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相结构论文_卫毅梅,柏杨巍,刘丹妮,郭东衡,徐林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晶相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硫酸钙,催化剂,乙醇胺,相异,合成气,多晶。

晶相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卫毅梅,柏杨巍,刘丹妮,郭东衡,徐林辉[1](2019)在《纳米TiO_2表面晶相结构转化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对于调控其催化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诱导锐钛相纳米TiO_2发生金红石相转变,对其光催化活性和金红石相含量分析发现,仅少量的金红石相生成可显着提高纳米TiO_2光催化活性,同时明显改变催化体系中不同自由基的相对含量。·OH的生成浓度仅有稍微增加,而O_2·~-的浓度从0. 233μM/h迅速增加到0. 501μM/h,说明煅烧过程诱导纳米TiO_2的表面结构发生显着改变,金红石相TiO_2优先在纳米TiO_2颗粒表面区域生成。通过与模型金红石相/锐钛相纳米TiO_2表面异质结构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表面晶相异质结构可显着提高纳米TiO_2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赵薇,张振鹏,胡列翔,杨筱愉,王少华[2](2019)在《500 kV海缆接头绝缘恢复对XLPE工频击穿和晶相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海底电缆工厂接头绝缘恢复工艺对接头绝缘和近接头电缆绝缘材料的晶相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对于提升工厂接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500 kV高压交流海缆本体、工厂接头、近接头电缆绝缘的工频击穿性能以及交联度和晶相结构的分布特征,获得了工厂接头绝缘恢复工艺对近接头电缆绝缘击穿和晶相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厂接头和电缆本体绝缘的工频击穿场强相近,并且工厂接头绝缘的结晶度较小,内部绝缘晶体表面能较低,晶面间距较大;与电缆本体绝缘相比,近接头电缆绝缘的工频击穿场强降低,交联度增加,结晶度减小,晶体表面能降低,晶面间距增大,这可能是由于近接头电缆绝缘再加热过程而发生二次硫化所致,同时消除了近接头电缆绝缘中工厂脱气形成的热历史。因此,建议在工厂接头绝缘恢复工艺中采用降低交联温度,增长交联时间等手段保证工厂接头绝缘与电缆本体绝缘性能的一致性,同时应注意近接头电缆绝缘再加热过程的温度控制。(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徐骏伟,习蓉,徐香兰,方修忠,张艳[3](2019)在《构建化学组成相同、晶相结构不同La_2Zr_2O_7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晶相结构的A2B2O7复合氧化物含有本征8a氧空位和表面碱性,热稳定性高,具备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对活性位点的大部分要求。但人们迄今对其用于该反应的构效关系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1]本文设计制备了两种化学组成相同,但晶相不同的La_2Zr_2O_7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OCM反应。XRD、Raman和STEMMapping结果表明两种纯相结构均成功合成(图1)。反应结果表明,具有无序的缺陷萤石晶相结构的La_2Zr_2O_7复合氧化物(La_2Zr_2O_7-F)比具有严整烧绿石晶相结构的La_2Zr_2O_7复合氧化物(La_2Zr_2O_7-Py)对OCM反应的性能更为优良。原位拉曼结果表明,O2-离子为该系列催化剂在OCM反应过程中唯一活性氧物种。(图2)利用H2-TPR、O2-TPD、CO2-TPD、EPR及XPS等手段,我们发现La_2Zr_2O_7-F催化剂与La_2Zr_2O_7-Py催化剂相比,其表面含有更丰富的活性O2-和中等强度碱中心,因此对OCM反应更有利。[2]此外,固体漫反射紫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HRTEM及DFT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了La_2Zr_2O_7-F催化剂表面比La_2Zr_2O_7-Py催化剂表面更容易产生氧缺位且浓度更高。(本文来源于《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兰小林,段正康,王永胜,赵云鹭,赵珍珍[4](2019)在《不同晶相结构ZrO_2负载铜基催化剂用于二乙醇胺脱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制备不同晶相结构〔单斜相(m-ZrO_2)、四方相(t-ZrO_2)和无定型(a-ZrO_2)〕ZrO_2载体,再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得Cu/m-ZrO_2、Cu/t-ZrO_2和Cu/a-ZrO_2催化剂,分别用于催化二乙醇胺脱氢合成亚氨基二乙酸反应。采用XRD、氮气物理吸附脱附、XPS、H_2-TPR、CO_2-TPD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m-ZrO_2催化剂界面更加有利于Cu~+/Cu~0稳定存在,具有更多的碱性位点,且抗氧化性较好。在二乙醇胺脱氢反应中,Cu/m-ZrO_2催化剂性能最好,反应时间为2.5 h,亚氨基二乙酸收率为97.64%。(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康莉[5](2019)在《Rh催化剂晶相和晶面结构对合成气合成乙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相催化中催化剂晶相和晶面结构对催化性能有显着影响,Rh基催化剂对合成气合成乙醇具有较高的乙醇选择性被广泛研究。然而,目前有关Rh基催化剂上合成气合成乙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仅集中于FCC晶相Rh,而HCP晶相Rh上合成气合成乙醇的研究甚少;基于HCP晶相Rh催化剂上合成气合成乙醇的催化性能尚不清楚,Rh催化剂晶相以及晶面结构对乙醇生成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尺寸的变化,HCP与FCC之间可能发生相变,基于仅有的FCC晶相Rh催化剂上的合成气合成乙醇研究,无法明确合成气合成乙醇反应中的关键问题:为什么FCC晶相Rh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气合成乙醇?FCC晶相Rh催化剂在合成气合成乙醇中的独特性能是什么?Rh催化剂上合成气合成乙醇的选择性和活性控制步骤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我们明确Rh催化剂的晶相以及晶面结构对合成气合成乙醇的影响。本文通过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HCP和FCC晶相Rh催化剂的不同晶面上(HCP晶相Rh(0001)、(10-10)、(10-12)以及FCC晶相Rh(100)和(111))合成气合成乙醇的反应机理,阐明了FCC晶相Rh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气合成乙醇反应的本质原因,明确了Rh催化剂上合成气合成乙醇反应对Rh催化剂晶相和晶面结构敏感性,获得了Rh催化剂上控制生成乙醇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步骤,提出了Rh基催化剂中助剂的作用,从而为Rh基催化剂制备中结构的精准调变和催化性能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线索。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Rh催化剂晶相及晶面结构对稳定CH_x单体生成的影响:(1)HCP和FCC晶相Rh催化剂的不同晶面上,CO加氢生成CHO为CO活化的主要方式;(2)HCP和FCC晶相Rh催化剂上CH均为主要的CH_x单体,但是CH生成的有利路径对Rh催化剂晶面结构呈现敏感性:(0001)和(10-10)晶面上通过CHOH和CHO中间体解离生成CH,(10-12)和(100)晶面上CHO解离生成CH,(111)晶面上通过CHOH中间体解离生成CH;(3)微观反应动力学计算的不同晶面上CH生成速率表明,与HCP晶相Rh相比,FCC晶相Rh不仅呈现了更高的CH_x生成本征活性,而且能够暴露更多的活性面;(4)HCP晶相占比62.36%的晶面和FCC晶相占比81.78%的晶面上,CH生成均有利于甲醇生成,故Rh催化剂可提供充足的CH来源,参与CO/CHO插入反应生成C_2氧化物。总体上,考虑CH生成活性和所暴露的活性表面占比,相比于HCP晶相Rh,FCC晶相Rh对CH形成显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2.起始于最有利的CH单体,明确了Rh催化剂晶相及晶面结构对乙醇生成机理以及选择性和活性的影响:(1)(10-10)晶面上乙醇生成相关反应主要发生在台阶位,生成乙醇的有利路径为CH+CHO+H→CH_2+CHO+H→CH_3+CHO+H→CH_3CHO+H→CH_3CH_2O+H→C_2H_5OH,而在台阶状(10-12)晶面以及平面状(0001)、(100)和(111)晶面上乙醇生成的相关反应主要发生在平面位点,生成乙醇的有利路径为CH+CHO+H→CHCHO+H→CH_2CHO+H→CH_3CHO+H→CH_3CH_2O+H→C_2H_5OH;(2)乙醇生成速率结果表明,Rh催化剂上CH生成速率与乙醇的生成速率线性相关,即CH生成是Rh催化剂上控制乙醇生成活性的关键步骤。同时,FCC晶相Rh催化剂较高的乙醇生成本征活性和活性面密度,使其具有比HCP晶相Rh催化剂更高的催化活性;(3)结合微观反应动力学阐明了乙醇生成的选择性与晶面结构的关系:在HCP晶相占比37.74%的(10-12)晶面上乙醇选择性最高(96.5%),其次为FCC晶相占比66.95%的(111)晶面,乙醇选择性为10.5%,而在其余晶面上乙醇选择性较低,烃类为主要产物;(4)微观反应动力学结果揭示了Rh催化剂上影响乙醇选择性的关键步骤为CH_x耦合生成C_2烃类,故可以通过添加助剂和载体的方法降低CHO插入能垒或提高CH_x耦合能垒提高乙醇的选择性。3.阐明了Rh催化剂可广泛应用于合成气合成乙醇的本质原因:在合成气转化反应中,与其它金属催化剂(Cu、Co、Ni、Ru)相比,Rh催化剂上适中的CH生成活性,使其表面吸附大量未解离的CHO,从而有利于CHO参与C-C键形成反应;同时,能够为合成气转化反应提供大量的CH物种来参与乙醇生成的后续反应,促进C_2氧化物及乙醇的生成,提高乙醇选择性;结合微观反应动力学明确了催化剂表面CH和CHO覆盖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当催化剂表面CHO覆盖度略高于CH时,可以提高乙醇选择性。然而,其它过渡金属表面上,过高或过低的CH生成活性影响催化剂表面CH和CHO覆盖度进而促进烃类和甲醇生成。(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伦登兴[6](2019)在《外科级硫酸钙纯度、晶相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制备外科级半水硫酸钙的影响因素,为研发纯度较高、形貌结构较优的外科级硫酸钙提供理论基础;并以半水硫酸钙的颗粒直径为研究对象,分析外科级硫酸钙的颗粒尺寸的最佳配方比,以制作抗压强度、凝血时间及体外降解速度符合ASTM标准的混合物,为我国首次研发可注射性的外科级半水硫酸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分析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半水硫酸钙的形貌结构及纯度,明确蒸压时间、蒸压温度、原材料直径、干燥时间及转晶剂类型等因素,对外科级半水硫酸钙的纯度、长径比、直径及晶体结构等参数的影响;2、利用100目、200目、400目的筛网,分别筛选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半水硫酸钙;依据配方设计试验中的无约束叁阶单纯形格子点混料试验设计方案,将研究样品系统的分为10组。其中,抗压强度的测量采用直径10mm、高度15mm的圆柱体磨具,每组制备3个样品,取其平均值。凝固时间的测量采用直径20mm、高度40mm的圆柱体磨具,每组制备3个样品,取其平均值;体外降解试验采用直径6mm的半圆体磨具,每组制备9粒样品,分别观察5、10、15、20、25、30、35、40的降解率。分别计算抗压强度、凝固时间及体外降解速率等性能的最佳颗粒直径配方比。结果:1、结晶水法与TGA法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43),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R=0.927,P=<0.001),可以作为外科级半水硫酸钙纯度的计算方法之一;而自由水法与TGA法(P=<0.001)、结晶水法与自由水法(P=<0.001)两组之间的结果差异较大。高纯度外科级半水硫酸硫酸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蒸压温度(F=21.75,P<0.000),而与蒸压时间(F=1.22,P=0.321)、干燥时间(F=2.04,P=0.164)、转晶剂种类(F=1.11,P=0.353)、原材料直径(F=0.76,P=0.482)无关。此外,影响半水硫酸钙直径的主要因素包括蒸压温度(F=18.35,P<0.000)、原材料直径(F=4.22,P=0.034)和干燥时间(F=8.39,P=0.003);影响半水硫酸钙的六棱柱形貌结构发育的因素仅为转晶剂的种类(F=4.02,P=0.033)。蒸压时间未影响到半水硫酸钙的纯度、直径、长径比及晶体结构。2、当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5.0%、17.4%及27.6%时,所得样品的抗压强度最大,应力是14.16MPa;而当即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00%、0.00%及100.00%时,所得样品的抗压强度最小,应力为6.60MPa。3、当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00%、0.00%及100.00%时,所得样品的初凝时间最长,时间为410.0秒;而当即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4.2%、0.00%及5.8%时,所得样品的初凝时间最小,时间为268.9秒。4、当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00%、0.00%及100.00%时,所得样品的终凝时间最大,时间为460.00秒;而当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9.7%、10.3%及0.00%时,所得样品的终凝时间最小,时间为316.28秒。5、当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00%、0.00%及100.00%时,样品的体外降解速度最慢,为18.8%;而颗粒直径为0~37.5um、37.5~75um及>75um的硫酸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5.7%、44.3%及0.00%时,样品的体外降解速率最快,为50.7%。结论:选择合适的蒸压时间、蒸压温度、转晶剂种类及二水硫酸钙直径对制作纯度较高、形貌结构发育完整的半水硫酸钙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颗粒直径对硫酸钙性能的影响,可制备不同用途的外科半水级硫酸钙,对于承重部位的骨重建或骨缺损,需机械强度较高的硫酸钙,应该选择比例较高的小颗粒成分混合物;对非承重、需缓慢吸收而利于骨愈合的部位,应该选择大颗粒成分所占比例较高的混合物。(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罗艳,李煌,张洁,魏小洋,罗瑞[7](2018)在《一维锰基氧化物/氧化石墨烯的晶相结构对氧还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以不同的锰源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两种不同晶相的锰基氧化物与GO的复合材料。样品分别经XRD、Raman、SEM及TEM进行结构、形貌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锰基氧化物分别为β-MnO_2和γ-MnOOH。Raman结果证明样品中GO的存在。SEM和TEM结果显示氧化物均为棒状结构,与GO复合后,形成了β-MnO_2/GO,γ-MnOOH/GO异相结构。循环伏安和旋转圆盘电极测试结果表明β-MnO_2/GO具有更为优异的氧还原催化活性,起始电位为-0.10 V(vs Hg/Hg O)。比较两种复合物,在-0.3 V(Hg/Hg O)电位下,β-MnO_2/GO具有比γ-MnOOH/GO更高的电流密度,这归因于β-MnO_2特别的晶相结构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以及β-MnO_2和GO间优异的协同作用。这种新型β-MnO_2/GO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价格低廉且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10期)

杨雪芹,林梦雅,马秀云,于晓琳,葛茂发[8](2018)在《混晶相结构的Pt/ZrO_2界面效应促进甲醛降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醛是我国室内空气最为普遍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催化氧化法以其运行温度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成为室内甲醛最为合理的净化方法,因而合理设计和开发高效、经济的催化剂则显得尤为重要[1]。多项研究表明,催化性能与载体的晶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混晶相产生的界面效应。Ti O2混晶效应对催化剂促进作用已被大量报道,其归因于混晶相TiO_2中锐钛矿-金红石相界面的存在和界面处电子的快速转移[2]。然而,有关ZrO_2混晶结构对VOCs降解的研究,特别是室内甲醛的降解却很少。(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张珍珍[9](2018)在《晶相结构调控对于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力学性能和磨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齿科陶瓷材料以其优异的美学性能和极佳的生物相容性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修复体全瓷材料主要为氧化锆陶瓷和玻璃陶瓷等。氧化锆陶瓷的机械性能高,但其透光性和美观性不如玻璃陶瓷,粘接性能不佳,且其晶相结构主要由晶体相构成、缺乏玻璃基质,不具备微结构调控能力。相对于氧化锆陶瓷,玻璃陶瓷虽然机械性能略低,但其光学性能和美学效果极佳,且因晶相结构内部具有玻璃相,酸蚀后粘接性能良好,并且具有通过微结构调控提高机械性能的潜力。因此,本研究选择临床常用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从晶相结构调控角度出发,改善其力学性能和磨损性能,降低瓷修复体的早期失败率、提高其累计生存率,为齿科陶瓷材料的性能改进和研发探索一条新的途径。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选用具有良好的晶化能力、半透性及机械强度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为研究对象,从晶相结构调控角度出发,借助口腔疲劳磨损实验机、3D形貌轮廓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纳米压入仪等手段,通过晶体尺度和方向的调控、热处理工艺改进、与磨损阶段相适应的力学性能优化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磨损性能。研究方法:1、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晶体尺度调控:利用商用IPS e.max Press二硅酸锂铸瓷作为原始材料,通过熔融法,获得块体基础玻璃,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确定玻璃的晶化特性,并基于此划分出四个实验组。四个实验组所有试样第一步温度均为616℃形成偏硅酸锂,四组试样第二步温度则分别为765℃(G1组)、810℃(G2组)、855℃(G3组)和915℃(G4组)形成二硅酸锂晶体,通过增加第二步的热处理温度同时降低热处理时间获得最终近似的结晶度。分别设置商用原瓷块常规热压铸(GC-P组)和原瓷热处理(GC-O组)两个对照组。对六组试件进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和晶相结构观察。2、晶体尺度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叁点弯曲方法测定六组不同晶体尺度的二硅酸锂陶瓷的抗弯强度,样本量为10个/组;采用纳米压入的方式检测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利用赫兹压痕法测定断裂韧性。3、晶体尺度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磨损行为的影响:磨损实验采用具有发明专利的自制口腔疲劳磨损实验机。将10mm直径的不锈钢小球固定于疲劳试验机的加载头上模拟对合牙尖,加载力设定为350N。从六组中随机选取8个二硅酸锂陶瓷试件,磨损循环频率为4HZ,共加载240万次循环(模拟正常人约10年的咀嚼循环次数),每30万次利用叁维轮廓仪对磨损区域进行扫描,计算磨损区域的体积磨损量,算出试件每个时间节点的磨损速率,绘制出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动态磨损曲线。4、六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表面粗糙度在“跑合期”迅速上升,处于较高水平;进入“稳定磨损期”后,表面粗糙度基本稳定。晶体尺度中等的G3组陶瓷Sa平均值最小,微观形貌和大体形貌表面比较光滑。5、二次压铸后二硅酸锂玻璃陶瓷晶相结构的改变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参考临床实际工作情况,采用商品原瓷块进行一次压铸制备第一组试件,利用一次压铸后的废料瓷块和原瓷块混合然后进行二次压铸制备第二组试件,用前期研究获得的力学性能较佳的中等尺度的G3组制备第叁组试件,每组样本量为10个,通过叁点弯曲测定弯曲强度、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晶相结构观察等手段进行对比分析。6、晶体取向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的原理设计不同管径的石墨压铸通道,压铸出不同晶体方向的二硅酸锂陶瓷,分别采用一定浓度的氢氟酸酸蚀,做扫描电镜观察和硬度、断裂韧性分析。研究结果:1、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基础玻璃有两个放热结晶峰温度,峰值温度分别为616℃和810℃,第一个峰与玻璃态转化到偏硅酸锂相相关,第二个峰与二硅酸锂相形成相关。第二个峰的起始温度和结束温度分别为765℃和855℃。六组陶瓷主晶相均是二硅酸锂晶体,还含有少量的偏硅酸锂晶相及磷酸锂相,玻璃陶瓷结晶度基本一致。从G1到G4组晶体的平均宽度从0.19增加到0.35μm,而晶体的平均长度明显增加,从0.61到2.75μm;晶体的平均纵横比明显提高(从3到8)。G4、GC-P和GC-O表现出相似的晶体长度(约3μm),但后两者有更大的晶体宽度和较小的晶体纵横比(p<0.05)。2、当温度从765℃升到855℃时,弯曲强度从(298.41±31.10)MPa提高到(361.22±21.20)MPa达到最大值,当温度升高到915℃,抗弯强度值基本不变;而当温度从765℃升到855℃时,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达到最高值,当温度升高到915℃,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值开始下降。具有(0.92±0.14)μm长度的中等尺度晶体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小晶体尺度(0.61±0.11)μm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显示出较低的抗弯强度,而大尺度晶体尺度的(3.22±0.41)μm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具有较低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3、在整个循环加载过程中,G1-GC-O六组陶瓷体积损失量均呈不断增加趋势,并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变化。G1、G2、G4、GC-P和GC-O组在30万次循环之前为跑合期,表现为体积损失量迅速增加,磨损速率高;60~240万次循环期间为稳定磨损期,表现为体积损失量上升较慢,所有循环节点的磨损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G3组在60万次循环之前为跑合期,表现为体积损失量迅速增加,磨损速率高;90~240万次循环期间为稳定磨损期,表现为体积损失量上升较慢,所有循环节点的磨损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0万次循环后的磨损量,G3组(0.37±0.12)mm~3低于其他5组,其次是G1组(0.56±0.12)mm~3与G2组(0.65±0.18)mm~3,此两组磨损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G4组磨损量(1.01±0.25)mm~3高于前叁组。磨损量最高的是GC-P(1.67±0.24)mm~3与GC-O组(1.67±0.14)mm~3,且后两者磨损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六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形貌在各个磨损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这种微观机制随时间变化的衍化趋势与实验叁中两种材料的宏观磨损曲线衍化规律相契合。六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表面粗糙度在―跑合期‖迅速上升,处于较高水平;进入―稳定磨损期‖后,表面粗糙度基本保持不变。处于相同磨损阶段的晶体尺度中等的G3组陶瓷表面粗糙度平均值最小,晶体尺度较小的G1和G2组次之,GC-P和GC-O组最大。磨损循环进行240万次后,G1组表面出现不规则凹坑,广泛分布比较均匀的磨痕;G2组凹坑面积与G1组类似,G3组凹坑相对光滑,表面磨痕比较浅;相比于前叁组,G4组凹坑面积更大,磨痕较深,散在分布浅凹坑;GC-P和GC-O组凹坑较深,面积较大,局部出现大量的磨痕,形成高大的类山丘样结构,表面凹凸不平。5、初次压铸组和二次压铸组以及G3组的二硅酸锂晶相均呈棒状,形成互锁结构,但是晶体尺度明显不同。G3组呈现出短棒状晶体(0.92±0.14)μm,初次压铸组呈现出棒状晶体(3.22±0.41)μm,二次压铸组的晶体尺度明显增加,为(4.42±0.88)μm。初次压铸组玻璃陶瓷结晶度大约为64%±4.8%,G3组玻璃陶瓷结晶度大约为64%±1.8%,二次压铸组玻璃陶瓷结晶度大约为48%±4.3%,其晶体体积分数明显低于初次压铸组和G3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抗弯强度在反复热压后从(342.28±37.85)MPa下降到(261.65.28±41.64)MPa。6、等通道挤压和减径设计有助于晶体取向趋向于顺着流动方向排列,并且压铸腔管径减小有助于提高晶体的方向性。减径后获得的不同晶体取向的陶瓷硬度值高于常规热压铸组的硬度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陶瓷在垂直于和平行于晶体流动方向上的两组硬度值没有显着差异。等通道和减径后的获得的不同晶体取向的断裂韧性值均低于常规热压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高热处理温度有助于提高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晶体尺度。具有(0.92±0.14)μm长度的中等尺度晶体陶瓷弯曲强度、硬度和断裂韧性达到最高值。在模拟口腔咀嚼运动环境下,六组不同晶体尺度的二硅酸锂陶瓷的磨损曲线随时间呈现出“跑合期”和“稳定磨损期”两个明显的特征性磨损阶段。(0.92±0.14)μm长度的中等尺度晶体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具有优异的磨损性能,其次是小晶体尺度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大晶体尺度的玻璃陶瓷磨损性能较差。在二次压铸较初次压铸改变了二硅酸锂陶瓷的微观结构,降低了力学性能,因而不适于临床应用。等通道转角挤压的方式可以调控出更具方向性的的二硅酸锂陶瓷,但是否能提升其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华鹏[10](2018)在《苯胺类席夫碱化合物:多晶相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机固体发光材料不断地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机固态激光器和荧光传感器等众多光电领域显示出非凡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在提升有机固体材料的发光性能上科学家们也一直孜孜以求。最初人们主要依赖于改变分子结构来调控发光,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改变晶体结构中分子的堆积模式来调控发光,即制备化合物的多晶相。这种基于多晶相的可调节荧光性质不仅为调控分子材料的发光性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还为研究微观分子堆积方式与宏观晶体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结构简单的苯胺类席夫碱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并制备了它们的多晶相,通过系统地研究揭示了这些多晶相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第2章中,我们通过合成了一种苯胺席夫碱化合物,制备出了形貌差异的叁种晶体,并通过粉末XRD和DSC等测试手段加以表征,证实叁种晶体为不同晶相。化合物的溶液和块状晶体没有荧光,针状晶体发出绿光,片状晶体发出黄光。晶体结构表明,叁种晶体内部的分子构型和堆积方式均不相同,从而影响到了晶体的发光性质。块状晶相对主链上有2–3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有着独特的荧光“开启”刺激响应现象,而其他晶相并没有该现象。我们对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荧光刺激响应机制,即羧酸分子进入晶体和化合物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使化合物分子的构型平面化,振转受到限制,从而产生荧光。此外,通过对叁种晶体使用不同酸气氛进行处理,我们首次发现了一种基于化合物多晶相的刺激响应现象并分别给出了对应的机制。从上述性质可以看出该化合物在新型酸传感器和信息安全防护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在第3章中,我们通过简单的反应合成了一种N,N-二甲基对苯二胺席夫碱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的性质。我们制备出了两种具有较高荧光量子效率的晶体,即橙色的1O晶体和黄色的1Y晶体。通过核磁共振、DSC测试证实了两种晶体属于一种化合物的两种不同晶相。晶体结构表明,1Y和1O两种晶体内部分子具有相似的堆积方式,但分子的构型有所不同,因而两种晶体发光性质的主要差异源于分子构型的差异。1O晶体可以制备出大尺寸晶体并具有良好的光波导性质。此外,两种晶体都具有放大自发发射的性质,在制备多色固体激光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我们合成了两种苯胺类的席夫碱化合物,得到了它们具有不同发光性能的多晶相,并对它们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做了详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有机固体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质与分子构型及排列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固体材料结构与性质关系提供了参考,为设计新型功能有机材料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晶相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压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海底电缆工厂接头绝缘恢复工艺对接头绝缘和近接头电缆绝缘材料的晶相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对于提升工厂接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500 kV高压交流海缆本体、工厂接头、近接头电缆绝缘的工频击穿性能以及交联度和晶相结构的分布特征,获得了工厂接头绝缘恢复工艺对近接头电缆绝缘击穿和晶相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厂接头和电缆本体绝缘的工频击穿场强相近,并且工厂接头绝缘的结晶度较小,内部绝缘晶体表面能较低,晶面间距较大;与电缆本体绝缘相比,近接头电缆绝缘的工频击穿场强降低,交联度增加,结晶度减小,晶体表面能降低,晶面间距增大,这可能是由于近接头电缆绝缘再加热过程而发生二次硫化所致,同时消除了近接头电缆绝缘中工厂脱气形成的热历史。因此,建议在工厂接头绝缘恢复工艺中采用降低交联温度,增长交联时间等手段保证工厂接头绝缘与电缆本体绝缘性能的一致性,同时应注意近接头电缆绝缘再加热过程的温度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相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卫毅梅,柏杨巍,刘丹妮,郭东衡,徐林辉.纳米TiO_2表面晶相结构转化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J].现代化工.2019

[2].赵薇,张振鹏,胡列翔,杨筱愉,王少华.500kV海缆接头绝缘恢复对XLPE工频击穿和晶相结构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

[3].徐骏伟,习蓉,徐香兰,方修忠,张艳.构建化学组成相同、晶相结构不同La_2Zr_2O_7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C].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2019

[4].兰小林,段正康,王永胜,赵云鹭,赵珍珍.不同晶相结构ZrO_2负载铜基催化剂用于二乙醇胺脱氢反应[J].精细化工.2019

[5].康莉.Rh催化剂晶相和晶面结构对合成气合成乙醇影响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6].伦登兴.外科级硫酸钙纯度、晶相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7].罗艳,李煌,张洁,魏小洋,罗瑞.一维锰基氧化物/氧化石墨烯的晶相结构对氧还原性能的影响[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8].杨雪芹,林梦雅,马秀云,于晓琳,葛茂发.混晶相结构的Pt/ZrO_2界面效应促进甲醛降解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9].张珍珍.晶相结构调控对于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力学性能和磨损行为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10].刘华鹏.苯胺类席夫碱化合物:多晶相结构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铸态Cu50Zr38Ti12合金激光重熔层TEM照...在还原气氛中1180~1260℃烧结30min且...非晶粉末的SEM图片高活性TiO2的透射电镜照片(民〕o.如圈(?多晶BSPT薄膜的XRD图谱随成分的变化

标签:;  ;  ;  ;  ;  ;  ;  

晶相结构论文_卫毅梅,柏杨巍,刘丹妮,郭东衡,徐林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