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由多个正六棱柱单元码接成骨架结构,并与侧板连接成箱体;所述六棱柱单元包括盖板和一组面板,所述面板两端与盖板垂直配合连接,所述一组面板包括六个内板,每个内板依次连接,且每个内板沿竖直方向的两侧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凸出部和凹腔,所述凹腔包括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凸出部和第二凹腔,所述凸出部的结构与第二凹腔配合,插装成的骨架结构与侧板组装成箱体,埋入地下,用于雨水收集。本实用新型采用蜂窝状模块水池结构,其中每个内板通过卡接结构安装,方便机械化操作,承载能力强,延长了水池的使用寿命,且面板之间的插接方式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它由多个正六棱柱单元码接成骨架结构,并与侧板连接成箱体;所述六棱柱单元包括盖板和一组面板,所述面板两端与盖板垂直配合连接,所述一组面板包括六个内板,每个内板依次连接,且每个内板沿竖直方向的两侧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凸出部(1)和凹腔,所述凹腔包括第一凹腔(2)和第二凹腔(3),所述第一凹腔(2)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凸出部(1)和第二凹腔(3),所述凸出部(1)的结构与第二凹腔(3)配合,每个内板沿水平方向的两侧设有锯齿状插槽;所述盖板为正六边形,所述盖板沿边缘均匀分布与所述锯齿状插槽匹配的插口;所述面板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过滤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它由多个正六棱柱单元码接成骨架结构,并与侧板连接成箱体;所述六棱柱单元包括盖板和一组面板,所述面板两端与盖板垂直配合连接,所述一组面板包括六个内板,每个内板依次连接,且每个内板沿竖直方向的两侧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凸出部(1)和凹腔,所述凹腔包括第一凹腔(2)和第二凹腔(3),所述第一凹腔(2)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凸出部(1)和第二凹腔(3),所述凸出部(1)的结构与第二凹腔(3)配合,每个内板沿水平方向的两侧设有锯齿状插槽;所述盖板为正六边形,所述盖板沿边缘均匀分布与所述锯齿状插槽匹配的插口;所述面板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过滤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由多个“Y”型卡接单元组成,所述“Y”型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内板(6)、第二内板(7)和第三内板(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板(6)、第二内板(7)和第三内板(8)平面夹角呈120°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内板(6)的凸出部(1)插入邻位第二内板(7)的第二凹腔(3),并沿远离第一内板(6)的方向旋转;与第一内板(6)呈直角插入第三内板(8),所述第三内板(8)继续沿远离第一内板(6)的方向旋转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的形状包括贯穿面板的圆形孔、方形孔或多边形,且过滤结构的材质为无机纤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当中的雨水收集模块,通常以矩形单元,堆码成设计目标容积,并用防渗膜包裹,埋设于地下用于吸纳雨水。申请号 201020246303.9的专利保护了一种埋地式矩形雨水收集模块,包括:长方形的网格状大板和长方形的网格状小板装设在一起组成的长方形的箱体,箱体的底面、顶面和两侧面为大板,箱体的两端面为小板。该埋地式矩形雨水收集模块埋装在地表下,可增加土地资源;但是采用统一规格的矩形单元堆码,在负载的情况下,每一单元体纵向传力直接,而与相邻矩形单元横向传力不够,容易导致整个箱体的失衡;而且滑动式锁扣安装方式增加了零部件,不利于后期维护,如果横向相邻模块单元体之间仅靠连接卡(蝴蝶式)连接,这种结构薄弱,受剪切力最大,在局部过载的情况下,容易损坏、失衡降低整体稳定性,造成局部坍塌,是此类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实现了模块单元的快速码接,并提高水池稳定性和抗震效果,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其特征在于,它由多个正六棱柱单元码接成骨架结构,并与侧板连接成箱体;所述六棱柱单元包括盖板和一组面板,所述面板两端与盖板垂直配合连接,所述一组面板包括六个内板,每个内板依次连接,且每个内板沿竖直方向的两侧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凸出部和凹腔,所述凹腔包括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凸出部和第二凹腔,所述凸出部的结构与第二凹腔配合,每个内板沿水平方向的两侧设有锯齿状插槽;所述盖板为正六边形,所述盖板沿边缘均匀分布与所述锯齿状插槽匹配的插口;所述面板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过滤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由多个“Y”型卡接单元组成,所述“Y”型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内板、第二内板和第三内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板、第二内板和第三内板平面夹角呈120°角。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盖板。
进一步的,将第一内板的凸出部插入邻位第二内板的第二凹腔,并沿远离第一内板的方向旋转;与第一内板呈直角插入第三内板,所述第三内板继续沿远离第一内板的方向旋转30°。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结构的形状包括贯穿面板的圆形孔、方形孔或多边形,且过滤结构的材质为无机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六棱柱单元模块码接成蜂窝状骨架,提高了水池的稳定性,并具备抗震效果;
2)实现模块化组合,不受场地限制,可设计任意规模大小的水池;
3)插入旋转扣紧的内板连接方式与立板式直插一体成型结构明显提高水池的抗压能力。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蜂窝状模块化水池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附图2为三种盖板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附图3为内板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附图4为内板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附图5为面板内码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面板侧边码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面板直角边码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第一侧板的码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第二侧板的码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凸出部1、第一凹腔2、第二凹腔3、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第一内板6、第二内板7、第三内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9所示,一种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它由多个正六棱柱单元码接成骨架结构,并与侧板连接成箱体,这种蜂窝状模块水池具有很高的承载力,使用寿命长,能够重复使用。
上述六棱柱单元包括盖板和一组面板,所述面板两端与盖板垂直配合连接,这种立体式直插一体成型结构明显提高抗压能力,且立面整板承压侧面抗土压能力提高,抗土层剪切力提高。
上述一组面板包括六个内板,每个内板依次连接,且每个内板沿竖直方向的两侧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凸出部1和凹腔,所述凹腔包括第一凹腔2和第二凹腔3,所述第一凹腔2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凸出部1和第二凹腔3,所述凸出部1的结构与第二凹腔3配合,每个内板沿水平方向的周侧设有锯齿状插槽;所述盖板为正六边形,所述盖板沿边缘均匀分布与所述锯齿状插槽匹配的插口;所述面板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过滤结构。
根据需要,图5所示,所述预制件组合式埋地模块水池由多个“Y”型卡接单元组成,所述“Y”型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内板6、第二内板7和第三内板8。
根据需要,上述第一内板6、第二内板7和第三内板8平面夹角呈120°角。
根据需要,安装时,将第一内板6的凸出部1插入邻位第二内板7的第二凹腔3,并沿远离第一内板6的方向旋转;与第一内板6呈直角插入第三内板8,所述第三内板8继续沿远离第一内板6的方向旋转30°,这种承插旋转码接方式能够实现自锁联结。
安装时,首先将盖板和面板插装成第一个六棱柱单元,然后在第一个六棱柱单元的另一侧竖向平行插装第二块六棱柱单元,依次插满第一层骨架结构;从下到上插装成骨架结构,最后与侧板连接成箱体。如图2所示,所述盖板包括三种形状,所述盖板沿边缘均匀分布与所述锯齿状插槽匹配的插口;这种板块式组合结构,不受施工场地限制,安装快捷简单,六棱柱单元的盖板和面板可拆卸式包装,降低运输成本。
根据需要,所述过滤结构的形状包括贯穿面板的圆形孔、方形孔或多边形,且过滤结构的材质为无机纤维,这种材质结合超声清洗,便于定期抽泥维护。其中图3为表面贯穿圆形过滤结构的面板的主视图。
根据需要,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盖板,所述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盖板组合成箱体结构呈长方体形状,其中六棱柱单元与侧板的码接结构包括侧边码接结构(附图6)、直角边码接结构(附图7)示意图。
根据需要,所述内板的一种规格为:沿水平方向尺寸1000mm,沿竖直方向尺寸2500mm。
根据需要,所述圆形孔结构直径可以为50mm±0.23mm。
根据需要,上述码接后的模块水池底部设置防水膜,所述防水膜外铺设细沙,所述细沙铺设于地平基础垫层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8567.9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686503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E03B3/02
专利分类号:E03B3/02;E03F5/10;E04H7/02
范畴分类:36B;
申请人:嘉兴震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嘉兴震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大道288号4幢232室
发明人:李立杰;季明
第一发明人:李立杰
当前权利人:嘉兴震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强
代理机构:1146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6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