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农化村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村庄,非农化,封闭性,社区,利益,单位,延展性。
非农化村庄论文文献综述
郭炎,袁奇峰,邱加盛[1](2016)在《非农化村庄整体改造中的把持陷阱与规划应对:以珠叁角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集体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存量改造在广东推行已逾七年。检讨相关政策实施的文献,发现利益各方围绕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是推动改造和塑造结果的关键。同时,规划调控弱、开发强度过高和公益设施配套不足极为普遍。然而,从微观层面对改造失控背后制度性逻辑的研究匮乏。此外,已有研究多视开发商逐利、政府寻租以及两者的合谋为改造失控的主因,而对土地持有者如农村集体的角色鲜有涉及。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村庄改造案例的深度实证探讨制度转型、利益各方权利关系演化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旧改政策强化了村集体的地权,但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未充分界定。在不确定的制度环境下,积极推动改造的政府先期投入以保障集体收益,而村集体则依托现实的土地占有占据博弈的主动,不断"把持"政府,争夺土地收益,最终使政府在维持社会公益上逐步妥协,危及空间品质和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渐行渐远。旧改应力求政府统筹,完善利益分配和规划制度。(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5期)
丁兰[2](2012)在《非农化村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推进,土地非农化、村庄非农化现象明显。城镇化对村庄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传统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必然涉及到原村社共同体的瓦解和再组织,这意味着城镇化过程不仅要为其提供扎实的硬件条件,诸如资源、环境、设施等的支撑,同时要构建新的城镇社区关系。本文着重研究传统村庄、村民非农化后的村社关系的再组织。即传统村庄转型为城镇社区过程中各类关系的再组织和再生,包括村社的产业经济发展,用地布局整合,权利组织整合以及人口安置等,以及影响转型的各类要素,包括政府、政策大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小社会的自主性建设精神等,由于这些要素的整合均是在现存已有的民间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意味着我们在研究非农化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时对传统村社关系和当地文化精神的重视。文章以小城镇中的非农化村庄研究实体,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城镇化策略,与本文研究实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吸收其经验和教训,结合代表当地历史和发展的图片、文字记录、分析说明图标等论据补充资料,对涉及非农化村庄再组织的元素分项进行较为全面充分的剖析和论证。全文以当地村民对非农化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建设目标的需求为基础,以传统村社共同体关系为基点,注重理论知识和实例实践的结合,考虑课题研究问题的灵活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探索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影响其发展的各项因子,提出针对问题的合理建议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2-01)
张利敏[3](2003)在《非农化村庄的社区养老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农化村庄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社区。它依靠内部力量主动将工业请进村,实现了村内非农产业的巨大发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合作”;增强了业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这些使得非农化村庄独具特色。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村庄实施了社区养老保障,以求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提高村庄内的养老水平。它因能够提供成本低廉而快捷的服务,同时又符合了传统的人文精神的要求而被接受。但是,社区养老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非农化村庄的发展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农化村庄必将演变为小城镇。其养老体系的建设也必然会在对传统与现代的兼收并蓄中推进,最终实现社区养老保障同以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整合。 本文对内容的论述是如下展开的:文章导言提出了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非农化村庄如何建立相适应的养老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第一节分析了非农化村庄作为新型的农村社区所具有的特征。第二节阐述了非农化村庄的村民面临的新的养老风险,引出了对社区养老保障概念和内容的探讨,结合对非农化村庄的社区特征和社区养老保障所具有的优势的分析,指出非农化村庄应建立社区养老保障,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第叁节分析了非农化村庄的社区养老保障中存在的弊端,结合非农化村庄的城市化进程,建议非农化村庄应在完善社区养老保障的基础上,逐步与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障衔接,以顺应城市化和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3-05-01)
蓝宇蕴[4](2001)在《非农化村庄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农化村庄经济是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济现象,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而面临一系列问题。缺乏社会整合性是非农化村庄经济内在素质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其封闭性的利益格局、村庄单位化现象、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网络都是具体表现。此外,“物化”经济的无序、非正式经济的大量存在、模糊产权中的后遗症、食利阶层的滋生以及管理体制中面临的困境,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非农化村庄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制约性的。(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01年06期)
蓝宇蕴[5](2001)在《非农化村庄:一种缺乏社会延展性的社区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非农化村社区组织构建基本上是在粗放型城镇化背景基础上自下而上选择的结果 ,普遍存在缺乏实现与更大社会整合的内在素质与结构。其中 ,封闭性利益共同格局是缺乏社会延展性的根本 ,单位化倾向是缺乏社会延展性的结构性因素 ,拟家族化倾向是缺乏社会延展性的结构性与管理性因素。因此 ,如何根据未来发展前景与社会适应进行恰当的组织定位与构建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01年06期)
蓝宇蕴[6](2001)在《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农化村庄经济是非农化村庄存在发展的基础 ,是非农化村庄现存格局的决定性因素。非农化村庄经济的形成是农村城镇化中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 ,自主选择空间与自由流动资源的并存是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前提 ,非农化村庄利益共同体的内聚是村庄经济形成的动力 ,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的村社积累机制是村庄经济形成的机制保证。(本文来源于《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非农化村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推进,土地非农化、村庄非农化现象明显。城镇化对村庄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传统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必然涉及到原村社共同体的瓦解和再组织,这意味着城镇化过程不仅要为其提供扎实的硬件条件,诸如资源、环境、设施等的支撑,同时要构建新的城镇社区关系。本文着重研究传统村庄、村民非农化后的村社关系的再组织。即传统村庄转型为城镇社区过程中各类关系的再组织和再生,包括村社的产业经济发展,用地布局整合,权利组织整合以及人口安置等,以及影响转型的各类要素,包括政府、政策大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小社会的自主性建设精神等,由于这些要素的整合均是在现存已有的民间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意味着我们在研究非农化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时对传统村社关系和当地文化精神的重视。文章以小城镇中的非农化村庄研究实体,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城镇化策略,与本文研究实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吸收其经验和教训,结合代表当地历史和发展的图片、文字记录、分析说明图标等论据补充资料,对涉及非农化村庄再组织的元素分项进行较为全面充分的剖析和论证。全文以当地村民对非农化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建设目标的需求为基础,以传统村社共同体关系为基点,注重理论知识和实例实践的结合,考虑课题研究问题的灵活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探索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影响其发展的各项因子,提出针对问题的合理建议和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农化村庄论文参考文献
[1].郭炎,袁奇峰,邱加盛.非农化村庄整体改造中的把持陷阱与规划应对:以珠叁角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
[2].丁兰.非农化村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张利敏.非农化村庄的社区养老保障[D].河北大学.2003
[4].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1
[5].蓝宇蕴.非农化村庄:一种缺乏社会延展性的社区组织[J].广东社会科学.2001
[6].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