刚能引起小鼠全部死亡的菌液量作为最小致死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菌液。小鼠尾静脉注射MLD菌液制造小鼠感染模型,腹腔注射鱼腥草素、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和鱼腥草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和统计给菌后7天内各组动物死亡率,用Bliss法计算三种药物的ED25。7.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资料t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水准a为0.05。结果1.鱼腥草素及新鱼腥草素全抗原的制备紫外扫描图谱显示,耦联产物在280nm处特征性吸收峰明显增强,提示鱼腥草素、新鱼腥草素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耦联成功。2.豚鼠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鱼腥草素组和新鱼腥草素组豚鼠激发后,部分动物迅速发生呼吸困难、翻滚卧倒、小便失禁甚至死亡等休克症状,两致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和90%,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0%和50%,死亡率分别为20%和40%。肺组织HE染色显示:两致敏组肺组织淤血,肺水肿合并肺气肿,肺泡壁破坏严重,同时伴有广泛的炎细胞浸润。肝组织HE染色显示:两致敏组肝组织水肿明显,有部分肝细胞胞膜破裂,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肝肺组织病理变化表明,发生过敏反应致死的豚鼠均呈现典型的过敏性休克特征。3.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采用PCA分别测定鱼腥草素及新鱼腥草素组致敏豚鼠血清抗体产生的规律性,两组豚鼠均是第一次致敏后第15天开始检测出抗体,第2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实验组抗体效价与过敏反应分级均呈显着性相关(P<0.01)。用加热灭活后的血清致敏24h后激发PCA反应阳性,72h后激发PCA反应阴性,而同时注入体内的非灭活血清72h后激发PCA反应阳性,说明两致敏组豚鼠体内同时存在IgE和IgG型特异性抗体。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IgE和IgG抗体效价之间无相关性(P>0.05)。采用ELISA检测了豚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鱼腥草素组、新鱼腥草素组和正常豚鼠分别为0.36±0.18、0.51±0.19和0.15±0.0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致敏组IgG抗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ELISA所测特异性IgG水平与PCA所测特异性IgG效价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4.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离体回肠收缩实验致敏血清原液处理并经抗原攻击后,有大量肥大细胞膜不完整,颗粒脱出胞外,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鱼腥草素组和新鱼腥草素组的脱颗粒率分别为(29.2±6.61)、(70.4±12.5)%、(63.6±7.5)%和(70.8±13.6)%。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实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鱼腥草素组与新鱼腥草素组的致敏离体回肠经抗原攻击后,肠管收缩明显增强;若在攻击前加入苯海拉明,则离体回肠无明显收缩。5.鱼腥草素化学结构的改造采用乙二胺封闭鱼腥草素与血清蛋白发生反应的羟基后测定封闭后产物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封闭后的鱼腥草素虽表现为一定的抗菌活性,但抗菌活性较反应前明显降低,说明采用该方法虽可能降低鱼腥草素的过敏原性,但影响其药效的发挥。6.鱼腥草注射剂的抗菌效应6.1体外抗菌效应鱼腥草素低浓度组(相当于鱼腥草注射液中鱼腥草素的浓度)与鱼腥草素注射液组均未出现抗菌效应,而鱼腥草素高浓度组(相当于鱼腥草注射液中鱼腥草素浓度的4倍)出现抗菌效应,说明鱼腥草注射液中鱼腥草素的含量较低,体外抗菌活性较差。6.2体内抗菌效应鱼腥草素、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和鱼腥草注射液的ED25分别为4.58、4.29和0.56 mg·kg-1。结果显示,在达到同样药效(保护25%的败血症小鼠存活)时,鱼腥草注射液的用量仅为鱼腥草素和注射用新鱼腥草用量的12.2%和13.1%。体外和体内抗菌实验结果提示:鱼腥草注射液中除鱼腥草素外的其它成分在体内也有一定抗菌效应。临床应用鱼腥草注射液时,虽然鱼腥草素的用量较小,但有一定的合理性。结论1.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的过敏原性有关。2.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所致豚鼠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异性IgG、IgE抗体、肥大细胞等释放过敏介质有关。3.用小分子化合物封闭鱼腥草素的羟基、以求减低或消除其致敏原性的方法不可行。4.鱼腥草注射液中除鱼腥草素外,尚含有其他有效成分。

古求知[10](2008)在《防风通圣散方证及其相关的体质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防风通圣散临床应用指征,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对其使用。方法:(1)收集中国、日本历代中医文献中防风通圣散相关的方剂类、医案类文献资料;(2)对符合研究标准的资料进行整理,对其中的疾病、症状以及药物名称进行规范统一;(3)利用MS EXCEL建立相应方剂类文献数据库、古代医案数据库、现代医案数据库以及日本汉方数据库,再导入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对数据库中防风通圣散主治的疾病、症状、体质描述、剂型、药物加减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出防风通圣散所主治现代疾病谱、适用的体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防风通圣散方证;运用聚类方法分析防风通圣散现代医案中药物剂量段的规律及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2)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临床观察,提出“防风通圣散体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体质经验评分表;(3)还对与防风通圣散功效和体质相似的常用方剂作方证鉴别;(4)追溯防风通圣散应用历史,并对防风通圣散源流、方名、相关条文等进行了考证。(5)对防风通圣散主治疾病的医案和临床报道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结论:(1)防风通圣散所主治的现代疾病谱为:ⅰ.与变态反应性相关类疾病如急慢性荨麻疹,湿疹,银屑病、支气管哮喘等;ⅱ.一般慢性皮肤病或感染性疾病如带状疱疹、扁平疣、痤疮、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等;ⅲ.一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肥胖症、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习惯性便秘、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中风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等。(2)防风通圣散体质:体型壮实肥胖,精力旺盛,面色黄黯、黯黑或黯红、有油光,眼结膜易充血,眉毛头发浓密、体毛明显,较少出汗,食量大且以肉食为主,性格开朗或偏急躁,胆量大,腹部充实,易大便秘结,皮肤易生痤疮、毛囊炎,易发生过敏而出红疹、瘙瘁,四肢皮肤干燥、粗糙,唇红或黯红,舌红或黯红,脉实有力。青少年易患变态反应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肥胖症等;中老年人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女性则可见月经量稀少或月经有血块,月经多延期,有的甚至闭经,易患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3)防风通圣散方证:ⅰ.外感热病急性期:表现为风热壅盛,表里三焦俱实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烦躁、口干、目赤肿痛、咽痛、腹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紧或滑数或浮数有力者,如病毒性感冒、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结膜炎、脓疱疮、产褥感染、急性乳腺炎、盆腔炎、小儿高热惊厥等。ⅱ.内伤杂病:见表里俱实者,如酒皶鼻、带状疱疹、扁平疣、痤疮、毛囊炎等慢性皮肤病或感染性疾病,症见体质健壮、皮肤干燥,口苦口干、大便易秘结不通,小便多短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者。ⅲ对于属痰火、瘀热证的疾病:如单纯性肥胖症、习惯性便秘、闭经、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后遗症、慢性肾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症见体质肥满壮实,腹部充实有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者。ⅳ.对于一些与现代医学中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如急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白塞氏病等多属风火、热痹、痰火、瘀热,症见体质壮实,恶寒、发热、烦躁、口苦口干、全身斑疹皮痒、舌红、苔黄、脉浮或弦滑数并且这些症状多迁延反复而不愈者。(4)本方的丸、散制剂宜用于体质调理需长期服用者;汤剂小剂量适宜于防风通圣散适应病证趋于慢性者;大剂量适宜于防风通圣散适应病证趋于急性者;汤剂长期服用也需要考虑体质因素。

二、鱼腥草致小儿变态反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腥草致小儿变态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通窍散结方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的质量监控
    2.2 观察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标准
    2.6 安全性判定
    2.7 统计学处理
    2.8 研究流程图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不同疗程疗效分析
    3.4 主症积分比较
    3.5 中医主症总积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腺样体体积比较
    3.7 性别与疗效分析
    3.8 年龄与疗效分析
    3.9 中医证型与疗效分析
    3.10 病程与疗效分析
    3.11 安全性观察
4.讨论与总结
    4.1 现代医学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认识
    4.2 徐辉甫教授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认识
    4.3 研究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祖国医学对腺样体肥大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其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古代医家治疗特色及常用方剂
        1.3 现代中医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2.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学
        2.3 病理学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5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中途剔除、脱落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途剔除标准
        2.5 试验中途病例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实验所用药物的来源及规格
        3.4 综合疗效判断
        3.5 实验室观察指标
        3.6 安全性指标
        3.7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WBC及CRP、PLR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IL-6、IL-10水平比较
        4.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病中痰热壅肺证的的辨证论治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2. 方药分析
        2.1 立方中医依据
        2.2 组方中医依据
        2.3 组方现代药理学分析
    3. 实验室指标分析
        3.1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3.2 降钙素原(PCT)
        3.3 白介素-6(IL-6)与白介素-10(IL-10)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综合疗效分析
        4.4 血白细胞(WBC)、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
        4.5 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含量比较
    5.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的相关概念
    2 软件介绍
    3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4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
    5 数据挖掘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应用
    6 儿科中药用量的现状研究
    7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选择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预处理
        1.4 数据处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筛选结果
        2.2 药物统计结果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4 中成药治疗儿童AR的使用频次
        2.5 纳入研究对象地域及证型分布
        2.6 研究持续时间及发表年代
        2.7 诊断评及价标准参考文献使用情况
    3 小结
研究二 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及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
        2.3 纳入文献质量
        2.4 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
        2.6 敏感性分析
    3 小结
研究三 任勤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计病例登记表
        1.2 数据采集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排除标准
        1.5 数据处理
        1.6 数据分析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分类及用量
        2.2 药性分析
        2.3 基于Apriori算法的总体药物关联分析
        2.4 基于频数统计的辨证常用药分析
        2.5 基于频数统计的特色用药分析
        2.6 常用药用量分析
    3 小结
讨论
    1 文献数据研究
        1.1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儿童AR的联系与区别
        1.2 基于纳入文献地域分布的一些思考
        1.3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Meta分析
        2.1 局限性
        2.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3 对未来的启示
    3 学术经验传承
        3.1 疾病认识
        3.2 治法用药
        3.3 临证经验用药
        3.4 研究存在的不足
    4 不同形式数据挖掘的实践体验
        4.1 内涵理解
        4.2 应用理解
    5 对未来的展望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变应性鼻炎相关诊断/疗效评价标准演化时间轴
    2 病例资料原始登记表
    3 部分术语规范对应表
    4 录入系统及部分原始数据展示
    5 SPSS Modeler18.0 操作界面及部分原始数据展示
    6 正文图片及表格索引
        6.1 正文图片索引
        6.2 正文表格索引
综述 过敏性鼻炎“冬病夏治”临床研究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文献评价
    2 结果
        2.1 筛选结果
        2.2 文献评价结果
    3 归纳分析
        3.1 穴位敷贴
        3.2 针刺疗法
        3.3 联合疗法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4)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鼻部疾病临床经验研究背景
    1. 传统医学关于鼻部疾病的研究
        1.1 鼻部疾病病名源流考
        1.2 鼻部疾病中医证素溯源及应用现状
        1.3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治法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1.4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方药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2. 鼻部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背景
        2.1 鼻部疾病相关治疗指南解析
        2.2 近五年来有关鼻部疾病的研究方向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鼻喉科疾病相关的文献现状
    4. 陈小宁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现状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医案回顾性研究
    1. 数据采集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数据清洗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采集方法
        2.3 数据规范化
        2.4 数据分析
    3. 基于频数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3.1 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3.2 鼻渊(慢性鼻窦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3.3 鼻窒(慢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3.4 鼻衄(鼻出血)研究结果及判读
        3.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结果及判读
        3.6 鼻痔(鼻息肉)研究结果及判读
    4. 基于关联规则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4.1 鼻鼽(变应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2 鼻渊(慢性鼻窦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3 鼻窒(慢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4 鼻衄(鼻出血)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6 鼻痔(鼻息肉)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5.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5.1 鼻鼽(变应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2 鼻渊(慢性鼻窦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3 鼻窒(慢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4 鼻衄(鼻出血)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6 鼻痔(鼻息肉)聚类分析结果
    6. 讨论
        6.1 鼻鼽
        6.2 鼻渊
        6.3 鼻窒
        6.4 鼻衄
        6.5 小儿鼾眠
        6.6 鼻痔
第三部分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名中医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访谈总结报告
        5.1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中“腺样体肥大”中医病名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5.2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辨证之证素的认识及治法选择
        5.3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用药的特点
        5.4 陈小宁教授对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在鼻部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点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2.2 儿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3 讨论
第二部分 药物风险信号检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工具
        1.4 数据的预处理
    2 结果
        2.1 PRR法检测结果
        2.2 ROR法检测结果
        2.3 MHRA法检测结果
        2.4 三种方法检出的交叉重叠信号
    3 讨论
第三部分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不合理用药统计
        2.2 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统计
    3 讨论
        3.1 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分析
        3.3 具体药物的ADR/ADE风险警示
第四部分 减少儿童ADR发生,完善儿童ADR监测的措施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6)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经验总结
    1. 对肺系疾病发病的整体认识
    2. 对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证辨治思路
    4. 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经验
    5. 验案举隅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给药方法
        2.3 观察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2.7 质量控制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检测
    4. 有效病例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药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 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小儿闭塞性支气管炎医案
    3. 导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核心方用药分析
    4. 中医药治疗特色与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7)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临床有效性分析
2 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安全性统计
3 讨论
    3.1 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的有效性
    3.2 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的安全性
    3.3 提高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安全性的工作重点
    3.4 提高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安全性的对策
4 展望

(8)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儿病毒性肺炎及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分析
    1 中医学对病毒性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2.1 辨证研究
        2.2 论治研究
        2.3 中成药治疗研究
    3 病毒性肺炎西医临床治疗进展
        3.1 支持对症治疗
        3.2 抗病毒药物
        3.3 免疫球蛋白
    4 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4.1 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的指标研究
        4.2 病毒性肺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5 小结
第二章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中医药治疗方案临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临床研究内容
        1.1 中成药治疗方案与西药治疗方案疗效的比较研究
        1.2 中成药治疗方案与西药治疗方案安全性比较研究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病例选择
    3 治疗方案
        3.1 基本治疗
        3.2 对症治疗
        3.3 基本治疗药品来源
        3.4 治疗疗程
    4 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
        4.1 生物学指标
        4.2 诊断指标
        4.3 疗效指标
        4.4 安全性指标
        4.5 分析方法
    5 疗效与安全性判定标准
        5.1 疾病及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5.2 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5.3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
    1 实际受试者入选数量
    2 两证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
        2.1 两证两组人口统计学基线比较
        2.2 两证两组起病病程基线比较
        2.3 两证两组肺炎病程基线比较
        2.4 两证两组病情的基线比较
        2.5 两证两组临床症状基线比较
        2.6 两证两组主症积分及总积分基线比较
        2.7 两证两组主要理化检查基线比较
    3 主要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依从性情况
        3.1 临床症状体征治疗不同时点疗效比较
        3.2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生存分析
        3.3 疗后主症积分和总积分比较
        3.4 临床理化检查的变化
        3.5 两组依从性比较
    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分析
        4.1 理化检查
        4.2 不良事件
        4.3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疾病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1 基于终点主症变化情况的疗效评价方法—综合疗效评价
        1.1 疗效评价方法
        1.2 疗效评价结果
    2 基于终点主症积分和减少的疗效评价方法—疗效再评价
        2.1 疗效评价方法
        2.2 疗效评价结果
    3 基于主症起效时间的疗效评价方法—疗效新评价
        3.1 疗效评价方法
        3.2 疗效评价结果
    4 两组疗效再评价、新评价的一致性检验
第五章 讨论
    1 中医药对小儿病毒性肺炎显着疗效的既往研究
    2 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的结论及分析
        2.1 入组数量
        2.2 主要症状体征治疗不同时点的疗效
        2.3 两组主症恢复正常的生存分析
        2.4 不同方法的疾病疗效评价
        2.5 两组安全性评价
    3 清开灵注射液和儿童清肺口服液联合使用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方案
    4 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闭肺证尚需进一步研究
    5 以主症起效时间对疾病疗效进行动态评价—生存分析的应用价值
    6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及应用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鱼腥草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中英文一览表
致谢

(10)防风通圣散方证及其相关的体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收集
        1.1.1 资料收集范围
        1.1.2 资料收集项目
    1.2 资料整理
    1.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防风通圣散方剂类文献的研究
        2.1.1 防风通圣散类方来源统计
        2.1.2 防风通圣散类方主治病证统计
        2.1.3 防风通圣散类方主治症状统计
        2.1.4 防风通圣散类方加味药物统计
    2.2 防风通圣散医案类文献的研究
        2.2.1 防风通圣散医案的一般情况分析
        2.2.2 防风通圣散医案主治疾病统计
        2.2.3 防风通圣散医案主治症状
        2.2.4 防风通圣散医案药物剂量分析
        2.2.5 防风通圣散医案加味药物统计
        2.2.6 防风通圣散医案常用加减
3 讨论
    3.1 防风通圣散相关的体质研究
        3.1.1 体质研究的相关问题
        3.1.2 防风通圣散体质研究的背景基础
        3.1.3 防风通圣散体质研究
        参考书目
        引用文献
    3.2 防风通圣散应用指征
        3.2.1 防风通圣散方证
        3.2.2 防风通圣散方证的鉴别
        参考书目
    3.3 防风通圣散相关内容的理解
        3.3.1 防风通圣散方名及源流考证
        3.3.2 条文"伤寒疫病而能辨者"考
        3.3.3 关于刘完素防风通圣散中之芍药的使用
        3.3.4 刘完素防风通圣散的加减法
        参考文献
    3.4 防风通圣散临床应用的历史
        3.4.1 金代
        3.4.2 元代
        3.4.3 明代
        3.4.4 清代
        3.4.5 民国以来
        参考书目
    3.5 防风通圣散的现代临床应用
        3.5.1 皮肤变态反应相关性疾病
        3.5.2 常见内科变态反应相关性疾病
        3.5.3 常见感染性疾病
        3.5.4 其他疾病
        参考书目
    3.6 防风通圣散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3.6.1 防风通圣散的剂型、剂量和用法
        3.6.2 防风通圣散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引用文献
4 结论
5 结语
附篇
    附篇1 黄煌教授运用防风通圣散的经验
        参考文献
    附篇2 日本汉方运用防风通圣散的经验
        参考文献
    附篇3 防风通圣散临床及药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鱼腥草致小儿变态反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窍散结方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疗效观察[D]. 奉美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研究[D]. 陆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D]. 陈梦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D]. 赵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D]. 刘艳. 青岛大学, 2018(03)
  • [6]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D]. 张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7]静脉用鱼腥草注射液临床研究[J]. 李连达,张金艳,何萍,孙伟伟,李贻奎. 科技导报, 2010(16)
  • [8]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D]. 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9]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彬彬. 郑州大学, 2008(03)
  • [10]防风通圣散方证及其相关的体质学研究[D]. 古求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鱼腥草致小儿过敏反应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